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温病初期不是表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10,30(7):625-627
表证的特征性表现是"恶寒",判断是不是表证的关键是"恶寒"的有无。《伤寒论》中温病的提纲是"不恶寒"。温病的病因病机与表证不同。《温热论》中的"卫"不是表证,温病初起的治法不是解表。常见温病的初期没有表证。  相似文献   

2.
肖相如教授认为,表证是寒邪侵袭肌表,束缚卫气所导致的临床证候,"恶寒"是表证的特征性表现。"风热表证"、"湿温表证"、"秋燥表证"等,其实都是表证的兼夹证,其治法应遵循《伤寒论》中"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将其相关论述加以归纳总结,并命名为:肖氏"中医表证辨治思路"。肖氏"中医表证辨治思路"的临床价值有:将有效遏止"外感病滥用寒凉"的时弊,将有效避免"辛温解表"在"重症温病"中的误用,将更加有效地指导"辛凉解表"类方剂的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正> 一、对三阳病发热进行分析,并予以正确治疗。解:《伤寒论》中的三阳(太阳、阳明、少阳)病,均是以发热为主要证候的病证。根据辨证,三阳病虽然都有发热症,但其性质各有不同。太阳病为外感初期,病邪在于肌表,故称做表证。一般可有三种表现:(1)太阳中风证,其证有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2)太阳伤寒证,其证有发热、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3)太阳温病,其证有发热而渴,不恶寒,脉浮(数)。  相似文献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该方是为少阴阳虚兼有表证,即《伤寒论》所说的少阴与太阳两感证而设。临床上常用以治疗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但欲卧、脉沉细者。功  相似文献   

5.
从“表证误汗”谈《伤寒论》对汗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贤彬 《四川中医》1997,15(2):15-16
表证,是指病位浅在肌表,由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外感病的初起阶段。治宜发汗解表,祛邪外出。《索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有邪者,债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可见汗法是治疗表证的起手用法,若使用得当,可收立竿见影之效。使用不当则变证百出越害无穷。本文试从表证误汗的角度来探讨《伤寒论》对汗法的贡献,以期对认真研读《伤寒论》,正确使用发汗法有所种益。一、表证误汗的原因凡不当汗而开之,或当汗而开之不当者,均属误汗。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数种。1.不辨风寒风热混施表药:外感表证当首辨风寒…  相似文献   

6.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是太阳病误下,表证未解,热邪下利证。《伤寒论》原文: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太阳病桂枝汤证,必有发热恶寒汗出等表证,由于误下表未尽解,热入大肠必有里热之象,粪便恶臭,肛门灼热,脉滑数、口渴、  相似文献   

7.
王付  汤国祥 《四川中医》2000,18(6):16-17
通常认为辨太阳病本证即是《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温病证而已。今揆度《金匮要略》中有关论太阳病本证内容,则知《伤寒论》中论太阳病本证仅是仲景论太阳病本证四大方面之一。所谓太阳病本证,即指太阳统摄营卫及筋脉受邪而发病的证候。果能从《伤寒杂病论》角度全面认识太阳病本证,方可免于偏失。于此试将仲景所论探析于次。1太阳营卫肌表证太阳营卫肌表证主要指太阳受邪,营卫与邪相争,病位在肌表的病理特征,其治重在解表散邪,燮理营卫。1.1太阳中风证:即感冒属外感风寒表虚证者。《伤寒论》第12条云:“太阳中…  相似文献   

8.
从《伤寒论》中有关表证误治内容可以看出,汗法是表证的正治法,应用汗法时需明辨寒热虚实,轻重缓急.《伤寒论》对表证过汗及误用吐下的救治论述颇详,禁汗是禁峻汗或单纯辛温发汗,治疗时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9.
薛武更 《河南中医》2020,40(7):973-977
《伤寒论》中,汗法不仅适用于表证,亦适用于经误治后表不解兼有他证和表里同病须解表者。若汗出不彻尚未转属阳明,病仍在太阳者,亦可用汗法。《伤寒论》中还用汗法治疗水气病、风湿外侵、溢饮、消渴等内伤杂病。汗为人体津液所化,误用汗法,易耗气、伤津、伤血,故《伤寒论》非常重视汗法使用禁忌。汗法的禁忌证有:邪非在表、阴虚、阳虚、阴阳两虚、气血亏虚、太阳温病、少阳病、里热、里虚寒、三阴病等。若表里同病,里证不急或病证在表,先治其表;若里证重且急,或者里证为主证时,先治其里;若表里同病,病势均不急,可表里同治。得汗的尺度以周身微汗为佳,防止汗出不彻或汗出太过,故需要合理服药,并在服药后配合适当护理,以达到最佳得汗效果。服药后一要啜热稀粥或饮暖水;二要温覆;三是服药期间要有饮食禁忌。汗后饮水要适量,饮食不可过饱,需避风寒外邪,不可接触冷水,不可汗出过多,若不慎汗出过多,则以"温粉扑之"。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汗出不彻”的临床深义张勇辽宁中医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110032)主题词《伤寒杂病论》,考证,医古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相似文献   

11.
关于《伤寒论》理论研究,其辨证体系争论颇多,但终归不离三阴三阳。近代有倡导"寒温统一"者,在伤寒、温病辨证体系的贯通上难以融汇,可见统一之难。另外,湿热病邪致病复杂,多以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论治,但多有辨证不明状况。本文通过整理湿热病与《伤寒论》三阴三阳在证候方面的相关研究,参考"寒温统一"的思想,以"三部""六病""十二单证""合病""并病"等理论将湿热病重新解析,将其方证重新归类,旨在使其辨证论治更加明晰,也是力图使2个辨证体系可以统一。  相似文献   

12.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2,32(7):793-794
《伤寒论》第29条的初见证,过去一般以太阳中风兼阴阳两虚证为解,但经过与《伤寒论》其他原文对比发现,“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六证,属于胃热炽盛而阴液耗伤,且表证已除或表证轻微.故此在选方用药上,本当选择小承气汤治疗,若误用汗法则使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伤寒论》三阳病理论在艾滋病表证期的应用。方法:参考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伤寒论》三阳病理论的基本内容,从艾滋病表证期的概念提出和内涵的界定出发,探讨《伤寒论》太阳病、少阳病和阳明病治法理论和相关方药在艾滋病表证期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方法。结果:艾滋病表证期是艾滋病人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其临床表现与《伤寒论》三阳病的基本表现有相似之处。结论:艾滋病表证期的提出,有助于临床对艾滋病的诊疗,《伤寒论》三阳病治法理论用于临床艾滋病表证期患者的治疗,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6,26(7):9-11
张仲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将伤寒证候分为两纲,即三阴三阳,然后在两纲之内辨其六目,即表里部位、寒热之性、虚实之体,这就是后世人们所概括的“六经辨证”。在具体分析方法上,张仲景用比较分类法、考论虚实法、设喻达旨法、对偶举证法等,对397条进行了交叉印证、反复推论,使得这些条文井然有序,病证分明。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与中医的伤寒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SARS的流行病学史,其症状、体征诸方面和古代伤寒病相似之处甚多,包括发热特点、初发症状、临床表现、呼吸窘迫综合症、循环衰竭及愈后症状等。《伤寒论》方药的效验正在今天SARS的治疗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6.
浅谈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和发病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自《内经》到《温热论》时期温热病的病因和发病的认识进行了总结。此由最初的以“伤寒”总称各种热病,逐步发展至“外感六淫化火说”、“非时之气,戾气说”、“伏邪之说”、“新感学说”,至清代产生了“温热毒邪学说”,从病因和发病上根本区别了温病与伤寒,同时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理论,形成了《温热论》。  相似文献   

17.
太阳与阳明合病在《伤寒论》中出现3次,但关于太阳与阳明合病的概念、诊断与治疗,各医家理解不一。笔者认为太阳与阳明合病非两经症状的简单相加,而太阳伤寒兼阳明受邪或受累的症状,其病症中心仍在太阳,其治仍从太阳入手,重在发表,兼及阳明。  相似文献   

18.
张保伟 《河南中医》2003,23(11):1-2
《伤寒论》第39条历代医家都认为是对38条的补充,但仲景所述症状只有身重、脉浮缓,并未言及表寒里热的典型脉证。结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之内容综合分析,本条当为溢饮在表的证治较为妥当。大青龙汤主治有二:一是《伤寒论》第38条的伤寒表实兼内热证;二是治疗溢饮之证,即《伤寒论》第39条。39条脉证符合溢饮,“大青龙汤发之”即可,其他解释都是有悖仲景原旨的。  相似文献   

19.
谢海洲 《天津中医药》2005,22(5):353-354
介绍《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一书,全书共分4篇.第4篇《伤寒论约言录》为该书精华之一,是经文大家胡希恕先生数十年研究探索伤寒学的成果,对伤寒学每个章节的重要精神按病、证、方证3级层次加以总结,由博返约,条目明晰,使伤寒学纲目分明.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古以来被誉为"方书之祖",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祖国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其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已成为中医诊治的核心思想之一[1]。《伤寒论》以六经理论为辨证线索,分经审证而治之。其中对耳鼻喉科疾病论述的条文较多,但散在分布于各篇,现将其中对耳鼻喉疾病的具体论述提炼整理,归纳总结,以期为耳鼻喉科疾病专科论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