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芽回乳生用还是炒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麦芽 ,原名麦蘖 (《别录》)、大麦蘖 (《药性论》) ,《本草纲目》始称麦芽 ,至于其功用及其使用也在《本草纲目》中阐述得十分明白 ,实为消食和中、下气、退乳之良药。在 1977年版国家药典中同时收载了生麦芽、炒麦芽、焦麦芽三种炮制规格 ,然而在使用麦芽回乳时是生用或炒用 ,  相似文献   

2.
麦芽在临床中应用说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亚红 《河南中医》2003,23(1):60-60
麦芽 ,又称大麦芽、大麦蘖、麦蘖、大麦毛 ,为禾本科植物大麦 (HordeumVulgareL .)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本品气味俱薄 ,味甘性温 ,善发生气以助胃气上升 ,动脾气而资健运 ,故能消食除胀 ,宽中下气 ,醒脾开胃 ,益气补虚。为补中有利、利中有补之良品 ,尤宜消米面食积 ,又能通乳、回乳等。因本品应用广泛 ,本人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临床医师对本品应用并不十分得当 ,故将其归纳、总结如下 ,以飨读者。麦芽在临床应用中分为生麦芽、炒麦芽、焦麦芽三种。其中生麦芽能消食兼能疏肝 ,用于饮食积滞 ,郁而化热 ,脘腹痞满等 ,…  相似文献   

3.
正麦芽,又名大麦芽、大麦蘖、麦蘖、大麦毛、扩麦蘖、草大麦、谷芽、粟糵等,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中医学认为,麦芽性味甘、平,入脾、胃、肝经,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提神壮阳之功,适用于食积不化、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呕吐泄泻及妇女断乳、乳汁郁积所致的乳房胀痛等症。  相似文献   

4.
麦芽名出《本草纲目》,亦称麦糵、大麦蘖、大麦芽、大麦毛。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之功。关于麦芽回乳的临床运用,医者或言其生用方可回乳,或言其炒用才可回乳,各执一词。笔者搜集诸方意见及其研究成果,对此麦芽回乳之说稍加整理分析。  相似文献   

5.
浅谈益母草外治机理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方 《山西中医》2003,19(6):39-40
益母草又名益母蒿、坤草 ,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 ( Leonnrus heterophyllus Sweet)的干燥地上部分 ,主要含有益母草碱、水苏碱等成分 ,功能辛散苦泄、行滞消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适用于血行瘀阻、水肿胀满、疮疡肿毒及皮肤湿疹等证。临床上 ,益母草一般用于治疗妇科病、心血管病和肾病 ,较少见用于治疗疮疡肿毒的报道。然而 ,益母草治疗疮疡肿毒具有很好疗效 ,历代本草对此也有详细记载 ,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笔者仅就益母草的外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行初步探讨。1 益母草外用机理益母草虽具有清热解毒作用 ,…  相似文献   

6.
麦芽、谷芽和稻芽具有宣中导滯,消化宿食的作用,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物,为了充分发揮其药效,我們对它們的治疗作用、有效物質、炮炙及服用方法进行了部分实驗研究。 (一)麦芽、谷芽、稻芽的治疗作用:麦芽等药物可以消化米、面等食积。选摘历代木草对麦芽(麦蘗)的記载如下:“破冷气,去心腹胀滿”(《药性本草》);“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煩悶……”(《日华諸家本草》);“寬腸下气,腹鳴者用之”(《潔古珍珠囊》);“消化一切  相似文献   

7.
麦芽在肝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麦芽为消食回乳要药。笔者根据其药理作用及多年临床应用,发现麦芽还为治疗肝病之良药,浅谈如下。疏肝退黄: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黄疸,中医认为是湿热蕴蒸或寒湿阻遏,胆汁外溢肌肤而成。麦芽得春令之气而生长,具有疏泄肝胆之功。用麦芽治疗黄疸,早见于《千金方》。陈藏器《本草拾遗》亦谓麦苗“主酒疸目黄”。近代名医张锡纯也有应用麦芽治疗黄疸之例,以  相似文献   

8.
试述蒲公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公英味甘苦,性寒,归肝、胃经。始载《唐本草》。历代医家在临床运用中皆有发挥,论述较多,使该药之用途日趋广泛,成为常用药物之一。笔者参阅古代文献,结合自己的临床休会,就蒲公英的临床应用,略述如下。1清热解毒散结消痈蒲公英性寒清热,是清热解毒之良药,擅长于消散痈肿,临床上广泛用于热毒证。如乳痈、肠痈、疮、疖肿、痈肿不散等症。《唐本草》云:“主妇人乳痈肿。”《滇南本草》曰:“敷诸疮肿毒,疥癫癣症;祛风,消诸疮毒,散瘰疬结核。”《本草正义》说:“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疮、痈疡、红肿热毒请证,可服可敷,…  相似文献   

9.
麦芽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麦Hoydeum vulagare L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其味甘、性平,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的作用,为临床上常用的一味消食药。殊不知麦芽亦善疏肝、活血、利湿,为治急、慢性肝炎之良药。 肝炎属中医黄疸、腹满、(疒征)瘕、郁症等范围。病邪多从口入,起始于脾,成于肝。有先土壅而后木塞者,麦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和胃消食。“土疏泄,苍气达”(《黄帝内经素问》),故可治之。反之,木郁土壅者,大麦发芽,得生升之气,“达肝以制化脾土”,故能消  相似文献   

10.
《本草纲目》误注徐之才为陈藏器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礻右本草》是北宋嘉礻右二至五 (1 0 57~ 1 0 60 )年间掌禹锡等编修的 ,原书已佚 ,它的内容散存在《证类本草》中。关于《嘉礻右本草序例》,有些资料的来源 ,《本草纲目》在引用时 ,标注出典不一致 ,对同一个资料 ,有的标注出典为“徐之才曰”,有的又标注为“陈藏器曰”。现在讨论如下 :《证类》(即 1 957年人卫版影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的简称。下仿此 )。卷一序例上 ,载有《嘉礻右本草》一段序文。其标题是“臣禹锡等谨按徐之才《药对》、孙思邈《千金方》、陈藏器《本草拾遗》序例如后”。 (见《证类》37页 )。在这个标题…  相似文献   

11.
莱菔子对胃肠道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莱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 (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种子 [1] ,始载于《本草衍义补遗》,在《日华子本草》中记为萝卜子。此外 ,前人也称莱菔子为温菘子、土酥子、唐菁子、羌精子、登松子、楚菘子、芦菔子、紫花菘子等 [2 ]。其性味辛甘平 ,归肺脾胃经 ,其功效为消食除胀 ,降气化痰[2 ] 。有关莱菔子消食除胀功效的文献记载较多 ,其中《滇南本草》称其可“消膨胀 ,消痰涎 ,消宿食 ,消面积滞。”《本草纲目》、《本草从新》等也有类似记载。《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莱菔子无论是生或炒 ,均有“顺气开郁 ,消胀除满”之效 ,并还记有“莱…  相似文献   

12.
奇蒿(Artemisia ano.la S.Moors)系菊科(ComPositae)艾属植物,又名刘寄奴、金寄奴、六月霜、野马兰头、九牛草、苦速婆/苦婆菜、六月雪、大叶蒿、铁杆茵陈等,全草入药,始载于南北朝的《雷公炮制论》,以后历代主要本草如《唐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和《中华本草》等均有收载。奇蒿具有敛疮消肿、破瘀通经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金疮出血、风湿痹痛、烫火伤等,是古代战争中常备的外伤治疗药物。《本草蒙筌》记载其能“消焮肿痈毒,灭汤火热痛”。现从生药学研究、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综述如下。 1 生药学研究 经考证奇蒿为刘寄奴正品[1]。《本草求真》谓:“刘寄奴药味苦微温。多能破血通经,及止金疮血出,大小便血,汤火伤毒”。唐代《新修本草》描述为:“茎似艾篙,长三四尺,叶似兰草,尖长,子似稗而纫,一茎上有数穗,叶互生。”楼氏等[2]对奇蒿及其它混淆品种鉴别后描述:奇蒿茎呈圆柱形,棕色,有纵肋密被白色毛茸;叶互生,下部叶脱落,中部叶卵状,披针形边缘具锐锯齿;花为头状花序,密集成穗状圆锥花丛,黄白色;瘦果长圆形,有棱。以上结果均与古本草记载一致。奇蒿与其变种(密毛奇蒿)区...  相似文献   

13.
蒲公英清解脏腑热毒功效浅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蒲公英始见于《新修本草》,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便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蒲公英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素、蒲公英苦素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尚有利胆保肝、利尿、健胃及轻泻作用。临证除用于治疗疮疡肿毒外科病症外,在清解脏腑热毒病证方面亦有显著疗效,兹分述于下:1 入肺经、治肺热病证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云“蒲公英甘平清肺,利肺化痰,散结消痈”指出蒲公英善治肺经热病。1 1 肺热咳喘:肺热壅盛致肺失清肃而咳喘,其证可见咳喘、咳痰黄稠,发热,咽痛,口渴便秘等,于清肺热方…  相似文献   

14.
奇蒿(Artemisia ano.la S.Moors)系菊科(ComPositae)艾属植物,又名刘寄奴、金寄奴、六月霜、野马兰头、九牛草、苦速婆/苦婆菜、六月雪、大叶蒿、铁杆茵陈等,全草入药,始载于南北朝的《雷公炮制论》,以后历代主要本草如《唐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和《中华本草》等均有收载。奇蒿具有敛疮消肿、破瘀通经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金疮出血、风湿痹痛、烫火伤等,是古代战争中常备的外伤治疗药物。《本草蒙筌》记载其能“消焮肿痈毒,灭汤火热痛”。现从生药学研究、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综述如下。 1 生药学研究 经考证奇蒿为刘寄奴正品[1]。《本草求真》谓:“刘寄奴药味苦微温。多能破血通经,及止金疮血出,大小便血,汤火伤毒”。唐代《新修本草》描述为:“茎似艾篙,长三四尺,叶似兰草,尖长,子似稗而纫,一茎上有数穗,叶互生。”楼氏等[2]对奇蒿及其它混淆品种鉴别后描述:奇蒿茎呈圆柱形,棕色,有纵肋密被白色毛茸;叶互生,下部叶脱落,中部叶卵状,披针形边缘具锐锯齿;花为头状花序,密集成穗状圆锥花丛,黄白色;瘦果长圆形,有棱。以上结果均与古本草记载一致。奇蒿与其变种(密毛奇蒿)区...  相似文献   

15.
<正>隔山消来源于萝藦科植物耳叶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是广泛分布于四川、湖北、江苏、江西等地的常用草药,又名隔山撬(《分类草药性》)、隔山锹(《天宝本草》)、飞来鹤(《植物名实图考》)。性味甘苦、平、无毒(《贵阳民间药草》),具有养阴补虚、健脾消食之功效,民间多用于治疗痢疾(《江西草药》)、食积饱胀(《常用民间草药手  相似文献   

16.
中药麦芽的本草学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分类学及临床应用等,从本草学的角度对中药麦芽的基源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麦芽基源于大麦Hordeum vulgare Linn。种以下的栽培变种六棱皮大麦。  相似文献   

17.
北宋四川医家唐慎微在宋《嘉佑补注神农本草》和《本草图经》的基础上,编撰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该书曾在大观二年(1108年)由艾晟(shéng)作了增补校正,并撰《序》刊行.此后,在政和六年(1116年)由曹孝忠等人校刊;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又经王继先等校刊.后两次校刊,由于都以宋代政府名义进行,故均冠以当时年号,分别称为《政和本草》和《绍兴本草》(此处均取其简称).对于艾晟的序刊本,后人多称为《大观本草》(全称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目前学术界无不认为《大观本草》是经过北宋政府命名刊行的.其实,此说与史实不合.  相似文献   

18.
麦芽为常用中药 ,为禾本科植物大麦 H ordeum valgare L.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得。因发芽过程中产生大量淀粉水解酶、蛋白分解酶等有效成分[1] ,而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之功效。《中国药典》( 2 0 0 0年一部 )规定其出芽率不得少于 85 %。其检查方法是检查出芽粒与总粒数 ,计算出芽率 ( % ) [2 ]。实际工作中 ,由于在出芽粒的认定上观点不一 ,往往导致产生两种不同的检验结论。我们最近抽检了 5批麦芽 ,如果按麦芽伸出 0 .5 cm为出芽粒计算出芽率 ,结论均为不合格 ,其中有一批仅为4% ;但如果按照《中国药典》性状项下描述幼…  相似文献   

19.
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根 ,性微寒 ,味甘微苦 ,归肺、胃经。具有清热生津 ,清肺润燥 ,解毒消痈的功效 ,多用于热病口渴 ,消渴多饮 ,肺热燥咳等病症。笔者在读书临证之余 ,体会到天花粉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之效 ,对治疗瘀血痛证能收到满意疗效。《神农本草经》载天花粉能“续绝伤”,《名医别录》谓本品“通月水”,《日华子本草》认为天花粉能“生肌长肉 ,消扑损瘀血”,说明本品主治跌打损伤 ,有化瘀之功。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 ,曾记载有用天花粉治疗跌扑腰痛的病案 ,并指出 :世人只知天花粉为清热生津润肺解毒治痈药 ,…  相似文献   

20.
吴威  宋芷琪  田琨宇  张会永 《中草药》2020,51(17):4586-4597
豨桐丸最早记载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毛世洪的《济世养生集》中,具有清热燥湿、疏风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风湿热痹,临床常用于治疗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豨桐丸仅有豨莶草和臭梧桐2味中药组成,因其药简力专、配伍精当、疗效突出等特点,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经典方剂合方使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通过查阅本草古籍和现代国内外文献,对豨桐丸其组方药物进行本草考证,梳理其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情况,并对其化学成分和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豨桐丸的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