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拔罐疗法在经筋病的临床治疗中是非常实用的,操作简单,疗效立竿见影。笔者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疾法走罐、慢法走罐以及定罐法在经筋病中的优选原则、手法操作要诀。自2008年以来,运用该法治疗经筋病1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刘忠文  刘迎辉  杜红 《新中医》2010,(9):128-129
<正>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发汗逐邪外出的治法,属中医学"八法"之一,临床多用于外感病治疗。但汗法的使用临床不仅局限于外感病,《金匮要略》所记载如痉证、湿证、黄疸病、妇人产后病、水气病、咳嗽上气病、腹满病、寒疝病、痰饮病等杂证中,既有单纯使用"汗法",亦有与其他治法合用者,为杂病使用"汗法"治疗提供了翔实的理论依据。本文就杂病"汗法"应用规律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唾液酸酶法在诊断细菌性阴道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 585例疑似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分泌物分别进行唾液酸酶法和Amsel法检测。结果 1 585例标本用唾液酸酶法和Amsel法检测细菌性阴道病的阳性率分别为27.63%和25.99%。经配对2检验,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Amsel法为"金标准",唾液酸酶法检测细菌性阴道病的敏感性为94.90%,特异性为95.99%。结论唾液酸酶法是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较为灵敏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胡福田 《河南中医》2010,30(5):427-428
《金匮要略》每篇篇首都标明:“辨……病脉证并治”,告诫我们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同等重要,辨证论治是核心,辨病论治是关键。全书分别以主证、病因、病机或主药给疾病命名,并以病机相类。证候相似或病位相近等作为分篇论治的原则,强调了辨病论治概念。方法主要有:主证、主脉、主方、主药明确痰痛法:辨痛与辨证相结合法;同病异治法;异病同治法;一方对一病法等。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通法"不仅运用于腑病的治疗,同样适用于治疗脏病,而且通法不一定都是通便,主要是祛除病邪.所以,脏病用通法的适应范围--病、症、证相当广泛,主要从3个方面予以阐述(1)以7种通法适宜于脏病治疗予以分类;(2)根据气、血、水、湿、痰、瘀、石7种病因及病机可用通法治脏病的多种病、症、证;(3)通过临床运用案例,进一步说明脏病使用通法亦属常用之治法.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炎病机颇为复杂,或以本虚为主,或以标实为主,或虚实夹杂,临床上根据其病机特点,治疗或以扶正为主,如补肺、健脾、益肾诸法;或以祛邪为主,如祛风除湿法、清热除湿法、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等;或以调畅气机为主,如疏泄肝经法、疏利三焦法等。现对这些治疗方法进行总结评述,并提出在常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联合祛风除湿法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唾液酸酶法、多胺法与TCT找线索细胞在细菌性阴道病(BV)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唾液酸酶法、多胺法、TCT找线索细胞和Amsel法同时检测以无菌棉拭子采集的符合标准的门诊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以Amsel法作为BV诊断的"金标准",对唾液酸酶法、多胺法、TCT找线索细胞进行诊断试验性能评价。结果唾液酸酶法、多胺法、TCT找线索细胞诊断BV的敏感性分别是87.1%,91.9%,97.6%;特异性分别是93.5%,87.8%,82.8%,3种方法敏感性与特异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唾液酸酶法、多胺法在诊断细菌性阴道病中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容易标准化的优点,可以作为临床筛查和辅助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一种常规方法进行推广。TCT找线索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用于门诊细菌性阴道病的筛查。  相似文献   

8.
“开门逐盗”法(发汗,攻下,利尿,涌吐,发疹,布痧,引痘等法的通称。)是治疗小儿热病的重要方法,该法的临证要点为: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抓住主要病机;辨明证候,分清虚实,并例举汗法,消食法,泻下法,涌吐法等临床应用之法。  相似文献   

9.
导师袁红霞教授注重对传统经典方剂的应用,并根据病机的不同,灵活运用和法临证施治,其临床应用和法及相应选方主要包括:(1)和解少阳法,方选小柴胡汤;(2)寒温并用法,方选乌梅丸;(3)补泻兼施法,方选旋覆代赭汤;(4)辛开苦降法,方选半夏泻心汤;(5)调和肝脾法,方选四逆散。袁师认为只要疾病病机与经方规律相吻合,便可大胆使用。同时,法经方又不拘泥于经方,灵活加减,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0.
和法,是通过调和、和解的方法,来达到祛除病邪扶助正气的目的。适用于邪气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立了调和营血、和解少阳、调和肠胃、调和寒热、调和肝脾等和法。清·吴仪洛又对和法作了进一步论述,他指出,“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  相似文献   

11.
清透法是温病的主要祛邪大法,其运用贯穿于温病治疗的始终。由于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病机复杂、证候各异且多有兼夹,故合理运用清透法,才能更有效地驱除病邪、固护正气、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受病部位和症状虽然不同,只要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就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异病可以同治,不取决于病因、病位及症状,关键在于辨识其有无共同的病机与证候。相同的证,用大致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用大致不同的治法,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脑卒中所致顽固性膈肌痉挛、术后肠胀气虽临床表现各异,但其总病机不外气机不畅,运行失调。用"异病同治"的原则指导针灸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良性胆囊疾病的临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18例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153例采用四孔法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65例采用三孔法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俩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普通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四孔法与三孔法临床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四孔法区域暴露好、视野清晰,手术并发症少,中转开腹率低等优点,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三孔法(P均<0.05).结论:四孔法LC手术术野暴露充分、手术时间短,Co2吸收少,减少CO2引起的负作用,并发症发生率低,中转开腹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透邪法是临床治疗温病的重要法则之一,其贯穿于整个温病的治疗体系,温病涉及范围广泛,由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可知病变部位和所属脏腑的病变等,其中脾胃系统的病变在温病中更是千变万化,湿邪是影响脾胃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温病的一种病理因素,故在温病中常见湿邪为患的脾胃病,透邪法中采用的药物多以轻清、辛芳之品为主,具有透达、散邪等功效,历代医家将透邪法寓于其他(清热、祛湿、扶正等)治法之中,在祛湿等法的基础之上佐以透邪之法,可以使邪出有路、邪出透彻,因此能够很好的治疗与脾胃相关的温病。临床上湿热证是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为常见病之一,也是难治病。运用透邪法治疗湿热型脾胃病时具有通畅气机、疏通表里、清轻透邪的作用,为临床上治疗湿热型脾胃病拓宽了思路。现简述透邪法在治疗湿热型脾胃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1954年至2007年有关灸法针灸论文,通过文献计量与评价,以期客观地反映灸法疾病谱与适宜病症。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灸法疾病谱有364种。适宜病症为胎位不正、腹泻、结肠炎;常用适宜病症为尿失禁、痛经;次常用适宜病症为膝骨关节炎、颞下颌关节综合征、软组织损伤、足跟痛、哮喘、尿潴留、带状疱疹。灸法疾病谱需要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强调“疏肝法”在男科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病案举例,介绍“疏肝法”在男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明确男科病从肝治。结果:应用“疏肝法”治疗男科疾病,疗效较佳。结论:男科病从肝治,拓宽了治疗思路,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李斌  曲道炜 《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27-2628
透法于温病治疗中应用广泛,无论邪气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何阶段,均可辨证使用。本法通过运用轻清灵动、辛香宣透之品,以达到畅气机、调气血,予邪出路,祛邪外出的治疗目的。笔者根据相关文献和名医医案对透法在温病不同阶段的运用进行阐述,以浅析透法之妙。  相似文献   

18.
李斌  曲道炜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27-2628
透法于温病治疗中应用广泛,无论邪气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何阶段,均可辨证使用。本法通过运用轻清灵动、辛香宣透之品,以达到畅气机、调气血,予邪出路,祛邪外出的治疗目的。笔者根据相关文献和名医医案对透法在温病不同阶段的运用进行阐述,以浅析透法之妙。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02~2011年腕踝针临床应用及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研究,发现腕踝针已广泛用于治疗运动、神经、外科、泌尿生殖、皮肤科等多个系统及科室的50余种不同疾病,其中主要应用于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表明其适应症广,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同时该法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规范标准加强随机对照研究使其更好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王虹 《中医临床研究》2012,4(6):46+48-46,48
踩法是一种特殊的按摩手法,它具有压力大、均匀、渗透等特点,因而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具有独到的疗效。本文作者采用踩法治疗痛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应用按摩这一绿色物理疗法治疗痛经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