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小萌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3930-3931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09年6月某院收治的11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的颈部肿块均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彩超所示颈动脉体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与颈动脉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将其与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彩超显示肿块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团块,无包膜,血流较丰富,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后经手术病理确诊,彩超诊断的准确率为100%.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颈动脉体瘤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杜霞  尹所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2736-2736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福神经节瘤的特征性CT影像征象,以提高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的颈动脉分叉水平肿瘤的CT影像表现,总结本组病例共同影像特点并结合文献相关资料.结果 12例共13个瘤体,病变密度平扫均略低于肌肉组织;明显强化9例(CT值位于200-350HU之间),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瘤体内灶状坏死8例,均未发现囊变灶;11枚瘤体对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包绕并致颈内外动脉分叉开口增大,对血管推移不明显.结论 颈动脉分叉处占位并开口增大、富血供肿瘤、瘤体内无囊变为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较为可靠的特征性CT影像征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价值及误诊因为.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颈动脉体瘤患者的超声表现,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超声均表现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实性低回声团块,超声诊断为颈动脉体瘤,术后10例与病理结果符合;误诊1例,术后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瘤.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可作为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总结5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麻醉处理与脑保护效果。方法术前经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及颈动脉血管造影诊断为颈动脉体瘤患者5例,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1mg/kg、芬太尼5~8μg/kg、维库溴铵0.1mg/kg、丙泊酚1.5~2.0mg/kg。麻醉维持:丙泊酚400mg与2%利多卡因200mg微量泵持续输注,吸入1%~2%异氟烷,间断给予芬太尼2—3μg/(kg·h)、维库溴铵0.03-0.05mg/kg。麻醉期间采取脑保护措施。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切除颈动脉体瘤,术后无一例发生偏瘫、失语等并发症。结论选择适当深度的全身麻醉,维持循环功能稳定,采取控制性低温与积极脑保护,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保障,使患者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总结5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麻醉处理与脑保护效果.方法 术前经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及颈动脉血管造影诊断为颈动脉体瘤患者5例,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5~8μg/kg、维库溴铵0.1 mg/kg、丙泊酚1.5~2.0 mg/kg.麻醉维持:丙泊酚400mg与2%利多卡因200mg微量泵持续输注,吸入1%~2%异氟烷,间断给予芬太尼2~3μg/(kg·h)、维库溴铵0.03~0.05mg]kg.麻醉期间采取脑保护措施.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切除颈动脉体瘤,术后无一例发生偏瘫、失语等并发症.结论 选择适当深度的全身麻醉,维持循环功能稳定,采取控制性低温与积极脑保护,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保障,使患者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医院管理论坛》2005,22(7):8-8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成功开展颈动脉重建术,这项题为《颈动脉切除重建术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近日通过了上海市教委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对于规范颈动脉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或颈动脉体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体瘤又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或化学感受器瘤,为副神经节瘤的一个类型,较为少见。我们收集了17例颈动脉体瘤,并就其临床,免疫表型及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到如下。1临床资料湖南省肿瘤医院于1984年1月~1998年6月期间经病理学检查确诊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某院2001.1~2010.12收治的胰岛细胞瘤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诊治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2例,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3例。肿瘤位于胰头7例,胰颈4例,胰体尾14例。肿瘤直径0.5~20cm。13例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均有Whipple三联征。全部病例术前均行B超和/或CT检查,7例术前行DSA检查。2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单纯肿瘤切除16例,胰体尾部切除5例,胰体尾切除加脾切除2例,胰颈部切除1例,瘤灶切除后十二指肠修补+旷置+胰头-十二指肠空肠壁吻合1例。术后发生胰漏1例。全部患者治愈出院。结论 NIT无特异临床表现,但影像学检查能较有效检出。FIT临床主要表现为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CT和DSA是有效的术前定位方法。手术切除是胰岛细胞瘤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83例心脏粘液瘤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心脏粘液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心脏粘液瘤的诊断、治疗经过。83例心脏粘液瘤通过病史、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体外循环下行瘤体切除。左房粘液瘤73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6例,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右房粘液瘤9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4例;右室粘液瘤1例。均由超声心动图确诊,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摘除粘液瘤,同期行二尖瓣成形、二尖瓣替换术各2例,三尖瓣成形4例,二尖瓣替换并三尖瓣成形术2例。结果 全组死亡6例,术后死亡4例(4.9%)。随访6~24月,未见瘤体复发和远处种植转移,心功能恢复到Ⅰ级(NYHA)。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粘液瘤的诊断具有特殊价值,是检出心腔内心脏肿瘤最有效方法;心脏粘液瘤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彻底切除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6月~2004年12月治疗的15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做局部切除,1例做胃大部切除。良性10例,恶性5例。15例病人平均随访46月±22月,目前均无瘤存活。免疫组化示CD117、CD34多为弥漫阳性。结论: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药物(格列卫)治疗是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肌间血管瘤手术治疗的关键点及误诊的原因,更好地提高肌间血管瘤的诊治水平。方法用回顾性的方法,对1999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4例肌间血管瘤病人的误诊情况、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4例病人均进行了手术治疗,31例完全切除者术后均无复发,不完全性切除3例。有2例前臂的肌间血管瘤,术后伸指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1例是前臂伸肌群切除太多,另1例是桡神经从瘤体中游离后,影响其对肌肉的支配。34例患者中有12例误诊,误诊率达到35%以上。结论肌间血管瘤手术治疗的关键点是首先必须确诊,其次是确保手术中能够有效控制出血,力争完全切除瘤体.注意重要结构及肢体功能的保护。肌间血管瘤易误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医生高度重视并恰当选用彩色多普勒、MRI等检查可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间血管瘤手术治疗的关键点及误诊的原因,更好地提高肌间血管瘤的诊治水平。方法用回顾性的方法,对1999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4例肌间血管瘤病人的误诊情况、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4例病人均进行了手术治疗,31例完全切除者术后均无复发,不完全性切除3例。有2例前臂的肌间血管瘤,术后伸指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1例是前臂伸肌群切除太多,另1例是桡神经从瘤体中游离后,影响其对肌肉的支配。34例患者中有12例误诊,误诊率达到35%以上。结论肌间血管瘤手术治疗的关键点是首先必须确诊,其次是确保手术中能够有效控制出血,力争完全切除瘤体,注意重要结构及肢体功能的保护。肌间血管瘤易误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医生高度重视并恰当选用彩色多普勒、MRI等检查可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颈动脉体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探讨,探寻更为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案。方法:本次研究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来我院行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的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入院顺序为准进行分组,每组14例。先期入院者为参照组,采用以往常规方法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后期入院者为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结果和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本次研究中的2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手术,手术治疗顺利实施。在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对比中,观察组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比例为7.14%(1/14),明显更低于参照组的21.43%(3/14),对比结果经验证P<0.05。结论:在颈动脉体瘤围手术期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可进一步提升护理效果,在控制术后并发症中表现更为优异,可为患者提供更多帮助,应积极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粘液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粘液瘤摘除12例,切除粘液瘤及蒂周围0.5cm~1.0cm的房间隔组织,房间隔缺损小的直接缝合,大的补片修补。结果:12例手术病人均无死亡。随访8个月至6年,无粘液瘤复发及再生。结论:心脏粘液瘤的最佳诊断方法是超声心动图,手术的关键是保持瘤体完整,将瘤体连同蒂部周围部分组织一并切除。  相似文献   

15.
嗜铬细胞瘤是发生在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系统其他部位(颈动脉体主动脉旁交感神经节、嗜铬体等)的肿瘤.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少量肾上腺素.临床表现高血压和代谢改变、基础代谢增高、葡萄糖耐量降低.目前手术切除瘤体是唯一根治手段,但危险性极大.在诊治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瞬间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围手术期病情观察以及妥善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自1992~1999年共收治16例.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腔镜卵巢畸胎瘤剥除术术中瘤体破裂的相关因素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6年3月141例腹腔镜畸胎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瘤体是否破裂分为瘤体破裂组和瘤体未破裂组,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肿瘤情况、手术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141例均于腹腔镜下完成手术,128例行畸胎瘤剥除术,13例行附件切除术,共切除瘤体157个,瘤体直径为3~10cm。术中瘤体破裂42例,均在行剥除术时发生,其中1例双侧瘤体均破裂,共破裂瘤体43个,32个(74.4%)瘤体破口位于靠近卵巢门侧的半个瘤体,11个(25.6%)瘤体破口位于远离卵巢门侧的半个瘤体;瘤体破裂组与未破裂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间肿瘤大小和位置也无明显差异,但瘤体破裂组瘤体周围粘连比例明显高于瘤体未破裂组(P<0.01);瘤体破裂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瘤体未破裂组(P<0.05);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术后恢复情况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卵巢畸胎瘤切除术术中瘤体破裂主要在行瘤体剥除术处理卵巢门时发生,其次是瘤体与周围有粘连所致,瘤体破裂后经正确处理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二划 《职业与健康》2005,21(6):937-938
目的探讨小儿淋巴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郑州市儿童医院1984~2004年收治的淋巴管瘤1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128例基本将瘤体完整切除;24例有瘤体组织残留,术后瘤体内注射博来霉素.结果随访103例,痊愈98例(95.1%),复发7例(6.7%).结论淋巴管瘤的治疗采用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对术中瘤体切除不完整的病例,推荐术后瘤内注射博来霉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结果。其中良性7例,交界性3例,低度恶性3例。结果 随访11例,随访时间4个月至5年,平均16个月;失访2例。其中9例随访期间无复发;1例十二指肠降部间质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Whipple式重建术后胆道逆行感染反复发作;另1例胃、十二指肠多发性间质瘤伴肝转移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个月,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并不多见,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依靠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超声、CT、超声内镜(EUS)诊断,对无转移的间质瘤行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19.
李凤国 《现代保健》2009,(32):49-49
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功能性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位于腮腺的多形性腺瘤25例,在瘤体包膜外0.5—1.0cm正常腮腺组织内,切除瘤体及腺体;对照组25例采用经典方式进行治疗。比较术后并发症、复发率、面部畸形及残留腺体的功能。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少,术后畸形小,残留腺体有功能,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功能性切除较经典手术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发生部位为胃和小肠(91.3%),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症状无特异性,23例均行手术切除。随访1~60个月.死亡1例,死于腹腔广泛转移。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5例(21.1%),潜在恶性7例(31.5%),恶性11例(47.4%),CD117阳性22例(95.6%)。结论: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