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死亡原因,探讨防止猝死对策。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1年8月我院住院的CHF死亡患者120例,其中58例(48.3%)发生猝死(A组),62例(51.7%)死于泵功能衰竭(B组)。比较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分级。结果 A组患者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多为Ⅱ、Ⅲ级,B组心功能分级多为Ⅳ级;A组LVEF高于B组。结论心功能Ⅱ、Ⅲ级的患者更易发生猝死,心功能Ⅳ级的患者更多死于泵衰竭。LVEDD明显增大者更易发生泵衰竭死亡。LVEF越低,患者越易死于泵衰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 ,ET)水平变化的意义 ,其与心衰严重程度、心脏大小、左心室泵功能、伴或不伴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及治疗前后ET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30例DCM患者 (心功能Ⅰ~Ⅳ级 )及 30例正常人血浆ET水平 ,并测定DCM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肺动脉压力、心胸比率及治疗前后的ET水平 ,分析血浆ET水平与心衰严重程度、心脏大小、左心室泵功能、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比较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①DCM患者血浆ET水平 (135 93pg/mL±70 6 5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43 6 5pg/mL±12 0 7pg/mL) ,P <0 0 5 ;②血浆ET水平随心衰严重程度而升高 :心功能Ⅰ级 (3例 )为 75 2 7pg/mL± 2 87pg/mL ,Ⅱ级(10例 )为 88 82pg/mL± 8 87pg/mL ,Ⅲ级 (12例 )为 136 5 8pg/mL± 2 4 95pg/mL ,Ⅳ级 (5例 )为 2 6 9 5 0pg/mL± 6 0 5 0pg/mL ,各级心功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各级心功能之间 ,除Ⅰ级与Ⅱ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P >0 0 5 ) ,其余各级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 ;③DCM患者心脏大小与血浆ET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r=0 4 5 80 ,P =0 0 10 9) :心脏正常至轻度增大 (心胸比率 0 4 8~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钠氢交换体1(sodium-hydrogen exchanger 1,NHE-1)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浆内皮素的相关性,探讨NHE-1在心衰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35例心衰患者心肌组织中NHE-1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受试者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同时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心脏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研究NHE1mRNA在心衰患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浆ET-1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FQ-PCR检测心功能Ⅰ级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衰患者心肌组织中NHE-1 mRNA的△Ct值分别为6.29±0.66、5.01±0.60、4.40±0.74。心功能Ⅱ级、心功能Ⅲ级组患者心肌组织中NHE-1 mRNA表达明显高于心功能Ⅰ级组(P0.01),心功能Ⅲ级组患者心肌组织中NHE-1 mRNA表达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组(P0.05)。心衰组ET-1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并随心衰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心功能Ⅱ级组(P0.05)、心功能Ⅲ级组显著高于心功能Ⅰ级组(P0.05),心功能Ⅲ级组显著高于心功能Ⅱ级组(P0.05);且ET1含量与NHE-1 mRNA的△Ct值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心衰患者心肌组织中存在NHE-1 mRNA的高水平表达,血浆ET1含量显著增加,两者呈显著正相关。提示NHE-1及ET-1在心衰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健康体检者100名为对照组,采用同样的方法对两组的血浆TNF-α和hs-CRP进行测定。结果观察组血浆TNF-α水平为(346.3±42.5)ng/L,hs-CRP为(5.6±0.4)mg/L,对照组血浆TNF-α水平为(100.5±12.8)ng/L,hs-CRP为(0.7±0.1)mg/L,由以上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血浆TNF-α、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Ⅳ级组的血浆TNF-α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组的TNF-α和hs-CRP水平(P0.05),心功能Ⅲ级组的TNF-α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Ⅰ级、Ⅱ级组的TNF-α和hs-CRP水平(P0.05),心功能Ⅱ级组的血浆TNF-α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Ⅰ级组的血浆TNF-α和hs-CRP水平(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TNF-α和s-CRP升高,升高的水平和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衰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浓度和苯那普利对ET的影响。方法:用放免法测定79例心衰患者血浆ET含量并用苯那普利10mg/d,连服2周观察疗效。结果:心衰患者的血浆ET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NYHA心功能Ⅳ级者的ET水平(94.7±20.0)pg/ml较NYHA心功能Ⅱ级(69.5±19.0)pg/ml和NYHA心功能Ⅲ级者(79.2±14.3)pg/ml明显升高(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EF)减低者的血浆ET浓度明显升高,经相关分析后,血浆ET浓度与EF呈显著的负相关(r=-0.35,P=0.02)。其中29例患者经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ET浓度由治疗前的(113.7±36.6)pg/ml下降至(81.1±43.1)pg/ml(P<0.001)。结论:ET参与了心衰的发病和病理过程,苯那普利可明显降低心衰患者的血浆ET浓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脑钠素N端前体肽(Nt-proBNP-76),内皮素(ET)的含量,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分别测定46例AMI患者及20例健康人血浆中Nt-proBNP,ET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AMI患者的血浆Nt-proBNP和ET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依次为<0.001,<0.01);(2)AMI患者血浆Nt-proBNP与ET水平呈正相关(r=0.508,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并与ET水平呈正相关。提示Nt-proBNP,ET在AMI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测定的二者可作为心肌损伤坏死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98例,将14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74例)和疏血通组(74例),以健康体检者50名为对照组,治疗2周后比较血浆NT-proBNP和hs-CRP的变化。结果 ACS组患者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功能Ⅱ级~Ⅳ级患者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组(P<0.05);疏血通组与常规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均有明显下降,疏血通组较常规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降低ACS患者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改善ACS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海南省农垦那大医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参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和心功能Ⅳ级组,每组40例。观察各组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患者出院后随访1~3年,观察血浆脑钠肽水平升高者与正常者死亡情况、年平均住院次数及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心功能Ⅳ级组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高于心功能Ⅲ级组和心功能Ⅱ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心功能Ⅲ级组和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高于心功能Ⅱ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心功能Ⅱ级组(P0.05)。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升高率高于心功能Ⅱ级组(P0.05),而心功能Ⅲ级组与心功能Ⅳ级组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升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脑钠肽水平升高组患者病死率高于血浆脑钠肽水平正常组,年平均住院次数多于血浆脑钠肽水平正常组,年平均住院时间长于血浆脑钠肽水平正常组(P0.05)。结论血浆脑钠肽水平可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对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测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梗死部位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ST段抬高AMI患者50例为AMI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浆BNP水平,分析其与梗死部位、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Killip分级的关系。结果 AMI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为(6 357.07±3 772.57)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5±64.36)ng/L(P0.05)。不同梗死部位AMI患者血浆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OR=-0.47,P0.05)。不同Killip分级AMI患者血浆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其与梗死部位无关,与LVEF及Killip分级相关,可作为评价AMI患者心功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 (ET -1)、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及一氧化氮 (NO)的变化及盐酸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法对 6 0例心力衰竭患者口服盐酸苯那普利 (苯那普利组 30例 )和安慰剂组 (安慰剂组 30例 )治疗 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浆ET - 1、AngⅡ、NO水平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 - 1、AngⅡ及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ET - 1、AngⅡ及NO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1) ,而安慰剂组无明显变化 ,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血浆ET - 1、AngⅡ及NO水平升高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重要的病理特征之一。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1.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 (sICAM 1 )的水平与心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 7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sICAM 1水平 ,并与 3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ICAM 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sICAM 1水平随着心功能不全的加重而升高 ,心功能Ⅳ级高于Ⅲ级 ,Ⅲ级高于Ⅱ级 (P <0 .0 1 )。经治疗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ICAM 1浓度明显降低。结论 sICAM 1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sICAM 1水平可作为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状态和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89例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 (IP)对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8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IP、P两组。结果 IP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而肌酸磷酸激酶 (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峰值、Ko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但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对AMI具有保护作用 ,主要表现为能限制梗死面积的扩大 ,维护梗死后心功能 ,降低泵衰竭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 ET-1)和血清C型利钠肽( CNP)、胱抑素C、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 PAPP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1例为冠心病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 SAP)患者35例( 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33例( UAP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23例( AMI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35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浆ET-1和血清CNP、胱抑素C、 PAPPA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ET-1和血清CNP、胱抑素C、 PAP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5)。 SAP组、 UAP组、 AMI组血浆ET-1和血清CNP、胱抑素C、 PAP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UAP组、 AMI组均高于SAP组, AMI组高于UAP组(P<0.05)。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PAP-PA水平与血浆ET-1(r=0.592)和血清CNP (r=0.602)、胱抑素C (r=0.593)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ET-1和血清CNP、胱抑素C、 PAPPA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冠心病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 ET-1)和血清C型利钠肽( CNP)、胱抑素C、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 PAPP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1例为冠心病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 SAP)患者35例( 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33例( UAP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23例( AMI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35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浆ET-1和血清CNP、胱抑素C、 PAPPA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ET-1和血清CNP、胱抑素C、 PAP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5)。 SAP组、 UAP组、 AMI组血浆ET-1和血清CNP、胱抑素C、 PAP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UAP组、 AMI组均高于SAP组, AMI组高于UAP组(P<0.05)。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PAP-PA水平与血浆ET-1(r=0.592)和血清CNP (r=0.602)、胱抑素C (r=0.593)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ET-1和血清CNP、胱抑素C、 PAPPA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冠心病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不同糖代谢状态下的血浆脑钠素(BNP)变化,探讨不同糖代谢状态下的患者心功能受损情况。方法75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耐量受损(IGT)组和糖尿病(DM)组。于发病后24h、发病第7天测定患者血浆BNP水平。结果发病后24h和第7天两次测定血浆BNP水平,DM组均明显高于NGT组,IGT组与NG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第7天复查BNP,NGT组血浆BNP水平较前明显下降,DM组和IGT组血浆脑钠素水平无明显下降。结论测定血浆BNP水平可以较好地评价不同糖代谢状态下AMI患者的心功能,糖代谢异常可能会加重AMI患者心功能的受损。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内皮素,血栓素B_2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心功能与内皮素(ET)和血栓素B_2(TXB_2)水平之间的关系。采用放射免疫法,对49例发病后24小时内人院的AMI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外周血ET和TXB_2测定。结果发现:AMI患者的血浆ET和TXB_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且Killip分级越高其血浆ET和TXB_2值越高。提示:ET和TXB_2在改变AMI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白介素-15(IL-15)的表达水平,分析心功能不全程度与血浆IL-15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AMI病人133例,其中AMI无心功能不全55例(A组),AMI合并心功能不全78例(B组),同时选取年龄匹配的体检健康者50名作为对照组(C组)。检测各组血脂、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前体(proBNP)和IL-15水平,并分析AMI病人IL-15水平与心功能Killip分级、proBN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组、B组CRP、proBNP和IL-15均高于C组(P0.05),且B组CRP、proBNP和IL-15水平均高于A组(P0.05);不同心功能Killip分级病人CRP、proBNP、IL-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IL-15与Killip心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893,P0.001),IL-15与proBN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91,P0.001)。结论 IL-15参与并影响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过程中的炎性反应,且AMI病人血浆IL-15水平与其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和内皮素(ET-1)水平;同时,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40例AMI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AMI组血浆ADM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AMI患者按心功能分组,各组间血浆ADM差异有显著性(P<0.05)。AMI组血浆ADM水平与ET-1呈显著正相关(γ=0.5743,P<0.01),左室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γ=-0.6152,P<0.01)。认为ADM参与了AMI及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ADM升高可能与ET-1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压变化及其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血压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原因。方法AMI病人分为高血压组、无高血压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AMI后1个月的血压的动态变化,与原血压水平、左心室肥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β内啡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心肌酶峰值的关系及对心收缩功能影响。结果发生AMI后,收缩压下降,高血压组71.7%患者下降(37±16)mm Hg (1 mm Hg=0.133 kPa);无高血压组16.7%患者下降(4.3±4.1)mm Hg(P<0.01)。血压下降程度与AMI前血压呈正相关(P<0.05)。左心室肥厚患者AMI后血压下降显著,心功能Ⅲ-Ⅳ级患者较多。高血压组AMI后血压下降患者的血浆血管紧张素、β-内啡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肌酸激酶、心肌型肌酸激酶活性高于血压未降者(P<0.01);而射血分数、E/A显著低于血压未降者(P<0.05),心功能衰竭发生率高于血压未降者(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可出现血压下降,血压下降水平与AMI前的血压、是否有左心室肥厚、梗死面积、左心室功能恶化及某些神经内分泌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不同糖尿病状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糖尿病史和OGTT检测结果将其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糖耐量异常(IGT)和糖尿病(DM)三组。应用美国博适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诊断仪和 BNP检测板,测定三组患者入院时和发病第7天血浆BNP水平,同时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评价。结果:AMI+DM 组患者入院时和发病第 7 天血浆 BNP水平分别为(347.78±122.02)pg/ml和(331.53±108.53)pg/ml,均明显高于AMI NGT组[(158.57±75.32)pg/ml和(102.85±60.52)pg/ml]和AMI IGT组[(167.86±72.56)pg/ml和(145.21±80.61)pg/ml],P<0.05。AMI+IGT组患者的BNP 水平亦高于AMI+NGT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发病第7 天血浆 BNP水平较入院时均有下降,但仅有AMI+NGT组[(158.57±75.32)pg/ml比(102.85±60.52)pg/ml]BNP下降程度有统计学差异, P<0.05。AMI DM组患者心功能Ⅲ-Ⅳ级比例(29.7%)明显高于其他两组(8.9%和8.7%),P<0.05。结论:糖代谢异常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的分泌,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心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