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体表投影区红外温度及其艾灸后的变化,探讨艾灸对子宫体表温度的影响及灸局部穴和远部穴的效应差异。方法:将48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关元组、三阴交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以全身冷冻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法造模,关元组和三阴交组于造模结束后分别进行艾灸,3壮/穴。采用红外热成像方法动态监测各组大鼠灸前、灸后即刻、灸后5、10、20、30、40、50、60 min子宫体表投影区温度。结果:(1)时点温度:四组间不同时点的温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F=243.46,P=0.000.05)。分组与监测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6.21,P=0.000.05)。四组间红外温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5,P=0.030.05)。其中,正常组各监测时点间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灸后20~60 min各时点比灸前温度显著降低(P0.05);灸后30~60 min各时点比灸后即刻温度显著降低(P0.05);三阴交组灸后5~60 min各时点比灸前温度显著降低(P0.05);灸后10~60 min各时点比即刻温度显著降低(P0.01);关元组灸后即刻比灸前温度显著升高(P0.05),灸后5~60 min各时点均比灸前及即刻温度显著降低(P0.05)。(2)时段温差:与正常组、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和关元组的灸后5~60 min各点与灸前温度差值均显著增大(P0.05);与三阴交组比较,关元组的灸后即刻与灸前温度差值显著增大(P0.05)。正常组和模型组的各点温度差值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体表投影区存在持续40 min温度降低时段,艾灸可使温度下降时点提前,使该段温度下降幅度显著增加;且灸局部穴和远端穴的即刻效应不同。说明艾灸在一定时间内促进子宫体表红外温度的下降,艾灸对于痛经的治疗作用并非依靠直接提高子宫体表温度,其具体起效机制尚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的三阴交(双)穴区温度的影响及其与镇痛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简称模型组)、针刺三阴交组、针刺关元组。采用全身冷冻法结合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造模,用红外热成像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左右两侧三阴交穴区各时间点温度,并同步观测各组大鼠的扭体反应。结果: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扭体次数明显增多、扭体总分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针刺组扭体潜伏期均明显延长、扭体次数均减少、扭体总分均降低(P<0.05,P<0.01)。模型组大鼠在5-60min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P<0.05,P<0.01);针刺三阴交组大鼠在10-40min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P<0.05);针刺关元组大鼠在0-30min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P<0.05)。针刺三阴交穴在针刺5min时、针刺结束后50-60作用显著,针刺关元穴仅在针刺结束后40-60min作用显著。结论: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处于疼痛状态且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针刺三阴交穴、关元穴均能缓解疼痛反应,调节其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352-1355
目的:观察艾灸关元、三阴交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和脊髓、中脑的κ受体的影响,旨在初步探讨艾灸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镇痛效应的差异及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将处于动情间期3月龄的SD雌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盐水组、寒凝类痛经组、艾灸三阴交组和艾灸关元组,每组9只。除盐水组外,寒凝类痛经组、三阴交组和关元组采用全身冷冻法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法造模。盐水组和寒凝类痛经组不予艾灸,三阴交组在造模第6天、第8天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后及在第10天注射缩宫素后,在大鼠三阴交穴(双侧)予以艾柱施灸,每次灸3壮。关元组灸治方法与之相同。观察大鼠的扭体反应,并测定大鼠脊髓、中脑的κ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盐水组比较,寒凝类痛经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扭体次数、扭体评分明显增高(P<0.01)。与寒凝类痛经组比较,关元组扭体次数、扭体评分明显减少(P<0.01);与三阴交组比较,关元组扭体次数、扭体评分明显减少(P<0.05)。结论:1艾灸可明显减轻大鼠的类痛经反应,缓解子宫痉挛性收缩。2初步证实了艾灸不同穴位与镇痛效应差异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艾灸不同介入时机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左右三阴交、左右三阴交-血海连线温度的影响及其与镇痛效应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阴道涂片筛选出动情间期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灸三阴交1次组(第10d施灸)、灸三阴交3次组(第6d、8d及10d施灸),每组20只。除盐水组外,模型组、灸三阴交1次组、灸三阴交3次组采用全身冷冻法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法造模。运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左右三阴交穴区、三阴交-血海连线区各时间点温度。运用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检测在体大鼠子宫收缩强度。结果: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子宫收缩强度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艾灸组均显著减少了子宫收缩波个数(P0.01)并降低了子宫活动度(P0.01),两艾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盐水组在各个时间点,大鼠左右三阴交穴区及三阴交-血海连线区温度平衡(P0.05);模型组大鼠左右三阴交穴区在5~60各个时间点温度失衡(5、40、50、60P0.05,10、20、30P0.01)左右三阴交-血海连线区即刻-30各个时间点温度失衡(5、30P0.05,即刻、10、20P0.01);两艾灸组在各个时间点,大鼠左右三阴交穴区、三阴交-血海连线区温度平衡(P0.05)。结论:艾灸三阴交可明显缓解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痉挛性收缩,并改善三阴交穴区及三阴交-血海连线区左右温度的失衡状态。艾灸不同介入时机对于缓解痛经的疼痛状态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血液流变学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寒凝证类痛经动物模型,观察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动情间期雌性SD大鼠39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类痛经模型组,冷冻5d加给药组、冷冻10 d加给药组.对照组同步抓取不做任何处理,其余3组均每日给予大鼠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连续10 d,第1天及第10天每日注射0.5 mg/只,第2~9天每日0.2 mg/只,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 U/只.每天在注射以后,冷冻5d加给药组、冷冻10 d加给药组的大鼠放入低温冷柜(-25 ℃)冷冻,持续受冻4h左右,中间间隔2h开盖通气5s,制备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类痛经模型组、冷冻5d加给药组的全血还原黏度高切明显升高(P<0.05);冷冻5d加给药组的刚性指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通过血液流变学改变认为-25℃,5d冷冻并结合类痛经模型的制备方法,可成功制备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将处于动情问期的3月龄SD雌性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盐水对照组、类痛经模型组、冷冻5d组、冷冻5d+给药组、冷冻10d+给药组。空白大鼠同步抓取不做任何处理,类痛经模型组、冷冻5d组、冷冻5d+给药组、冷冻10d+给药组均每日给予大鼠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连续10d,第1d及第10d日注射0.5mg/只,第2~9d每日0.2nag/只。末次给药1h后,类痛经模型组、冷冻5d+给药组、冷冻10d+给药组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天在注射以后,冷冻5d组、冷冻5d+给药组、冷冻10d+给药组放入超低温冰柜冷冻4h,在2h时打开冰柜换气5s,冰柜温度维持在~25℃。观察每分钟扭体评分、寒证表征评分、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红细胞刚性指数。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冷冻5d组、冷冻5d+给药组、冷冻10d+给药组寒证表征评分明显升高(P〈0.01);类痛经模型组、冷冻5d组和冷冻5d+给药组的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均明显升高(P〈0.05),冷冻5d+给药组的红细胞刚性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盐水组比较,类痛经模型组、冷冻5d+给药组、冷冻10d+给药组的每分钟扭体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全身冷冻法可造成大鼠寒凝证;通过寒凝证模型结合类痛经模型的制备方法,成功建立了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该模型符合中医证候模型的造模思路及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量艾灸关元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及脊髓内μ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灸量的镇痛效应及其部分中枢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A组(艾灸1壮)、B组(艾灸3壮),每组15只。除盐水组外,其它各组采用全身冷冻法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加缩宫素注射法制备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A组和B组以不同灸量艾灸关元穴。观察大鼠扭体反应,并以荧光定量PCR(RT-PCR)法测定脊髓内μ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扭体反应: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B组扭体潜伏期缩短、扭体次数、扭体评分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A组、B组扭体次数、扭体评分明显减少(P<0.05)。(2)脊髓μ受体mRNA的表达:与盐水组比较,A组与B组的表达均增强(P<0.01),与模型组相比,A组与B组的表达增强(P<0.01)结论:(1)不同艾灸量施予关元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均有镇痛作用。(2)艾灸产生镇痛效应的部分机制可能通过增强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脊髓内阿片受体的表达产生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8.
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在行经前后或在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痛经的患病率为33.19%-90.00%,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芬必得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少腹逐瘀汤配合艾灸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轻度有效率为83.33%,中度有效率为94.11%,重度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轻度有效率为71.43%,中度有效率为86.67%,重度有效率为62.5%,两组各程度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痛经症状积分均有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腹逐瘀汤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寒凝血瘀证痛经证治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妇女经行前后及行经期间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经行腹痛病位在胞宫、冲任,以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为主要病机。在临床上痛经以病因病机为分型依据,笔者认为以寒凝血瘀型最多见(尤在我国北方),寒凝血瘀型系因寒致瘀而发的痛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寒凝血瘀证痛经患者采用疏肝温经汤联合艾灸辅以电子痛经治疗仪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90例寒凝血瘀证痛经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艾灸辅以电子痛经治疗仪,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肝温经汤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寒凝血瘀证评分;比较两组月经相关指标(月经周期、月经量、疼痛持续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血清疼痛介质[前列腺素F(PGF)、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β-E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用药3个月后的寒凝血瘀证评分明显下降,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镇痛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在用药3个月后PGF和PGE2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血清中的PGF和PGE2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血清中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行穴位埋线联合艾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3.27±1.51)分,对照组(6.32±2.68)分;总有效率观察组100%、对照组86.2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艾灸改善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在经前期用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法进行治疗,每日1次,6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3~5个月经周期,即治疗3~5个疗程。结果:痊愈126例,显效24例,有效3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用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痛经停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郑纯  徐杰  张众慧 《中医药导报》2002,8(5):268-269
以痛经停两种不同的剂型 ,即超微速溶饮片与传统饮片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进行临床对比观察 ,结果两种剂型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各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说明痛经停两种饮片对本病均有效。  相似文献   

15.
艾灸对寒凝血瘀证大鼠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艾灸对内皮衍生因子ET、NO的影响 ,探讨灸疗活血化瘀作用的机理。方法 :应用实验室风寒环境及持续低温受冻的方法建立大鼠“寒凝血瘀”证模型 ,观察艾灸“肾俞”穴后血浆ET、NO及ET NO比值的变化 ,分析灸疗的活血化瘀作用。结果 :造模后对照组大鼠ET含量较正常组升高 ,NO降低 ,ET NO比值增大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而经灸治后 ,艾灸组ET较对照组降低 ,NO增多 ,ET NO比值减少 ,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0 0 1)。结论 :艾灸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失衡的纠正与调控 ,可能是其活血化瘀作用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痛经停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痛经停两种不同的剂型,即超微速溶饮片与传统饮片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两种剂型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痛经停两种饮睛对本病均有效。  相似文献   

17.
寒凝血瘀证痛经的中医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查阅近10年的相关文献,结果显示临床中医药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以少腹逐瘀汤、温经汤及其加减方等较多,且疗效较好,在实验研究方面初步建立了寒凝血瘀证痛经动物模型,并阐述了寒凝血瘀证痛经的形成机理以及中药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的活血化瘀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12组(对照组A、B组,模型A、B组,艾灸膈俞、血海、委中、丘墟A、B组),每组各7只。用低温冷冻法建立大鼠寒凝血瘀证模型,艾灸A组于造模成功次日上午治疗1次,艾灸B组于造模成功次日上午起开始治疗、每天治疗1次、共5次,每次灸5壮。治疗完成日上午腹主动脉取血2mL,检测内皮素、一氧化氮。结果:膈俞、血海的活血化瘀作用是通过降低ET、升高NO实现的,委中、丘墟的活血化瘀作用是通过降低ET实现的。结论:艾灸膈俞、血海、委中、丘墟有活血化瘀作用。  相似文献   

19.
艾灸对寒凝血瘀证大鼠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研究艾灸疗法活血化瘀作用及其相关机理。方法将大鼠置于实验室风寒环境中,造成“寒凝血瘀”大鼠模型。观察艾灸“肾俞”穴对其血瘀症状、血液流变、氧自由基代谢和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艾灸治疗能改善造模大鼠的一般血瘀症状,降低血浆和全血粘度、RE、Ht,提高血清和脑组织中SOD,降低MDA,减少NE、DA、No的含量。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表明艾灸能纠正血瘀大鼠血液流变的异常和紊乱,增强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调整中枢神经递质水平。结论灸疗有显著的活血化瘀作用,其机理与艾灸改善机体循环状态及自由基代谢,调整神经内分泌,稳定内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按摩配合艾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痛经患者采用经穴按摩配合艾灸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痊愈27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结论:经穴按摩配合艾灸治疗痛经的近中期疗效满意,是一种简单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