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分析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清醒镇静慢诱导的可行性.方法:拟于全麻下行外科手术的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丙泊酚TCI组,每组备30例.Ⅱ组在常规表面麻醉、咪唑/芬太尼镇静后,丙泊酚TCI组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靶控浓度最初设定为0.5μg/ml,在与效应浓度达平衡后,靶控浓度以0.1μg/ml递增,直至警觉/清醒(OAA/S)评分为3分,气管内表面麻醉5min后行气管内插管.结果:OAA/S评分3分时丙泊酚的靶控浓度为(1.05±0.11),两组血压与心率在用药后都有所下降,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MAP、HR在插管即时只辅以咪唑/芬太尼的Ⅰ组与增加了丙泊酚TCI的Ⅱ组之间则有极显著差异(P<0.01).SpO2无明显变化,只是在插管时有一定程度降低,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丙泊酚町控性强,血流动力学稳定,丙泊酚TCI用于清醒镇静慢诱导,以OAA/S评分3分为目标,有效地减少了气管插管的伤害性刺激. 相似文献
3.
异丙酚靶控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清醒镇静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不同目标血药浓度,辅助硬膜外麻醉清醒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ASA分级Ⅰ~Ⅱ级,行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作为对照组,单纯硬膜外麻醉,不使用辅助药;Ⅱ组在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即刻设定异丙酚靶控输注目标血药浓度1.0μg/ml,Ⅲ组目标血药浓度为1.5μg/ml,记录从术前到术毕不同时点的心率(HR)及血压(BP),并在术中子宫切除及术毕时刻进行警觉/镇静(0AA/S)评分,同时观察有无内脏牵拉反应及术后知晓情况.结果:各组血压在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时明显降低,Ⅱ、Ⅲ组在泵注异丙酚5mi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各组心率随手术进程逐渐降低,组间无显著差异;Ⅱ组仅有53.3%病人入睡,对术中探查所致内脏牵拉反应的抑制率为53.3%,术中知晓率为33.3%,Ⅲ组病人均入睡,且绝大多数病人在术中仅对轻推动有反应,对术中探查时内脏牵拉反应的抑制率达86.7%,术中知晓率为0.结论: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镇静效果确切,且能显著抑制术中探查所致的内脏牵拉反应;且OAA/S镇静评分表明异丙酚目标血药浓度1.5μg/ml镇静效果明显优于目标血药浓度1.0μg/ml. 相似文献
4.
硬膜外麻醉中不同药代学参数丙泊酚靶控输注的药效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药代学参数的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硬膜外麻醉时的药效学。方法50例ASAⅠ~Ⅱ级的择期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分别采用Marsh(M组)、Tackley(T组)、Shafer(S组)和Coetzee(C组)报道的丙泊酚药代学参数TCI镇静,靶浓度从0.4μg/mL开始,以0.4μg/mL的梯度逐渐上升,直至患者入睡。每个靶控浓度至少维持15min以上。记录各组镇静/警醒(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等。结果M、T、S和C组丙泊酚50%意识消失浓度(EC50)分别为1.16、1.06、1.33和1.16μg/mL。MAP随靶控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最大降低幅度在16%~21%;各组心率在TCI开始后均减慢。结论硬膜外麻醉下TCI丙泊酚的镇静可控性强,血液动力学维持稳定。不同药代学参数的TCI系统在临床应用时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药代学参数的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硬膜外麻醉时的药效学.方法 50例ASAⅠ~Ⅱ级的择期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分别采用Marsh(M组)、Tackley(T组)、Shafer(S组)和Coetzee(C组)报道的丙泊酚药代学参数TCI镇静,靶浓度从0.4 μg/mL开始,以0.4 μg/mL的梯度逐渐上升,直至患者入睡.每个靶控浓度至少维持15 min以上.记录各组镇静/警醒(OAA/S) 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等.结果 M、T、S和C组丙泊酚50%意识消失浓度(EC50)分别为1.16、1.06、1.33和1.16 μg/mL.MAP随靶控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最大降低幅度在16% ~ 21%; 各组心率在TCI开始后均减慢.结论 硬膜外麻醉下TCI丙泊酚的镇静可控性强,血液动力学维持稳定.不同药代学参数的TCI系统在临床应用时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6.
椎管内麻醉中丙泊酚靶控输注清醒镇静的脑功能状态指数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椎管内麻醉下行丙泊酚清醒镇静时所需的靶控血药浓度,并探讨其与脑功能状态指数(CSI)的相关性。方法30例在椎管内麻醉下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患者,以血浆效应室为靶控目标,予以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清醒镇静。靶控血药浓度最初设定为0.5μg/ml,在与效应室丙泊酚浓度达平衡后3min,以0.1μg/ml递增,直至警觉/镇静评分法(OAA/S)评分降至3分,确定不同OAA/S评分时对应靶控血药浓度及其与CSI相关性。结果清醒镇静深度OAA/S评分3分时所需的丙泊酚靶控血药浓度为1.45±0.24μg/ml,CSI为69.2±4.2。清醒镇静期间CSI与TCI血药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51,P<0.01),TCI血药浓度、CSI与OAA/S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855、0.805(P<0.01)。结论CSI用于监测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椎管内麻醉病人清醒镇静,能较好地反映镇静深度的动态变化,对临床麻醉用药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老年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使用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的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65~80岁)20例,非老年组(18~55岁)20例。待麻醉平面、效果和血液动力学平稳后,予以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设定镇静水平为警觉/镇静(OAA/S)评分3分,观察镇静前与OAA/S评分3分时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变化、靶控浓度、丙泊酚的累积量和需要的时间。结果: 在OAA/S评分3分时,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与镇静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的靶控浓度、累积量和需要的时间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0.001)。结论: 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应用于硬膜外麻醉下的老年患者时应注意靶控浓度、丙泊酚的累积量和时间,只要将OAA/S评分控制在3分,就能较好的应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Narcotrend(NT)指导下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高血压患者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2级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N组)和对照组(C组)。N组依据患者NT分级(NTS)调控丙泊酚靶浓度,使NTS维持在D2~E0水平;C组依据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调控丙泊酚靶浓度,维持MAP波动不超过基础值±20%、HR 55~100次/分;2组丙泊酚均在2~5 μg/ml范围内调整。若2组麻醉深度调整后MAP、HR超出范围,则给予心血管活性药物干预。记录2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的用量,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术中知晓等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N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相应缩短(P<0.05和P<0.01),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P<0.01); C组乌拉地尔使用率多于N组(P<0.05);2组苏醒期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S指导下丙泊酚靶控输注在高血压患者麻醉中的应用,可以使麻醉深度更易于掌控,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复苏时间缩短,有利于实现精确麻醉,在确保麻醉安全、提高麻醉质量方面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丙泊芬-瑞芬太尼清醒镇静镇痛麻醉用于老年患者胃镜检查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60例ASAI~Ⅲ行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麻醉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例。A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0.6-1.2u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0.6—0.9ng/ml同时输注,待患者进入镇静分级评分(Ramsay)2级时开始行胃镜检查,胃镜抵达十二指肠时停止给药。B组:未用药。结果Ramsay评分:A组2级83%,B组2级20%(P〈0.01)。A组入镜时间短于B组(P〈0.05)。检查过程中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B组明显上升(P〈0.05或0.01),脑电双频指数A组明显降低(P〈0.01),A组检查成功率、操作者和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老年人胃镜检查能达到良好的清醒镇静镇痛麻醉效果,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好,检查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异丙酚闭环与开环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BIS作为异丙酚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均分为两组:靶控输注组和反馈靶控输注组。异丙酚的血浆靶控浓度均设定为1.8μg/mL,靶控输注组整个手术期维持不变,反馈靶控输注组BIS作为控制变量设定在75。记录并比较两组间BIS值、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异丙酚的单位标准化剂量、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结果:两组间BIS值、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反馈靶控组异丙酚总剂量低于靶控输注组(P<0.01),单位标准化剂量亦较低(P<0.01);两组病人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BIS作为异丙酚反馈控制变量是可行的,此输注系统为硬膜外麻醉病人提供了适宜的镇静深度,且异丙酚用量少,定向力恢复快,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硬膜外用药后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镇静催眠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病人分为罗哌卡因组(GR,n=20)和对照组(GS,n=20),分别采用0.5%罗哌卡因和生理盐水硬膜外给药。测定病人感觉阻滞平面和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随后用异丙酚TCI输注全麻诱导,记录病人意识消失所需的时间、异丙酚效应室浓度(Ce)及用量。结果:意识消失所需时间GR组比GS组快约20%(P<0.05);GR组的异丙酚效应室浓度(Ce)、用量均比GS组显著为低(P<0.05);两组病人的基础BIS值,硬膜外用药15min后、意识消失时、插管时及插管后BIS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意识消失时BIS值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GR组MAP在硬膜外用药15min、意识消失时、插管后1min,与G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BIS监测下异丙酚TCI输注复合硬膜外阻滞,可明显减少异丙酚的用量,缩短意识消失所需时间,减轻插管反应,降低全麻药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地氟醚吸入麻醉与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全凭静脉(TIVA)单一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骨科脊柱手术病人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用芬太尼、维库溴胺分别进行镇痛和肌松。组Ⅰ给予丙泊酚-氧气诱导,并以丙泊酚-氧气维持。组Ⅱ给予地氟醚-氧气行麻醉诱导,用地氟醚-氧气维持。观察两种方法对麻醉诱导、恢复的时间长短、副反应,以及两种方法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差异。结果 丙泊酚组较地氟醚组麻醉诱导时间明显缩短,伴以不自主运动明显增多,呼吸道刺激反应明显减少。插管时间两组无明显区别。两组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清楚时间长短无明显差异。两种麻醉方法心血管稳定性好且具有可比性。结论 无论是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还是地氟醚吸入麻醉,麻醉诱导讯凛,术中平稳,苏醒快速无明显不直反应,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血液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TCI)异丙酚+硬膜外阻滞对重症肌无力(MG)胸腺切除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靶控输注组(T组)10例MG患者T5-6硬膜外阻滞后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以3μg/ml为血浆靶浓度持续异丙酚输注;对照组(C组)25例,硬膜外阻滞后咪唑安定、芬太尼、硫喷妥钠或异丙酚、阿曲库铵诱导气管插管术中N2O和安氟醚维持全麻。于术前(t1)、插管后1 min(t2)、劈开胸骨(t3)、胸腺切除(t4)、缝皮(t5)时测定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CO2分压(PETCO2)的变化和T组术中尺神经4个成串刺激(TOF);记录术毕清醒睁眼和拔管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两组HR、MAP、SpO2、PETCO2均在正常范围,TOF比率(T4/T1)为0.15-0.45;T、C组术毕清醒时间分别为(8.2±1.3)min和(9.6±2.1)min(P〉0.05);拔管时间T组为(36.4±5.8)min,C组为(42.7±6.2)min(P〈0.05);C组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3例,死亡1例,肺不张1例,肺炎2例,气管切开3例,T组未发生上述并发症。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维持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MG手术,麻醉平稳,术后呼吸影响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晶体液和胶体液在全麻诱导前快速扩容对异丙酚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诱导期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性的影响。方法 ASA I-Ⅱ级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45例,随机被选入3组,每组15例。A组于诱导开始前不输液;B组和C组于诱导前20 min内分别输入10 ml.kg^-1乳酸钠林格液和6%羟乙基淀粉,3组均于诱导开始时按15 ml.kg^-1.h^-1输入乳酸钠林格液。监测全麻诱导期的血流动力性参数。结果 麻醉诱导后及插管后3组平均动脉压(MAP)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麻醉诱导后,A组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开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心率(HR)、主动脉血流峰值速度(Vpk)变化不明显;B组维持于基础值;C组诱导后CI、HR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SV、Vpk无明显变化。A组外周血管阻力(SVR)变化不明显;B组麻醉诱导后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管插管后恢复至基础值水平;C组诱导后下降更明显,气管插管后仍低于基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晶体液和胶体液快速扩容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异丙酚TCI诱导期的循环抑制,晶体液扩容易于使血流动力性保持平稳,而胶体液扩容则更有利于组织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胃癌根治术中对循环、脑电参数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30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T)组15例和靶控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T+E组15例。持续监测围术期BP、HR和脑电参数的变化,记录术前至术毕不同时点的血糖(Glu)、皮质醇(Cor)、胰岛素(Ins)的变化,术中药物用量和术后情况。结果 T+E组术后躁动,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低于T组(P<0.05),两组苏醒时间相似。诱导后两组平均压(MAT)显著下降(P<0.05),T组在探查、术毕、拔管后的MAP比T+E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上腹部手术具有异丙酚、芬太尼用量少、苏醒快、术后躁动少等优点,能较好地抑制应激反应,麻醉深度易于调控,血液动力学较稳定。 相似文献
17.
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静脉麻醉药输注模式,目前主要用于异丙酚输注。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药物输入以迅速达到并维持靶浓度,从而增加了静脉麻醉的可控性。TCI代表了静脉麻醉给药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丙泊酚与咪达唑仑用于辅助硬膜外麻醉的镇静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我院2012-03~2013-03间行硬膜外麻醉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咪达唑仑组,分别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遗忘程度、内脏牵拉反应情况和镇静评分情况,并对记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遗忘程度、内脏牵拉反应情况和镇静评分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丙泊酚组相比较,咪达唑仑组在各方面的效果都更明显.结论 在临床上咪达唑仑较丙泊酚更适合用于辅助硬膜外麻醉镇静. 相似文献
19.
乐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4,31(3):37-39
目的 比较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胆囊腹腔镜手术的1 12例患者,依据麻醉方式分为静脉复合麻醉组和靶控静脉麻醉组各56例.观察两组麻醉恢复时间,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靶控麻醉组患者睁眼时间、恢复定向力、恢复自主呼吸、拔管时间、离开恢复室时间均明显低于静脉复合麻醉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麻醉恢复快,不良反应少,比静脉复合麻醉更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闭环靶控镇静对颅脑损伤患者脑保护作用的疗效、经济性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40名颅脑损伤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2组患者镇静前、后6、12、24、48 h患者脑组织内葡萄糖(Glu)、乳酸(Lac)、甘油(Gly)的水平,同时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48 h异丙酚总用量;统计患者发生镇静过深、过浅次数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葡萄糖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乳酸和甘油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实验组葡萄糖、乳酸及甘油含量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均较对照组平稳(P<o.05),实验组48 h异丙酚总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出现镇静过深、过浅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闭环靶控镇静对颅脑损伤患者脑保护作用短期疗效显著,且有较好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