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旭君 《河南中医》2016,(3):469-47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采用调补脾土的方法,即治其未显出病状的脾脏,目的是增强脾气,防止被肝气克伐,阻断传变环节,防止肝病的发展恶化。此处"实脾",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补脾,即采用"甘味"药补中健脾,脾运健旺则气血化生充足,既防病邪入侵,又使肝得以滋养濡润,条达肝气;二是调脾,即采用调和之法,防止脾气机壅滞,从而使脾运化功能正常的目的[7]。肝病的常见证型有虚实之分。实证常见于情志不舒导致肝失疏泄引起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血瘀,气火上逆;阴不制阳导致的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火邪、寒邪、湿热之邪侵及肝经而引起的肝气郁结,肝火炽盛,寒凝肝脉,肝经湿热等病症。实证治疗分两个方面,一为肝脏邪气有余而正气尚足,脾气不衰时,当泻肝护脾。在治肝的同时采用化脾湿,清脾热,行脾气的治疗方法,用药如陈皮、木香、砂仁、黄连等,防止脾气壅滞,保持脾气健运;二为肝病实而脾气受损时,治疗当泻肝补脾。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第一篇第一条,在论述“治未病”时,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三版教材在解释“四季脾旺”时,认为“是指一年四季脾气都很旺盛之意”。把“四季”当做春、夏、秋、冬四季,即一年  相似文献   

3.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源于《难经》。《难经·七十七难》云“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气充实,不受邪侵。《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1肝病实脾的理论基础肝病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肝木旺盛,则克脾土。…  相似文献   

4.
经曰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 ,在治肝的同时 ,先调补脾气 ,使脾气充实 ,不受邪侵。这个治法已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笔者认为 ,顾护脾胃应贯串于诊治慢性肝病的始终 ,如患者有脘痞、腹胀、纳呆、便溏、苔腻、脉细等症状 ,此时不论肝功能指标如何异常 ,或肝纤维化指标是否正常 ,都应先调理脾胃 ,以顾后天之本 ,脾旺方能正气旺 ,倘若滥用攻邪之法 (诸如具有抗病毒、降酶之功能的清热解毒药 ) ,则重伤脾气 ,必致肝病缠绵难愈。但是 ,“实脾”是否就是“补脾”?是否就是运用“芪、术”之类药物 ?笔者现就…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重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重脾胃的学术思想,追溯其源,当首推东汉张仲景,这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充分体现。笔者试就《金匮要略》中重脾胃的学术思想并结合临床实践讨论如下。1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仲景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一语道出肝病治脾的重要性。因为人体五脏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生克”关系,在病理上存在着“乘侮”关系,肝脾之间的这种关系尤为突出。所以在治疗肝病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调补脾脏。通过补脾,使脾气健旺,就能防止肝病传脾。如果“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则肝病未愈,脾病又起。仲景“肝病实…  相似文献   

6.
对于《金匮》第1条所提“肝病实脾”的法则,历来医家都把“实脾”之“实”字当作动词来理解,这样就容易把“实脾”理解为“补脾”,补脾虽然是实脾的重要方面,但并非实脾之全部,并不能完全揭示“实脾”的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笔者认为“实脾”之“实”在此应当是名词使动用法,“实脾”即“使脾脏实”之意,凡是可以使脾气旺盛,脾脏捷运,脾不受邪的治疗方法都属于“实脾”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8.
章虚谷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可见湿盛与脾虚互为因果。脾虚而内生寒湿,寒湿内困则脾不健运。其本在脾为虚,其标在湿为实。健脾、运脾、醒脾,是治疗脾之病变之常用方法。虽均为治脾而设,但此三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时有显著区别,不得不辨。健脾,包括补脾、益脾,是治疗脾气虚而运化功能减弱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认为“肝之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实脾”并非单纯补脾,还应包括清脾、温脾、顾脾等,补脾仅仅是“实脾”的一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难经》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充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中喻肝病实脾者为“上工”,云:“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实脾之法在肝病的不同时期又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清热利湿,温中健脾,补脾益气为直接实脾法;疏肝理气,祛瘀通络,养阴柔肝,清肝利胆等为间接实脾法。但在临床实际中,往往是夹杂进行的,如《景岳全书》中解肝煎(白芍、苏叶、半夏、陈皮、砂仁、厚朴),方名为解肝,实际上除白芍养肝、苏叶芳香舒气外,均属化湿行滞、调理脾胃之品,适应于土壅木郁的症候。因脾胃湿阻气滞,影响肝气条达,必须注重中焦治本,故方中不用柴胡疏肝而用苏叶,取其既  相似文献   

11.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乃《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原方系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四药组成。方意在泻肝补脾,治肝实脾虚引起之腹痛腹泻,故名曰“痛泻要方”。张景岳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脾胃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吴鹤皋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  相似文献   

12.
“治肝实脾”是仲景承内、难经“治未病”之旨而提出的治肝大法,至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有人认为此法仅用于肝之实证而防其犯脾。如此理解似有片面之嫌。治肝实脾用于肝之实证,防止肝病蔓延;肝之虚证,亦需实脾。笔者对此法稍有心得,兹略抒管见,敬请同道教正。一、木横乘脾脾土属阴,需肝木升散疏泻,脾气才不会阴凝板滞而运化不息。若恼怒忧思,  相似文献   

13.
就《傅青主女科》调经从脏辨证施治之特点作了一初步的探讨 ,认为傅氏调经重于肝、脾、肾三脏 ,以平衡肾之阴阳 ,滋阴血柔肝木 ,补脾气健运化之法而调经  相似文献   

14.
试析《傅青主女科》调经从脏论治之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傅青主女科》调经从脏辨证施治之特点作了一初步的探讨,认为傅氏调经重于肝、脾、肾三脏,以平衡肾之阴阳,滋阴血柔肝木,补脾气健运化之法而调经。  相似文献   

15.
刘政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6):377-378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该法首见于《难经》、《金匮要略》。然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则源于《内经》中“风起火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也焉”。《难经》指出“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6.
“治肝实脾”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确定的治疗肝病的重要治法,是五脏一体观的重要体现。“治肝实脾”即通过“实脾”以治疗肝病,从而达到脾胃健、肝病愈的最佳治疗效果,在肝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成为治疗肝病的重要法则。酒精性肝纤维化(ALF)归属于中医“酒癖”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湿热酒毒为致病之因,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且贯穿于疾病始终,病机的关键为脾胃受损、肝脾不和。中医历来重视整体观,本文基于“治肝实脾”理论浅谈“实脾”在酒癖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酒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答:葶苈子辛苦性寒,泻肺平喘,消水肿逐痰饮,临床常用于治疗痰饮、水肿胀满等实证,但是本药为苦寒之品,有较强泻下作用,易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则水湿停聚为痰为饮,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又张秉成说:“水邪所结,脾气先虚,故治水者,必先补脾,以士旺自能制水,脾健则可运行。”再如《本经》曰大枣“安中养脾……平胃气……,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故配大枣甘平为补脾的辅助药,协同葶苈子以补脾制水邪。本方用大枣不仅健脾胃,而且可以减轻葶苈子苦寒伤胃之烈性,以保护胃气,使泻而不伤正,名曰泻肺实不泻肺;甘草虽有健胃作用,但偏于益气补中,其甘缓有助湿满中实邪之弊,从现代药理研  相似文献   

18.
论肝脾不调     
肝脾不调在临床上极为常见,盖肝脾二脏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脾为阴土,其功能主运化水谷、升清,其性阴凝板滞。肝为阳脏,体阴而用阳,其功能主疏泄性喜条达,故肝只有对脾土加以正常的疏泄条达,脾土才不壅不滞,健运如常,此称之为“肝木疏脾土”反之肝之疏泄条达又有赖于脾运化水谷精微的濡养,方能刚柔相济,阴阳调和,此称之为“脾土营肝木”因此肝脾二脏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临床上可以见到肝脾不调肝气上亢,肝郁气滞等症。脾气的虚与实,肝脾二脏致病的主从不同,其证治法则也不尽相同,下面就肝脾不调常见四证简述如下。1 肝…  相似文献   

19.
《金匮》治肝之法,首推“见肝实脾”大法.如见肝实之病,在治疗肝实的同时,应注意调补脾脏,此法乃治肝病之要旨.但病有虚实,体有差异,病因又各有别.因此,《金匮》对肝病的具体治法可谓常中有变,笔者总其书中所论,认为可归纳为十一法.1 泻肝补脾法本法是治疗肝邪盛,乘克脾土的方法,如《金匮》开宗明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既为治未病法,又阐明了泻肝补脾的意义.凡肝病初起,横侮脾土而见胁痛、胸闷、头眩、腹胀食少、乏力便溏、脉弦等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写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什么要实脾呢?许多人认为:肝为木脏,脾为土脏,五行之中木克土,因此肝脏如果气机疏泻不畅,就会横行犯脾,导致脾脏也出现病变。本人认为,读文章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上下文来读。原文如下:“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枯,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宴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