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曾高峰 《广西医学》2001,23(5):1154-1156
下法 ,是指以泻下药为主组成的方剂 ,具有荡涤肠胃 ,泻下大便 ,使肠胃之宿食、积滞或体内之痰瘀水饮等从下窍而出的一种驱邪除病的治疗方法。在下法理论和应用的发展中 ,金元时期的医家起到了承前启后 ,创新突破性的重要推动作用。儒之门户分于宋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中医学发展至金元时代兴起了一次以学术争鸣的形式带来的变革。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各个学术流派 ,竞相阐发自己的学术观点 ,从而活跃了学术思想 ,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下本人将对下法在这一时期的应用概况 ,作一探讨 ,请予指正。关于下法理论 ,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金元时期治疗消渴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方法通过搜集金元时期代表文献中治疗消渴方剂,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进行用药频次、关联度、关联规则分析,并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分析其核心组合,并形成新处方。结果共搜集处方156首,共含中药176味,药物频次1 188次。分析药物出现的频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57个,形成新处方6首。金元时期治疗消渴用药以甘寒、苦寒为主,核心组合和新处方中均有配伍升麻、柴胡以升阳透热的特点。结论金元时期治疗消渴方剂配伍规律有一定时代特色,与其对消渴的认识有关。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挖掘古代消渴方剂治疗规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金元时期,消渴病的中医证治体系日趋成熟,用药日渐精确。用统计学方法,对22种金元时期医学著作中治疗消渴病的方药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当时治疗消渴病的7类20种主要药物,这种治疗消渴病的用药倾向,体现了金元医家对消渴病的证候分型及治法,反映了对消渴病病机、病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自金元时期,医家对医学的理论问题注重独立思考,开始了创制新法新方的风尚。如在病因方面,提出“伤寒皆热证,非有阴寒之病”;“闻秽毒之气”为传染之由,后者为口鼻受病的先机。这一时期在温病治疗方面的贡献比较突出,明确提出:不宜麻桂发汗而应辛凉清解;伤寒吐法;内伤与外感的不同治法;以气分血分及上中下三焦划分泻热法,等等。金元医家创制的新方,如凉膈散、防风通圣散、普济消毒饮等,为后世温病治法提示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6.
金元时期社会因素对方剂学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金元时期政治思想领域受到少数民族思维的冲击,学术气氛自由务实:儒士从医,格物致知;政治格局变迁等各种社会因素,均对金元时期方剂学创新及交流特点产生较大的客观影响,分析这些影响,可以发现医学外部的社会因素对医学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伟伟  杜建 《西部医学》2014,45(5):51-52
<正>徐春甫(1520—1596),字汝元,号东皋,安徽祁门东皋人,明代医家。著有《古今医统大全》100卷,为综合性医书,《古今医统大全》对养生的论述,主要见于《老老余编》(载于第8687卷)和《养生余录》(载于第99100卷)。徐春甫集春秋战国诸子养生理论及孙思邈、朱丹溪等历代医家养生精华,参以己见,论述食疗养生颇有特色,分述如下。1先以食治,然后命药徐春甫在《老老余编·饮食编》开首便道:"凡老  相似文献   

8.
金元时期脏腑辨证学说经张元素总结发展成为完备的辨证论治体系。刘完素的脏腑病机论、李杲的“脾胃论”、朱丹溪的“相火论”等丰富了对各脏腑病机病证的认识。当时的理学、道教从方法论的高度深刻影响了各家对脏腑病机病证的认识,他们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将脏腑辨证的方法普遍运用于临证各科。  相似文献   

9.
金元时期中医学术流派的空前发展促进了头痛中医诊疗体系的日臻完善。寒凉学派强调火热病因病机,善用寒凉药物治疗头痛;易水学派对脏腑病机进行阐发,根据药物性味归经及头部生理特点选择方药;补土学派以脾胃为本,完善头痛的分经辨治;攻邪学派首重邪气,以攻邪为要;滋阴派从痰火角度治疗头痛,善用滋阴降火、理气化痰方药。  相似文献   

10.
朱旭阳 《黑龙江医学》2010,34(9):708-709
方剂配伍,是指在治法的指导之下,依据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组合成方。方剂通过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疗效,调和药物偏性,监制某些药的毒性,亦可以适合复杂病情的需要。中医方剂配伍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方剂学理论的核心。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医方剂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简到繁的成长过程.所以研究方剂配伍理论的历史形成阶段可以加深对方剂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改进研究方法,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以痹病辨证入手,探索宋金元医家在临床辨证上重视内因、脏腑辨证,强调内生病邪等诸多特色,反映当时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状况,总结宋金元时期辨证学说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2.
《内经》中对五味理论进行系统论述,涉及到五味与五行、阴阳、五脏的关系,五味的功效,以及五味所伤等内容,奠定了五味理论的基础。自此之后,五味理论的内容发展缓慢。到金元时期,兴起药性理论研究之风,五味理论备受医家们的关注。金元医家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五味理论,并将"五味所伤"作为食疗本草中的重要原则指导饮食禁忌,还将五味理论用以解释具体的药物功效。金元医家对五味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宋金元时期针灸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金元时期针灸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对后世影响深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对针灸学关注,如设置“校正医书局”校勘针灸著作、“太医局”注重针灸教育、组织编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经络学说内容进一步充实完善,使经穴理论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提倡针灸并举,总结针刺手法与开穴规律;创立实验针灸教学方法;诸多学说与学术流派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梳理朱丹溪对刘河间学术思想的传承,探讨金元时期胃阴学说的发展。[方法]通过对刘河间和朱丹溪主要著作的研习,查阅相关文献报道,搜集、整理、归纳刘河间及朱丹溪胃阴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梳理、分析两者间的传承发展关系。[结果]刘河间虽以火热立论,但亦十分重视脾胃,且提出“胃中润泽”的观点,临证多用寒凉药物,辅以滋阴降火,并顾护脾胃。朱丹溪通过亲炙罗知悌,全面继承河间学说,在其“火热论”的基础上,提出“相火论”,提倡“滋阴则火自降”;进一步发展河间“阳热怫郁、宣通玄府”的观点,创立了著名的“六郁”学说,着眼于脾胃气机升降;传承河间“胃中润泽说”,治以“养胃滋阴”,形成了独特的丹溪养阴理论。[结论]研究朱丹溪对刘河间的传承脉络,对于理解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了解金元时期胃阴学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各成一派,但在针灸尤其是在刺络方面其思想却有相似之处。笔者从《内经》“菀陈则除之”这一刺络疗法的历史渊源入手,总结了金元四大家刺络的共同理论基础以及各自在实践中对《内经》更深的阐述和发挥,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金元四大家对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诸医家以五脏辨治、以“火热”立论的学术思想,以及证治特色对耳鼻咽喉科的论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于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7.
宋金元时期中医内科学仍处于充实阶段,从晋唐时期对病的研究逐渐转为对证的研究,六经辨证得以进一步深化,脏腑辨证理论初步形成,辨证论治理论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促进了学术争鸣及学术流派的形成,开创了中医内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宋金元时期中医文献中针灸治疗痹证所涉及的有关经脉、腧穴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时代特点。方法:以痹、痹病、痹证、历节、白虎历节、风湿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将检索结果按经脉、腧穴进行分类整理,运用频数统计、支持度分析得出针治痹证的经脉与腧穴运用规律。结果:检索到与经脉相关条文168条,涉及101个腧穴、2个经外奇穴,所有腧穴共出现220频次。结论:宋金元时期针治痹证经脉多选用足少阳胆经,腧穴多选用特定穴,尤重视五输穴。  相似文献   

19.
旴江医学作为一地域性医学概念,其在历史上名医众多,对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旴江医家分布的历史跨度看,大部分主要医家出现在明代及以后,其学术思想与金元四大家有诸多渊源。本文通过对龚廷贤、龚居中、谢映庐、喻昌、李元馨、张海峰和万友生等旴江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初步展示了旴江医家与金元四大家之间的学术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