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bone gamma-carboxyglutamic-acid-containing proteins,BGP)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otase,BAP),尿羟脯氨酸/尿肌酐(urinary hydroxyproline/creatinine,HYP/Cr)及尿脱氧吡啶啉/尿肌酐(urinary deoxypyridinoline/ereatinine,DPD/Cr)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骨代谢指标、骨折风险、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WHO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FRAX软件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2种方法评估骨折风险;检测晨起血清BGP、BAP,尿HYP/Cr、DPD/Cr;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绝经后妇女常见骨折部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1)随着年龄增长,绝经后妇女骨折风险呈升高趋势,L2-4、L-FN、Ward's三角、L-distal forearm等4个部位的BMD呈降低趋势;BGP、BAP在51 ~ 55岁阶段有明显上升,随后呈下降趋势;(2)骨代谢指标与骨折风险相关性:BGP与2种骨折风险评估结果均呈负相关(P<0.01),BAP、HYP/Cr、DPD/Cr与2种骨折风险评估结果均呈正相关(P<0.01);(3)骨代谢指标与BMD相关性:BGP与4个部位的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以L2-4最为显著(r值=-0.739).BAP、HYP/Cr、DPD/Cr与4个部位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0.01),其中BAP与Ward's三角BMD高度相关(r值=0.729),HYP/Cr、DPD/Cr与L2-4部位BMD高度相关(r值分别为0.536、0.751);(4)骨密度与骨折风险相关性:4个部位的骨密度与2种方法评估的骨折风险呈正相关(P<0.01),L-FN、L2-4的BMD与FRAX、OSTA指数风险分级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绝经后妇女的四项骨代谢指标与FRAX评估结果、OSTA指数、骨密度均有相关性,监测BGP、BAP、HYP/Cr、DPD/Cr等指标对此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防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参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了解E2和IL-6在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绝经后妇女120例,绝经后有骨质疏松60例(OP组),绝经后无骨质疏松60例(NOP组),另外选择绝经前妇女60例为对照组。对180名妇女雌二醇(E2)、骨密度(BMD)、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总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尿羟脯氨酸肌酐比值(尿Hoc/Cr)、尿钙肌酐比值(尿Ca/Cr)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形成指标BGP及ALT明显高于对照组妇女,其中ALP在OP组和NOP组间有差异,而BGP在OP组和NOP组间无差异;绝经后妇女骨吸收指标尿HOP/Cr及尿Ca/Cr明显高于对照组妇女,OP组尿HOP/Cr及尿Ca/Cr又明显高于NOP组;绝经后妇女的血清E2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绝经前妇女),OP组又明显低于NOP组;绝经后妇女血清IL-6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妇女,而OP组又明显高于NOP组。结论 本研究证明E2、IL-6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雌激素水平的下降,IL-6分泌增多,是导致骨吸收加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收集61饲病例,分为生育年龄组13例,绝经前组10例,绝经后组38例,均进行血碱性磷酸酶(ALP)、血钙(Ca)、血磷(P)、雌二醇(E2)、促卵泡素(FSH)、生长激素(GH)及空腹尿钙/尿肌酐(尿Ca/Cr)测定,其中3组进行定量CT测定腰椎骨密度(BMD),分别为13、7、28例;其中绝经后组中10侧患者服用尼尔雌醇(CEE3)3个月:结果显示绝经后妇女BMD显著下降,其BMD与E2及GH呈正相关.在绝经早期组中BMD与尿Ca/Cr值呈负相关.诨步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年限对绝经后妇女BMD影响最大,其次为GH;服CEE3 3个月后血ALP显著下降,尿Ca/Cr显著下降,GH升高。本文提示GH的下降是绝经后骨代谢变化的膨响因素之:CEE,能有效防止绝经后妇女的骨丢失,但长期应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绝经前子宫切除妇女骨代谢变化与卵巢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绝经前子宫切除妇女骨代谢变化与卵巢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绝经前行单纯子宫切除术患者印例,按手术后时间分为1年组、2年组、≥3年组,另随机抽取子宫附件正常妇女20例做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雌二醇(E2)、促卵泡素(FSH)、孕激素(P)及血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尿脱氧吡啶(DPD),做两组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手术后≥3年组ALP、BGP、DPD水平与E2呈负相关,DPD、BGP与FSH呈正相关,ALP与FSH相关性不显著.术后2年组DPD水平与E2呈负相关,BGP、ALP与E2,BGP、ALP、DPD与FSH相关性不显著.对照组、术后1年组上述指标无相关性.结论 随着手术闭经时间的延长ALP、BGP、DPD水平与E2、.PSH的相关性显著,表明绝经前子宫切除妇女体内骨代谢变化与卵巢功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210例35岁以上妇女骨密度和血清参数的测定结果,发现骨质疏松时骨密度明显降低.血清参数中FSH、LH、BGP和AKP水平升高,E2和CT水平降低。这些变化和绝经年限有关。血清参数与骨密度的关系表现为:FSH、LH和AKP与BMD呈负相关系.E2则呈正相关关系,BGP和CT无显著性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BMD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而血清参数有着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钙调节激素和胱抑素C的变化和关系。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检测75例慢性肾功衰患者(简称为CRF组)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骨密度(BMD),并测定各自的生化指标:血钙(Ca)、血磷(P)、碱性磷酸酶(ALP)、胱抑素C(Cys C)和钙调节激素指标: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骨钙素(BGP),做统计分析。结果 CRF组BMD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ALP、PTH、BGP和CT显著升高(P<0.01),Ca降低(P<0.01)。BMD与Cys C、PTH和BGP呈负相关,r分别是-0.39、-0.43、-0.32,与血Ca、P、CT和ALP无相关性。Cys C与PTH和BGP呈正相关(r分别是0.38、0.25)。结论 CRF患者BMD显著下降,可能与肾脏损伤程度和钙调节激素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女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4)、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 (BGP)、25著维生素D3(25( OH) D3)、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与股骨颈B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Discovery WA型 骨密度仪检测股骨颈BMD,采用酶标免疫分析仪检测TRACP、CTX4、BALP、BGP、25 ( OH) D3、PTH、CT。将1084例受试者检 测结果按5岁为年龄段分组,应用SPSS 13. 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 (OH) D3、PTH、CT在35 ~ 50岁年龄段各组间 不存在差异;50岁以后25 (OH) D3开始下降,与丽D呈正相关;CT降低出现在65 ~ 79岁年龄段,与丽D显著正相关。35 ~ 45岁年龄段TRACP、CTX4与BMD呈负相关,而BALP、BGP与BMD呈正相关;50 -60岁年龄段BALP、BGP明显升高, TRACP、CTX4、BALP、BGP均与BMD呈负相关;65岁以后BALP、BGP开始下降,BALP、BGP与骨密度呈正相关,TRACP、CTX- 1与骨密度呈负相关。结论TRACP、CTX4、BALP、BGP、25 ( OH) D3、PTH、CT监测骨代谢水平为骨质疏松诊断、鉴别诊断提 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慢性严重肝脏损害常合并肝性骨病,为了探讨终末期肝病患者的钙调节激素变化和骨转移率状态,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7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的男性患者,并和年龄,身高、体重相匹配的健康男性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肝硬化组和对照组均检测其血清性激素[雄激素(T),雌激素(E2)],钙调节激素[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和25羟维生素D3(25-OHVD3)]和骨转换指标[血清骨钙素(BGP)和尿脱氧吡啶啉/肌酐比值(Dpd/Cr)]以及钙(Ca^2 ),磷(PO^3-)和碱性磷酸酶(ALP)。结果 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血清T明显降低,E2水平和E2/T比值显著升高;血清PTH显著升高,25-OHVD3明显降低,而CT差异不大,其中E2升高和25-OHVD3降低有极显著意义,肝硬化组血清BGP和Ca^2 水平明显降低,尿Dpd/Cr比值和尿Ca^2 /Cr比值明显升高。而血清CT和PO^3-差异不大。结论 我们认为慢性严重肝硬化患者骨量减低,呈现出骨形成降低,骨吸收增强之特征,与维生素D和性激素代谢异常有关,而PTH升高乃继发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和50例正常绝经后妇女血清IL-33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患者和对照组的骨密度(BMD)。检测维生素D、钙、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以及1型胶原C末端肽(CTX)和1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等骨转换指标。结果 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IL-33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3.53±2.45) pg/mL vs (13.72±5.39) pg/mL,P=0.007];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血清IL-33水平与年龄、BMI、PTH、CTX和P1NP水平呈负相关,与腰椎BMD和股骨颈BMD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MI、腰椎BMD、PTH、股骨颈BMD和血清CTX和P1NP水平是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IL-33水平降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血清IL-33降低是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降低和骨转换增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循环骨桥蛋白(OPN)水平与骨转换和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共有287名绝经后妇女纳入本研究。分析血清OPN水平,核因子κB(NF-κB)配体受体激活剂(RANKL)和骨转换标志物。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BMD。结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102名受试者(35.5%)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125名(43.6%)骨质减少,60名(20.9%)正常骨密度。骨质疏松组的OPN水平显著高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组(均为P0.001)。OPN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界值为10.2 ng/mL,敏感性为90.1%,特异性为56.8%,曲线下面积为0.949。血清OPN和骨质疏松症组中甲状旁腺激素(PTH),腰椎BMD和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与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I型的羧基端交联端肽胶原(CTX)和RANKL呈正相关。在多元回归分析中,腰椎骨密度,PTH和RANKL可以作为血清OPN水平的预测指标。结论 OPN血清水平与BMD呈负相关,与中国绝经后妇女骨转换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中药龟丝补骨片对绝经后早期妇女性激素和钙调节激素的影响。以中医“肾虚”理论探讨其防治绝经后骨质心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3例40岁以上的自然绝经1年以上但不超过5年的健康妇女,根据骨密度值T-Score低于-2.0为标准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以上但不超过5年的健康妇女,根据骨密度值T-Score低于-2.0为标准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OP)和非骨质疏松症组(NO),并依就诊次序按1:2比率序贯进入尼尔雌醇组(n)和龟丝补骨片组(g),单盲观察尼尔雌醉和龟丝补骨片的治疗作用6个月,治疗前和后第3、6个月分别完成中医肾虚证症状量化表调查,并检测血清性激素,促性腺激素和钙调节激素,成功随访率达93.65%。结果 龟丝补骨片对肾阴虚证和肾气虚证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似乎对减轻肾阴虚证更有效,同时发现龟丝补骨片具有类似雌激素样作用,同尼尔雌醇相似,可显提高E2/T比值;此外,龟丝补骨片对血清PTH和CT水平均有增加趋势,PTH/CT比值于治疗后第6个月时显下降;血清25-OH-VD3和钙水平明显增加,ALP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龟丝补骨片具有促进钙代谢,调整钙调节激素的作用,可能是其发挥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广州地区骨量峰值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研究广州城乡居民骨量峰值及其特点和影响中青年妇女骨量的因素 ,为原发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预防提供有用的数据。方法 随机抽取广州地区 2 0~ 4 9岁城乡正常男女性居民 4 80人 ,先行问卷调查再进行腰椎 (L2~ 4 )正位和髋部的双能X线骨密度 (BMD)的测量。结果 男性腰椎和髋部骨量峰值 (PBM)出现在 2 0~ 2 9岁 ,L2~ 4 的PBM值为 1 14 0± 0 0 12 9(g cm2 ) ,BMD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女性腰椎和髋部PBM出现在 30~ 39岁 (髋部的Ward’s区出现在 2 0~ 2 9岁 ) ,L2~ 4 的PBM为 1 138± 0 0 99(g cm2 ) ,男女性无显著差异。髋部PBM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 4 0~ 4 9岁不论L2~ 4 和髋部BMD女性都高于男性差异有显著性。妊娠、分娩、哺乳、避孕药、输卵管结扎术对骨量影响无显著性。结论 广州地区女性的PBM近似北京及上海地区高于成都地区。 4 0~ 4 9岁女性腰椎及髋部BMD都高于男性 ,可能与广州地区女性从事较重农业劳动有关。男性则低于沈阳、北京、上海而高于成都  相似文献   

13.
118例甲亢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探讨甲亢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的改变。方法:本文测定了118例甲亢患者腰椎(L2~4)及股骨上端(Neck、Ward三角、Troch)骨密度、血清骨钙素(BGP)、甲状旁腺素中间片段(PTH-m)及尿脱氧吡啶啉(Dpd)。结果:甲亢患者骨密度低于正常对照组,t检验具显著差异(p<0.01)、血清BGP及Dpd高于正常对照组,t检验具显著差异(p<0.01),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0.2135、-0.2050(p<0.05);而PTH-m低于正常对照组,与骨密度无相关性r=0.0830(p>0.05)。结论:甲亢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BGP、Dpd可作为骨形成及骨吸收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相关激素水平的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某些骨代谢相关激素的血清水平的改变 ,探讨其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6 2名绝经 2年以上妇女 ,测量腰椎骨密度 ,分为骨质疏松组 (30名 )和对照组 (32名 )。隔夜空腹取血测定血清LH、FSH、E1、E2 、DHEA、DHEA S、SHBG、GH、CT、PTH、2 5 (OH)D3 。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在年龄上无差异 (5 9 5 6± 6 6 5vs 5 9 35± 7 6 3,P>0 0 5 )。骨质疏松组体重指数BMI (2 4 2 7± 2 4 6 )低于对照组 (2 6 83± 4 16 ,P <0 0 5 )。绝经后妇女血清E1(r= 0 6 0 0 ,P <0 0 0 1)、DHEA(r= 0 70 8,P <0 0 0 1)、DHEAS(r = 0 5 82 ,P <0 0 0 1)与年龄负相关。骨密度与LH负相关 (r= 0 4 39,P <0 0 5 )。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相比 ,LH、SHBG显著增高 (P<0 0 5 ) ,DHEA、DHEAS显著降低 (P <0 0 5 )。FSH、CT、PTH、2 5 (OH)D3 、GH、E1、E2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绝经后妇女骨代谢相关激素血清水平的改变参与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DASRR程序治疗方案长期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13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用DASRR方案按程序先用二膦酸盐2周(羟乙膦酸钠)或4周(阿仑膦酸钠),以抑制骨吸收活动;接着用氟化物1个月,以刺激骨形成;再用活性维生素D3及钙剂1个月以加强成骨,停药1个月自发诱导下一个骨代谢周期,再按上述程序重复周期,结果:通过2-12个重复程序的治疗,骨密度(BMD)多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腰椎增加13.41%(P<0.05),双髋部平均BMD增加9.36%(P<0.05);骨折率逐年降低,结论:DASRR程序长期治疗绝经后骨质疏公症能更显增加腰椎和髋部BMD,降低新骨折率。  相似文献   

16.
中老年女性骨关节炎患者骨密度的特点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测量骨关节炎患者腰椎和髋部骨密度 ,探讨骨关节炎患者骨密度的特点及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均为中老年女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 ,其中 5 9例测量了腰椎和髋部骨密度 ,12例仅测量了腰椎骨密度。所有患者均按Kellgren分级标准对膝关节进行了评分。结果 绝经后妇女膝关节X线评分随Kellgren分级级数的增高患者腰椎骨密度均值逐渐增高 ,4级骨关节炎患者腰椎骨密度均值明显高于 2级患者 (P <0 0 5 ) ,而髋部骨密度均值随Kellgren分级级数的增高差异无显著性。如以低于同性别同部位峰值骨量的 2 0SD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腰椎和髋部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分别为 4 3 7%和 77%。在控制年龄和骨关节炎的影响后 ,股骨颈骨密度与体重指数的偏相关系数为 0 4 0 7(P <0 0 1)。结论 中老年女性骨关节炎患者中同时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比例较高 ,同髋部骨密度测量相比 ,腰椎骨密度测量受骨关节炎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成分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成分与骨密度的相互关系,以阐明躯体脂肪含量和肌肉含量在维持骨量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能X线分析仪(DEXA)测定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全身各部位的骨密度和肌肉、脂肪含量,并根据腰椎骨密度值将病人分为骨质疏松组19例与非骨质疏松组57例。结果 两组间体重指数、全身及局部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骨质疏松组各部位的骨密度和肌肉含量明显较非骨质疏松组低(P<0.05-0.01)。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全身及局部脂肪含量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肌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肌肉组织比脂肪组织对骨密度有更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中医“肾虚”理论出发,观察中药龟丝补骨片对绝经后早期妇女骨转换指标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将63例加岁以上的自然绝经1年以上但不超过5年的健康妇女,先完成中医肾虚证症状量化表调查、并采用DEXA测量BMD,根据骨密度值T-score低于-2.0为标准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OP)和非骨质疏松症组(NO),依就诊次序按1:2比率序贯进入尼尔雌醇组(n)和龟丝补骨片组(g)。单盲观察尼尔雌醇和龟丝补骨片的治疗作用6个月。成功随访率达93.65%。治疗前和后第3、6个月分别检测骨转换标志物血清BGP和尿Dpd/Cr,治疗结束时复查BMD。结果 采用龟丝补骨片治疗后,第6个月无论NO组还是0P组,血清BGP水平均显著升高;尿Dpd/Cr比值更早、更显著地降低,在OP组治疗第3、6个月时降低分别有显著和极显著性意义,OP-g组尿Ca^2 /Cr排出明显下降。干预治疗第6个月,龟丝补骨片和尼尔雌醇都有增加骨量的作用,各组BMD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发现对治疗的反应性似乎骨质疏松者比非骨质疏松者好,腰椎较股骨好,其中椎体部分最好,股骨颈最差。结论 龟丝补骨片具有保护绝经早期妇女的骨丢失作用,我们认为,这一保护作用主要与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胎肾细胞悬液改善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的机理,为临床用药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通过静脉输注胎肾细胞悬液,采用放免分析法测定维甲酸所致骨质疏松大鼠血清雌二醇、降钙素、甲状旁腺素、骨钙素等钙调节激素含量,观察胎肾对上述指标和骨形态的影响.结果与维甲酸造模组比较,胎肾细胞悬液组大鼠血清雌二醇、降钙素、骨钙素水平升高,甲状旁腺素降低(P<0.05),胫骨骨重、灰重和骨基质均增加(P<0.01),胫骨骨长变化不大(P>0.05).骨病理形态计量中,胎肾细胞组大鼠骨小梁厚度、面积及密度均高于模型组,而骨小梁间隙明显缩小(P<0.05).结论胎肾细胞改善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机制与部分钙调节激素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强骨颗粒剂对去卵巢大鼠骨生化药理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中药制剂强骨颗粒剂防治去卵巢所致骨质疏松大鼠的疗效,探讨其生化药理作用。方法 30只雌性Wistar大鼠,分为模型组(去卵巢),假手术组(行假手术)、强骨颗粒(QGKL)组3组。观察了强骨颗粒对大鼠骨密度,血清骨钙素(S-BGP),骨中水含量,骨灰重,子宫指数(子宫重量/体重)和肾脏指数(肾脏重量/体重),红细胞和肾线粒体膜Ca^2 -ATPase活性、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 与去卵巢组比较,强骨颗粒可升高大鼠骨密度,抑制血清BGP升高,增加骨中水含量,增加肾脏指数、Ca^2 -ATPase活性和膜流动性。结论 强骨颗粒剂对去卵巢大鼠的骨质疏松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作用途径可能通过全身多方面的整体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