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晶  孟智宏 《天津中医药》2012,29(4):406-40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黏度增高、椎动脉及其周围神经丛受刺激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是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的功能缺损,常见症状为眩晕,可伴发呕吐、耳鸣、眼球震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1],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等多种名称.现代医学对此病缺乏特效疗法,1999年来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报道较多,均有较好的疗效,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缺血及颈椎病引起椎动脉狭窄或椎动脉受压导致椎动脉血流受阻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可伴有心悸、耳鸣等.笔者近5年来运用地黄饮子加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0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洪媚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8):592-59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缺血或由于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闭塞或椎动脉受压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所致.临床多表现为以眩晕为主,同时伴有耳鸣、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汗出、上肢麻木等症状,对此,笔者运用百会穴长时间留针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40例,并与百会穴普通留针法治疗的40例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通窍活血汤加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脑供血的改善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通窍活血汤治疗45例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评价其临床疗效;并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治疗前后平均峰流速(Vm),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临床有效率达91.11%,且患者Vm、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变。结论 通窍活血汤对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疗效,其起效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性眩晕又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原因为钩椎关节退行性改变,刺激、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或椎间盘退变,颈椎总长度缩短,椎动脉与颈椎长度平衡被破坏所致。2001年以来,运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AS)和脑血管病变研究的深入,发现当椎动脉本身或相邻结构发生病损,可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范围内器官的缺血,严重者会影响其功能并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椎动脉的迂曲、狭窄、血管弹性减弱、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等变化是CAS和椎基底动脉病变的病理基础,可直接影响脑和脊髓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8.
倒悬推拿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斌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4):942-943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的常见类型,其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1/4,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其基本病理改变多认为是颈椎椎间孔狭小、椎动脉痉挛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椎动脉管壁增厚,并由此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近期有关资料表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是椎动脉及椎神经丛受到压迫而引发激惹,导致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应供血区的微循环功能障碍,支配前庭神经核的细小动脉和内听动脉痉挛缺血,故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本病治疗的重心应放在改善椎动脉的供血,解除血管的压迫,松解椎动脉痉挛,纠正颈椎解剖位置的失常上。我们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创造了“倒悬推拿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盛龑 《中国中医急症》2002,11(5):402-402
椎动脉型颈椎病又称颈性眩晕,是因颈椎病致椎-基底动脉缺血而出现眩晕、头昏、耳鸣、肢体麻木无力等一系列症状,为中老年常见病。笔者近年来运用颈椎牵引、推拿、针刺相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45例,男性19例,女性26例;年龄30~69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10年;全部病例均经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X光片显示有骨质增生44例,生理曲度变直38例,反向2例,钩突关节呈“双突征”改变35例,椎间孔变狭者17例,椎间…  相似文献   

10.
镇晕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梅  周红霞 《中医研究》2008,21(12):33-3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硬化、血黏度增高、颈椎部位的椎动脉受压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痉挛或闭塞,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管弹性降低,导致脑部缺血,临床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无力、共济失调等症状和体征。2005.12-2007.12,笔者采用镇晕胶囊治疗VBI 110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樊建平 《河北中医》2010,32(6):940-941
<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占中老年人各种眩晕的60%以上[1],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盐酸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8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观察眩晕改善效果,监测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疗1、2、3个疗程眩晕发生率均有显著下降(P0.01);治疗2、3个疗程后,右、左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能有效控制眩晕症状,并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柴芩止晕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加用自拟方柴芩止晕汤。治疗14天后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和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79.1%(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的基底动脉与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快(P0.05)。结论:自拟方柴芩止晕汤能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缺血及颈椎病引起椎动脉狭窄或椎动脉受压导致椎动脉血流受阻。主要表现为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可伴耳鸣、心悸等,多与头部体位有关,现将2 0 0 2年10月—2 0 0 3年10月在本科住院治疗4 0例病人的治疗结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  相似文献   

1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表现,多由动脉硬化、血管狭窄,颈椎病,椎动脉管受压,血管痉挛致脑缺血发作,眩晕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首发症状,可伴头痛、肢体麻木、短暂的意识丧失等症状。本病为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易致急性脑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6.
颈性眩晕系指颈椎动脉受到压迫、刺激或反射性痉挛而致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或昏厥,亦称椎动脉压迫综合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型颈椎病等.笔者采用颈牵与手法等非药物疗法治疗,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7.
正椎-基底动脉因颈椎关节病变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而导致椎-基底动脉血管痉挛、变细、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减慢,出现眩晕、耳鸣、视物模糊等一系列症状,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笔者采用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视物模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24例,均为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男14例,女10例;年龄32~68岁,平均47.5岁;病程3个月~10年。临床表现以眩晕,视物模糊为主要症状,部分存在颈项僵硬,活动欠佳,发作性眩晕等症状;X线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  相似文献   

18.
“上虚则眩”理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上虚则眩"理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拟证实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符合"上虚"(椎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8~85岁,平均年龄50.73岁;病程2周~10年以上。先作TCD检测证实属椎动脉系供血不足性眩晕,再作3D-CTA检查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变化,分析"上虚则眩"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结果:60例120支椎-基底动脉中,经TCD检测有椎动脉血流速改变86支,占71.7%;基底动脉血流速改变82支,占68.3%;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改变60支,占50.0%。3D—CTA检查有V1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71支,占59.2%;V2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37支,占30.8%;V3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28支,占23.3%;V4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102支,占85.0%。结论:椎—基底动脉形态学病理改变→血流速改变→椎动脉系供血不足→小脑缺血是引起眩晕的病理"轴"。椎—基底动脉形态学病理改变是椎动脉系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理机制,与中医"上虚则眩"理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颈性眩晕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高波  郭俊  黄有荣 《中医正骨》2009,21(11):23-25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系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因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因为这些症状的发生根源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国内又称之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20.
颈源性眩晕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因颈椎骨质增生导致椎问孔变窄,刺激或压迫了从椎间孔穿过的椎动脉,使动脉发生痉挛,使血管腔变窄,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甚至椎动脉血流受阻而引起的。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结合中医药治疗该病39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