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外科微创封堵术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或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两种技术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方法:我科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ASD、VSD封堵术25例(A组),2001年11月至2010年6月体外循环直视ASD、VSD修补术133例(B组).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住ICU时间、切口长度等.结果: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ASD、VSD封堵术各项指标均好于传统体外循环直视手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技术均是治疗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方法.经胸微创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技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优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比较经胸微创封堵及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 165例室间隔缺损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80例行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直视组),85例行经胸微创封堵术(微创组),比较2组治疗成功率、残余分流、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感染、手术时间、输血量、医疗费用、住院天数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直视组室间隔缺损修补均获成功;微创组封堵成功83例,其中探条辅助封堵44例,直接输送封堵39例,2例封堵失败者转行体外外循环直视修补术;直视组1例术后出现心功能不全,3例感染;2组手术时间、输血量、医疗费用、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及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均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术式,但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对符合适应证者采用该方法治疗优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超滤法在成人微创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右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成人患者3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17例和常规组13例,常规组采用常规超滤,改良组采用改良超滤;检测2组术前麻醉诱导后、停跳液灌注后5min、超滤开始、停体外循环机后20min、体外循环后4h时血红蛋白、乳酸、血糖和血浆胶体渗透压,记录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预充量、术中库血用量、超滤总量、术中尿量、术后库血用量、术后24h尿量、术后24h引流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比较术中超滤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均成功实施超滤,无超滤相关并发症发生;改良组术中库血用量[(96±80)mL]、术后库血用量[(96±32)mL]、术后24h引流量[(522.2±233.4)mL]较常规组[(224±96)、(176±48)、(740.3±198.4)mL]少(P0.05),超滤总量[(1 280±79)mL]较常规组[(708±85)mL]多(P0.05),主动脉阻断时间[(61.8±13.5)min]、体外循环转流时间[(98.5±25.5)min]、预充量[(1 635±190)mL]、术中尿量[(305±101)mL]、术后24h尿量[(3 147±1 168)mL]、呼吸机辅助时间[(8.9±4.1)h]、ICU停留时间[(2.1±0.2)d]与常规组[(63.8±18.1)min、(101.5±18.5)min、(1 651±183)mL、(321±98)mL、(2 708±1 176)mL、(9.5±4.7)h、(2.3±1.3)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停体外循环机后20min时血红蛋白水平[(94.7±5.8)g/L]高于常规组[(79.3±4.5)g/L](P0.05),乳酸[(2.1±1.1)mmol/L]、血糖[(7.4±5.1)mmol/L]、血浆胶体渗透压值[(20.8±0.6)mm Hg]与常规组[(2.0±1.3)mmol/L、(6.9±4.5)mmol/L、(21.0±0.4)mm 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2组血红蛋白、乳酸、血糖、血浆胶体渗透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应用改良超滤法可减少围术期库血用量,减轻组织水肿,有利于减少术后创面渗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经胸非体外循环微创封堵术与心脏直视手术治疗房间缺损(ASD)的疗效及护理,总结非体外循环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治疗护理经验.方法 经胸封堵术组50例,在全麻下右侧胸骨旁第4肋间4~6 cm切口,经食管超声(TEE)测量房间隔缺损最长径,选择适当封堵伞,TEE监测下释放封堵伞.了解有无残余分流等异常现象.心脏直视术组50例,采用全麻下气管插管,正中切口30例,右侧切口20例.用自体心包片或涤纶片修补缺损.对以上10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两种治疗护理方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全组无死亡;经胸封堵术组和心脏直视术组的成功率分别为98%和100%(P>0.05);两组治疗费用相似;经胸封堵术组和心脏直视术组的输血量、住院天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微刨封堵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性强,病人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且无需输血、术后循环稳定、护理措施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经右心室穿刺封堵、导管介入封堵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辅助心脏直视修补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3种手术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分析不同方式的特点.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我院分别采用经右心室穿刺封堵术、导管介入封堵术及CPB辅助心脏直视缺损修补术治疗VSD患者共87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B组和C组,对比不同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血及输血总量等情况.结果:A组15例,15例均封堵成,未出现近期并发症;B组15例,13例封堵成功,并发室性早搏1例;C组57例,57例修补成功,并发死亡2例、肺炎2例、胸腔积液3例.C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出血及输血总量明显多于A组和B组(P<0.05);后两者差异无显著(P>0.05).C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B组无需呼吸机辅助呼吸.C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且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3种手术方式均可有效治疗VSD.经右心室穿刺封堵术操作简便,全身组织损伤小;导管介入封堵术美观性佳,无需呼吸机辅助呼吸;CPB辅助心脏直视缺损修补术费用低廉,适应证广(尤其VSD合并复杂畸形者).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个半心室矫治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适应证及术式。方法 2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根据心脏畸形不同分为3组,A组11例为Ebstein畸形或三尖瓣狭窄性病变者,B组4例为右心发育不良患儿,C组6例为其他复杂心脏畸形。3组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矫正+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比较各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和胸腔引流量等。结果 C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较A、B组长,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1~3d胸腔引流总量[(1 148±403)mL/m2]大于A组[(676±518)mL/m2]和B组[(338±175)mL/m2],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组无死亡病例,C组死亡2例;B组无并发症发生,A组发生心包积液2例、室上性心律失常1例,C组发生感染2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3组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口狭窄,A组发生三尖瓣少量反流3例及中量反流1例;3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个半心室矫治术可作为右心室结构及功能异常的Ebstein畸形或右心发育不良者理想术式,但对肺动脉发育不良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需谨慎选择该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10—2015-10在郑州市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胸修补术治疗。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以及入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100.00%,封堵成功率为100.00%,术中出血量为(16.23±6.72)m L。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97.50%,封堵成功率为97.50%,术中出血量为(310.23±53.23)m L。两组手术成功率和封堵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过性心律失常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对照组术后一过性心率失常5例,心包积液2例,感染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心脏不停跳下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姑息手术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管理特点。方法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CPB心脏不停跳下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姑息手术30例,术中维持红细胞压积0.22~0.25,温度34~36℃,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正常范围,监测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静脉混合血氧饱和度﹑乳酸、尿量﹑血浆胶体渗透压、鼻咽温和肛温。结果全组CPB时间12~140 min[(45.06±27.27)min],术后气管插管时间4~50 h[(17.26±8.29)h],监护时间46~160 h[(93.05±32.92)h],超滤量400~1200 ml[(713.66±209.80)ml],尿量5~100 ml[(33.33±20.98)ml],住院时间10~30 d[(18.83±4.43)d],术后24 h胸引量30~120 ml[(70.40±27.07)ml]。患儿术中、终止CPB时红细胞压积(HCT)、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剩余碱(BE)、乳酸等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儿均顺利脱离CPB,无CPB相关并发症,术后恢复顺利。结论采用合适的预充方案,合理的血液稀释,严密监测术中指标,心脏不停跳下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姑息手术有更好的心肌保护,是安全可行的,可促进患儿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9.
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是心脏外科最为常见的病种之一,目前治疗方法有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介入封堵术及两者杂交手术--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我院自2008年1-6月,采用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24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房间隔缺损 (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经右胸双面伞Am platzer闭合器封堵修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1] ,不需在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 ,手术时间短 ,并发症少 ,患者痛苦小 ,康复快。 2 0 0 1年 7月至 2 0 0 2年 1月 ,我院在超声引导下经右胸微创封堵ASD 10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经胸微创封堵术中的效果。[方法]将6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0.81±1.02)d,短于对照组的(16.87±1.37)d(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5.54±5.12)分,高于对照组的(72.91±6.15)分(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经胸微创封堵术中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经胸微创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并经过筛选符合封堵条件,术中TEE全程监测封堵过程,引导封堵器的放置,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结果 54例成功实施封堵术,其中3例残余少量分流;1例房间隔缺损和1例室间隔缺损改行体外循环修补术。术后TTE随访,均无封堵器明显移位和脱落,未见明显异常分流。结论 TEE用于经胸微创先心病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技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无放射损害的方法,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CPB)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病人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28例单纯性VSD病人实行非CPB TEE引导下封堵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护理人员给予精心的围术期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例病人封堵失败,立即行CPB下VSD修补术,其余病人均一次性封堵成功。28例病人均痊愈出院,术后复查心脏彩超示未发生残余分流,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个月,病人均恢复良好。[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可以提高病人封堵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变温水箱系统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76例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围术期行常规保温、降温护理,观察组围术期利用体外循环变温水箱系统进行术后控温。比较两组患儿围术期应激反应、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基础代谢率、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而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低体温、寒战、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复苏时间、呼吸机应用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体外循环变温水箱系统能有效减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应激反应,减少患儿术后并发症,促进患儿术后康复,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黄映华 《当代护士》2016,(9):187-188
正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传统方法是在体外循环直视下行ASD修补术[1],目前心脏不停跳下ASD修补术[2]、小切口ASD修补术等一些新的手术方法相继应用于临床[3],在心肌保护、切口美观方面取得一些进步。介入中心常采用经皮封堵技术,但封堵过程中患者和医师均暴露在X线下。近年来经胸及右腋下微创封堵ASD相继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supravalvular aortic stenosis, SVAS)患儿行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近中期疗效。方法先天性SVAS患儿42例,36例在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窦-升主动脉补片扩大成形术,6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延长补片成形术。记录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7 d复查心脏CT造影,检测主动脉瓣上及合并病变是否有残余梗阻;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 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主动脉瓣上流速、主动脉跨瓣压差及左室射血分数;随访观察近中期预后。结果 4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64.7±24.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1.8±22.3)min,呼吸机辅助时间(25.8±26.4)h,术后ICU停留时间(12.3±6.2)d,住院时间(16.3±6.2)d;术后7 d心脏CT造影示主动脉瓣上及合并病变无残余梗阻;术后7 d主动脉跨瓣处压差[(20.34±8.56)mm Hg]较术前[(67.46±26.16)mm Hg]降低(P0.05),主动脉瓣上流速[(1.63±0.68)m/s]较术前[(4.13±1.04)m/s]减慢(P0.05),左室射血分数[(67.14±6.03)%]较术前[(61.35±5.12)%]增高(P0.05);住院期间死亡2例,余患儿均顺利出院;随访至1个月~5年6个月,失访4例,余患儿心脏CT造影示均无残余梗阻。结论先天性SVAS患儿行手术治疗可解除主动脉瓣上及合并病变梗阻,改善心功能,安全性高,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早期临床资料。方法 2 450例行CABG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其中≥70岁441例为观察组,70岁2 009例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2组术后早期临床资料,比较观察组患者体外循环下行CABG与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早期临床资料。结果 2 450例患者术后30d总体病死率为0.24%,观察组病死率为0.68%;观察组体外循环CABG患者比例(31.06%)与对照组(26.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体外循环CABG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6.2±2.6)h]和ICU治疗时间[(2.0±0.8)d]短于体外循环CABG患者[(22.3±10.9)h、(2.3±0.7)d](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6%)和术后30d病死率(0.32%)低于体外循环CABG患者(17.5%、1.45%)(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总体效果满意,非体外循环CABG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矫治术和非体外循环微创直视下封堵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方法学。方法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或心外膜超声心动图(EE)或体表超声心动图(TTE)监测行体外循环下或非体外循环下外科手术的21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结果在218例患者中,共计实施137例TEE检查、9例EE检查和72例TTE检查,包括室间隔缺损、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主动脉缩窄、大动脉转位等64例先心病的体外循环下外科矫治术,以及154例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非体外循环下外科封堵术。结论TEE是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中的优选监测技术。EE和TTE则对于非TEE适应证的外科术式或术中紧急情况的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4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房间隔缺损17例,室间隔缺损27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均行微创外科封堵手术,其中15例行胸骨正中切口手术,33例患者行侧切口入路手术,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4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微创外科封堵手术;手术时间50-110min,安置封堵器时间16-48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8.5h,ICU停留时间8-40h,术后住院时间2-7d;4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1、3、6个月与1a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48例患者封堵器位置均良好,未见残余分流及血栓形成。结论外科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安全可靠,效果良好,侧切口入路进行外科封堵手术适合于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严幸君 《护理与康复》2011,10(8):734-735
房间隔缺损(at rial septal defect,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治疗方法为体外循环下开胸心内直视修补,但手术创伤大。微创封堵术是由导管介入封堵法移植而来的新技术[1],具有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