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患者男,22岁,学员。因电击伤致呼吸、心跳骤停10min许就诊。入院时查体:意识丧失,颜面苍白,口唇发绀,双侧瞳孔中度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停止,心音消失,颈、股动脉搏动不能触及。立即行压胸式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摩,气管插管,气囊辅助呼吸,心电图由直线转为室颤,给予肾上腺素1mg、洛贝林3mg静注,继续胸外心脏按摩。35min后自主呼吸恢复,心音可闻及,心电图为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出现躁动,继而全身抽搐,牙关紧闭,立即开口器开口,给予利多卡因50mg、  相似文献   

2.
3.
4.
心肺复苏成功六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中的最危重急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肺复苏技术可能逆转临床死亡、减少脑死亡、植物状态和生物学死亡,也减少了存活者的脑损害及身体其他部位残疾的后遗症。心肺复苏法(CPR)是心脏停搏后进行心肺复苏的第一  相似文献   

5.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1]调整了心肺复苏的流程,由A-B-C更改为C-A-B,把心脏按压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指南再次强调了要保证持续按压,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不过早放弃患者。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的资源有限性和体力消耗等因素,同时越来越多患者家属对超长CRP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机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 ,CPR)是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采用的抢救措施 ,即以心脏挤压形成暂时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以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复苏对象主要为原来已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而症状不明显者 ,此外还包括遭遇各种物理性因素侵袭 (如电击、窒息、淹溺等 )、出现强烈神经反射、气道阻塞缺氧、麻醉意外的患者。对于晚期肿瘤及其它衰竭性疾患消耗性死亡时的心脏停搏 ,无法抢救 ,不属于复苏施行对象。心脏复苏的基本程序为 :①基础生命支持 (Basiclifesupport,B…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回顾心肺复苏(CPR)生存链概念的建立,结合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CPR及心血管急救指南,重点论述五环生存链的作用,包括:(1)立即识别心脏停搏并启动急救系统;(2)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停搏后治疗.阐述了优化和持续改进生存链各环节对于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PR)、经膈肌下抬挤心肺复苏(D-CPR)、腹部按压心肺复苏(A-CPR)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L-CPR)4种复苏方法对呼吸骤停猪通气的影响.方法 健康家猪28只随机分为4组,经静脉推注琥珀胆碱建立猪呼吸骤停模型,于呼吸骤停即刻分别进行C-CPR、D-CPR、A-CPR和L-CPR.复苏2min后停止按压,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直至实验猪恢复自主呼吸.测定并比较基础状态时和复苏时4种复苏方法产生的潮气量(VT),并计算分钟通气量(MV);比较各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结果 基础状态下,4组间VT和MV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2min时的VT和MV,D-CPR组高于C-CPR组,A-CPR组高于D- CPR组,L-CPR组高于A-CP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2min时,L-CPR组HR恢复接近于基础值,A-CPR组HR维持在呼吸骤停即刻水平,C-CPR组和D-CPR组HR明显低于基础值(P<0.01);复苏2min后给予机械通气,复苏5min时各组HR均接近基础值.结论 在呼吸骤停猪模型中,L-CPR较其他3种CPR法能产生更大的VT和MV.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心跳骤停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提高急诊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1月~2005年4月院前心跳骤停及治疗中心跳骤停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实施复苏的145例患者中,初步复苏22例,最终成活10例,分别为15%和7%;院前心跳停搏组复苏时间显著长于治疗中停搏组(P<0.05);存活组复苏时间显著短于死亡组(P<0.05).结论 心跳骤停复苏成功率与抢救开始时间、抢救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院内心脏猝死的初级心肺苏经验。方法呼吸完全停止患者采用常规的ABCD程序复苏;存在叹息样呼吸时,采用CD,CABD,CDAB程序复苏,继之应用高级心脏生命支持处理。结果49例中,抢救成功17例,占34.7%,死亡32例,占65.3%。结论心肺复苏时分秒必争,迅速开放气道与人工通气,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连续有效地胸外心脏按压,是抢救成功的基础;及时体外电除颤是提高复苏成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创伤已是44岁以下美国人首位死因,一些创伤患者由于创伤范围广泛、严重而无法救治。为了维护尊严,节约宝贵的人力和财政资源,并尽量减少参与急救的医护人员的风险,对无法救治的创伤患者不应转运到急诊部或创伤中心。然而,在现场决定不予复苏或终止复苏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本文介绍美国急救医疗服务医师协会(NAEMSP)和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创伤委员会(ACS-COT)关于"创伤性呼吸心跳骤停:院前急救不予复苏或终止复苏指南"的联合立场声明,以指导院前创伤急救实践。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影响急诊老年创伤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3年急诊行心肺复苏的120例老年创伤患者,男性74例,女性46例;年龄62~82岁,平均(73.42±6.25)岁。其中32例复苏成功,成功率26.67%。对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Pearson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earson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χ~2=19.342)、第一目击者急救(χ~2=8.661)、心肺复苏开始时间(χ~2=61.204)、复苏时患者心律(χ~2=13.208)、肾上腺素用量(χ~2=19.171)及基础疾病(χ~2=30.727)等因素与老年创伤患者心肺复苏成功有关(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70岁[OR=1.627(95%CI:1.43~2.24)]、无第一目击者急救[OR=1.587(95%CI:1.36~2.04)]、心肺复苏开始时间5min[OR=1.513(95%CI:1.15~1.98)]、复苏时患者心律非室颤[OR=1.487(95%CI:1.07~1.84)]、肾上腺素用量5mg[OR=1.822(95%CI:1.52~2.31)]及有基础疾病[OR=1.423(95%CI:1.02~1.78)]为影响老年创伤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危险因素,P均0.05。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在3个月后均较治疗7d时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急诊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第一目击者急救、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复苏时患者心律、肾上腺素用量及基础疾病等。  相似文献   

14.
郭晓东  张巍  郭静  苏清明  杨贵荣  张杰  孙鲲  王立祥 《武警医学》2015,26(12):1216-1220
 目的 探讨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溶栓药物尿激酶对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20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被分为溶栓组和常规复苏组,每组10只。采用氯化钾注射法结合窒息法致心搏骤停后,常规复苏组只进行心肺复苏及基本生命支持,溶栓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2万U/kg进行干预。通过细胞凋亡原位检测(Tunel),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以此来证明尿激酶对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溶栓组复苏24 h后大脑皮质和海马Tunel和 Casepase-3阳性细胞均明显低于常规复苏组,Tunnel:皮质29.22±7.86比37.20±7.04(t=-2.392,P=0.028),海马18.80±7.58比27.4±8.15(t=-2.442,P=0.025),Caspase-3:皮质22.1±9.93比33.1±12.64(t=-2.165,P=0.044),海马31.3±15.23比46.8±16.73(t=-2.167,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复苏组与溶栓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s)、自主呼吸恢复时间(min)、平均动脉压(mmHg,)均无明显差异[自主循环恢复时间:307.9±96.4比242.0±71.0(t=-1.741,P=0.09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20.6±12.5比19.3±10.0(t=-0.256,P=0.801),平均动脉压:65.5±6.2比69.0±6.7(t=1.217,P=0.239)]。结论 心脏骤停后在心肺复苏时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可以改善并减轻因细胞凋亡所致脑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15.
创伤复苏是医疗急救中进行的一个紧急时期,包括初步和持续的创伤评估及同时实施的诊断与治疗措施.按照伤情稳定性及损伤机制(钝性/穿透性)制定有组织的、按预案进行的系统的临床路径为指导,依据患者解剖损伤与生理稳定性进行确定性处理.不稳定创伤是潜在需要手术或心肺功能异常需ICU监护治疗者,初期复苏后病情仍不稳定者通常需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冷盐水灌注(ICSI)对严重低体温所致心脏骤停犬心肺复苏后脑组织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10只低体温致心脏骤停比格犬进行心肺复苏,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只.对照组接受常规温水浴复温,实验组在温水浴复温基础上进行ICSI,使脑部温度低于36℃并维持6h.ROSC 24h后记录两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NDS)、血清脑组织损伤生物标志物s100β蛋白水平、脑组织含水量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实验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119.83±42.93pg/ml us.329.82±190.39pg/ml,P<0.05)和脑组织含水量(79.43%±0.72%vs.80.79%±1.06%,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脑海马组织锥体细胞损伤更重.两组间N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SI可减少低体温所致心脏骤停犬s100β的产生,减轻脑组织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NP)检测在心肺复苏(CPR)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5例心搏骤停后CPR患者,依据复苏效果分为三组,A组:CPR 30 min,无效死亡;B组:复苏成功,自主循环建立≥2 h,但最终死亡;C组:复苏成功,存活出院;对照组(D组):30例健康成年体检者。于CPR开始(0 h)、3、6、12 h和24 h留取静脉血,检测BNP水平,比较各组患者该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在CPR初期,A、B、C三组BNP无明显激活,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于CPR 3 h激活程度与C组接近,于CPR 6 h显著激活,较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持续至24 h;C组于CPR 3 h激活,6 h达峰值,24 h降至较低水平。结论CPR过程中,BNP的激活呈动态变化,患者CPR后出现了心功能不全。BNP的早期激活对机体是一种保护性反应,BNP大量持续表达提示CPR患者心力衰竭加重,预后不良。治疗心功能不全、提高心排血量、改善重要脏器血液灌注可以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