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黄附子汤证症状为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病机为阳虚生寒,寒气上逆,方中附子温经祛寒,细辛散寒止痛,大黄破积聚、下逆满,并可制约附子、细辛之温燥,诸药相配,共奏散寒开结,通经止痛之功。该证病位或在脾胃,或在肝肾,其临床表现或为胁痛、腹痛,或为便难,或为发热,也可能诸症并见,临床应用大黄附子汤不必拘泥于偏痛或满痛,也不应将病位定在“胁下”,只要病机相同即可随证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全篇条文前后联系,先有腹满病,兼有外感发为厚朴七物汤证,不解则邪盛正虚,进而兼腹满虚、实之证,再不解,邪正相搏,发为寒疝,故该篇所言各证为同一类病证失治误治后病机的各种转化,体现了张仲景整体恒动思维。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胁下偏痛"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篇第1 5条 :“胁下偏痛 ,发热 ,其脉紧弦 ,此寒也 ,以温药下之 ,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讲义》释义为 :“这里的‘胁下’,包括两胁及腹部 ,‘胁下偏痛’谓左胁下或右胁下痛 ,而非两胁下俱痛。”笔者经过 1 0多年临床实践 ,反复思考 ,借鉴同道们的研究成果 ,认为“胁下偏痛”,应理解为胁下及胁下偏后痛。首先从字面上理解。“胁下偏痛”说明病位不在两胁 ,更不在胁上 ,而在胁下或胁下的偏前或偏后位置。若为“偏前痛”,当称为“腹痛”。所以“胁下偏痛”只能理解为“胁下及胁下偏后痛”。假如“胁下…  相似文献   

3.
浅谈《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治疗急腹症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曰:"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本条论述的是寒实内结的证治,其主症为腹痛、大便不通.方中用大黄泻下通便,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并能止痛.用之治疗以大便不通为主症,伴见腹满痛的内科急症、重症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为痛痹、着痹的患者运用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运用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60例。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10例,显效28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7%。结论: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治疗坐骨神经痛,具有良好临床疗效,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大黄附子汤古方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原为寒实内结而设,以达温阳散寒、泻结行滞之效,是温下之祖方。我在临床以本方为主用于内、外、妇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遵古法治胆囊炎李××,男,30岁,工人,1983年5月12日就诊。右胁下剧疼20天,昼轻夜重,翻转难卧,每夜如此。痛处不放射,血象不高。西医以“胆囊炎”治疗半月,症状依然;又服中药寒凉消炎之品,数剂不效,刻诊痛处拒按,但欲热敷,又喜热饮,舌苔白腻质淡,脉象紧弦有力。此寒实内结,经气不通,非温通攻下其痛不止,予大黄附子  相似文献   

8.
王高强  高鹏  龚少飞 《河南中医》2010,30(10):958-959
目的:观察大黄附子汤酊剂外涂治疗甲沟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患者给予外涂大黄附子汤酊剂治疗,早晚各用1次,直至创面痊愈。结果:68例患者全部治愈,追访1-2月,无1例复发,治愈率100%。结论:大黄附子汤酊剂外涂治疗甲沟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大黄附子汤现代药效学研究与临床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黄附子汤载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篇,由大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物组成.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的功效.传统用于寒积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等症.该方为温下剂的代表方.近年来,本方在药效学以及临床运用方面有较多地研究,一定程度地探索了该方现代临床运用的科学规律和新的用途,为深入开发运用该方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甘草附子汤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秋涛  毕开顺 《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2):1200-1201
甘草附子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由甘草4g,附子4g,白术4g ,桂枝8g组成。主要用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症。其中甘草酸为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桂皮酸为桂枝的主要成分,其含量测定方法多,文献报道较多[1 4] 。甘草附子汤传统剂型为水煎剂,为将其开发为现代中药成方制剂,本室作了一系列研究。本研究采用5 0 %乙醇对甘草附子汤进行回流提取,以浸膏得率、甘草中主要成分甘草酸的含量和桂枝中主要成分桂皮酸的含  相似文献   

1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精髓,有是证用是方,也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基础。笔者临证采用龙胆泻肝汤合大黄附子汤治疗多种妇科病中医辨证属肝经湿热、上热下寒者,每获良效。现举三则验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五苓散舍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对照组各43例、37例。治疗组给予五苓散合大黄附子细辛汤;对照组给予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10mg静滴。结果:10天后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9.06%、81.08%,30天后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0.69%、67.56%。结论:治疗早期两者疗效基本相同,停药后治疗组具有疗效稳定、不反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家豪  陈仁寿 《河南中医》2023,(10):1474-1477
附子汤为张仲景创制的“伤寒温补第一方”,主治阳虚阴盛兼寒湿证,组方思路以益气回阳为本,兼以补土、益阴,方中附子大辛大热,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重用附子两枚,意在以附子之辛热驱散肾间之阴寒;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二者共为君药;白术、茯苓为臣,补土化湿;芍药为使,益阴固本。五药配伍,扶阳不忘益阴,救寒必兼固本。临床辨证以“虚”“寒”“湿”为要点,主治病证可分为虚寒证与寒湿证,古代常用于治疗痹证、妊娠腹痛、心腹痛、泄泻、多寐等证,现代亦用于治疗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心功能不全、肠胃炎等疾病。  相似文献   

14.
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指连续2年每年持续发作超过3个月以上,临床以咳嗽、喘、咯白色泡沫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可在两肺听到散在干湿性啰音,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多因感受风寒之邪而复发。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病脉证并治》,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表证。笔者2010年至今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厚朴、杏仁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治痰饮咳喘4方即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除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病证并治>篇外,又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后3方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4者皆为治疗痰饮、咳嗽上气的良方,配伍得当,组方严谨,各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根据糖尿病病机演变规律及中医辨证分型,将糖尿病汗证临床所见胃热津(阴)伤、阴虚火旺、阴虚阳亢、上热下寒等证型,分别用竹叶石膏汤、大补阴丸、三甲复脉汤、连梅汤合四妙丸等方加减治疗.临床证明中医药治疗对糖尿病汗证及伴随症状均有明显疗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