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同时测定丙戊酸钠口服溶液中丙戊酸钠及防腐剂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色谱柱(Thermo Scientific BDS Hypersil C18,5 μm,250 mm×4.6 mm),以0.01mol/l磷酸二氢钠(磷酸调节pH为2.3)-乙腈(63:37)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10 nm、254nm。结果 丙戊酸钠线性范围为0.99 ~2.92 mg/ml,r=0.99991;回收率为98.86 %~100.30 %,总体RSD=0.5 %(n=9);羟苯甲酯钠线性范围为14.74μg/ml~58.96μg/ml,r=0.99994;回收率为100.59 %~101.57 %,总体RSD=0.4 %(n=15);羟苯丙酯钠线性范围为10.21μg/ml~20.41μg/ml,r=0.99995;回收率为99.78%~101.85 %,总体RSD=0.8 %(n=12)。结论 本方法简单、迅速、可靠,可用于丙戊酸钠口服溶液的检测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碳酸锂和丙戊酸钠用于躁狂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我院收治的躁狂症患者96例,随机分成碳酸锂组(n=48)与丙戊酸钠组(n=48),碳酸锂运用碳酸锂治疗,丙戊酸钠组患者采用丙戊酸钠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丙戊酸钠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碳酸锂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戊酸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6/48例),碳酸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4%(17/48例),两组临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与碳酸锂治疗躁狂症的临床效果相当,但是丙戊酸钠的不良反应更低,因此可将丙戊酸钠作为治疗躁狂症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聚古罗糖醛酸丙酯硫酸酯钠(PGGS)中钠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以氯化铯为电离抑制剂,分别在589、330 nm 2个吸收波长下进行了PGGS钠含量测定,并进行方法学的比较和验证.结果 在589 nm吸收波长下,Na元素在0.4~2.8μ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测定丙戊酸钠缓释片释放度的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并与已有滴定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SHIMADAZU VPC18色谱柱,以0.12%四丁基氢氧化铵缓冲液(含0.02 mol.L-1磷酸二氢钾,用10%磷酸调节pH值至6.0)-甲醇(50∶5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07 nm。结果:HPLC法测定丙戊酸钠在50~600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7%(n=9),RSD为0.4%。测定3批样品结果HPLC法与《中国药典》的滴定方法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所建方法准确、方便,可作为丙戊酸钠缓释片释放度的药典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小儿血清中丙戊酸钠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使用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服用正常治疗量丙戊酸钠小儿血清中药物浓度。其方法是:丙戊酸钠在酸性条件下,用0.5ml 氯仿提取,直接将提取液注入色谱柱分析.选用联苯为内标,以空白血清加入丙戊酸钠标准品,得到相关较好的工作曲线(R=0.9992),平均回收率为98.9%.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  相似文献   

6.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丙戊酸钠浓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宝军  胡庭杰 《齐鲁药事》2010,29(11):664-666
目的建立人血清丙戊酸钠浓度的测定方法.方法将血清酸化,用乙醚提取,α-溴苯乙酮衍生,环己烷羧酸为内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丙戊酸钠的浓度.色谱柱:Shimadzu VP-ODS(1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75∶25),检测波长为248nm.结果血清内丙戊酸钠浓度在11.24~180.96μg?mL-1范围内,丙戊酸衍生物和内标衍生物的峰面积比与浓度呈现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1.00%,日内和日间RSD均<3.77%.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适合于临床丙戊酸钠的血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7.
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丙戊酸钠的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人血清中丙戊酸钠的浓度。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 Shimpack C18柱 ,流动相为甲醇 -水 (70∶ 30 ) ,流速为 1m L· min-1,检测波长为 2 4 3nm。血样经酸化后以正戊烷提取。衍生化试剂为ω-溴苯乙酮。结果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 0 .4~ 2 0 8mg· 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 =0 .9999) ,平均回收率为 10 0 .2 % ,RSD 6 .4 %。结论 方法快速、简便、准确 ,适用于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8.
患儿口服丙戊酸钠后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监测服用丙戊酸钠患儿的血浆中丙戊酸钠浓度,根据的血药浓度数据,分析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丙戊酸钠血浆药物浓度,色谱柱为Dimosail-C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检测波长为254nm;依据癫痫病的疗效评价标准对丙戊酸钠的疗效进行评定;分析血药浓度、每日剂量(mg.kg-1.d-1)、日总剂量(mg.d-1)与临床疗效关系。结果: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在40.0~100.0mg.L-1范围时,疗效较好。结论:临床用药时宜控制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最佳治疗范围为40.0~100.0mg.L-1,在每日1次服用缓释制剂500mg时,临床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9.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丙戊酸钠浓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阳波  李湘斌 《中南药学》2006,4(5):360-362
目的建立人血清中丙戊酸钠浓度测定方法。方法将血清酸化,用乙醚提取,ω-溴苯乙酮衍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Hypersil ODS C18柱(250 mm×4.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68∶32),检测波长:262 nm。结果丙戊酸钠浓度在9.2~183.1μg.mL-1苯甲酰甲基丙戊酸和苯甲酰甲基环己烷羧酸的峰面积比与丙戊酸钠浓度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0.999 3,平均回收率>98.11%,日内和日间RSD<5.8%。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适合于临床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丙戊酸钠在脑肿瘤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5 0例脑肿瘤病人随机分成丙戊酸钠治疗组 (丙戊酸钠组 ,n =77)和对照组 (n =73) ,观察手术后病人的生命体征、癫痫发作、颅内压和脑水肿变化情况。结果 :脑肿瘤术后丙戊酸钠组病人癫痫发生率 (5 % )、颅内压显著升高 (8% )和重度脑水肿 (4 % )与对照组 (分别为 19% ,2 2 % ,16% )比较差异有显著和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2组治疗后 3wk病人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致残率 (5 % )明显低于对照组 (15 % ) (P <0 .0 5 )。结论 :脑肿瘤术后早期应用丙戊酸钠可以降低癫痫发生率 ,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升高幅度 ,减少致残率 ,促进病人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硝普钠氯化钠注射液中硝普钠的含量。方法:Diamonsil ODS C18柱(250nm×4.6nm,5μm);以0.34%硫酸氢四丁基铵与0.284%无水磷酸氢二钠溶液(用磷酸调pH值至6.0)-甲醇(50∶5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是254nm。结果:硝普钠在9.96~637.44μg·ml-1范围内,(r=0.9998)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5%,RSD=0.8%(n=5)。结论:本法简便快捷,准确,可用于硝普钠氯化钠注射液中硝普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3种规格胞磷胆碱钠葡萄糖注射液(CG)和4种规格胞磷胆碱钠氯化钠注射液(CS)的灭菌稳定性,为选择适宜灭菌工艺提拱参考。方法分别测定5种不同灭菌条件下,灭菌前后注射液的pH值、有关物质及340和700 nm波长处吸光度差值,并考察对小鼠的毒性。结果灭菌后CG的pH值明显降低,吸光度差值增高,规格为0.5 mg/mL的CG在5种灭菌条件下、规格为2.5和2 mg/mL的CG在F0>12灭菌条件下灭菌后,有关物质超过中国药典规定的限度。灭菌后CS的pH值有一定程度降低,吸光度差值不变,有关物质稍有增加,均未超过中国药典限度。两种输液灭菌后均未引起小鼠急性毒性反应。结论 0.5 mg/mL CG不适合采用终端灭菌法,2.5和2 mg/mL CG不宜选择过度杀灭法(F0>12),可考虑采用残存概率法(8≤F0<12)进行灭菌,但应保证产品灭菌后的SAL≤10-6。与CG相比,CS更适合制为大容量注射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对小婴儿感染的疗效。方法将140例小婴儿感染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2例,应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治疗,对照组68例,应用青霉素钠治疗,将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①:治疗组有效率90.2%,细菌清除率91.4%,与对照组有效率64.3%,细菌清除率65.1%相比有显著区别(P<0.05)。②:治疗组对表葡菌,G -杆菌清除率分别为80.7%,86.7%,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③:治疗组对金葡菌的清除率为50%,对照组为4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在小婴儿感染的疗效明显优于青霉素钠,且在小婴儿的用药十分安全。  相似文献   

14.
郭娜  张雷 《齐鲁药事》2011,30(7):399-400,402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因其广谱高效的抗菌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主要成分为头孢哌酮和舒巴坦两种物质,中国药典现行标准并未制定其含量均匀度的检查方法。为考察市售样品的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稳定情况,笔者对在市场上随机抽取的12个厂家的21批不同规格样品进行了含量均匀度考察,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磷霉素钠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79例下呼吸道感染住(?)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磷霉素钠注射剂4.0 g,ivd qd,给药后1h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2.0 g,ivd bid;对照组单独应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2.0 g,ivd bid。两组疗程均为7~14 d,比较两组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2.50%和85.71%,对照组分别为74.35%和62.9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0%和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霉素钠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优于单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中高分子杂质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中高分子杂质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交联葡聚糖凝胶SephadexG-10(粒度40-120μm)为凝胶柱;洗脱剂为PH=7.0的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洗脱速度1.0ml/min;用BP9300-B型高分子杂质分析仪检测。结果: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中高分子杂质的分离令人满意。结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中高分子杂质的含量测定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7.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连水  刘永利  高燕霞 《中国药事》2010,24(4):403-404,413
目的对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质量现状进行评价。方法按《中国药典》及有关标准进行检验,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溶液澄清度、贮存条件等进行了考察。结果合格率为97.9%,不合格产品涉及6个厂家,不合格项目主要为溶液澄清度、可见异物与含量测定项。结论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总体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 HPLC 法测定亚硫酸氢钠甲萘醌片的含量及其含量均匀度。方法:采用 Lichrospher C_(18)(25cm×4.6mm,5μm)色谱柱,以0.015mol·L~(-1)磷酸二氢钠溶液-甲醇(70:3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0nm。结果:在0.08~2.40μg 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对照品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回收率为100.4%(n=18)。结论:该法快速、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亚硫酸氢钠甲萘醌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的特殊安全性试验的延展和再评价。方法 将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用生理盐水配制成不同浓度,观察体外溶血试验中,是否有溶血和血细胞凝集作用,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后血管刺激性,以及豚鼠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并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进行注射用无菌粉末的pH值、不溶性微粒和渗透压检查试验。结果 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在临床用药浓度下符合规定,高于此浓度时有体外凝血、溶血现象出现,且家兔耳缘静脉出现血管炎症和血栓形成。而其渗透压和不溶性微粒仅在10倍临床用药浓度时超标。因此对血细胞和血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为药物本身所致。在豚鼠能承受的最大剂量下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结论 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在规定的用药浓度下有关安全性检测结果符合新药申报要求。临床用药时应严格遵循规定,避免对血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损伤。特殊安全性试验的延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Sodium bicarbonate is central to the treatment of many poisonings. When it was placed on the FDA drug shortage list in 2012, alternative treatment strategies to specific poisonings were considered. Many hospital pharmacies, poison centers, and medical toxicologists proposed sodium acetate as an adequate alternative, despite a paucity of data to support its use in medical toxicology. The intention of this review is to educate the clinician on the use of sodium acetate and to advise them on the potential adverse events when given in excess. We conducted a literature search focused on the pharmacology of sodium acetate, its use as a buffer in pathologic acidemia and dialysis baths, and potential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excess sodium acetate infusion. It appears safe to replace sodium bicarbonate infusion with sodium acetate on an equimolar basis. The metabolism of acetate, however, is more complex than bicarbonate. Future prospective studies will be needed to confirm the efficacy of sodium acetate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oisoned pati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