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骨髓干细胞移植术的效果。方法18例心肌梗死患者,在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前行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断层(硝酸甘油(NTG)介入心肌显像,术后2~3个月内复查门控静息心肌显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后梗死心肌节段减少,病变区放射性核素分布明显填充。其平均计分值分别为术前(8.48±4.32)和术后(5.16±2.15),P<0.01,差异有显著性。左室射血分数平均增加15.2%。提示心肌梗死区术后有明显的新生心肌细胞,心功能得到部分改善。结论用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后的效果有明显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择期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阿托伐他汀组于PCI术前1周开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观察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PCI术后15min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同时行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测定。术后2周行心肌核素显像分析,计算心肌灌注显像积分,应用QG SPECT软件再次处理,得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等心功能指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6.28!5.71)vs(35.12!6.18);冠状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151.23!36.7)mm/s vs(130.82!40.2)mm/s;阿托伐他汀组术后2周心肌灌注显像积分低于对照组(2.0!0.5)vs(3.5!0.6);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0.58±0.05)vs(0.41±0.08);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低于对照组(56.6±1.4)mm vs(63.1±0.8)mm,(44.7±1.4)mm vs(52.8±2.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CI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心肌灌注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门控心肌断层显像评价血运重建术(PTCA或CABG)对心肌梗塞患者左室重构及心功能影响的临床价值。方法心肌梗塞组(MI组)24例分别于PTCA或CABG术前1周和术后2~3月行静息门控心肌断层显像。正常对照组21例行静息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利用机器程序分别算出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梗塞面积(IS)、左室球化指数(LVSI)。结果①MI组术前EDV、ESV和SI分别为(118.6±36.7)ml、(63.2±28.4)ml和1.00±0.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8±15.3)ml、(33.5±10.2)ml和0.80±0.06(P<0.01);MI组LVEF为(42.5±12.1)%,显著低于对照组(63.2±8.6)%。②MI组术后EDV、ESV、SI和梗塞面积分别为:(102.0±27.2)ml、(53.5±22.1)ml、0.91±0.08和(25.3±8.6)%,低于术前的(118.6±36.7)ml、(63.2±28.4)ml、1.00±0.12和(36.3±10.2)%(P<0.05);术后LVEF为(51.8±10.6)%,高于术前(42.5±12.1)%(P<0.01)。结论 M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左室扩大、球型化等左室重构和心功能损害;血运重建术能挽救存活心肌、减低MI患者左室重构和改善心功能;门控心肌断层显像的多项指标对评价MI患者血运重建术的疗效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翔  张向华  张华  姚昊  魏福领 《北京医学》2009,31(8):449-451
目的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联合ECT心肌断层显像技术等无创检查方法,评价冠心病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86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于冠脉搭桥(CABG)术前1周、术后4周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检查。依据冠状动脉分布观察心脏节段室壁运动,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参数;计算心肌灌注放射性稀缺变和稀疏面积比率。结果CABG术后4周超声心动图检查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心脏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明显改善,LVESV[(35.2±27.1)ml vs (51.7±31.4)ml]、LVEDV[(80.2±41.4)ml vs (91.3±45.4)ml]显著减低,LVEF[(58.8±9.2)% vs (45.0±8.4)%]显著增加(P均〈0.01)。ECT心肌断层显像结果表明,63例(73%)心肌灌注稀缺和稀疏面积由术前的71.4%减少到54.6%,改善16.8%(P〈0.01)。结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联合ECT心肌断层显像技术是患者乐于接受的无创检查方法,对于评价CABG术后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与静息门控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患者定量分析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6例接受99Tcm-MIBI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及64排螺旋CT冠脉CTA检查的住院患者,对纳入对象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静息门控心肌灌注左心室定量分析结果进行相关性对比分析.结果 冠脉钙化积分与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心肌灌注总积分(QPS)、收缩末期容积(ESV)、舒张末期容积(EDV)、射血分数(EF)、室壁增厚率、室壁运动总积分无相关关系.冠脉钙化积分与左心室高峰充盈率(PFR)呈负相关关系(r=-0.28,P<0.05).冠脉钙化积分10~400分组与>400分组静息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钙化积分0~9分组与>400分组左心室静息心肌灌注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除左心室高峰充盈率外,冠脉钙化积分与核素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定量分析结果,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Gated-SPECT)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70例临床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和12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潘生丁药物负荷后和静息时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应用AutoQUANT全自动定量软件获得心肌舒张末(ED)和收缩末(ES)心肌断层像,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局部室壁运动(WM)和局部室壁增厚率(WT)等定量指标.结果:(1)12例正常对照者负荷后LVEF、EDV、ESV值和静息时比较无明显改变.左室局部功能随室壁部位有较大差异.(2)门控和非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比较:82例按非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读片,29例(41%)未能明确诊断;结合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读片,未能明确诊断数量减少至3例(4%).(3)15例可逆性心肌灌注缺损中,5例严重心肌缺血患者表现负荷后LVEF值较静息时明显减低,ESV扩大;5例陈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LVEF、ESV和EDV值分别为30.60%、169ml、220ml.结论: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可改善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经冠状动脉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临床疗效及特点。方法:入选3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为BMSCs移植组(n=14)和对照组(n=19),所有患者均于AMI后14d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其中BMSCs移植组在术中将分离的BMSCs悬液经微导管中心腔内注入梗死动脉远端。于术前,术后6月、12月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SPECT心肌灌注显像以评价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12个月随访,移植组与对照组两组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6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术后12月则与术前、术后6月比较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术后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的F值,在移植组,由术前5.56±1.38,分别降至3.02±2.10、4.34±1.89;对照组,由术前5.33±1.97,分别降至4.25±1.73、4.49±2.0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行,术后能改善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8.
评价左室功能对于各种心脏疾病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测定左室功能的方法有超声心动图(UCG)、99Tcm-RBC平衡法门控心血池显像(GBP)等。99Tcm-MIBI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GMPT)在获得心脏供血情况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多种心功能参数,包括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为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3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前后作核素运动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的病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6例。PTCA前冠状动脉平均狭窄82.58%±16.04%,术后为17.7%±6.21%。运动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显示PTCA术后心肌缺血完全消失及明显改善26例(83.9%)。90.3%的病例PTCA术后运动试验较术前进步。认为运动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可作为判断PTCA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99Tcm MIBI对判断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的疗效及测定再狭窄以及估测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1例确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AD)患者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术后行99Tcm MIBI静息门控断层心肌灌注显像(GSPECT)进行研究。患者均于PTCA前和PTCA后1个月行GSPECT,其中21例于PTCA后3个月再行GSPECT。经SPECT计算机处理获得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参数。结果①PTCA术后1个月有48.1%的异常节段血流灌注较前改善,术前后的心功能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PTCA后3个月行静息GSPECT,再狭窄率14.3%(3/21)。结论静息99Tcm MIBIGSPECT可以较好的评价PTCA术的疗效,并可判定PTCA术后冠脉是否发生再狭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与诊断和临床表现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对象和方法对临床已确诊或拟诊为冠心病(CHD)292例行CAG,男216例,女76例,年龄21~76岁,其中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64例,典型心绞痛59例,不典型心绞痛或无症状但至少有一项CHD易患因素,同时心电图有ST-T改变者123例,心律失常42例,心脏瓣膜病术前检查4例。采用经股动脉途径287例,桡动脉途径5例。结果冠脉正常者168例,狭窄124例,其中单支病变占42.7%,2~3支(含左主干)占58.3%;轻度狭窄1.6%;中度狭窄19.4%,重度狭窄为79%。结论通过CAG可以明确诊断CHD及全面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为外科手术依据,也提示CHD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冠脉病变已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2.
作者报告外科治疗先天性冠性动脉瘘25例,3例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年龄4-47岁(平均19.8岁)。17例(68.0%)起自右冠状动脉分别瘘入右房,右室,肺动脉和左室。8例(32.0%)起自左冠状动脉瘘入右室或肺动脉。12例行动脉瘘缝扎术。13例在体外循环直视下关闭瘘中,其中4例经瘘入的心腔修补,9例切开扩张的冠状动脉或冠状动瘤修补。3例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者切除瘤壁缝合。无手术死亡。22例随访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1998年3月~2004年10月,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平均年龄63.1岁。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其中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2.95。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实施OPCAB要求具备独特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肌缺血症状复发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探讨心肌缺血与自体血管和移植血管的关系及治疗策略.方法对我院抢救中心2003年9月至2005年8月入院的CABG后不稳定心绞痛39例患者行冠脉及桥血管造影,结合心电图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患者CABG后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到复查造影的时间:1个月~1年为25.6%;1~3年为43.6%;3~10年为28.2%;10年以上为2.56%.39例患者共移植血管101支,其中左乳内动脉桥(LIMA)36支,大隐静脉桥54支,桡动脉桥11支.101支移植血管中,完全闭塞病变占25.7%,狭窄占17.8%.CABG后1个月~1年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是移植桥血管病变,其中移植桥血管吻合口狭窄占70%,桥血管闭塞占20%;1~3年心肌缺血主要原因是移植桥血管的闭塞和自身血管病变加重,分别为38.8%、44.4%;而3年以后则绝大多数缘于静脉桥的闭塞,占45.5%.药物治疗11例,自身血管介入治疗19例,桥血管介入治疗7例,自身血管和桥血管同时介入治疗2例.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CABG后早期出现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是移植桥血管吻合口狭窄,术后1年以后出现的心肌缺血多是移植桥血管的闭塞和自身血管病变加重.自身和移植血管介入治疗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总结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 :3例病人均采用正中开胸 ,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移植血管全部用自身大隐静脉。 2例搭 3支桥 ,1例搭 4支桥。结果 :术后 3例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无手术死亡。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外科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总结我院1999年6月~2006年12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6例,男182例,女74例,年龄37~75岁。占同期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87.5%。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69例,稳定型心绞痛162例,混合型25例。结果全组256例平均搭桥血管数(3.18±1.70)支/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10.20±2.10)h,术后住院时间(11.00±1.60)d,术后(15d内)死亡3例,近、中期随访180例心绞痛症状缓解或消失,死亡2例,1例仍有心绞痛症状。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外科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总结我院1999年6月~2006年12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6例,男182例,女74例,年龄37~75岁。占同期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87.5%。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69例,稳定型心绞痛162例,混合型25例。结果全组256例平均搭桥血管数(3.18±1.70)支/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10.20±2.10)h,术后住院时间(11.00±1.60)d,术后(15d内)死亡3例,近、中期随访180例心绞痛症状缓解或消失,死亡2例,1例仍有心绞痛症状。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脉支架CS)对A/B1型病变再狭窄中的影响。方法:对221例A/B1型病变中109例行PTCA,另112例行CS治疗。结果:PTCA组和CS的手术成功率都非常高(94%和100%)。随访三年发现,PTCA组再狭窄率、心脏事件率、UAP发生率、需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搭桥术、心肌梗塞、死亡率等均明显低于CS组(P<0.05)。结论:提示CS治疗A/B1型病变的预后明显优于PTCA。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研究颈动脉形态改变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62例连续冠状动脉造影受检者利用高频超声进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查,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CCA的IMT增厚、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多支病变组显著(P〈0.01)。病变血管发生频率最高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管。结论颈动脉的内中膜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对冠心病预测具有临床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间接指标和窗口。  相似文献   

20.
踝臂指数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BI)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将967例患者分为CHD组(432例)和非CHD组(535例),均完善病史采集、血液生化检查及ABI检测。观察AB I对冠脉病变的预测价值。结果:(1)非冠心病(CHD)组与CHD组之间ABI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vs60.7%,P<0.001);CHD组的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患者的ABI异常率,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CHD组的ABI值低于非CHD组(P<0.001),CHD组中的三支病变患者的ABI值低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入选患者的Gensini评分与ABI呈显著负相关(r=-0.496,P<0.001)。结论:ABI与冠脉病变支数及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和用于CHD高危人群的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