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2.
患者,男性,46岁。因右季肋部隐痛,上腹胀满,厌油腻食物1月来诊。既往患糖尿病、高脂血症6年。查体:中年男性、体质偏胖、巩膜无黄染,心肺(-),腹平软、无触痛及包块,肝肋下1.5cm,质稍韧,无触痛、脾末触及,肝压轻叩痛,下肢无浮肿。化验检查示: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HBV(-),BS14.44mmol/l,TG5.11mmol/l,Tch6.16mmol/1。肝脏B超(图1)示:肝脏轻度增大,被膜光滑,内回声细密,脉管显示欠清晰,门脉不宽;于左肝外侧叶脏面见一约5.4cm×5.2cm×4.3cm之局限低回声区,边界相对外突、内回声欠均质。彩超(彩图11见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吉拉克TⅡ储层具有黏土含量高、水敏性强,地露压差小、反凝析伤害严重,气藏出水、储层低渗部位水锁伤害严重等特征,限制了油气井产能发挥。实验表明常规的水基钻井液和压裂液对储层的水敏伤害严重。实验和实际生产动态证实了凝析油的存在会大大降低气体渗透率,从而降低产能。地层水入侵又会对储层低渗部位带来水锁伤害。水敏伤害需通过在入井工作液中加入高效黏土稳定剂来缓解,SA-V黏土稳定剂是效果较好的一种;水锁和反凝析伤害需通过注入高效润湿反转剂来消除,含氟表面活性剂与醇类组合的润湿反转剂体系是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左心房的大小的差异,以及左房的大小是否与炎性标志物的表达有关.方法:15例心电图和既往病史证实持续性心房纤颤老年患者分别通过使用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左心房的大小,并同时测定血浆CRP的浓度,并与阵发房颤和对照组比较.结果:持续房颤组左房内径明显大于阵发房颤组和对照组(P<0.05).利用放免法测定C反应蛋白浓度,持续房颤高于阵发房颤组及对照组,后两者的两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左房长大是房颤持续状态的原因,其机制可能与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45例体检者,依照肝胆系统彩超检查结果分为脂肪组和非脂肪肝组,检测并记录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空腹血糖(Glu),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载脂蛋白A1,尿酸,和全身骨密度.2组间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脂肪肝组中股骨颈、全髋骨密度水平、腰臀比、BMI、三酰甘油、尿酸、空腹血糖较非脂肪肝组明显升高,有差异.结论 非乙醇性脂肪肝与骨密度水平呈正相关,身体指数或代谢因素可能在其相关性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分布及药敏性.方法 以2019年1月—2020年6月该院呼吸科患者4132份的痰液、支气管刷及肺泡灌洗液中培养出411例非发酵菌标本为对象,分析其临床检出率、分布与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4132份送检标本中非发酵菌检出率为9.95%,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比为72.99%,以... 相似文献
8.
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是指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而无内镜下食管黏膜损害表现的疾病,约占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60%~70%,其发病机制复杂,既与GERD有相似之处,又有其特殊性,主要包括酸反流与非酸反流、内脏高敏感、应激和精神因素等多种原因。其发病机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导致患者对抑酸治疗总体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强力抑酸治疗改善症状的疗效明显低于伴食管炎患者。现就NERD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将2010年9月~2011年11月间我院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1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4例,常规组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护理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5.24%,常规组护理总有效率为72.6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后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症状,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12.
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呈准层状分布,大部分油藏为正常温度压力系统。2014年以来,随着勘探开发的推进,在哈拉哈塘油田南部相继发现异常高压碳酸盐岩油气藏,过高的地层压力给现场勘探开发、井控安全带来极大挑战。为准确预测异常高压,保障井控安全,指导勘探开发,开展了哈拉哈塘油田异常高压碳酸盐岩油气藏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结果显示,哈拉哈塘油田异常高压碳酸盐岩油气藏仅局部发育,且集中分布在跃满X断裂带。异常高压碳酸盐岩油气藏周边曾有岩浆活动,绝大部分井在奥陶系钻遇火成岩。该类油气藏储层类型为相对封闭的定容型储集体。岩浆活动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产生的构造挤压及烘烤作用是导致异常高压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轮古潜山油藏储层埋藏深(5000~6000m),油气藏成藏复杂,油井生产表现出“一井一藏”特征,油井生产经历自喷、停喷转机采、注水替油、关井压锥等几个阶段,井底附近油水界面逐步抬升,目前轮古油田整体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为了挖潜油井井底周围构造高点剩余油,2013年在大量调研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提出开展气水混注采油技术试验,逐步完善并形成了单井潜力评价、注入介质优选、注气工艺优化等配套技术。截至目前成功完成了3井次的矿场试验,该研究为轮古碳酸盐岩油藏及类似油气藏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5.
塔中4油田含砾砂岩段CⅢ1~3小层储层非均质性强,不同井区在累计产油量、产液指数、地层压力保持程度、油井水淹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需要开展油层分类、分区研究。通过研究影响生产效果主控因素,建立了油层分类模型,即累计产油与分类有效厚度之间、分类有效厚度与孔隙度之间的关系式,同时在此基础上依据分区原则完成了分区模型描述。研究认为,分类有效厚度作为油藏分区的分级标准,而孔隙度则为分类有效厚度的分级标准。据此将塔中4CⅢ1~3小层储层由西向东划分为1、2、3类油区,其中1类区以一类油层为主、二类油层次之,2类区以二类油层为主、三类油层次之,3类区以三类油层为主,为下步分区开发技术政策界定、生产调整提供了较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大宛齐油田属于复杂断块油藏,纵向多套油层发育,含油砂体面积小且厚度薄,注采井距仅为50~70m,油田开发过程中采用多层合采和合注的方式,层间矛盾突出。基于大量的产液剖面、吸水剖面等资料对井区层间矛盾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建立油藏数学模型,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对含油单砂体采收率的主控因素和层间矛盾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砂体规模、水体大小是影响砂体采收率的关键因素,基于研究成果对井区提出了砂体分类、分级动用、对应精细注水等开发调整对策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对井区的下步调整和同类油田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利用单井动态响应判断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体的连通性, 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为例, 在研究区储层分布特点和油水空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 充分分析生产井的开发特征, 建立了单井上可以判识的5 种多缝洞体样式: 隔油底水连通式、隔油边水连通式、隔水底水连通式、隔水边水连通式和复合裂缝连通式, 并相应地指出了其形成原因和生产特征。提出了多缝洞体单井判识的3 种动态分析方法: 试采数据分析法、水驱特征曲线分析法和弹性产率分析法, 并指出了5 种多缝洞体样式相应的差异识别方法。结合缝洞体平面范围确定原则, 利用3 种方法识别出研究区多缝洞体3 个, 有效扩大了多缝洞体的供油面积, 多缝洞体的识别为研究区优化井网部署及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组合油藏由于其油藏内各单砂体空间展布和空间接触关系各异,“一砂一藏”,综合开发评价难度大,进行地质建模十分必要。国内外针对单个油藏进行随机性或确定性地质建模技术已十分成熟,但针对复杂组合油藏进行地质建模尚无成熟方法。以塔中4油田422井区CI油组为例,常规建模通过N/G(净毛比)控制砂岩尖灭,无法直观体现单砂体向边部变薄、尖灭的地质现象,本次研究通过精细小层对比、岩心分析建立单砂体地层格架模型,真实展现了单砂体尖灭及构造形态;结合断点数据、地震解释数据、油气充注模式对工区内每条断层断开层位进行分析;为每个单砂体油藏建立虚拟相模型,使每个单砂体油藏独立出来,实现灵活操作;根据井控程度高低,分别采用随机建模、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单砂体油藏物性模型及流体分布模型,使建模更加合理。通过该方法建立的地质模型已成功应用于塔中4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