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出生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cord clamping,DCC)(娩出后60 s及以上结扎脐带)对极早产儿(孕周<32周)疾病的影响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至2019年100例极早产儿的病例临床资料,试验组为50例延迟脐带结扎的极早产儿,对照组为50例按照临床立即脐带结扎(immediate cord clamping,ICC)(娩出后15 s内结扎脐带)的极早产儿.比较2组极早产儿生后24h及2周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水平,比较生后2周2组极早产儿的贫血发生率及在住院期间需要输血治疗的情况,2组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VH-IVH)、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结果:生后24h及2周,试验组H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24 h H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生后2周HCT比较,DCC组高于ICC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的贫血发生率、输血率及PVH-IVH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2组在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NEC、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CC可以在住院期间降低早产儿贫血发生率、输血概率及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出生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cord clamping,DCC)(娩出后60 s及以上结扎脐带)对极早产儿(孕周<32周)疾病的影响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至2019年100例极早产儿的病例临床资料,试验组为50例延迟脐带结扎的极早产儿,对照组为50例按照临床立即脐带结扎(immediate cord clamping,ICC)(娩出后15 s内结扎脐带)的极早产儿.比较2组极早产儿生后24h及2周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水平,比较生后2周2组极早产儿的贫血发生率及在住院期间需要输血治疗的情况,2组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VH-IVH)、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结果:生后24h及2周,试验组H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24 h H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生后2周HCT比较,DCC组高于ICC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的贫血发生率、输血率及PVH-IVH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2组在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NEC、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CC可以在住院期间降低早产儿贫血发生率、输血概率及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延迟脐带结扎对婴幼儿贫血的影响研究,为降低临床婴幼儿贫血率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的单胎妊娠阴道分娩产妇180例,将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97例、对照组83例,对照组新生儿采取常规脐带结扎(娩出10 s内结扎),实验组新生儿延迟脐带结扎(娩出2 min结扎),比较2组新生儿娩出1 min以及5 min的Apgar评分,出生后24 h、出生后4周以及出生后4个月时的血红蛋白(Hb)以及红细胞比容(HCT),出生后3 d的经皮胆红素水平,以及接受光疗的平均天数、贫血率及输血率。 结果 2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24 h、4周以及4个月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红细胞比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水平以及光疗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贫血率以及输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延迟脐带结扎能够有效升高婴幼儿血红蛋白含量,增加了机体的铁储备量,并减少婴幼儿生理性贫血的发生率,而对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及Apgar评分未发现明显不良影响,是改善婴幼儿贫血的一种简单、安全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出生延迟结扎脐带对早产儿贫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早产儿的病例临床资料,将延迟脐带结扎(娩出后60 s结扎脐带)的40例早产儿设为试验组,按照临床常规结扎脐带(娩出后15 s内结扎脐带)的40例早产儿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早产儿生后1周及2周血红蛋白水平,对比两组早产儿生后1周贫血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期间需要输血治疗的情况。结果生后1周,两组的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试验组贫血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32.5%(P<0.05)。两组早产儿生后2周血红蛋白均较前明显降低(P<0.05),但对照组明显低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的输血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结论出生延迟结扎脐带可以降低早产儿贫血发生率以及输血概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延迟脐带结扎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本院经阴道分娩的早产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脐带结扎(出生后10 s),观察组采用延迟脐带结扎(延迟至出生后2 min),均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早产儿生后24 h内的血常规指标(Hb、RBC及HCT)、生后1周内额部黄疸峰值、早产儿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Hb、RBC及HCT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红细胞增多症;观察组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新生儿贫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额部皮测胆红素峰值、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断脐可成为一项减少早产儿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的措施,值得在国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断脐时间对阴道分娩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经阴道分娩的早产儿及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120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组,各30例.A组:产后10 s内立即断脐;B组:产后30 s断脐;C组:产后60 s断脐;D组:产后90 s断脐.收集各组产妇、新生儿基本资料,记录各组新生儿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值、贫血发生率、输血率、经皮胆红素高峰值、光疗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 :B、C、D组早产儿生后24 h Hb和HCT值均高于A组(P<0.01),B、C、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早产儿出生后1周Hb和HCT值均高于A组(P<0.01),且D组高于B、C组(P<0.01),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早产儿贫血率、输血率均低于A组(P<0.05),B、C、D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早产儿之间经皮胆红素高峰值、光疗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经阴道分娩的早产儿延迟断脐30~90 s,可以改善新生儿血供,降低贫血发生率和输血率,且并不增加胆红素升高风险和光疗的风险.如果条件允许,延迟结扎脐带90 s能更好地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延迟脐带结扎(DCC)对早产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胎龄<32周、住院时间≥7d的253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出生后15s内断脐(常规脐带结扎)196例,为对照组;60s断脐57例,为DCC组。比较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出生窒息、晚发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IVH)、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动脉导管开放(hs-PDA)、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及处理(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悬浮红细胞输注)情况,黄疸持续时间。结果DDC组早产儿晚发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出生窒息、BPD、IVH、hs-PDA、NEC发生率,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悬浮红细胞输注比例以及黄疸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DCC可减少晚发感染的发生,并不增加出生窒息发生率,安全性与常规脐带结扎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脐带结扎时间早产儿及产妇各项指标的情况,探讨不同脐带结扎时间对早产儿及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4月—2021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产科妊娠28~37周阴道分娩的早产儿320例,根据结扎脐带时间分为A组(立即脐带结扎)、B组(胎儿娩出后60 s延迟脐带结扎)、C组(胎儿娩出后120 s延迟脐带结扎)、D组(胎儿娩出后180 s延迟脐带结扎),各80例。分别检测新生儿生后24 h血红蛋白(Hb)水平、红细胞压积(HCT)、出生5 d内血清胆红素的变化及光疗率、新生儿早期体温的情况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统计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及住院期间输血率、平均机械通气时长和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分娩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出生后24 h,B、C、D组Hb水平(169.32±15.23)、(173.44±18.27)、(178.79±17.29)g/L和HCT水平(52.97±5.21)%、(55.57±4.89)%、(58.48±5.88)%均高于A组(152.38±14.33)g/L、(46.32±4.9...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医学》2017,(4):303-304
目的研究延迟脐带结扎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2015-06—2016-09间经阴道分娩的且出生时无窒息的早产儿96例,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各48例,对照组胎儿在出生后15~30 s内进行脐带结扎,观察组胎儿在出生后30~45 s进行脐带结扎,比较两组胎儿Hb、红细胞比容(Hct)及最高胆红素水平,随后分别在生后6 h、24 h、72 h对两组早产儿进行头颅B超检查,比较两组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Hb、Hc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脑室出血发生率为10.41%,较对照组27.08%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脐带结扎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率具有相关性,延迟脐带结扎可有效降低早产儿脑室出血发生率,有利于改善胎儿预后。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2):107-109
目的探讨对高危早产儿贫血患者选择蛋白琥珀酸铁+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高危早产儿贫血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3)与观察组(n=33);对照组选择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方法 ;观察组选择蛋白琥珀酸铁+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儿实验室指标以及贫血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早产儿的SF含量、铁含量、RBC含量、Hb含量以及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早产儿SF含量、铁含量、RBC含量、Hb含量以及HC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贫血发生率(12.12%)、治疗4周贫血发生率(3.03%)均低于对照组[(39.39%)、(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早产儿贫血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蛋白琥珀酸铁+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有效,增加患儿SF含量、铁含量、RBC含量、Hb含量以及HCT,贫血发生率降低,效果明显,最终对高危早产儿贫血患者的健康成长发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断脐时间对早产儿血红蛋白及胆红素的影响,为改善早产儿贫血和黄疸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分娩的早产儿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70例早产儿分为晚断脐组和早断脐组各35例。早断脐组胎儿娩出后10 s内断脐,晚断脐组出生2 min后,或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对比2组早产儿经皮胆红素值和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以及血红蛋白水平(hemoglobin,Hb)和红细胞压积(hematokrit,HCT)。 结果 晚断脐组早产儿Hb、HCT在出生和出生后3 d分别为(168.25±13.73) g/L、(184.52±15.95) g/L、(0.51±0.04)%、(0.57±0.05)%,显著高于早断脐组(157.65±16.82) g/L、(165.04±17.31) g/L、(0.46±0.04)%、(0.5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断脐组和晚断脐组早产儿经皮胆红素测量值以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晚断脐法不但可以提高早产儿的血容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有助于预防早产儿贫血,还不会增加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延迟脐带结扎对足月新生儿的影响,为延迟断脐带结扎在临床的实施提供理论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2019年6至9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足月顺娩的孕产妇及其新生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完全娩出至脐带结扎的时间分为5组,即A组[即刻断脐(<30 s)]、B组(出生后1 min)、C组(出生后2 min)、D组(出生后3 min)及E组(脐动脉搏动消失组),比较各组间新生儿出生后的脐血血气分析、出生后前10 min的脉氧饱和度、出生后3 d的血常规及出生3 d的胆红素值的差异。结果 不同断脐时间下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各项指标(pH、HCO3、-HB、S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断脐时间下新生儿出生第3天的HB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相比较于B组、C组出生后第3天的HCT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相比较于B组第1天黄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相比较于C组第2天黄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相比较于A组和B组,第1、2 min脉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断脐时间的增加,可以预防新生儿贫血的发生,增加新生儿出生过渡期的心血管稳定性,进一步降低近远期并发生的发生率;但是否会增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和需要光疗治疗的黄疸发生率,仍待进一步数据的验证。  相似文献   

13.
张芹 《海南医学》2014,(22):3388-3389
目的分析新生儿贫血的现状及其高危因素,为新生儿贫血的防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3月本院收治的26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围生期新生儿的贫血发生率,同时以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围生期因素与新生儿贫血的关系。结果 265例新生儿中共有贫血患儿24例,发生率为9.06%,其中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儿、宫内窘迫、胎盘异常及脐带异常者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新生儿,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均与新生儿贫血有密切的关系(P〈0.05)。结论新生儿贫血的发生率较高,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儿、宫内窘迫、胎盘异常及脐带异常均是其高危因素,应针对此类因素给予患儿更为充分的干预。  相似文献   

14.
胡玲  胡健蓉  徐凤仪  苏春宏 《吉林医学》2011,32(16):3189-3190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脐带绕颈对分娩方式和围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足月妊娠脐带绕颈病例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80例足月妊娠非脐带绕颈病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孕妇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及脐带绕颈对围生儿及分娩方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产程延长,Apgar评分降低,脐静脉呈现乏氧性酸中毒(P<0.05);绕颈周数越多,胎儿窘迫、窒息发生率逐渐增加。结论:脐带绕颈会明显增加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死亡的发生率。加强产前诊断和产时监护,选择最佳方式及时机分娩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 (rh 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方法 将 60例胎龄 <35周 ,体重 <1 70 0 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30例 ,出生第 7d皮下注射 rh Epo 2 50 u/ kg.d,1次 / 2 d,每周 3次 ,用药共 5周 ;对照组未用 rh Epo。两组均口服维生素 E及铁剂。结果 治疗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均高于对照组 (P<0 .0 0 1 )。治疗组输血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 (P<0 .0 0 1 )。治疗组早产儿体重增加高于对照组 (P<0 .0 5)。结论 早期应用 rh Epo可防治早产儿贫血 ,减少早产儿输血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挤压脐带对改善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我院产科出生的6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出生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300例与对照组300例,干预组新生儿应用挤压脐带方法进行干预,对照组新生儿应用常规生后立即结扎脐带方法。对比两组新生儿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血清总胆红素,新生儿血压、出生后低血压的发生、扩容药物使用情况、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脑白质软化的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结果干预组新生儿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新生儿低血压发生率及扩容药物使用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膜炎、脑白质软化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应用挤压脐带干预措施,显著提高新生儿出生后的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婴幼儿贫血,减少新生儿出生后低血压和颅内出血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7.
方燕飞  肖群  韩珺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189-190
目的探讨头位脐带绕颈与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足月单胎头位脐带绕颈产妇715例,并与同期815例无脐带绕颈者进行对照研究,记录、比较两组的分娩方式、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脐带绕颈组的剖宫产率、胎儿窘迫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率脐带绕颈组(11.05%)较无脐带绕颈组(9.69%)高,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带绕颈可使剖宫产率及胎儿窘迫发生率增加,但不增加新生儿窒息率。选择最佳的分娩方式和时机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宋俊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9):1155-1157
目的:探讨早产儿贫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40例出现贫血的早产儿,根据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血红蛋白(Hb)、有无机械通气等因素分组,比较各组患儿贫血出现时间及Hb最低值。结果:随着胎龄增大、出生体质量增加,患儿贫血出现时间延迟,贫血程度减轻(P < 0.05~P < 0.01);与出生时Hb>145 g/L组相比,出生时Hb≤145g/L组患儿贫血出现时间明显提前,Hb最低值显著降低(P<0.01);与非机械通气组相比,机械通气组患儿贫血出现时间较早,Hb最低值较低(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和出生时Hb值均是早产儿贫血出现时间的影响因素(P < 0.05~P < 0.01),而胎龄和出生时Hb值均是Hb最低值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出生时Hb值越低,早产儿贫血出现时间越早,贫血程度越重。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产儿贫血,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