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替代单纯常规冠状血管造影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7年6月16日-2008年6月17日在我院心内科行单纯CCA并最大狭窄处≤50%的患者共568例,其中1个月内曾在我院行CTCA检查的患者102人,对比CTCA与CCA的结果。结果80例为单纯CCA检查,19例为支架植入术后复查,3例为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复查;CTCA诊断8例偏差,诊断符合率为92.2%;其中19例支架植入术后复查患者,CTCA诊断3例偏差,诊断符合率为84.2%。结论CTCA可较准确的鉴别无需再血管化治疗的患者,包括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探讨不同浓度对比剂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90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行256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扫描,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采用碘浓度300mgI/mL,B组30例采用碘浓度320mgI/mL,C组30例采用碘浓度350mgI/mL,根据患者的实际体质量选择对比剂的用量(0.8mL/kg),比较3组图像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图像载噪比(carrier to noise ratio,CNR)、质量评分、节段可评价比率、节段优良率及碘用量等。结果 A组显示冠状动脉371段,B组显示冠状动脉368段,C组显示冠状动脉365段。C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图像节段可评价率及优良率高于A组和B组(P<0.01)。C组CNR和主动脉CT值高于A组和B组,B组CNR高于A组(P<0.05)。3组间SNR和主动脉S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碘用量低于C组(P<0.05)。结论采用256层前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联合低浓度对比剂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并且保证图像质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 ]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术在冠状血管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病例报告 ]给 60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术 ,结果示 2 0例的冠状动脉造影术无明显异常改变 ,4 0例病人有严重或非常严重病变 .[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最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4.
动态心电图、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王彦飞  王倩  常亮  赵英莉 《安徽医学》2016,37(9):1121-1123
目的 分析CT冠状动脉造影不同对比剂用量对冠状动脉及冠状静脉窦强化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榆林市北方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的低心率患者150例,根据体质量分为3组,体质量<75 kg为A组(50例),体质量≥75 kg,依照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B组(50例)和C组(50例)。A组以0.7 mL/kg注射对比剂,B组以0.7 mL/kg注射对比剂,C组以0.8 mL/kg注射对比剂。观察并比较延迟时间、冠状动脉血管强化程度、图像质量,检测患者造影前后肌酐(Cre)、血清胱抑素C(CysC)及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变化。结果 3组患者的对比剂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延迟时间、扫描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左回旋支近段、右冠状动脉近段、左前降支近段、左前降支远段、冠状动脉左主干、冠状静脉窦的CT值显著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前3组患者的Cre、CysC、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检查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体质量调整CT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剂的用量是可行的,有利于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讨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患者进行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并对造影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可疑冠心病组21例,发现冠状动脉病变18例,阳性率85.7%;非冠心病组20例,发现冠状动脉病变2例,阳性率10%。结论:CTA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筛查冠心病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参照,对比CT冠状动脉造影(CTCA)与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I)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56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3周内接受CTCA、腺苷负荷MPI及CAG检查,CTCA将患者分为无冠脉病变组、非阻塞性冠脉病变组(冠脉狭窄<70%)及阻塞性冠脉病变组(冠脉狭窄≥70%),分别对比评价两种无创检测冠心病方法 的特点.结果 CTCA发现5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9例非阻塞性冠脉病变,32例阻塞性冠脉病变.腺苷负荷MPI提示26例未见异常,18例显示不可逆性的心肌灌注缺损,29例可逆性心肌灌注缺损.以CAG为对照,CTCA检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5.6%,阳性预测值为92.2%,阴性预测值为100%;而腺苷负荷MPI检测冠脉病变≥70%的病变,敏感性为78.6%,特异性为71.4%,阳性预测值为73.3%,阴性预测值为76.9%.结论 CTCA与腺苷负荷MPI分别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与心肌缺血的功能学方面给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了较准确的信息,两者相辅相成,是无创的、全面的诊断冠心病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8.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别以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心肌灌注显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确定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的准确性.方法 35例可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负荷加静息99m锝标记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SPECT心肌灌注显像,其中20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对照.所有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未使用心率控制药物.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的冠状动脉情况分为无明显狭窄、<50%狭窄和≥50%狭窄.心肌灌注显像的结果分为显示正常、可逆或不可逆灌注缺损.进行冠状动脉分支狭窄程度与供血区心肌灌注情况的对应比较,计算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达到98.4%,27个冠状动脉分支无明显狭窄,其中23个(85%)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阴性;9个分支有<50%狭窄,69个分支有≥50%狭窄,其中50个(64%)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阳性,而有≥50%狭窄的分支中23个(33%)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阴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预示心肌缺血的最佳分界点是≥58%,以此为界点,CT冠状动脉造影预示心肌灌注异常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65%.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6%.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SPECT为诊断冠心病提供了相互补充的信息.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较准确的除外有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但预测心肌缺血的能力有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获得优良的图像质量,并较为可靠地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  相似文献   

9.
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C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行心电门控M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44例冠心病和可疑冠心病患者(两种检查相距不超过2周),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诊断标准,评价MS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44例176支冠状动脉血管中146支(83.1%)可用影像学评价;各段冠状动脉重建图像中,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前降支近中段显示率最高(94.7%);CAG发现狭窄冠状动脉血管50支,MSCTCA发现狭窄42支,误诊3支,漏诊8支。MS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84%,特异性为97.6%,阳性预测值93.3%,阴性预测值93.9%。结论:MSCTCA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有效可靠、方便价廉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情况及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结果:①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显示的轻度冠脉狭窄数量较多,而中度及重度冠脉狭窄的数量较少,经统计学分析,两种检查方法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依照冠脉造影的标准,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96.4%(137/142)和96.8%(274/283),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为93.8%(137/146)和98.2%(274/279).结论:64排螺旋CT在冠脉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18例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的冠状动脉图像(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118例64SCTCA中有116例检查成功,冠状动脉主要分支显示良好,达到诊断要求?发现冠状动脉各支病变77例,其中冠状动脉狭窄61例,共82支,有2例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其他冠脉分支发生再狭窄;10例冠状动脉支架放置术后,再狭窄2例;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闭塞2支;5例检出心肌桥?51例检出各种斑块80处?结论:64SCTCA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可以作为冠心病的筛查手段,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及冠状动脉斑块评价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心肌桥的诊断要优于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AG)在诊断心肌桥(MB)-壁冠状动脉(M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6例在北京市普仁医院接受64排螺旋CT CAG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MB-MCA检出率及患者临床表现、MB所在位置,以及各支发生率,MB的长度、厚度与 MCA狭窄程度的关系按是否存在MB进行分组配对,比较MB-MCA组和无MB-MCA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436例患者中76例发现MB(17.4%,76/436)。左前降支(LAD)段发生率最高(68.4%,52/76)。MCA狭窄程度与MB长度和厚度相关。LAD-MB-MCA组和无MB-MCA组比较,在冠状动脉斑块是否存在方面及在冠状动脉斑块引起MCA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64排螺旋CT CAG能准确显示MB与MCA的解剖关系,是初筛MB-MCA的一种优良诊断方法。MCA的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厚度相关。MB-MCA的存在和严重的狭窄程度意味着邻近LAD段的冠状动脉更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心病无症状人群的预后价值。方法连续录入392例健康体检患者,行冠状动脉CT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CTA)后,分析CCTA结果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将CCTA结果阳性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为对照组,无特殊处理。B组为处理组,予强化药物治疗。随访6~12个月。结果392例受试者中共有278例(71%)发现斑块,82例为CCTA阳性。有梗阻性狭窄患者FRS评分显著高于非梗阻性狭窄患者FRS评分(11.76±4.55 vs 8.68±4.82,P=0.00)。ROC曲线FRS评分预测患者阳性斑块,线下面积为0.683。A、B两组之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CCTA对无冠心病无症状高危人群的短期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CTA )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率,以期代替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材料及方法:回顾性收集57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多层螺旋冠状动脉CTA成像。共选择931段冠脉进行研究,其中95段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狭窄:34段狭窄程度<50%,43段狭窄程度为50%~70%,18段狭窄>70%。结果:64排CTA对诊断冠脉狭窄程度<50%、50%~70%及>70%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8.57%、99.34%,81.08%、99.33%和87.5%、99.78%;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57%、99.34%,83.33%、99.22%和87.5%、99.78%;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95%、90.2%及93.64%。常规冠脉造影及64排冠脉CTA成像对中度狭窄(50%~70%)及重度狭窄(>70%)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轻度狭窄(<50%)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冠脉CTA成像对中重度狭窄的冠脉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以取代常规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43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9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5例,共57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并行冠状动脉三维重建,将其冠状动脉造影检查(DSA)与MSCT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SCTA对冠状动脉狭窄显示的敏感性为80%以上,特异性可达90%以上,且冠状动脉狭窄的阴性预测值为94%左右,诊断的准确率为81%。结论:MSCTA对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阴性预测值较高,对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基本能够满足冠状动脉疾病初步诊断的影像学需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脉CT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上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怀疑有冠心病且同时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冠脉血管成像检查(冠脉CTA)、冠脉造影检查的68例患者检查资料。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68例患者4个主要冠脉包括左冠脉主支、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共272支检查中显影良好。冠脉CT结果显示病变(+)者共97例,显示无病变(-)者175例,冠脉造影结果显示病变(+)者101例,显示无病变(-)者171例。冠脉CT成像与冠脉造影结果均为(+)者94例,均为(-)者167例。68例可疑为冠心病患者冠脉CT诊断敏感性为93.1%,特异度为97.7%。结论冠脉CT成像具有非侵入性、费用低、灵敏、特异、准确等优点,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64排螺旋CT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A)对壁冠状动脉的检出率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资料.结果:冠状动脉CTA共检出壁冠状动脉12例,检出率为23%,其中10例为前降支(83.3%),2例为回旋支(16.7%).壁冠状动脉长8~210mm,平均长度25mm.壁冠状动脉深度为1.2~3.1mm,平均厚度2.5mm.结论:冠状动脉CTA是一种诊断壁冠状动脉的可靠、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方法 、图像质量影响因素及其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意义。方法 临床可疑冠心病的126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后处理,其中33例经X线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证实。将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三级予以评价,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评价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126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图像质量优良率达87.3%;心率〈60次/min、61~70次/min和〉71次/min图像质量优良率分别占91.4%、83.3%和55.6%,三种不同心率对图像质量显示有显著性差异(χ^2=12.836,P〈0.01);重建相位在70%时,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优良图像率分别为99.2%、96.8%、91.3%和87.3%,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1.463,P〉0.05);33例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489个可比节段),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分支血管有意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5.5%、95.8%、80.7%、97.0%和94.1%。结论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性冠状动脉检查方法 ,可较为准确地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但图像质量受心率等因素影响较大,需加强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疾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6例以冠心病入院的患者进行了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采用Somatom Volume Zoom (4-detector-row, Siemens, Germany)进行扫描,并对冠状动脉的主干及主要分支进行了重建和诊断,其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相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多层螺旋CT所显示的1 512支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狭窄160支,正确诊断139支,漏诊21支,误诊9支,敏感性87%,特异性98%,假阳性率2%,假阴性率13%.其中,对左前降支发生的病变敏感最高,达到91%.结论: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可用于高危人群的普查筛选,并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前的常规检查手段.但由于运动伪影的影响其临床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20.
李屏  张玉平  梁金峰  杨吉操 《重庆医学》2013,(23):2712-2714
目的对比320排CT冠脉成像(CTCA)与冠脉造影(CAG)两种技术对患者辐射剂量的差别。方法随机抽取接受320排CTCA检查的90例患者为A组,其中7例采用钙化积分(CI)扫描,为A1组;43例采用CT冠脉成像/心功能分析扫描(CTCA/CFA),为A2组;40例采用前瞻性扫描(Prospective CTA),为A3组。随机抽取接受CAG检查的139例患者为B组,分别对各组射线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A组与B组、A1组与B组、A2组与B组、A1组与A3组、A2组与A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3组与B组、A1组与A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接受320排CTCA的患者,尽量采用Prospective CTA,以减少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