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干扰RNA(siRNA)靶向沉默PTTG1基因对弥漫大B淋巴瘤细胞株OCI-LY-19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3组:siRNA-PTTG1组细胞分别转染siPTTG1-415和siPTTG1-686,siNC组细胞转染阴性siRNA,空白组细胞不转染。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 RNA和蛋白质水平并评估PTTG1沉默效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siPTTG1-415和siPTTG1-686组OCI-LY-19细胞中PTTG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和siNC组相比较明显降低(P<0.05),细胞增殖活力下降(P<0.05),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结论 siRNA能靶向沉默弥漫大B淋巴瘤细胞PTTG1基因的表达,并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凋亡。  相似文献   

2.
3.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约占30%~40%,是一类在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遗传学特征方面具有非常异质性的侵袭性B 细胞淋巴瘤[1]。发病中位年龄为60~70岁,但也可见于儿童,男性比女性稍多。可发生在结内和结外,原发结外的可高达40%,结外最常见的部位示胃肠道,其实可疑发生在结外任何部位,如皮肤、中枢神经、骨、睾丸、软组织,腮腺、肺、肝、脾、肾等,但是原发于肾上腺的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非常罕见。影像学通常表现为肾上腺实质性占位,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4.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最常见的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在第四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根据形态学及临床特征,将DLBCL分为非特殊类型、特殊亚型和独立疾病。DLBCL在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及临床表现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根据基因表达谱,DLBCL可分为预后较好的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DLBCL和活化B细胞型(ABC型)DLBCL。根据免疫组化分型,也可将DLBCL分为GCB型和非GCB型(或ABC型)。GCB型和非GCB型(或ABC型)的预后因素通过不同的通路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表现在蛋白的异常表达或基因的断裂重排、扩增及易位。但这些蛋效应是否影响着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DLBCL患者的预后,目前还不是很确定。本文通过对DLBCL的分类、免疫分型等研究进展的总结,增强对该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6.
不同组织类型的淋巴瘤可以同时或先后发生在相同或不同的解剖学部位。在不同部位同时发生组织学相异的淋巴瘤是少见的[1]。而同时出现 T 细胞和B细胞淋巴瘤的则更为罕见。现报告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伴有骨髓双重浸润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参与17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老年患者的治疗实践,探讨药师在合理用药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了该病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针对患者药物选择、剂量调整、不良反应处理等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参与治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践与临床医师密切配合,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TX)联合吉西他滨+ 地塞米松+ 顺铂(GDP)化疗方案治疗复发弥漫大B 细胞淋\r\n巴瘤(DLBCL)的疗效、预后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 年1 月-2015 年1 月于我院就诊的DLBCL 复发患者82 例,随机数\r\n法分为GDP 组(41 例)和RGDP 组(41 例),GDP 组采用GDP 方案治疗,RGDP 组在GDP 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RTX。比较\r\n两组患者的疗效、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早期死亡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应用多因素Cox 回归模型探究影响\r\n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通过临床药师参与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老年患者的治疗实践,探讨药师在合理用药中发挥的作用。 方法 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了该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针对患者药物选择、剂量调整、不良反应处理等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结果 临床药师参与治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践与临床医师密切配合,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相似文献   

10.
张欢  张曙光  胡伟 《齐鲁药事》2013,(12):732-733
1例25岁男性患者,因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月入院。入院后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用药注意事项教育,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指导护士正确滴注利妥昔单抗,建议临床医师加用奥美拉唑减轻口服激素的不良反应,患者最终顺利完成本周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2月到2014年6月选择在安康市中心医院进行诊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CHOP方案进行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所有患者随访至2015年6月,观察与记录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观察两组在治疗期间出现的毒副反应情况,主要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血液系统毒性等.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78.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P <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血液系统毒性等毒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分别为(22.34±2.11)月和(33.14±3.19)月,而对照组分别为16.23±1.98个月和24.45±3.15个月,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都明显多于对照组(P <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血液系统毒性等毒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能提高治疗总体疗效与总体生存期,应用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p70S6K/p85S6K and cdc2/cdk1 are members of the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family. p70S6K/p85S6K is one of the downstream effectors of the PI3K/Akt/mTOR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It phosphorylates S6 protein of 40S ribosomal subunit and thus functions in protein synthesis and cell growth. cdc2/cdk1 is a cyc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that controls the cell cycle entry from G2 to M phase. Overexpression of phospho-p70S6K and cdc2/cdk1 has recently been identified in the majority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specimens. Combination of small molecules that target phosphorylation of p70S6K and cdc2/cdk1 synergistically induced cell apoptosis and cell cycle G1 and G2 arrest, suggesting that they are potential molecular targets for DLBCL therapy. This review will summariz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phospho-p70S6K and cdc2/cdk1 as molecular marker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DLBCL. We propose that multilevel inhibition of the PI3K/Akt/mTOR pathway and double brake at the G1 and G2 phases of the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re effective strategies in treating DLBCL that overexpress phospho-p70S6K and cdc2/cdk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41例DLBCL患者(A组)和36例健康对照者(C组)的血清VEGF水平.记录DLBCL患者临床特征,采用CHOP方案化疗后评价疗效.结果 A组治疗前VEGF水平高于C组[(219.1±34.5)pg/ml vs.(122.6±26.4) pg/ml](P<0.05).A组化疗有效者VEGF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在不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临床分期、骨髓浸润及结外病灶数量组中VE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VEGF水平与DLBCL的发生发展有关,可用于对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TEN和LIVIN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7月至2011年5月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标本41例,反应性淋巴结增生2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EN和LIVIN的表达,并探讨PTEN和LIVIN的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PTE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表达率为39.00%,对照组表达率为80.95%(P<0.05);LIVI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表达率为65.90%,对照组表达率为23.81%(P<0.0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切片PTEN与LIVIN表达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TEN与患者性别、年龄、行为评分、Ann Arbor-Colswolds分期、结外受累、乳酸脱氢酶(LDH)高低、临床B组症状、IPI及病理类型无关。LIVIN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Ann Arbor-Colswolds分期及是否有结外受累无关;与行为评分分组、LDH高低、临床是否伴有B组症状、IPI及病理类型有关。结论:PTE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低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无相关性。LIVI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高表达,与患者行为评分分组、LDH高低、临床是否伴有B组症状、IPI及病理类型有关。LIVIN可作为判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CD10、BCL-6和MUM1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对6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标本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60例DLBCL中CD10、BCL-6和MU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67%(10/60)、46.67%(28/60)和70.17%(43/60)。其中生发中心型(GCB)9例(15%),非生发中心型(non-GCB)51例(85%)。CD10、BCL-6和MUM1在生发中心亚型和非生发中心亚型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D10、BCL-6和MUM1在DL-BCL亚型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其表达对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提供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拓进宝  任羽  王丽萍 《安徽医药》2022,26(4):729-733
目的 分析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 factor-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1,PD-L1)、TNF家族B细胞活化因子-R(B cell-activating factor-R belonging to the TNF family,...  相似文献   

18.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亚洲人最常见的淋巴肿瘤亚型,经过R-CHOP方案治疗后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表现为难治或复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常见致病信号通路有B细胞受体、Toll样受体4/髓样分子因子88/核因子-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靶向药物包括Bruton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凋亡蛋白抑制剂抑制剂、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蛋白激酶B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阐述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常见致病信号通路及其遗传学改变,并总结了相关通路常见的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左云海  刘勇 《江西医药》2011,46(8):705-707
目的观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中CARD11与Bcl-2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不同免疫分型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60例和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20例,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学类型GCB和ABC型中CARD11和Bcl-2表达情况。结果 (1)免疫分型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免疫类型GCB25例,ABC35例。(2)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免疫类型中CARD11与Bcl-2的表达情况:免疫类型GCB中CARD11的阳性率为24.0%,ABC中CARD11的阳性率为57.4%,两者之间P〈0.05;GCB中Bcl-2的阳性率为32.0%,ABC中Bcl-2的阳性率为62.9%,两者之间P〈0.05。结论①CARD11、NF-κB高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ABC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R-CT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R-CTOP方案治疗1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观察疗效。结果 15例患者中PR3例,NR1例,PD1例,PD0例,CR率为73%;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R-CTOP方案较CHOP方案明显提高缓解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