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硬红斑免疫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庆胜  陈明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1,24(6):366-368,T001
  相似文献   

2.
硬红斑1例     
报道1例硬红斑.余某,男,51岁,右下肢溃疡、疼痛2年多,溃疡愈后留下了凹陷性疤痕,左小腿丘疹、溃疡反复发作2月余.PPD试验呈强阳性,胸片示右肺尖钙化病灶,组织病理见真皮深层及皮下脂肪层见结核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 患者,男,47岁,农民。主因左下肢结节、溃疡伴疼痛2年,加重1个月,于2011年2月5日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小腿内侧出现数个绿豆大小皮下结节,逐渐增大,结节处皮肤出现红斑、溃疡,伴疼痛,可自行好转;  相似文献   

4.
硬红斑(erythema induratum) 分为2 型,一种为Bazin 型,属血源性皮肤结核病,另一种为Whitfield,是一种血管炎,即结节性血管炎.硬红斑与结节性血管炎临床与病理相似,是否应各为独立疾病尚有不同看法,Lever 等认为结节性血管炎仅是硬红斑的早期或轻型[1] .临床上两者均好发于小腿屈面,常...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结节性红斑与结核病的关系,回顾分析56例结节性红斑病例的PPD试验、抗结核抗体结果,并与4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结节性红斑组的PPD试验强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节性红斑组的抗结核抗体的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对PPD试验强阳性的结节性红斑患者,单纯抗结核治疗具有肯定疗效。结节性红斑与结核病的关系密切,抗结核治疗对于结核及其诱发的结节性红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Bazin 硬红斑误诊为丹毒1例周李燕 李超江阴市中医院 无锡 214400 Bazin硬红斑 (erythema induratum)又名硬结性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cutis indurativa),是一种深部血源性皮肤结核。最近我们在临床诊治中有1例被误诊为丹毒的硬红斑患者,现报道如下。患者男,58岁,左下肢肿痛反复发作3月余,2009年5月患者因左下肢肿痛收住外科,予以美洛西林,异帕米星抗感染治疗后肿痛明显消退.8月18日左右,又现左下肢肿痛,局部皮温高,来我科以“丹毒”收住我科,先后予以头孢西丁、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甲、环丙沙星抗感染2周后,皮疹未见明显好转,疼痛有所加重。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内科系统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下肢踝关节内侧一5×10c㎡大小边界不清的暗红色硬化斑,局部皮温偏高,硬斑周围至整个脚背满布褐色色素沉着斑。既往有肺结核史十余年,追问病史,患者至今仍间断服用利福平消炎,未予正规抗痨治疗。07年因摔伤行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术,09年2月行钢板摘除术。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功生化基本正常,PPD实验阳性,病损皮肤病理示:表皮无异常,真皮内血管及胶原纤维增生,血管汗腺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局部见灶性坏死,周围多核巨细胞及类上皮细胞。经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口服半个月,患者局部肿痛明显好转,局部皮温不高,少许压痛,复查肝功能正常,继续服用上述三种抗痨药物,一个月后随访,右下肢红肿大部分消退,患处轻微压痛,局部皮肤较前变软,色素沉着较前变淡,继续上述治疗三个月,病情恢复中。讨论 :硬红斑分为Bazin硬红斑和Whitfield硬红斑。是一种发生于下肢的慢性、复发性、结节性和溃疡性皮肤病,皮损多对称分布,可软化破溃,形成溃疡,愈后留有萎缩性疤痕,色素沉着,自觉疼痛和压痛。患者通常伴有肺结核、淋巴结核或其他远隔部位结核病灶,结核菌素实验阳性〔1〕。病理显示为T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Bazin硬红斑是1861年由Bazin首先描述,其和结核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焦点问题在于组织中抗酸染色以及培养中查不到结核菌〔2,3〕。李宝强等在硬红斑皮损中结核杆菌DNA的检测中推测硬红斑不是由完整的结核杆菌在局部沉积或感染所引起,而可能是由其它原因或其它部位的结核杆菌产生的蛋白或碎片作为抗原引起的变态反应所引起〔4〕。大多数学者仍主张首先抗痨治疗,异烟肼治疗至少6-8个月,如果无效可考虑更改治疗方案,临床观察早期并用小剂量泼尼松治疗,皮损消退快且局部组织损伤少。本例患者三联疗法三个月后明显好转。 误诊原因:该患者临床上以疼痛性结节为主要表现,抗炎治疗能缓解,且患者长期间断服用利福平,皮疹缺乏特征性,常与结节性红斑、丹毒、结节性血管炎相混淆, 缺乏对硬红斑的全面认识,忽略了结核方面的检查和组织病理,从而拖延病程。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1,2],对25例硬红斑〔EI)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25例EI,男4例,女21例,就诊年龄18~60岁,平均43岁;病期1月至20年,平均4.5年;发病年龄<20岁1例,20~30岁8例,31~40岁10例,41~50岁4例,51~60岁2例。以往有结核病(TB)史或同时伴有其它部位TB者12例,有TB家族史5例。从事站立性职业者17例。患者发病前多无明显诱因,3例伴TB者有低热及全身乏力,其余多无全身症状。冬春季发病者20例。皮损早…  相似文献   

8.
现将我院诊治的以硬红斑为首发表现的肺结核一例报道如下。患者,女,79岁,双小腿屈侧斑块1个月,无痛痒。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皮下脂肪小叶及间隔可见由上皮样细胞、朗汉斯巨细胞、多核巨细胞及淋巴细胞所组成的结核样结节。行支气管镜肺组织活检示:(右肺中叶)大量尘埃颗粒沉着及凝固性坏死,坏死周边见上皮样细胞;支气管灌洗液刷片找到抗酸杆菌。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探讨皮肤血管炎和结核杆菌的关系。应用PCR技术对硬红斑病理组织进行了结核杆菌DNA的检测,结果显示4例作为阳性对照的淋巴结结核中3例呈阳性,正常皮肤组织及5例硬红斑均呈阴性,表明完整的结核杆菌在硬红斑并不多见,可能部分由其产生的蛋白或细菌碎片引起的变态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11.
12.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6 2岁 ,家庭主妇 ,黑龙江人。两年前无明显原因于四肢散在发生小结节 ,多数历经 2~ 3个月后自行消退 ,反复发生。其中右前臂的结节 ,逐渐增大、变红、表面变软 ,偶有脓血流出 ,伴有痛感。使用多种药物 (不详 )无明显效果 ,历经 6个月后破溃处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2个月前四肢小结节再次复发、增多 ,右前臂于原瘢痕附近又出现同样皮损 ,于 1999年 11月 2 9日就诊于某三甲医院 ,PPD ,胸片示右上纵隔淋巴结钙化 ,组织病理为肉芽肿性炎症 ,临床诊断为硬红斑。给予利福平 0 .45qd ,服用 2周。其余雷米封、雷公藤多…  相似文献   

13.
<正> 1979~1988年1月我们应用高压氧治疗结节性红斑24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于下。临床资料24例中男5例、女19例;年龄20~48岁;病期3天~20年;初发病者12例,发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菌素试验(PPD)阳性的结节性红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方法,对45例除有结节性红斑的临床症状外,且PPD试验强阳性患者,按1:1:1比例分成A、B、c三组,分别随机接受A组2HRZ/4HR+P;B组P;C组2HRZ/4HR治疗。观察第14天、第28天的临床疗效及一年内复发率。结果:治疗结节性红斑第14天和第28天的有效率分别为:A组80%和93.3%;B组66.6%和80.6%;C组73.3%和86.6%。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年内复发率:A组8.3%;B组50%、C组22.2%。结论:抗结核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PPD阳性的结节性红斑疗效好,治愈率高,有减少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结核相关结节性红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EN)是一种常见的间隔性脂膜炎,以红斑、炎症性皮下结节为主要表现。其病因复杂,目前认为部分EN与结核菌感染关系密切。结核相关EN好发于女性及青少年,最常见的结核病类型是原发型结核和淋巴结结核,但大多数患者缺乏相应结核病表现。其发病机制认为与免疫复合物介导的以及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有关。EN主要根据皮损病理诊断确诊,其组织学表现为不伴血管炎的间隔性脂膜炎,多有间隔增厚,伴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当怀疑结核菌感染时,则需完善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胸片、痰培养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认为即使缺乏明确的结核感染证据,对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的患者,尤其是在结核流行病区,应该进行抗痨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1993-2018年结节性红斑(EN)患者中结核(TB)感染特点。方法:2位研究者独立检索1993年1月至2018年9月PubMed、Embase、MEDLINE、CNKI、CBM、万方数据库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STATA 12.0软件通过Meta分析方法进行单个率的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包括国内11篇(1019例患者,其中结核性结节性红斑患者277例,感染率25.4%),国外16篇(995例,其中结核性结节性红斑患者52例,感染率6%)。国内亚组分析显示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EN患者中结核感染率分别为16.0%、27.9%和32.5%,Meta回归显示地区因素而非年份因素可解释异质性来源(P=0.02)。结节性红斑患者结核病灶为肺结核、淋巴结核、其他类型结核(如:结核性胸膜炎、卵巢结核等)、仅PPD强阳性,分别占44.4%、11.1%、7.1%及38.2%。结论:大多数EN患者没有明显的结核症状,因此应尽量寻找潜在的结核病感染病灶。  相似文献   

17.
麻风结节性红斑(ENL),又称2型麻风反应,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急性或亚急性并发症,多发生在瘤型(LL)或界线类偏瘤型(BL)麻风,ENL发生率各地报告差异很大,在LL中发生率为11.1% ~ 26%,平均15.4%,在BL中为2.7% ~ 5.1%,平均4.1%[1]。表现为炎症性皮肤结节和多个器官系统受累,病程常比较迁延,也容易复发,可以导致各种残疾的发生,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ENL基本发病机制是免疫复合物的产生和沉积以及补体激活,但是也有T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异常导致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升高的证据[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的脂膜炎患者与结核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于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33例脂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病理特征、与结核感染的相关性、治疗情况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①33例脂膜炎患者中,结节性红斑24例,硬红斑9例,男女比例为1 ∶ 4.5,平均年龄46岁,平均病程10个月。②临床发病部位集中在四肢,均伴有疼痛。30例(90.91%)表现为红斑、结节、肿胀,其中1例硬红斑(3.03%)出现溃疡。6例(18.18%)出现发热、咳嗽、盗汗。2例硬红斑患者同时伴有或先后出现丘疹性坏死性结核疹,2例结节性红斑患者伴有全身多关节疼痛。③22例(66.67%,包括9例硬红斑、13例结节性红斑)伴结核分支杆菌潜伏感染(LTBI)。硬红斑患者结核感染阳性率高于结节性红斑患者(P=0.020)。④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间隔性脂膜炎11例、小叶性脂膜炎3例、混合性脂膜炎19例。与结核感染相关的22例脂膜炎患者病理下多可见上皮细胞肉芽肿、多核巨细胞以及干酪样坏死,其余11例均可见真皮层血管周围及脂肪间隔淋巴细胞浸润,且均未见上皮样肉芽肿及多核巨细胞。33例患者抗酸染色、PAS染色、直接免疫荧光均未见阳性表现。⑤22例与结核感染相关患者中,接受抗结核治疗15例,治愈率为68.18%,拒绝接受抗结核治疗患者7例,治愈率为14.29%。11例结核感染不相关患者采用免疫调节联合治疗,治愈率为10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硬红斑患者的结核感染阳性率比结节性红斑患者高。在结核感染相关的脂膜炎患者中,接受抗结核治疗者治愈率比免疫调节联合治疗者高;对于未发现结核感染证据的结节性红斑,免疫调节治疗可能有效。结节性红斑患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结核感染相关。在结核高发地区,结节性红斑患者完善相关筛查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下肢红斑结节性皮损与结核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下肢红斑结节性皮损与结核的关系。方法 对50例下肢红斑结节性皮损的患者进行结核菌素及X线胸片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者进行抗结核治疗。结果 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的有42例,占总数的84.0%。其中10例有明确肺结核病史。经抗结核治疗后41病例1月内明显好转,2月内原发皮损消退而痊愈。无肺结核的患者疗程为3个月,有肺结核者疗程为6个月。所有病例治疗完成后,半年内未见复发。结论 结核杆菌感染可能是下肢红斑结节性皮损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