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自评表在早产儿照护者健康教育中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3月入我院新生儿科的116名早产儿照护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n=56名)和对照组(n=60名)。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基于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自评表的出院准备服务进行干预,观察比较2组早产儿照护者出院家庭准备度、生长发育达标率、再入院率的情况,延续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照护者出院家庭准备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生长发育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照护者对院外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早产儿家庭准备度自评表的出院准备服务可以提高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提高早产儿生长发育达标率,降低早产儿再入院率,提高早产儿照护者对院外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出院准备服务对早产儿家庭出院准备度的影响,以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减少再入院率。方法 以2021年1-6月收治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40例早产儿及其主要照护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以2021年7-12月收治的40例早产儿及其主要照护者作为观察组,采用“评估-指导-再评估-再指导”的院内外护理。比较出院时两组早产儿家庭的出院准备度评分,出院3个月后主要照顾者对延续护理的满意度,以及两组早产儿的再入院情况及身高、体质量的达标率。结果 出院时,观察组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评分为(23.28±7.23)分,高于对照组(19.28±5.95)分(P<0.05)。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照顾者对延续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再入院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7.5%(P<0.05),且观察组早产儿身高及体质量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出院准备服务可提高早产儿家庭出院准备度及照顾者对延续护理的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降低其再入院率,有助于促进患儿健康及护理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家庭照护者需求为导向的出院准备计划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收治的66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及家庭照护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1~6月份入院的为对照组(n=32),7~12月份入院的为观察组(n=34)。观察组实施以家庭照护者需求为导向的出院准备计划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出院指导。比较两组家庭照护者的疾病相关知识及康复护理技能掌握情况、患儿出院1年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照护者焦虑自评量表得分。结果观察组家庭照护者疾病相关知识及康复护理技能掌握情况、焦虑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1年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家庭照护者需求为导向的出院准备计划,能够提高其疾病相关知识及康复护理技能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家庭照护者的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照顾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38例为对照组,2020年2月-202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39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比较2组照顾者出院准备度、照护应对能力和出院3个月内早产儿的再入院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出院准备度得分、应对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可以提高照顾者的出院准备度和早产儿照顾应对能力,降低患儿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脑卒中家庭照护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家庭照护者基本情况调查表"以及中文版《家庭照护者出院准备度量表》对便利抽样的166名脑卒中家庭照护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个条目中得分最高是照护活动准备情况,得分为(2.70±0.80)分,得分最低是面对照护压力准备情况,为(1.36±0.76)分,家庭照护者出院准备度量表总分为(16.35±7.38)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角色、酬金等相关因素的照护者对出院准备水平有影响,与年龄呈负相关,与文化水平、酬金呈正相关,雇佣角色比亲人角色出院准备水平高(P0.01)。[结论]脑卒中家庭照护者的出院准备度中照护压力准备处于最低水平状态,需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扩大照护者的知识来源,对不同类型的照护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提高照护者的照护技能,并逐步完善相关体系,减轻照护者压力负担,确保病人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出院准备服务对降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再入院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3月入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35例为对照组,2018年4—6月入院相关患者38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出院指导及电话随访,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出院准备服务,观察期均为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出院准备度、出院满意度及出院后6、12、18个月的再入院率。结果观察组出院准备度及出院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出院后6、12、18个月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出院准备服务,能够提高患者的出院准备度及满意度,降低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出院准备计划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将住院Ⅲ级以上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实施出院准备计划,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3天、出院前1d、出院后3个月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自身疾病认知能力量表得分进行评估。结果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SAS得分和SDS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自身疾病认知能力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眼科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实施出院准备计划,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提高其治疗护理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项目管理模式在老年衰弱患者出院计划关键任务中的实施效果,为出院计划关键任务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60例老年衰弱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护理,观察组实施项目管理模式,根据临床评估情况在出院护理中加入出院准备计划关键任务,开展风险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并实施计划。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院需求干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各类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庭照顾者居家照护和康复锻炼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项目管理模式确定出院计划目标人群的筛选和需求评估,通过多团队合作、制定个性化出院计划等一系列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各类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大幅提高家庭照顾者基本照护技能掌握率,提高患者出院信心,保证患者获得高质量出院服务体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出院计划服务对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出院指导质量和出院准备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5月住院的单髁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2例为对照组,2020年6~10月住院的单髁膝关节置换术患者39例为试验组。对照组给予骨外科常规护理和出院宣教,试验组开展多学科团队的出院计划服务,比较两组在出院指导质量、出院准备度、一般自我效能感、出院后1个月内非计划再入院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出院指导的实际获得内容、指导技巧和效果2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准备度的疾病知识、出院后应对及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1月内非计划再入院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单髁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提供出院计划服务可促进患者在住院期间掌握康复训练技能,提高出院指导质量及出院准备度,以保障从医院到家庭的顺利过渡,降低出院后不良事件发生,减少再入院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照护图对胆道闭锁手术患儿家庭出院准备度和父母育儿胜任感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2例行胆道闭锁手术的患儿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照护图干预,比较2组家庭出院准备度和父母育儿胜任感水平。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家庭出院准备度及父母育儿胜任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t=8.353,P<0.001;t=7.786,P<0.001)。结论 照护图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胆道闭锁手术患儿家庭出院准备度和父母育儿胜任感水平,从而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段式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行传统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分段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住院时间及出院前、出院1个月、出院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住院时间及出院前、出院1个月、出院2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段式健康教育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Aims.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a discharge planning program for dyads of older stroke survivors and their family caregivers in Taiwan. Background. Family caregivers of stroke survivors often feel inadequately prepared to deal with the physical,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needs of the stroke survivors.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could be found on discharge planning programs for caregivers of stroke survivors in Asian families. Design. A randomised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a discharge planning program for 158 dyads of older strok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caregivers. Methods. The control group (n = 86 dyads) received only routine hospital discharge planning services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 = 72 dyads) received routine hospital discharge planning services plus the caregiver‐oriented discharge planning program. Outcome variables were measured at baseline, before discharge and one month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Variables were measured by the Nurse Evaluation of Caregiver Preparation Scale, Preparedness for Caregiving Scale, Caregiver Discharge Needs Satisfaction Scale and Perception of Balance between Competing Needs Scale. Results. Caregiver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nurse evaluation and self‐evaluation of preparation after the program than before, and greater satisfaction of discharge needs one month after discharge than before discharge. Caregiver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nurse evaluations and self‐evaluations of preparation and better satisfaction of discharge needs after the program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caregiver groups in perceived balance of competing needs. Conclusions. This discharge planning program benefited family caregivers of older stroke patients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hospitalisation to one month after discharge. Relevance to clinical practice. This caregiver‐oriented discharge planning program, with its emphasis on individualised health education and home visits following discharge may improve caregivers’ preparation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their needs during the discharge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构化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居家照顾的影响,为脑卒中患者居家照顾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21例首次脑卒中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试验组接受结构化干预,即结合疾病发展阶段,分别在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同时在居家照护的基础上增加对照顾者的干预。对照组按照脑卒中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分别于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评价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ADL)、总生存质量、照顾者照顾能力、患者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住院率方面出院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构化干预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照顾者照顾能力、降低再住院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出院准备计划对脑卒中后留置鼻饲管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留置鼻饲管的患者65例,按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行常规的脑卒中后留置鼻饲管患者的护理,观察组实施出院准备计划.比较两组患者留置鼻饲管的时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吞咽相关生存质量(SWAI-QOL)得分.结果:出院后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达标理论的干预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方法:方便抽样选取9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7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达标理论的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准备度、生活自理能力、出院指导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当天的出院准备度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出院指导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自理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观察组上升趋势更明显(F=3.706,P<0.05)。结论:基于达标理论的干预方案,有助于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出院准备度和生活自理能力,可为临床护士开展出院指导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家庭赋权在回肠造口患者主要照顾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实施回肠造口手术患者的主要照顾者7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基于家庭赋权的健康教育。观察比较2组患者主要照顾者的照顾准备度、照顾负担及照顾能力情况。结果 经干预后,2组患者主要照顾者的照顾准备度评分较同组干预前上升,照顾负担和照顾能力评分较同组干预前均下降,且观察组的照顾准备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照顾负担及照顾能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赋权护理应用于术后健康指导中,可有效帮助回肠造口患者主要照顾者提高照顾准备度、照顾能力及积极感受,减轻负担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食共享照护计划在肠癌患者照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肠癌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入院档案抽签结合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进食共享照护计划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照护者照护能力、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照护者照护能力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BMI、ALB、HB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食共享照护计划干预应用于肠癌患者照顾中,可提升肠癌患者照护者照护能力,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出院计划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青年AM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定期随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出院计划干预,时间为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一般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及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一般指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IDA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为3.33%,对照组为1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5、5.039,P0.05)。结论对青年AMI患者实施出院计划,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积极控制高危因素,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