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率及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早产儿568例,对其胎龄、出生体质量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究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情况以及其高危影响因素。结果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率22.2%,在胎龄方面,胎龄 < 28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生率最高;在体质量方面,出生体质量 < 1.0 kg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生率最高;单因素分析显示败血症、低氧血症、机械通气、先兆早产、宫内感染、宫内窘迫、酸中毒、窒息史、妊娠期高血压、产前激素、胎龄以及出生时体质量均对脑白质损伤存在明显影响(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孕期感染、窒息史、剖宫产以及酸中毒属于脑白质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早产儿胎龄越低、出生体质量越低,发生脑白质损伤的概率越高,且孕期感染、窒息史、剖宫产以及酸中毒属于脑白质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8,(2):215-218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影像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14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患儿126例为观察组,正常早产儿88例为对照组,采用核磁共振仪对所有早产儿进行检查,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入院情况及检查结果;对胎龄、出生方式、机械通气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显著性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Apgar评分、妊娠期是否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胎龄、分娩方式、血糖、心肌酶谱、CRP、白蛋白、低体温、出生后感染、窒息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6例脑白质损伤患儿中,有103例局部性病变,T1呈高信号或无明显变化,偶伴有T2低信号;23例为弥漫性病变,弥散加权成像(DWI)为高信号,T1或T2低信号或无明显变化,磁共振成像(MRI)检测则无明显变化,出生两周后检测其中脑白质损伤I级48例,II级41例,III级3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出生后感染、胎龄、CRP水平在不同程度脑白质损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步回归分析显示胎龄以及出生后感染是重度脑白质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采用DWI能够早期检测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病变,胎龄低以及出生后感染对早产儿发生脑白质损伤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3.
背景 小于胎龄儿体格发育较适于胎龄儿差,易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喂养不耐受、脑瘫、生长发育落后等并发症,其中晚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显著高于适于胎龄儿,而关于晚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围生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目前相对较少。目的 探讨晚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围生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晚期早产儿(剔除大于胎龄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新生儿出生时体质量分为小于胎龄儿组(n=45)和适于胎龄儿组(n=55),比较两组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另根据小于胎龄儿组中是否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分为疾病亚组(n=28)和非疾病亚组(n=17),对母亲和新生儿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晚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围生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小于胎龄儿组围生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适于胎龄儿组(62.2%与41.8%,χ2=4.122,P<0.05)。疾病亚组母亲相关因素中妊娠期高血压、多胎妊娠、孕期感染、脐带异常、宫内窘迫、孕晚期发热、胎膜早破、窒息史、胎盘早剥发生率及新生儿相关因素中脓毒症发生率高于非疾病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高血压、多胎妊娠、孕期感染、脐带异常、宫内窘迫、孕晚期发热、胎膜早破、窒息史、新生儿脓毒症为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晚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围生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适于胎龄儿,妊娠期高血压、多胎妊娠、孕期感染、脐带异常、宫内窘迫、孕晚期发热、胎膜早破、窒息史、新生儿脓毒症是引起晚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围生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陈凯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33-35
目的探讨围生期危险因素与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年4月~2009年7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56例早产儿病例资料,根据床旁B超的检查结果诊断,分析颅内出血与围生期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156例出生体重≤2000g,胎龄≤36周的早产儿中发现92例(58.97%)颅内出血患儿。分析围生期危险因素中,分娩方式、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及母体异常、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阿氏评分、呼吸窘迫的发生及低体温对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有影响(P0.05);而保胎有无、羊水异常、胎盘异常、脐带异常、低血糖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围生期危险因素中,分娩方式、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及母体异常、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阿氏评分、呼吸窘迫的发生及低体温对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早期早产儿凝血功能与胎龄的相关性,并探讨中早期早产儿生后早期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和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496例早产儿生后24h内凝血功能及临床资料,比较不同胎龄早产儿的凝血指标,分析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及与颅内出血的关系.结果:不同胎龄早产儿在早期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聚体(D—dimer,D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凝血功能异常组患儿出生体质量、宫内窘迫、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污染、动脉导管未闭、肝功能异常及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比例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宫内窘迫、动脉导管未闭和血小板减少症为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出血组较非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延长(P<0.05),重度组较非出血组和轻度组DD升高(P<0.05).结论:早产儿凝血功能随着胎龄的增长逐渐成熟,男性、宫内窘迫、动脉导管未闭和血小板减少症是早产儿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PT延长可能与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关,而DD增高则与颅内出血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58例胎龄<37周的早产NEC患儿(观察组)和同期36例胎龄<37周未发生NEC患儿(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一般情况、孕妇产前因素、NEC患儿病情、NEC患儿出生后情况等进行分析,探讨引发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发生宫内感染和胎膜早破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和肠道畸形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儿出生后其母乳喂养、口服益生菌率均较对照组低,使用开塞露通便率较高(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宫内感染、胎膜早破、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或肠道畸形是引起NEC的危险因素,母乳喂养、口服益生菌是NEC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NEC是多因素所致疾病,宫内感染、胎膜早破、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或肠道畸形是引起NEC的危险因素,母乳喂养、口服益生菌是NEC发生的保护因素,临床上应积极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损伤类型和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1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743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脑损伤分为脑损伤组和非脑损伤组。比较两组早产儿在产科因素(胎膜早破、宫内窘迫、窒息、产前感染、胚胎数量及妊娠期高血压、贫血、糖尿病等)、出生体重、胎龄、分娩方式、酸中毒、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机械通气方面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早产儿脑损伤的高危因素。结果 743例早产儿中男437例、女306例,胎龄34(32,35)周,平均出生体重(2 240±546) g。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为37. 01%,其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占22. 21%,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占7. 67%,蛛网膜下腔出血占4. 85%,缺氧缺血性脑病占1. 21%,其他类型(脑积水、脑室旁出血性脑梗死)占1. 08%。胎龄及出生体重越小,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越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不同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胚胎数量、酸中毒、机械通气时间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胎龄是发生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自然分娩、单胎妊娠、低机械通气时间是保护因素(P <0. 05)。结论 PVH-IVH是早产儿脑损伤的最常见类型,低胎龄是早产儿脑损伤的高危因素,自然分娩、单胎妊娠、低机械通气持续时间是保护因素。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早产,避免非自然多胎妊娠,严格掌握剖宫产和机械通气指征,可减少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12月收治的203例早产儿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41.38%。喂养不耐受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较非喂养不耐受组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窘迫、窒息、宫内感染及呼吸机治疗率喂养不耐受组分别为65.48%、48.81%、46.43%、44.05%,显著高于非喂养不耐受组39.50%、25.21%、25.21%、29.41%(P〈0.05);胎龄小、出生体质量低、宫内窘迫和窒息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多因素有关,预防产前及生后各危险因素,有利于改善早期胃肠道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胎龄低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相关防治措施。方法: 14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BPD患儿43例,非BPD早产儿98例,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从母亲因素、患儿出生情况、生后治疗等方面分析,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BPD发生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 极低出生体重儿BPD发生率为30.5%,胎龄<28周的超未成熟儿共8例,均发生BPD。BPD组胎龄及出生体重均较非BPD组低(P<0.01),BPD主要发生在胎龄<30周、出生体重<1.25 kg的早产儿。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间胎龄、出生体重、母亲产前感染史、新生儿感染(包括肺部感染、败血症)、新生儿贫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与否、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胎龄<30周(OR 11.364,P<0.01)、出生体重<1.25 kg(OR 3.048,P<0.05)、机械通气(OR 11.890,P<0.01)是BPD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 低出生体重、低胎龄及机械通气是BPD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母亲产前感染、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贫血、呼吸窘迫综合征、用氧时间也与BPD的发生有关,因此,避免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尽量缩短机械通气及用氧时间、防止及减少反复肺部感染,积极早期综合治疗是预防早产儿BPD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出生的580例早产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出与HMD相关的因素。结果:(1)HMD发生的相关因素有胎龄、体重、性别、宫内窘迫、出生窒息、胎膜早破及产前是否促肺成熟治疗;(2)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HMD发生率越高;宫内窘迫及出生窒息可增加HMD发生;胎膜早破及产前促肺成熟治疗可降低HMD发生;男婴HMD发生率高于女婴。结论:HMD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危险因素有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宫内窘迫、出生窒息,而胎膜早破及产前行促肺成熟治疗对HMD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及时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可以从根本上减少HM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摘要] 〖HTH〗目的〖HTSS〗探讨囊壁硬化联合关节镜治疗腘窝囊肿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影响。 〖HTH〗方法〖HTSS〗选取腘窝囊肿7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8)及对照组(n=32),观察组采用囊壁硬化联合关节镜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关节镜治疗。观察2组治疗疗效,评价2种方法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Lysholm评分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HTH〗结果〖HTSS〗2组术后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Lysholm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明显。治疗后观察组总有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5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术后感染、囊肿类型、手术方式为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 〖HTH〗结论〖HTSS〗相较关节镜治疗,囊壁硬化联合关节镜治疗腘窝囊肿的效果更好,且术后复发率较低。对于手术时间≥1 h、术后发生感染、分叶型囊肿及采用关节镜下囊肿内引流治疗的患者应警惕其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总结No-Touch技术获取静脉移植血管的临床经验,并与传统长切口法获取静脉移植血管术后下肢并发症进行比较。 方法选取行单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201例。使用传统长切口法获取静脉移植血管59例列为对照组,使用No-Touch技术获取静脉移植血管142例列为试验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试验组疼痛或麻木、水肿或渗液、痂下愈合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感染或裂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o-Touch技术获取静脉移植血管术后下肢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长切口法高。应进一步探讨No-Touch技术获取静脉移植血管术后下肢并发症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研究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cell length factor,rhEGF)联合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对面颈部瘢痕整形患者TLR4水平及Ⅰ/Ⅲ型胶原比值的影响。 方法选择面颈部瘢痕整形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观察组采用rhEGF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比较2组即时回缩率、皮肤扩张率、扩张时间、Ⅰ/Ⅲ型胶原比值、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OHP)含量、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 TLR4)表达水平、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即时回缩率、扩张完成时间、Ⅰ/Ⅲ型胶原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皮肤扩张率、OH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第2期手术时,2组TLR4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TLR4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rhEGF联合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治疗面颈部瘢痕整形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观察截冠留根法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时对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影响。 方法选取62例要求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患者(智齿牙根尖与下颌管连结),按照拔除方式不同分为截冠留根组与传统拔牙组,比较2组术后1周下牙槽神经损伤发生率、出血率、术后疼痛时间及患者满意度,观察2组术后18个月感染发生率,观察截冠留根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术后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断根移位情况。 结果2组术后1周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冠留根组下牙槽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传统拔牙组(P<0.05);截冠留根组术后疼痛时间短于传统拔牙组(P<0.01);截冠留根组患者满意度优于传统拔牙组(P<0.05);2组术后18个月之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断根移位(0.51±0.06) mm,术后6个月移位(1.14±0.13) mm,术后12个月移位(1.48±0.17) mm,术后18个月移位(1.50±0.18)mm,趋于稳定,21例经二次手术拔除断根。 结论截冠留根法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可减轻对下牙槽神经损伤,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获得其满意,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摘要] 〖HTH〗目的〖HTSS〗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reatment,ALA-PDT)联合盐酸丁卡因胶浆治疗尖锐湿疣(condylomata acuminata,CA)效果及对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ymphotactin,LTN)、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P物质(substance P,SP)的影响。 〖HTH〗方法〖HTSS〗将84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进行ALA-PDT治疗,观察组进行ALA-PDT联合盐酸丁卡因胶浆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血清中LTN、TNF-α、SP水平。 〖HTH〗结果〖HTSS〗观察组临床疗效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和复发疣体个数均明显低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清中LTN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2组TNF-α、SP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中LTN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NF-α、S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HTH〗结论〖HTSS〗ALA-PDT联合盐酸丁卡因胶浆治疗尖锐湿疣效果优异,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可通过升高LTN水平和降低TNF-α、SP水平调节局部细胞免疫,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HTH〗目的〖HTSS〗探讨集束化护理模式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 〖HTH〗方法〖HTSS〗回顾性分析血液透析患者202例,将给予常规护理的10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模式的10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日常生活能力、住院时间、对集束化护理满意度、血流感染发生情况。 〖HTH〗结果〖HTSS〗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和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TH〗结论〖HTSS〗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模式,可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护理操作逻辑性和针对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评价标准化操作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过程中,对预防问题发生、降低并发症及改善临床治疗效果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导管溶栓治疗治疗的临床资料。将实施标准化操作前治疗的患者归为A组(124例),将实施标准化操作后治疗的患者归为B组(152例),比较2组出现问题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A组问题发生率32.26%(40/124)显著高于B组问题发生率5.26%(8/152)(P<0.05)。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表现为溶栓导管移位,A组有21例(16.94%),B组有3例(3.29%)。最严重错误操作的问题表现为A组1例溶栓导管、抗凝微泵、血管鞘三通、尿激酶微泵错误连接,直接导致血栓沿导管生长,延长溶栓时间。B组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0/152),显著低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8.06%(10/124),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问题表现为A组1例未及时发现头痛头晕等脑出血早期征象。 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时,标准化操作可以降低问题的发生并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评价雷替曲塞联合洛铂方案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中的价值及意义。 方法选择 TACE 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观察组(n=53)给予雷替曲塞联合洛铂灌注化疗,对照组(n=50)给予替加氟联合洛铂行 TACE 治疗,术后4周以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疗效,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0月30日。 结果随访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4.8 个月和 11.2 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23.7个月及21.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有效率分别为47.1%、4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8.7%、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雷替曲塞联合洛铂灌注化疗方案在肝癌TACE治疗中可提高患者预后,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尿管腹部外固定法在前列腺绿激光汽化术(greenlight photoselective vaporization of the prostate,PVP)后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行PVP患者172例,对照组83例,观察组89例。对照组术后尿管给予常规大腿外侧上1/3外固定法,观察组术后尿管采用腹部外固定法。比较2组活动后尿液颜色改变的发生率、留置尿管期间的满意度及尿管外固定装置的牢固性。 结果观察组活动后尿液颜色变红改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留置尿管期间在舒适度、方便度、保护隐私方面的满意度及满意度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尿管外固定装置的牢固性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VP术后尿管固定于腹部可减少患者活动后出血的发生率,促进康复,提高留置尿管期间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分析小儿脓毒血症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取脓毒症患儿80例(观察组)及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0例(对照组),比较2组入院5 d内血清NT-proBNP、CRP、IL-10及TNF-α水平,分析不同病情脓毒症患儿上述指标,依据脓毒症患儿28 d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对比其入院5 d内平均血清NT-proBNP、CRP、IL-10及TNF-α水平,分析NT-proBNP、CRP、IL-10及TNF-α水平对小儿脓毒症死亡的预测价值。 结果观察组入院第1 天至第5 天血清NT-proBNP、CRP及TNF-α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IL-10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观察组第1 d血清NT-proBNP、CRP及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而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脓毒症休克患儿入院5 d内平均NT-proBNP、CRP及TNF-α高于一般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患儿,而IL-10低于一般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患儿(P<0.05);预后良好组入院5 d内平均NT-proBNP、CRP及TNF-α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而IL-10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NT-proBNP预测脓毒症患儿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8,大于CRP、IL-10及TNF-α。 结论脓毒症患儿入院5 d内NT-proBNP、CRP、IL-10及TNF-α水平发生明显变化,且与预后有密切关系,应加以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