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云  常志文 《临床荟萃》2005,20(21):1207-1209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脉压指数(PPI)的变化,以及二者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测量12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计算昼夜PP、PPI水平,及PP、PPI变化幅度.根据PP水平分为两组:PP≤60 mm Hg组和PP>60 mm Hg组;又根据PPI水平再分为两组: PPI≤0.40组和PPI>0.40组.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下肢动脉、肾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不同个体PPI变化幅度(0.203±0.026)明显低于PP的变化幅度(0.327±0.034)(t=2.534,P<0.05);PPI昼夜变化(昼:0.420±0.074;夜:0.433±0.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P≤60 mm Hg组与PP>60 mm Hg组比较,年龄、PP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3,P<0.05),PPI≤0.4组与PPI>0.4组比较,年龄、TC、HDL、LDL、PP、SBP、DBP、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I是一个反映血管硬化的良好指标.其克服了脉压评价血管硬化的相对性,在反映血管顺应性中比PP更敏感,更合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精神行为症状、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为临床探索更有效的AD治疗手段提供参考。方法:AD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各24例,运动组给予每周3次,每次40min,持续3个月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操训练。对照组仅要求受试者完成日常活动,如散步等,不接受有氧训练。治疗前、3个月训练结束时,随访3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认知评估量表(MMSE、ADAS-cog、韦氏逻辑记忆量表、韦氏数字广度量表、数字连线A、数字连线B、数字符号量表)、神经精神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生活质量量表(阿尔茨海默病生活质量量表、社会功能量表、平衡功能量表)评估。结果:治疗3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运动组患者MMSE评分、韦氏记忆广度和韦氏数字记忆评分及符号数字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ADAS-cog、数字连线A及数字连线B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仅MMSE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随访3个月后,韦氏逻辑记忆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3个月后,2组老年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后,运动组老年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时及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老年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表明有氧运动对AD患者的认知功能,尤其是记忆功能、精神行为症状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患者脑卒中与脉压及脉压指数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育  金领微  郑淑蓓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3):3712-371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65例MHD患者分为脑卒中组及非脑卒中组,分析各组患者的PP、PPI。结果:脑卒中组PP、PPI为(72.17±6.04) mmHg、0.47±0.04,非脑卒中组PP、PPI为(59.42±7.02)mmHg、0.43±0.03,脑卒中组PP、PPI均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PP、PPI。结论:PP、PPI的增大与MHD患者的脑卒中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黄波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551-1552,1555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脉以及脉压指数的临床意义。比较脉压(PP)、脉压指数(PP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压(MBP)同临床上诸多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有效进行PPI的设定,分别设为PPI1(PP与SBP比值),PPI2(PP同SBP与DBP两者之和的比值),PPI3(PP与DBP的比值),PP(SBP与DBP之间的差值),MBP(SBP与两倍DBP之和同3的比值)。将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异常患者的眼底动脉分级情况以及血肌酐值作为研究的应变量。将患者的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用药情况及SBP等指标作为变量。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方法 进行有效分析,使用进入法以及逐步法进行相关研究。结果 导致患者超声心动图出现异常的因素为MBP,眼底动脉出现硬化情况为PPI3,影响血肌酐值的因素为SBP,X线及心电图异常相关因素没有入选。结论 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出现异常的因素有PP以及PPI但是不是独立影响因子,导致心血管异常还存在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PPI)、胰岛素抵抗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2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定空腹血糖(FSG)、空腹血胰岛素浓度(INS)及血压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脉压指数(PPI)。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LVH组收缩压(SBP)、PPI、INS、年龄、高血压病程高于非LVH组,舒张压(DBP)、ISI低于非LVH组(均P〈0.05)。高PPI组LVMI、INS高于低PPI组,ISI低于低PPI组(均P〈0.05)。高胰岛素组LVMI高于正常胰岛素组,ISI低于正常胰岛素组(均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示LVMI与PP、PPI、INS、年龄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PPI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PI、胰岛素抵抗与LVH密切相关,PPI、ISI可作为LVH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测定242例脑出血和208例脑梗死患者24 h ABPM变化,并与280例体检人员的ABPM做对比.结果脑出血、脑梗死组的24 h平均PP(24h PP)、24 h平均PPI(24 h PP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24 h PP的最大分布区域均在60~89 mmHg,分别占64.5%和64.4%;对照组24 h PP最大分布区域在40~69 mmHg,占80.4%;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24 hPPI的最大分布区域均在0.40~0.49,而对照组24 h PPI在<0.40.而且,三组24 h PP、24 h PPI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结论脑卒中病人的PP与PPI较同年龄无脑卒中者明显增加,PP、PPI增加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黄鸿 《临床医学》2010,30(1):49-5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评价PP和PPI反应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测量150例高血压患者的PP和PPI,同时测量其血尿酸(SUA)、血肌酐(Cr)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MAU/UCr)。结果随着PP和PPI的增加,MAU/UCr比值明显增高(P0.01)。结论PP和PPI与MAU水平密切相关,在评定EH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方面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有氧结合抗阻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及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 方法 将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有氧运动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有氧运动组在常规基础上增加有氧运动训练,联合治疗组在有氧运动组基础上增加抗阻训练。治疗前、治疗12周后(治疗后),观察3组患者24 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平均值及标准差,进行血液指标检查,计算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24hSBP、24hDBP及24hSSD、24hD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24hSBP、24hDBP均有所下降(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氧运动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24hSBP、24hDBP均显著下降(P<0.05)。与有氧运动组治疗后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24hSBP[(126.3±7.56)mmHg]、24hDBP[(84.2±5.1)mmHg]均显著下降(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有氧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24hSSD下降(P<0.0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有氧治疗组、联合治疗组24hSSD下降(P<0.05)。3组患者治疗前AIP、Lp-PLA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有氧运动组、联合治疗组AIP、Lp-PLA2均有所下降(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氧运动组、联合治疗组AIP、Lp-PLA2均有所降低(P<0.05)。与有氧运动组治疗后比较,联合治疗组AIP(2.08±0.23)有所降低(P<0.05)。 结论 降压药物能够降低血压,但不能有效控制血压变异、降低血脂、改善动脉硬化指数。长期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能使中老年高血压患者BPV下降,血脂、动脉硬化指数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有氧运动结合轻中度循环阻力运动在改善上述指标方面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诊所或动态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 5 5 5名初诊或停药 2周以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诊室血压、2 4h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5 5 5名患者根据诊室脉压 (CPP)及 2 4h动态脉压 (APP)水平分别分为四组 ,A组 :PP≤ 40mmHg ;B组 :40mmHg 60mmHg。以左室心肌质量指数 (LVMI)男性 >13 4g/m2 ,女性 >110g/m2 作为左室肥厚的标准 ,分为年龄匹配的左室肥厚组和非肥厚组 ,其中肥厚组 2 3 7例 ,非肥厚组 3 18例。结果 左室肥厚组较非肥厚组收缩压及脉压明显增高 ,舒张压无明显差异 ,脉压增高的主要因素是收缩压增高。以左室心肌质量指数为因变量 ,以诊所或 2 4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为自变量 ,只有诊所或 2 4h收缩压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脉压与收缩压增高均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 ,而收缩压增高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主要决定因素。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增高对左心室肥厚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 h动态脉压对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24hPP)对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对139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其中 24hPP≥60mmHg的患者72例列为A组.24hPP〈60mmHg的患者67例列为B组,将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颅脑CT、血肌酐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低于B组(P〈0.05),E/A〈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左心室肥厚、脑损害、肾损害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均P〈0.01),显示随着脉压增大,靶器官损害加重。结论:24hPP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动态脉压(pulse pressure,PP)、脉压指数(pulse pressure index,PP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月—12月入选的1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PWV检测。测量并计算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 h DBP)、PP及PWV。结果:根据PWV,将198例患者分为:动脉僵硬度正常组(PWV20%预测值)、轻度动脉硬化组(20%预测值≤PWV30%预测值)、中度动脉硬化组(30%预测值≤PWV50%预测值)及重度动脉硬化组(PWV≥50%预测值)。4组患者的PP、PPI有明显差异(P0.05);随着动脉硬化程度加重,动态脉压(PP)、脉压指数(PPI)增大。结论:PP、PPI可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情况。动态血压检测获得的PP、PPI对于临床高血压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脉压、脉压指数、血管硬化指数和脉搏传导速度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88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和32例有同样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但冠脉造影结果阴性的患者。分别用Complior SP测量系统测定脉搏传导速度(PWV),用Cardiovision MS-2000测定血管硬化指数(ASI)。结果:两组患者除了年龄和吸烟史外,在性别和其它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上无明显区别。单因素分析示冠心病患者的脉压、脉压指数、C-FPWV和A跚均高于非冠心病患者,但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冠心病患者与C-FPWV(β=0.409,P=0.003,EXP[β]=1.505)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并且在年轻冠心病患者中只观察到c_FPwV值有显著升高(P=0.004)。结论:脉压、脉压指数、血管硬化指数和脉搏传导速度均与冠脉粥样硬化的存在有关。但在年轻冠心病患者预测价值上脉搏传导速度可能要优于其它3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脉压和脉压指数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脉压 (PP)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PP增大与动脉硬化、冠心病 (CHD)、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及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增加关系密切 ,对老年患者 ,PP较收缩压更能有效地预测发生CHD和脑卒中的危险。近来研究显示脉压指数 (PPI)综合反映了血管的固有顺应性和动态顺应性 ,在评价血管硬化方面较PP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成都地区中老年居民脉压(pulse pressure,PP)及脉压指数(pulse presure index,PPI)与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关系.方法 利用2007年5月代谢综合征研究调查资料(共1 061人),依据PP[≤60 mm Hg(1 mm Hg=0.133 kP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脉压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90例MHD患者采用WelchAllyn血压计测定非内瘘侧上肢肱动脉血压并记录。脉压(PP)和平均动脉压(MAP)分别根据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SBP+2DBP)/3计算得出。检测患者血生化指标和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采用Complior SP脉搏波速度(PWV)测定仪测定其单次透析前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对MHD患者PP与相关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对糖尿病透析患者和非糖尿病透析患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36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结果MHD患者PP(59.8±16.8)mmHg(1mmHg=0.133kpa),SBP(140.9±20.4)mmHg,MAP(101.1±14.7)mmHg,CFPWV(13.22±3.23)m/s,均高于正常对照(P〈0.05)。多元逐步回归发现,年龄、糖尿病和CFPWV是MHD患者PP的独立影响因素。糖尿病患者SBP、PP及CFPWV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DBP低于非糖尿病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脉压明显增加,SBP增高是其主要原因。年龄、糖尿病和CFPWV是脉压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脑卒中初发及再发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对脑卒中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785例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的脉压水平 ,并与同期住院的 10 0例非脑卒中高血压病患者作对照。结果 ①脑卒中组与对照组的脉压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②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脉压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③再发与初发脑卒中组收缩压与脉压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脉压增大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 ,是引起脑卒中发生及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的血压与脉搏波速度(PWV)的相关性和意义。方法:对402名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压及PWV的测定,并根据PWV结果将受检者分为3组,PWV≤20%预测值组(n=301),20%预测值〈PWV≤30%预测值组(n=67),以及30%预测值〈PWV≤50%预测值组(n=34),检测中未见PWV〉50%预测值。结果:3组人群的收缩压(SBP)、舒张压(BBP)彼此之间有明显不同(P〈0.05),PWV随血压的升高而加快。结论:血压的增高与PWV密切相关,控制血压对减轻动脉硬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对24 h 脉压的影响,了解氨氯地平及替米沙坦对动脉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180例老年高血压1、2级患者,分为口服氨氯地平组及口服替米沙坦组,服用3、6个月,观察动态血压,比较服药前后的脉压(PP)水平。结果服用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24 h P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氨氯地平可能会减小血压变异性,增加血管顺应性。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通过血管超声学检测探讨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和脉压的相关性。方法102例高血压患者,根据脉压是否≥60mmHg分为A(42例)、B(60例)两组,分别检测患者颈动脉、股动脉和肱动脉内中膜厚度,测定肱动脉内皮功能。结果A组有31例(73.8%)出现大动脉内中膜厚度异常,B组有19例(31.7%)(χ2=15.782,P<0.001);A组两支或以上血管病变22例(52%),B组有4例(6.7%)(χ2=18.426,P<0.001);两组间肱动脉基础血管内径、血流速度无显著性差异(t=1.02;P>0.05)。反应性充血内径变化量(t=4.78;P<0.05)和反应性充血血流速度变化量(t=5.57;P<0.05)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脉压的升高与动脉硬化进展具有显著性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