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脾种植VX2瘤株兔肝转移瘤(liver metastases,LM)模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表现,探讨该模型能否成为动脉灌注化疗/栓塞(hepatic artery infusion chemotherapy/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HAI/TACE)治疗LM的理想动物模型。 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建立经脾种植VX2瘤株兔LM模型。采用直视方法经右侧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选入肝动脉内,行肝动脉DSA,观察VX2瘤株兔LM的供血血管及染色情况;行肝动脉锥形束强化CT,观察VX2瘤株兔LM的动脉强化方式,并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组织学表现。 结果成功建立VX2瘤株兔LM模型37只,均行股动脉穿刺插管,1次穿刺插管成功32只,穿刺成功率为86.5%(32/37)。DSA发现LM病灶57个,其中中等血供38个、乏血供19个。DSA表现为肝内动脉走行迂曲,LM的肿瘤供血支紊乱、不规则,动脉中晚期可见多发LM染色,呈类圆形,中心区域染色较边缘染色浅淡,实质期LM染色进一步加重,但是染色程度低于正常肝实质。肝动脉锥形束强化CT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LM,强化特点为转移瘤周边呈环形强化,中心区域未见强化。LM的DSA染色部分、肝动脉锥形束CT肿瘤强化部位及程度与腹部增强CT的LM强化表现一致,为LM周边强化,对应于HE镜下观察肿瘤外周存在活性的肿瘤细胞、炎性细胞及结缔组织;LM的DSA中心染色浅淡、肝动脉锥形束CT未强化部位与腹部增强CT的LM未强化表现一致,对应HE镜下肿瘤中心分布嗜碱性红染坏死肿瘤细胞。 结论经脾种植VX2瘤株兔LM模型符合临床上影像学表现为环形强化、DSA下为中等血供或乏血供的LM,能提供临床上研究中等血供或乏血供LM的HAI/TACE治疗疗效实验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值得在基础或临床实验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CT灌注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病理组织结构染色分析兔肝脏转移瘤(liver metastases,LM)血供来源,为LM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5只,将兔间变表皮鳞癌瘤株(VX2)种植于脾脏,通过脾脏形成LM,两周后行CT平扫,确认兔LM形成后行CT灌注扫描,分析兔LM灌注参数;DSA下行直接肝动脉及间接门静脉造影,分析兔LM的血供;分离荷瘤兔LM行HE染色,分析兔LM组织结构构成。结果兔LM的CT灌注扫描表现为环形强化,环形强化区的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arterial index,HPI)、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肝动脉供血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ion,HAF)、总血量(blood volume,BV)、组织血流量(blood flow,BF)明显大于癌旁正常肝组织(t=5.189、5.836、6.446、6.587、5.457,P0.05),门静脉灌注指数(portal venous perfusion index,PPI)、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in perfusion,PVP)明显小于癌旁正常肝组织(t=-6.092、-2.26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兔LM的DSA直接肝动脉造影表现为环形染色,瘤组织中心无或有轻微染色,间接门静脉造影显示肿瘤区域为环形缺损,未见瘤内供血征象。兔LM的HE染色表现为中心区域有大量坏死的肿瘤细胞,周围为正常的肿瘤细胞、纤维结缔组织及炎性细胞。结论兔LM中心由大量坏死的肿瘤细胞,CT灌注或DSA表现为中心区域无强化或染色,LM周围由生长活跃的肿瘤细胞、结缔组织、炎性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构成,CT灌注或DSA表现为周边的环形强化或环形染色,LM病理表现与CT灌注及DSA表现一致,肝动脉参与LM供血,门静脉不参与供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CT增强扫描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原发性肝癌TACE(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肿瘤残留及新发病灶的检出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行TACE治疗,术后半年内均行DSA和CT复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肿瘤残留病灶和新发病灶的检出情况。结果 CT扫描显示密整型29例,缺损型12例,稀少型9例。CT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共检出12枚新发病灶。经DAS检查发现,密整型患者中2例完全填充,呈类圆形高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明确,肿瘤均无染色,27例可见边缘有缺损的类圆形病灶,密度不均,肿瘤染色明显,可见供血血管。缺损型患者透视下可见浅淡的、蜂窝状高密度影,血管迂曲,肿瘤在门静脉期呈浅淡染色。稀少型透视下有较为淡薄的染色。DSA检查发现36例患者的栓塞灶周围有血管增多、增粗表现,检出34枚新发病灶。CT扫描的肿瘤复发转移检出率为28.0%,DSA为72.0%,CT扫描的小病灶检出率为24.0%,DSA检查为68.0%。DSA的肿瘤复发转移检出率和小病灶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扫查,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能较好地反映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肿瘤内的碘化油沉积情况,DSA检查对小病灶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分析肝转移瘤(liver metastases,LM)血供对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LM患者326例,通过DSA分析LM血供来源,根据造影表现对LM血供进行分类,然后行TACE治疗,按照WHO实体瘤的疗效标准判断近期疗效.结果 LM血供来源于肝动脉,门静脉不参与供血.326例LM根据DSA造影表现分为多血供型83例,中等血供型69例,少血供型174例.TACE治疗LM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171例,总有效率为52.5% (171/326);少血供型LM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多血供型和中等血供型LM(P<0.05).326例LM 6个月生存率为89.9%(293/326),12个月生存率为59.8%(195/326);少血供型LM 6个月和12个月生存率均明显低于多血供型和中等血供型LM(P<0.05).结论 LM由肝动脉供血,门静脉不参与供血;TACE治疗LM能明显延缓肿瘤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随着LM血供的减少,TACE疗效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 C 臂锥形束 CT 在肝转移瘤介入治疗中对肿瘤栓塞效果的评价作用。方法 选取肝转移 瘤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患者 97 例,全部应用锥形束 CT 扫描,其中观察病灶 17 例,观察栓塞效果 80 例。对 17 例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 , DSA )时显示病灶不明显或者发现额外病灶(螺旋 CT 未 发现的病灶)的患者,行 C 臂锥形束 CT 增强扫描,比较 DSA 与 C 臂锥形束 CT 发现病灶的数量。对 80 例乏血供 患者栓塞后,行 C 臂锥形束 CT 平扫,并将扫描结果与 DSA 造影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病灶 17 例患者中,术中 常规 DSA 检查共发现病灶 25 个,术中 C 臂锥形束 CT 共发现病灶 43 个,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观 察栓塞效果的 80 例患者中,普通 DSA 造影显示与 C 臂锥形束 CT 显示栓塞效果不同的为 21 例。结论 在肝转移 瘤灌注化疗栓塞中, C 臂锥形束 CT 是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在不增加对比剂用量的条件下,使用 C 臂锥形束 CT 检查能获得软组织类 CT 图像信息,提高微小肝肿瘤病灶及异常病变的检出率。另外,其在栓塞术后即刻就能对 栓塞效果作出评价,便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5例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残癌的磁共振(MRI)表现,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比,了解MRI对残癌的检出价值。方法25例原发性肝癌行TACE治疗的患者,TACE治疗后4~6周常规行MRI平扫及腹部三维容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MRI检查后1~3天行DSA造影。结果初次TACE后,25例患者中,24例患者的41个残癌病灶被检出,MRI和DSA分别检出39个,其中21例患者的37个病灶MRI与DSA检出相符(37/41);另外4个病灶,DSA发现位于原发灶中心2个,而MRI未发现。MRI发现位于肝脏边缘2个,而DSA未发现。结论MRI是肝癌TACE术后了解残癌的理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在评估原发性肝癌(PL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疗效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进行TACE手术治疗的PLC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在手术前后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诊断"金标准",探讨CT增强技术在评估原发性肝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CT增强扫描对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患者疗效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TACE治疗,术后4-6周行DWI检查及CT增强扫描,以术后再次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肿瘤染色结果为标准,分析DWI、CT增强扫描及两者联合对患者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评估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TACE术后MRI或CT复查发现病灶95个,DSA证实病灶阳性77个,阴性18个。以DSA结果为金标准,DWI联合CT增强扫描敏感度100.0%,特异度94.4%,准确度98.9%,CT增强扫描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4%、88.9%、85.3%。结论 DWI联合CT增强扫描对TACE术后病灶残留或复发检出率比DWI或CT增强扫描高,可作为肝癌患者TACE治疗效果评估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癌CT三期扫描与DSA图像对比,以及不同的影像表现对介入治疗方法选择的指导.方法 入选150例资料完整的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103例,肝转移癌47例.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CT三期扫描和DSA造影图像.结果 部分小肝癌、转移癌在动脉期强化不明显,DSA能明确供瘤动脉且能看到肿瘤染色.肝转移癌亦为肝动脉供血.结论 强化不明显的肝癌,瘤体多为肝动脉的三级或四级分支供血.对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采取不同的栓塞方法,均能封闭瘘口且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CT和MRI诊断肝脏微小转移瘤的敏感性。方法对27例肿瘤肝转移疑似患者行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MRI平扫和MRI动态增强扫描,有直径≤1cm的病灶者归入研究对象。按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MRI平扫、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3种检查方法,分别计算3种方法诊断肝微小转移瘤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27例患者中23例有肝微小转移瘤,共检出117个转移瘤;7例患者28个瘤灶有手术病理结果,其余病灶根据6个月以上的CT或MRI随访得到证实。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MRI平扫、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微小转移瘤的敏感性分别为75.2%(88/117)、77.8%(91/117)、94.0%(110/11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4%、82.7%、97.3%,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比CT及MRI平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微小转移瘤敏感性高于CT和MRI平扫,是排除早期肝转移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完善兔VX2肝癌模型的制作方法,并应用CT及DSA检查对肿瘤TAE前后进行影像学评估。方法制作兔VX2肝癌模型20只并保种传代,于接种后第7、14日行CT平扫+增强扫描;第15日行开腹门静脉直接穿刺造影及经导管股-肝动脉造影检查,肿瘤供血动脉行碘油栓塞;第21日再次行CT平扫+增强扫描;第22天开腹行门静脉及肝动脉直接穿刺DSA检查。结果种植2周时肝区肿瘤可全部清楚的展示,CT平扫可见肝区结节状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肿瘤在动脉期可呈明显环形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3周时肿瘤坏死明显。DSA显示肿瘤富血供。结论兔VX2肝癌模型改良制作成功率较高。TAE前后CT与DSA表现一致,且肿瘤的血供主要来自肝动脉,门静脉不参与供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影像学征象及肝动脉栓塞(TAE)联合微波消融(MWA)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证实的HEHE患者,先行TAE术,再行MWA治疗.结果 4例患者肿瘤均为多发,直径0.6~7 cm,影像学表现各异.CT平扫为低密度,MRI扫描T1加权成像呈低信号,T2加权成像呈中高信号.增强扫描以周边环形强化为主,或不均匀强化,可出现“晕征”“包膜回缩征”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动脉中晚期可见肿瘤染色影,实质期染色加深,但中央区无染色.栓塞术后碘油呈环行或部分沉积.4例患者经TAE联合MWA治疗后,随访12~52个月,1例患者出现复发,余3例未见复发.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HEHE影像学征象为周边环形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可见“晕征”“包膜回缩征”等.TAE联合MWA治疗HEHE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彤  姚建军  王维明  姜荣兴  周攀  王鹤 《宁夏医学杂志》2013,(12):1183-1185,I0003
目的评价螺旋CT增强联合动脉造影对肝海绵状血管瘤(CHL)介入治疗术前方法选择、术后疗效评价的指导意义。方法确诊CAL患者36例,共83个病灶纳入研究。对比不同分型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后瘤体缩小率差异,探讨两种分型方法与栓塞治疗疗效间的关系,总结其应用价值。结果 CT强化特点符合高流量的18例(50%),中等流量15例(41.7%),低流量3例(0.08%)。动脉造影符合富血型20例(55.6%),乏血型11例(31%),动静脉分流型(AVS)5例(13.9%),无门静脉供血型。36例患者经栓塞治疗后平均瘤体缩小率54.8%,其中富血型瘤体缩小率63.3%,而乏血型21.4%,AVS型57.6%。高流量瘤体缩小率76.2%,中等流量瘤体缩小率53.2%,低流量20.1%,各型间瘤体缩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富血型和AVS型均较乏血型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流量和中等流量均较低流量为高(P〈0.05)。结论 CHL的CT多期扫描联合动脉造影术前准确分型,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术后疗效评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320排容积CT一站式扫描对肝癌患者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预后评定的价值。方法收集经血清甲胎球蛋白(AFP)、超声、CT或穿刺病理学确诊的6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术前行CT平扫及320排CT一站式扫描,以DSA作为金标准,比较CT诊断的准确性,一周内行TACE,术后复查CT,疗效不满意者,继续作TACE、射频消融(RFA)治疗,随访2年,统计TACE、RFA次数及远期生存率,总结320排容积CT对肝癌TACE预后评估的指导价值。结果 TACE前:患者肝癌组织HAP、HAPI高于非癌组织,PVP低于非癌组织(P0.05);TACE后:患者HAP、PVP上升,HAPI下降,与非癌组织对比,HAP、HAPI上升,PVP下降(P0.05);A组对4级、≥5级肝动脉血管显示率均低于B组与DSA,B组对≥5级肝动脉显示率低于DSA(P0.05);A组DLP、ED均低于B组(P0.05);A组再次TACE、RFA治疗次数均低于B组,生存率高于B组(P0.05)。结论肝癌TACE手术前后采用320排容积CT扫描,可分析患者灌注参数变化,动态评估疗效,指导下一步治疗,减少重复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15.
探讨食管内支架置入后疼痛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入选48例患者,其中食管癌26例,食管癌外科术后肿瘤复发10例,吻合口狭窄6例,食管癌外科术后肿瘤复发伴食管-气管瘘4例,食管癌外科术后吻合口瘘2例.病变范围4-10cm,平均7.2cm.病变按吞咽困难分级:Ⅱ级12例,Ⅲ级25例,Ⅳ级11例.所有患者仅单纯食管内支架置入,均未行放射治疗和化疗.结果 共置入内支架48枚,所有病例均1次成功,放置后3-10天,梗阻、进食困难症状均明显减轻,2例食管气管瘘患者进食呛咳立即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骨后疼痛.结论 食管内支架置入是治疗食管狭窄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支架的选择,以及药物控制,胸骨后疼痛均得到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16.
对126列原发性肝癌与37例转移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均进行了B超、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DSA显示原发性肝癌多数血供丰富,而转移性肝癌以少血供者为主;CT显示小病灶的敏感性稍差,病灶的密度和均匀性与血供多少有一定关系,但特异性不高,而病灶的增强次应与血供关系密切,多血供者中95%有显示的增强效应,少血供者仅占4.7%;B超所示病灶的回声高低与血供亦有一定关系,但特异性稍差。结果表明,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