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依帕司他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确诊为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前列地尔组、依帕司他组及前列地尔+依帕司他联合组,疗程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血糖、肾功能、血浆白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前列地尔组蛋白尿有明显下降,前列地尔联合依帕司他组蛋白尿下降效果更明显.结论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可保护肾功能,控制蛋白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足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依帕司他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前列地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下肢血管功能指标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血管弹性程度大于对照组,内膜中层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足患者可提治疗总有效率,改善下肢血管功能指标水平,以及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优于单纯依帕司他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足感染(DFI)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DF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联合口服依帕司他治疗,疗程均为21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 d时创面的肉芽组织覆盖率、肉芽组织生长厚度、细菌清除率及创面愈合时间,治疗前和治疗21 d时踝肱指数(ABI)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治疗7 d、21 d时的血糖、血脂指标;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7 d时,研究组患者创面的肉芽组织覆盖率、肉芽组织生长厚度及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21 d时,两组患者ABI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血脂血糖水平均较治疗7 d时改善(P<0.05),且研究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4.
何启胜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3):318-319,323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76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9例,静脉滴注前列地尔10μg/d,口服依帕司他3次/天,每次50mg;对照组37例,口服维生素B1,每次10mg,3次/天代替依帕司他,其余同治疗组。2组均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后主症状、体征及肌电图的改变。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和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DPN安全有效,且临床疗效优于维生素B,联合前列地尔。  相似文献   

5.
陈晓丽  沙益锋  邢建平 《四川医学》2012,33(12):2185-2186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依帕司他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共筛选11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低盐低蛋白的糖尿病饮食方案,按时服用降糖药和/或胰岛素进行血糖的控制,降压等治疗,定期监测血糖,以及避免使用肾损害药物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依帕司他治疗,两组均以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测空腹血糖(FP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治疗组患者显效20例,有效33例,无效5例,有效率91.38%;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30例,无效11例,有效率81.03%,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除FPG外,其余实验室指标如SCr、BUN以及UAER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唐林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贾延昆 《中外医疗》2015,(2):130-131
目的研究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4月—2014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下肢病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接受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前列地尔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血管功能和神经功能。结果 (1)血管功能: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MT为(0.15±0.02)mm、PSV为(37.73±4.54)cm/s、(D1-D0)/D0为(0.25±0.03),与对照组的IMT为(0.16±0.02)mm、PSV为(37.24±4.77)cm/s、(D1-D0)/D0为(0.24±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神经功能: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正中神经的LAT(3.12±0.46)ms,短于对照组的(4.95±0.56)ms;正中神经的MNCV为(51.43±6.29)m/s、SNCV为(55.39±6.86)m/s,均高于对照组的(40.52±5.69)m/s、(41.37±5.94)m/s。结论与前列地尔单药治疗相比,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可以取得相当的改善血管功能的效果,且能够更为有效的改善下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张威 《当代医学》2021,27(13):148-149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片联合前列地尔注射剂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盲抽法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9)。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依帕司他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反应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IL-2、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IL-10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OD、TA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MD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4.89%,低于观察组的6.1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依帕司他片联合前列地尔注射剂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反应,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依帕司他治疗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肾功能及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2例D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均接受胰岛素、降糖药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  相似文献   

9.
欧玉玲 《广西医学》2013,(12):1681-1683
目的观察甲钴胺、前列地尔与依帕司他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用甲钴胺、前列地尔与依帕司他联合治疗,对照组用甲钴胺与前列地尔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为75.6%,观察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比对照组提高的程度更显著(P〈0.01)。结论甲钴胺、前列地尔与依帕司他联合应用能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α-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A、B组各26例,A组予依帕司他、前列地尔治疗;B组予α-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前列地尔治疗,疗程均为15天,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NCV)、症状T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但B组疗效较A组显著(P<0.01).结论α-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前列地尔可显著提高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前列地尔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某医院骨内科糖尿病足患者45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皮肤溃破者局部清创、抗感染及营养神经等治疗。将糖尿病足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对照组患者2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酮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根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前列地尔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499,P<0.05)。两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前列地尔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初发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 DFU)患者溃疡复发率和影响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的初发DFU患者227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随访至2017年6月以获得DFU复发情况及分析影响复发高危预测因素。结果 189例(83.3%)完成随访,平均随访(3.736±1.391)年,中位随访时间3.570年。189例中85例(45.0%)溃疡复发,平均溃疡复发时间(2.738±1.545)年,中位溃疡复发时间2.370年。1年、3年、5年溃疡复发分别为29例、67例、82例。1年、3年、5年溃疡复发的发病密度分别为15.5%、39.4%和57.2%。溃疡复发组对比无复发组,年龄(≥60岁)、足底溃疡、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占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男性、糖尿病病程(≥10年)、糖尿病足溃疡病程(≥1月)、吸烟、HbA1c(≥7.5%)、Wagner分级(≥3级)、截肢、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体重指数(≥24 kg/m2)、高血压病、血脂异常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溃疡部位、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溃疡复发预测因素。溃疡部位(HR=1.886,95.0% CI 1.204~2.955)、周围血管病变(HR=1.801,95.0% CI 1.083~2.99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HR=2.903,95.0% CI 1.565~5.384)是溃疡复发的独立高危预测因素。结论 糖尿病足溃疡远期复发率高,应对影响复发高危因素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3.
活血通络方配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中药配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足(DF)的疗效。方法:采用活血通络综合疗法配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足30例,并与单用前列地尔28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82.14%,两组间疗效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活血通络方配合前列地尔综合疗法效果优于单用前列地尔。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足溃疡超声造影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溃疡的超声造影灌注动态变化。方法研究16例糖尿病足溃疡的常规及超声造影图像,分析其造影增强的图像特点,并对部分病例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注射SonoVue后,16个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清晰显示随时间推移呈缓慢增强,平均开始增强时间为(30.02±2.35)s,达峰时间为(37.54±4.13)s。5例呈均匀增强区域,11例呈周边较均匀增强,内部可见片状无增强区域,即液化坏死区。造影提示病灶范围较常规超声范围大。结论超声造影能有效地对糖尿病足溃疡进行范围评估和治疗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55例糖尿病足患者,根据治疗情况分为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组和普通换药组,比较两组的换药次数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28例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的患者换药次数少,创面愈合快,效果显著。结论:手术前后持续恒定负压吸引,密切的护理观察和引流管的护理是护理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使用超声清创刀联合负压创面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7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清创联合负压创面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清创刀联合负压创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28%)高于对照组(6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术后血糖及HbA1c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血糖及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溃疡面积减小,肉芽覆盖率及溃疡复发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截肢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超声清创刀联合负压创面治疗糖尿病足溃疡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小患者足部创面溃疡面积,增加肉芽覆盖率,有效降低溃疡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王晓娟  何明海  袁宁 《四川医学》2013,(8):1154-1155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α-硫辛酸在综合治疗糖尿病足中的疗效。方法选择合并糖尿病足的49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4例,采取规范的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治疗组2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硫辛酸和前列地尔静脉滴注。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存在显著差异,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α-硫辛酸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足患者微循环障碍及周围神经病变,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足溃疡的性质及好发部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溃疡的性质及其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同时对糖尿病足溃疡的好发部位作初步分析。方法 分析糖尿病足病门诊121例患者的溃疡诱因等基本情况,测量溃疡面积。通过浅感觉、腱反射、肌电图或振动感觉阈值(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VPT)检查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通过症状、下肢血管超声或磁共振显像判断有无周围血管病变。根据病变基础将溃疡分为神经性溃疡组(n=33)、缺血性溃疡组(n=27)和混合型溃疡组(n=61)。结果 121例患者中97例(80.2%)溃疡发病部位为足趾与足底。神经性溃疡组中,48.5%病变部位于足底,30.3%位于足背,21.2%位于足趾。缺血性溃疡组中,溃疡位于足趾59.3%,足背29.6%,足底11.1%。混合性溃疡组的溃疡49.2%位于足趾,41%位于足底,9.8%位于足背。3组的溃疡分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3组中以混合型溃疡组患者年龄最大,糖尿病病程最长(P<0.05),诊断时溃疡面积最大,而缺血组的BMI与血压则较其余两组高(P>0.05)。结论 病变发病基础不同可导致糖尿病足患病部位的不同,拇趾和足底为糖尿病足的高发部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入选的32只糖尿病足新西兰兔随机分为2组:表皮生长因子组( A组)和对照组( B组),每组16只。将2组实验用兔大腿部切除10 mm ×7 mm矩形区域全层皮肤,一组局部创口连续涂抹表皮生长因子(EGF),用量从始至终为1 mL,1次/d( A组);另一组不施加干预( B组)。15 d后沿超出创面外缘2 mm处取下创面新生肉芽组织并作Masson染色、HE染色、电镜观察及内源性EGFmRNA检测。结果(1)光镜下A组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聚集成群,轮廓较清晰,细胞外基质丰富,胶原纤维束排列密集而有序,可见大量血管生成,组织分层愈合良好;B组可见创面愈合缓慢,胶原纤维稀疏,组织结构不明显。电镜下A组可见成纤维细胞体积大、形态完好、胞质内细胞器丰富,细胞周围可见大量胶原纤维排列整齐有序;B组成纤维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内容物少,周围胶原纤维稀疏,排列混乱。(2)内源性EGFmRNA检测发现:A组EGFmRNA的灰度相对值为109.31±177;5.17;B组EGFmRNA的灰度相对值为61.59±177;4.6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表皮生长因子能够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愈合,可能机制为外源性的EGF上调了局部组织中EGF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