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穆民  李维民   《中国医学工程》2014,(6):103-103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动脉瘤的患者,将其2D-DSA和3D-DSA的动脉瘤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2 D脑血管造影比较,3D-DSA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结论 3D-DSA的重建图像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栓塞治疗中,更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徐丽萍  陈绍强  陈波 《浙江实用医学》2011,16(2):139-140,143
目的探讨3D-DSA表面遮盖显示(SSD)诊断及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的24例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2D-DSA及3D-DSA检查。3D重建方法均采用表面遮盖显示,通过SSD确定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大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评价SSD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SSD共发现22例患者的24个动脉瘤,根据检查结果,发现2D-DSA漏诊2例动脉瘤。结论 3D-DSA与2D-DSA比较能更充分地显示动脉瘤瘤颈形态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动脉瘤患者3D-DSA的图形分析及与2D-DSA的动脉瘤图像对比。结果:3D-DS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数量、瘤颈的直径,为手术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为动脉瘤的栓塞手术提供更准确的机架位置,以便于手术时的动脉瘤显露。结论:3D-DSA可清楚显示多发复杂动脉瘤和微小动脉瘤,应视作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64排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3D-CTA与3D-DSA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手术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共47个,3D-DSA检测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检出敏感度100%;3D-CTA检出动脉瘤46个(其中误诊1个),漏诊2个,检出敏感度95.7%(45/47)。结论3D-CTA与3D-DSA检查对诊断颅内动脉肿瘤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均可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薛晓刚  杨东旭  张文博  郭俊 《吉林医学》2013,(30):6257-6257
目的:对3D-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脑动脉瘤临床患者20例,对其分别采取2D-DSA和3D-DS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得知3D-DSA对动脉瘤、动脉瘤形态、动脉瘤瘤颈以及动脉瘤同毗邻血管关系的显示等级均较2D-DSA高(P<0.05)。结论:3D-DSA在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中较2D-DSA有优势,临床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3D-DSA在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普通DSA组和3D-DSA组.结果 3D-DSA组检查准确率、动脉瘤颈和载瘤动脉关系、日常生活能力分级均明显高于普通D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瘤颈和载瘤动脉的显示均较准确,为介入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使用PHILIPS Allura Xper FD20血管造影机对疑有颅内血管病变的25例患者进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通过遮盖表面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三维重建方法进行颅内血管重建.结果通过3D-DSA检查24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6个动脉瘤),1例确认为后交通动脉起始端壶腹样膨大.在3D-DSA检查中25例患者病变血管的位置清晰可见,24例患者26个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尺寸、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均可清晰显示或测量.结论 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造影中可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估平板探测器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上疑似颅内动脉瘤和其它脑血管病在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中发现或疑似脑动脉瘤的58例患者,均常规位造影(2D-DSA)后即行旋转采集,将旋转数据传送到3D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分析动脉瘤检出情况、瘤体及瘤颈显示情况、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比较3D-DSA技术与2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2D-DSA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89%、75.00%;3D-DSA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0%,2D-DSA与3D-DSA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DSA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率高于2D-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DSA显示的信息量优于2D-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瘤检查的灵敏度、诊断率和信息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3D-DSA为参考标准,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对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性能。材料与方法:所有病例经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的144例经过数字减影CTA和3D-DSA检查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所有源图像都发送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大小。以3D-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不同直径(<3 mm,≥3mm且<5 mm,≥5mm且<10 mm,≥10 mm)动脉瘤和前循环与后循环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144例患者中,DSA检查共发现199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发现196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5%和100%。<3 mm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2%、100%;≥3 mm的分别为100%和100%。结论:64层CTA是颅内动脉瘤检出的可靠方法,可作为诊断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Yan SX  Yang TH  Fan YM  Tiao C  Jin S  Yin 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8):559-561
目的比较3D-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天津市环湖医院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就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86例,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86例患者,阴性12例,余74例患者共检出94个动脉瘤。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在3D影像指导下可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但是在3D影像的测量值要大于2D影像的测量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管三维重建放大技术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行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158例,利用三维重建及重建放大技术,使微小动脉瘤的载瘤动脉显示更清晰,使瘤颈、瘤体的生长方向显示更理想.结果 158例患者共发现194个动脉瘤,其中发现长径在3 mm以下的微小动脉瘤68个,分别采取了栓塞、手术夹闭、定期观察等治疗方案.结论 DSA血管三维重建放大技术能够清楚显示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载瘤动脉和瘤颈、瘤体等结构,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术前评估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1月以来57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3D-DA及常规DSA影像资料,分别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和两位神经外科医生综合分析评定,以DSA和/或外科手术术中所见为标准,评判3D-D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术前评估作用。结果 57例患者经过外科手术和/或DSA证实3D-DA对复杂和微小的多发动脉瘤细节显示上更具优势,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和指向、瘤颈、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结构间的解剖关系。结论 3D-D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特征和邻近解剖关系,使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案的制订更加科学,是常规DSA有力的补充,两者有机结合应用可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颅内动脉瘤在3D-DSA容积图像上(volume rendering,VR)和常规2D-DSA平面图像上的形态学诊断差异.方法 在三维和两维图像上分别测量了45个颅内动脉瘤的最长径、横径和瘤颈宽度,并按照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比较两种成像技术的各项测量结果.结果 3D-DSA容积图像上所测量的颅内动脉瘤大小比2D-DSA平面图像要大,特别是位于大脑前动脉和直径小于10 mm的颅内动脉瘤.结论 3D-DSA图像上所测得的各项数据平均值都较2D-DSA为大.45例动脉瘤中,3D-DSA图像上有38例(84%)最长径大于2D-DSA,37例(82%)最大横径大于2D-DSA,41例(91%)瘤颈宽度大于2D-DSA.直径<5 mm的动脉瘤最大横径(P=0.014)和瘤颈宽度(P=0.015)存在明显差别;直径>10 mm的动脉瘤各项测量结果不存在差异;直径介于5~10 mm之间的动脉瘤各项测量差别均存在显著性.位于大脑前动脉的动脉瘤最大横径(P=0.011)和瘤颈宽度(P=0.006)差别存在显著性;分布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后循环区域的动脉瘤差别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破裂脑动脉瘤(AN)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75例连续收治的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在人院当天行急诊3D—CTA检查,根据3D—CTA的结果,凡符合栓塞指征的AN患者在3d内行GDC栓塞术。结果 80例符合条件的破裂AN成功地进行了GDC栓塞,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全部证实了3D—CTA的发现,3D—CTA在显示AN和载瘤动脉的三维结构上优于DSA。它能在脑血管造影前为AN的栓塞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尤其对前交通AN的栓塞。结论 3D—CTA可在脑血管造影前早期确定AN和栓塞指征;可引导导管直接置入AN所在侧血管及选用合适的弹簧圈;为早期GDC栓塞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和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17.
En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 (EVGE) fo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AAAs) is a kind of newmini-invasive technique developed with endovascularsurgery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l" 2]. The monitoring techniques for this therapy mainly are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and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3]. Since March 1997, we have finished38 cases of EVGE monitored by DSAI']. In this paper,we discussed the value of DSA in EVGE.MATERIALS AND METHODSClinical materia…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三维数字血管减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尤其是〈3 mm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310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A和DSA检查。64层螺旋CTA技术参数:120 kV、250 mAs、准直0.75 mm、重建层厚0.75 mm和间隔0.4 mm。结果三维DSA作为诊断标准,在310例患者中,220例发现264个动脉瘤。CTA漏诊4个动脉瘤,7个动脉瘤在常规DSA检查中漏诊,但被64层螺旋CTA诊断,均得到三维DSA的证实。64层螺旋CTA诊断〈3 mm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4.0%、100.0%和97.9%。结论 64层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包括〈3 mm动脉瘤是一种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19.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及局限性。方法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2例完成64层螺旋CT模板扫描和CTA增强扫描后进行数字减影,将减影和常规CTA原始图像分为2组(DSCTA组和常规CTA组),比较2组后处理时间,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 DSCTA组较常规CTA组后处理时间明显缩短:2组对Willis动脉环及其远段脑动脉的重建图像质量及动脉瘤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而对Willis动脉环近段动脉的重建图像质量及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DSCTA明显优于常规CTA;常规CTA对血管外病灶显示清楚.而DSCTA与DSA均未能显示。结论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简单、无创、去骨效果良好,综合常规CTA与数字减影CTA全面分析脑血管情况,效果优于DSA检查,是脑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64排螺旋CT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军  刘文亚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9):1002-1003,1006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30例连续动脉瘤的病人,在术后10d行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所有病例均经DSA证实。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减影造影检查,重建技术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评价动脉瘤夹的位置和动脉瘤夹闭的情况。结果:30例动脉瘤夹闭术后通过减影CTA检查,其中动脉瘤夹27例可以显示,减影后3例瘤夹完全减掉,并通过非减影的CTA重建图像观察瘤夹的情况。28例动脉瘤完全夹闭,其中漏诊1例动脉瘤颈夹闭不完全的,2例动脉瘤术后仍显示部分瘤体;28例载瘤动脉通畅,1例有血管闭塞,1例有血管狭窄。对动脉瘤颈残留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67%/100%,对载瘤动脉通畅的敏感性/特异性100%/100%,评价者对动脉瘤颈残留的一致性为0.78,对载瘤动脉通畅的一致性为1.00。结论:减影CTA可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的血管改变,显示动脉瘤夹的准确位置,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