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益气清络方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iR-146a表达的影响。方法:纳入56例RA患者和32名健康志愿者。将56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8)和对照组(n=28),所有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清络方治疗,疗程为12周。采用RT-PCR法检测RA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PBMC中miR-146a的表达,分析RA患者PBMC中miR-146a表达与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的关系,比较两组RA患者治疗前后PBMC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结果:RA患者的PBMC中miR-146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P<0.01)。RA患者PBMC中miR-146a的相对表达量与其ESR、CRP水平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P<0.01)和-0.49(P<0.01)。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PBMC中miR-146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BMC中miR-146a表达对RA疾病活动度的判断有益,益气清络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上调RA患者PBMC中miR-146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青藤碱(SIN)联合甲氨蝶呤(MTX)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表达的影响。  方法:纳入68例早期R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MTX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MTX联合SIN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 20、50、70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患者的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MMP-3、OPG、RANKL表达水平。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ACR 20、50、70达标率分别为76.7%、40.0%、3.3%,对照组分别为34.5%、20.7%、6.9%,治疗组的ACR 20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RF、ESR、CRP水平均降低(P<0.01),对照组患者的RF、ESR、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的ESR、CRP、RF水平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MMP-3、RANKL水平降低(P<0.01,P<0.05),OPG水平和OPG/RANKL比值升高(P<0.01,P<0.05);对照组患者的MMP-3水平亦降低(P<0.05);且两组患者的OPG、RANKL水平及OPG/RANKL比值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结论:SIN联合MTX可改善早期RA患者的临床症状,调控MMP-3及RANKL/OPG系统,这可能是其抑制骨侵蚀、促进骨保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iR-146a及miR-16的表达及与RA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RA患者活动组24例、缓解组16例及健康对照16例PBMCs-miR-146a、miR-16的表达水平,并且与RA患者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RA患者组miR-146a、miR-16的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RA活动组与缓解组的比较中发现活动组miR-146a、miR-16表达水平高于缓解组(P<0.05)。RA患者组miR-146a、miR-16的表达与ESR、CRP及DAS28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均<0.01),与RF无相关性(P>0.05)。结论 RA患者外周血miR-146a和miR-16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与RA病情活动相关,提示miR-146a和miR-16的检测可作为RA病情活动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冯知涛  李娟  任洁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11):1226-1229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miR-146a、miR-16的表达及ESR、CRP、RF、抗CCP抗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RA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RA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主要分为两个证型:风湿夹瘀型(n=20)和肝肾亏损型(n=16);1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Real-timePCR检测RA患者及健康对照组miR-146a、miR-16的表达,记录ESR、CRP、RF、抗CCP抗体等临床指标。结果风湿夹瘀型miR-146a、miR-16的表达水平高于肝肾亏损型和对照组(P均<0.05),肝肾亏损型miR-146a、miR-16的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风湿夹瘀型RA患者ESR及CRP高于肝肾亏损型(P<0.01和P<0.05),RF低于肝肾亏损型(P<0.05),抗CCP抗体在两种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146a、miR-16的表达水平和ESR、CRP、RF等临床指标可能为RA风湿夹瘀及肝肾亏损型的辨证分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炎调方对脓毒症热毒炽盛证患者炎症反应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炎调方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免疫调理作用。  方法:纳入60例脓毒症热毒炽盛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结合中药炎调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7 d。评价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检测所有患者的炎症指标及细胞免疫指标[包括CD4+、CD8+、CD3+/HLA-DR+ 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水平。  结果:①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0.0%,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及APACHE Ⅱ、SOF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及SOF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BC、CRP、PCT、IL-6、IL-8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WBC、CRP、PCT、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4+、CD3+/HLA-DR+ 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CD4+、CD3+/HLA-DR+ 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炎调方治疗脓毒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炎症和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培元通脑胶囊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恢复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将200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元通脑胶囊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年。观察两组的死亡例数、脑梗死复发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患者的残障程度。  结果:观察期间,治疗组死亡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复发10例(10.0%),对照组死亡2例(分别死于脑梗死继发肺部感染和心源性猝死)、复发16例(16.0%),两组的死亡例数、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mRS评分均降低(P<0.05),BI评分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NIHSS、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结合培元通脑胶囊的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可明显减轻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残障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MPP)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80例MPP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合清肺通络中药口服,同时辅以穴位敷贴治疗,治疗周期为10 d。评价两组患儿的疾病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患儿的主要症状及肺部体征评分。  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均为100%,而对照组的疾病疗效愈显率为77.50%、治疗组为9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为62.50%,治疗组为9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发热、咳嗽、痰壅、气喘及肺部体征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儿咳嗽、痰壅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儿的主症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儿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运用中医清肺通络法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MPP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穴位敷贴联合艾附暖宫丸治疗宫寒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600例宫寒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0例。对照组予艾附暖宫丸口服,治疗组予穴位敷贴联合艾附暖宫丸治疗,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评价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患者痛经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口述描绘分级(VRS)及疼痛持续时间。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63.93%,治疗组为76.04%,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疼痛VRS分级情况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VRS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  结论:穴位敷贴联合艾附暖宫丸可有效减轻宫寒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及关节液中miR-132、miR-140-5p、miR-150及miR-181a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本院收治的RA患者100例、骨关节炎(OA)患者64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4例,采集静脉血及关节液,分离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提取small RNA构建标准曲线;qRT-PCR检测miRNAs的表达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与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CP)等疾病监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对于OA组、健康对照组,RA组miR-140-5p、miR-150、miR-181a在血浆、PBMC和关节液中表达上调;血浆中miR-132表达下调,而PBMC和关节液中miR-132表达上调(P0.05)。血浆、PBMC及关节液中miR-132、miR-140-5p、miR-150及miR-181a的表达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P0.05)。RA患者miR-132、miR-140-5p、miR-150及miR-181a的表达水平与外周血RF、ESR、CRP和ACCP呈正相关(P0.05)。结论 RA患者血浆、PBMC及关节液中miR-132、miR-140-5p、miR-150及miR-181a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其表达水平的改变可作为监测RA疾病活动的潜在有效指标,为RA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可靠地实验室检测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中miR-146a的表达,探讨miR-146a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 RA患者40例,其中活动期20例,非活动期20例,留取血浆提取和纯化miRNA,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iR-146a的表达,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活动期患者血液中炎性指标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明显增高;受累指关节滑膜增生厚度、miR-146a的表达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抗CCP抗体、受累指关节滑膜血流分级与滑膜动脉阻力指数(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A活动期患者体内,miR-146a与滑膜增生厚度、血流分级、RF均有明显的正相关(P<0.05);而与血液中其他一些炎症指标(ESR、CRP、抗CCP)均无相关性(P>0.05)。而非活动期患者的miR-146a与各项炎症指数均无关联(P>0.05)。结论 miR-146a在RA活动期患者血浆中高表达,且与反映RA患者病情活动度的一些特异性指标相关,而与其他一些非特异性指标无相关,提示血浆miR-146a可以作为RA患者疾病活动度的一个较特异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微小RNA(miRNA)-146a表达及基因高甲基化与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方法: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临床免疫科招募122例RA患者为RA组,基于血细胞沉降率(ESR)获得28个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AS28-ESR)测量疾病活动性;另纳入同期健康志愿者141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浆miR-146a水平,实时荧光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qMSP)分析甲基化状态。结果:RA组患者血浆miR-146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iR-146a基因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miR-146a水平与miR-146a基因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P<0.05)。随疾病活动程度的增加,RA患者血浆miR-146a水平呈升高趋势,miR-146a基因甲基化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血浆miR-146a水平与DAS28-ESR评分、ESR、C反应蛋白水平、关节肿胀计数、关节压痛计数、患者主观总体评估、医生总体评估、简化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P<0.05);miR-146a基因甲基化水平与上述指标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气清络方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iR-146a的表达及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同时纳入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甲氨蝶呤(MTX)治疗,治疗组患者辅以益气清络方口服,对照组患者辅以安慰剂口服,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所有患者的PBMC中miR-146a的表达及Th17、Treg水平,且采用相同方法检测所有健康志愿者的PBMC中miR-146a的表达及Th17、Treg水平。结果:(1)与健康志愿者比较,RA患者的PBMC中miR-146a的相对表达量和Th17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Treg水平明显降低(P0.01)。(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BMC中miR-146a相对表达量及Treg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P0.01),Th17水平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PBMC中miR-146a的相对表达量及Tre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h1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清络方结合传统西药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上调miR-146a的表达,调节Th17、Treg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柔肝煎膏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纳入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柔肝煎膏治疗,疗程为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Ⅲ-P)水平,采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果:①肝纤维化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LN、Ⅳ-C、P-Ⅲ-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HA、LN、Ⅳ-C、P-Ⅲ-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②SF-36量表评分: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躯体健康、躯体角色、总体健康、情绪角色、心理健康5个维度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柔肝煎膏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能明显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microRNA-30a(miR-30a)、microRNA-181a(miR-181a)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ITP患者48例作为ITP组,另取同期该院40例化疗后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对照组,体检健康者45例作为健康组。检测3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BMC中miR-30a、miR-181a的表达,分析miR-30a、miR-181a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以及对ITP的诊断价值。结果 ITP组miR-30a、miR-181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健康组(P <0.05);ITP组PLT、MPV低于对照组和健康组(P <0.05)。miR-30a与PLT、MPV呈负相关(r =-0.278和-0.247,P <0.05),与出血分级呈正相关(r =0.221,P <0.05);miR-181a与PLT、MPV呈负相关(r =-0.224和-0.301,P <0.05),与出血分级呈正相关(r =0.236,P <0.05)。miR-30a[O^R=1.876(95% CI:1.230,6.336)]和miR-181a[O^R=2.665(95% CI:1.365,8.558)]升高是发生ITP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以miR-30a、miR-181a及其回归系数建立临床模型的多元回归方程Logistic(P)=-4.115+1.305×MPV-1.258×miR-30a-1.664×miR-181a。该临床模型诊断ITP的标准误为0.055,AUC为0.889(95% CI:0.662,0.956),敏感性为75.25%(95% CI:1.123,2.084)、特异性为88.24%(95% CI:1.672,2.583)。结论 miR-30a、miR-181a与ITP发生相关,通过miR-30a、miR-181a建立个体化临床模型可准确判断ITP的发生,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益肾化痰方联合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符合观察标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每组各30例。中药组予益肾化痰方,西药组予二甲双胍,中西药组予益肾化痰方加二甲双胍,各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妊娠情况,检测糖代谢指标与性激素水平的改善情况。  结果:中西药组在基础体温(BBT)及月经改善方面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组及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与西药组可显著降低胰岛素(FINS)、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P<0.01),而中药组无明显影响(P>0.05);中西药组与中药组能明显降低血清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水平(P<0.01),而西药组仅可降低T水平(P<0.05)。  结论:益肾化痰方联合二甲双胍可明显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并胰岛素抵抗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内分泌及糖代谢,恢复月经周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理气止痛方治疗小儿脾虚夹积型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4例脾虚夹积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理气止痛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四磨汤口服液治疗,疗程为4周。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腹痛消失时间及肿大淋巴结的纵径、横径。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儿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肿大淋巴结纵径、横径均显著回缩(P<0.05),且治疗组患儿的肿大淋巴结纵径、横径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的腹痛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理气止痛方治疗脾虚夹积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小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食道通结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痰气阻膈型中晚期食管癌术后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采用多西紫杉醇加顺铂的化疗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化疗同时配合食道通结方内服。观察两组患者的1年、3年无进展生存率及化疗的毒副反应,评价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及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对照组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0.0%,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18.8%,中位复发时间为10个月;治疗组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0.3%,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5.3%,中位复发时间为31个月。两组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及中位复发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恶心呕吐、腹泻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为60.9%,对照组为3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胸膈痞满、泛吐痰涎、便溏症状积分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食道通结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术后患者,可提高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减少化疗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黄升白颗粒对荷瘤鼠化疗骨髓抑制期Notch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方法:采用Lewis肺癌荷瘤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00 mg/kg制成化疗骨髓抑制模型。荷瘤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另设模拟接种的正常组,每组8只。治疗组在造模同时灌服双黄升白颗粒溶液0.4 ml/d,连续6 d;其他组均灌服生理盐水0.4 ml/ d,连续6 d。常规计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和骨髓有核细胞数,称取瘤重,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otch信号通路中Notch1、Notch2、Notch3、Jagged、CSL的mRNA表达。  结果: 治疗组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Notch1、Notch2、Notch3、CSL在骨髓中的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在肿瘤中的表达则低于模型组(P<0.05);各组红细胞、血小板、瘤重、Jagged mRNA表达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  结论:双黄升白颗粒治疗骨髓抑制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Notch信号通路有关,且该调控作用具有双重特性,即在上调骨髓Notch信号通路主要基因表达的同时抑制肿瘤中部分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关节滑液及外周血中microRNA-26a(miR-26a)和Toll样受体3(TLR3)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本院住院的RA患者60例,根据欧洲风湿病学会推荐的C反应蛋白(CRP)改良的DAS评分将其分为缓解期组26例和活动期组34例,同期选取3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三组受试者生化指标血沉(ESR)、CRP、类风湿因子(RF)等临床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血清及关节滑液中miR-26a和TLR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及关节滑液中miR-26a和TLR3及其与ESR、RF的相关性。结果RA活动期患者病程、关节疼痛个数、关节肿胀个数、晨僵时间以及实验室指标CRP、ESR、PLT、RF等均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RA患者血清CRP、ES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A组关节滑液及外周血中miR-26a和TLR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活动期RA患者关节滑液及外周血中miR-26a和TLR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P0.05);RA患者关节滑液、外周血miR-26a、TLR3表达水平与CRP、ESR、RF均呈正相关(P0.05),RA组关节滑液及外周血中miR-26a和TLR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18、0.451,P0.01)。结论RA患者miR-26a和TLR3呈异常高表达,且与临床指标密切相关,提示二者可能参与RA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自拟黛玉膏对湿热下注型肛瘘术后患者创面疼痛、愈合情况及创面新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84例湿热下注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43例。所有患者均行肛瘘切除术,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康复新液纱布外用,治疗组患者予自拟黛玉膏纱布外用。术后第3、7、14天,评价并记录患者的创面疼痛及肉芽颜色评分;术后第7、14天,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检测患者的创面毛细血管含量、成纤维细胞数及VEGF表达水平;术后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并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过程中,治疗组3例患者被剔除或脱落,对照组1例患者被剔除,最终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①术后第3、7天,治疗组患者的创面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7、14天,两组患者的创面肉芽颜色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第7、14天,治疗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及创面毛细血管含量、成纤维细胞数、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均为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湿热下注型肛瘘患者术后局部外用黛玉膏,能够有效减轻术后创面疼痛,促进创面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创面VEGF表达、促进创面血管生成和成纤维细胞聚集有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