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共培养的相互影响。方法将异基因成人来源的BMSC与PBMC在体外分别按1:10混合共培养,采用氚胸腺嘧啶核甙掺入方法检测PHA刺激PBMC增殖的活性,采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中分泌的IL-6、IL-8和PGE2水平。结果 BMSC与PBMC共培养组的PBMC增殖率明显减少(P〈0.01),抑制率均超过50%。加入PBMC共培养后,BMSC分泌IL-6、IL-8和PGE2显著增加(P〈0.01)。结论 BMSC可以抑制PHA刺激引起的PBMC增殖,PBMC可以促进BMSC分泌免疫活性因子,BMSC可能具有双向的免疫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s)移植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单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从2004年7月-2006年3月,严格筛选出27例OMI(心肌梗死距此次手术的时间为1个月-5年)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年龄≤60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有2例女性患者)。实验组(13例)在支架置入时经冠脉在梗死相关血管(IRA)移植ABM-MNCs,对照组(14例)在支架置入时经冠脉在IRA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在术前及术后3、6个月时为患者做心脏超声检查,收集实验设计的数据。心肌梗死距此次手术的平均时间:实验组(18±23)个月,对照组(19±20)个月,P〉0.05。平均年龄:实验组(50±10)岁,对照组(50±8)岁,P〉0.05。结果3、6个月时反映心脏收缩功能的指标每搏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 s)及二尖瓣环水平六个位点S峰均值在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反映心脏舒张功能的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在6个月及六个位点E峰均值在3、6个月时,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冠脉ABM-MNCs移植能有效改善OMI后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抑制心脏重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胎盘源问充质干细胞(PMSCs)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s)体外生长的支持作用。方法将人胎盘组织经胶原酶消化、贴壁培养获得人PMS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MNCs和传代后的PMSCs进行共培养,通过细胞计数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从人胎盘组织中成功分离和培养PMSCs,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为CD29^+,CD44^+,CD105^+、CD106^+、CD166^+、CD34^-,CD45^-、HLA—DR^-。人PMSCs+脐血MNCs共培养组的细胞总数和CD45^+细胞数在各培养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培养第7天,CD45^+、CD14^+及CD19^+细胞数共培养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人PMSCs可以作为滋养层细胞有效支持脐血MNCs的体外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1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每例取自体骨髓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脉途径或心外膜下注射途径进行细胞移植,选同期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梗死部位及罪犯血管与移植组相匹配的常规治疗的患者18例为对照组,随访3~6月。结果:移植组患者术后无新的心律失常、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与术前比较,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P=0.002);6-MWT增加(P=0.005);BNP降低(P=0.000);LVEF增加(P=0.000);WMSI降低(P=0.032),SPECT显示缺损面积缩小(P=0.001),而对照组各项指标虽然也有一定改善,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卢伟  张元和  宝东艳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2):112-115,I0003
目的 分别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复合异种骨、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异种骨以及单独植入异种骨对兔坏死股骨头的修复效果,并对其进行比较,以判定骨髓骨髓单个核细胞是否对股骨头坏死有修复作用.方法 23只新西兰白兔,用液氮冷冻的方法,建立双侧股骨头坏死模型,取其中45个坏死股骨头,随机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每组15只股骨头.对照组为髓芯减压后单独的异种骨植入,实验1组为髓芯减压后植入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异种骨,实验2组为髓芯减压后植入复合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异种骨.术后2、4、8周,分别行X线检查、Masson染色检查、及新生血管面积百分比和新生骨小梁体积百分比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新西兰白兔23只,均进入结果 分析.X线及Masson染色检查示实验1、2组修复效果相同,均优于对照组.术后新生血管面积百分比和股骨头新生骨体积百分比比较,同时期实验组效果好于对照组,且统计学差异明显.而实验1、2组间除2、4周血管面积百分比外,其余都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确有修复坏死股骨头的效果,且与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s,MBMCs)移植方法对梗死心肌的治疗效果.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成年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常规抽取骨髓,分离制备MBMCs悬液.将成年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4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组Ⅰ,n=10)、梗死对照组(组Ⅱ,n=18)、细胞移植组(组Ⅲ,n=18).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在建模后2周分别将10μl MBMCs(6×106)悬液和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植入组Ⅱ和组Ⅲ的梗死周边区.用心脏超声观察细胞移植后4周的心脏功能改变,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移植细胞在心肌梗死区及梗死周边区的存活、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MBMCs移植4周后,移植组超声检查左室功能重建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前壁厚度(LVAWT)均较梗死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移植组血流动力学检查指标如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和左室舒张压力时间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也优于梗死对照组(P<0.05).MBMCs移植6周后,大鼠心肌梗死区有移植细胞存活、增殖,并分化为有心肌细胞特征的细胞.结论:实验证实用MBM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可以明显改善梗死后心脏功能.这一效果可能与MBMCs移植相关的心肌再生和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尹荣  李忠东  董国华  许飚  钱建军  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2):1245-1247,I0010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在动物模型心肌微环境中的存活和分化情况,探索该方法应用至临床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成年新西兰兔共20只,随机分为四组。无菌状态下取胫骨骨髓15ml,采用改进后的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BMMNC,荧光染料CFSE作细胞标记后备用。正中切口进胸,心肌内注入上述备用细胞悬液。于术后1、2、4、8周先后处死四组动物,取心脏标本冰冻切片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局部含荧光细胞的存活发育情况。结果:移植后4周可观察到与心肌纤维平行的荧光带,部分标本血管内壁中观察到了荧光细胞。结论:自体BMMNC心肌内移植可在心肌微环境的诱导下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改进后的BMMNC分离纯化方法过程简便、可靠,处理过程无毒性,获得的细胞纯度和活性较高,该方法可应用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单个核细胞(MNCs)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性小鼠肝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分离MNCs,培养纯化及流式细胞仪筛选获得MSCs;采用CCl4制作雌性Balb/c小鼠肝损伤模型,随机分为MSCs移植组、MNCs移植组和肝损伤对照组。2个细胞移植组分别在CCl4损伤后立即经尾静脉注入大鼠MSCs或MNCs,各组分别于移植细胞输入前即刻(T0)、输入后第1(T1)、7(T2)、14(T3)、28(T4)、42 d(T5)断尾取血检测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6周后处死小鼠,比较肝脏质量指数,肝病理学切片检测肝损伤程度,PCR检测大鼠Sry基因片段植入小鼠肝脏的情况。结果:MSCs CD44、CD90均表达阳性,而CD45表达阴性;2个细胞移植组在T1~5时点ALT和AST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损伤对照组比较,MSCs移植组ALT和AST浓度在T1~5时点均降低; MSCs移植组肝损伤修复程度明显好于MNCs移植组和肝损伤对照组;仅MSCs移植组肝内有大鼠Y染色体阳性细胞存在。结论: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的大鼠MSCs可植入到CCl4诱导性肝损伤小鼠的肝组织中,并改善CCl4导致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9.
张蔚然  张蓓  杨瑛  陈敏  蒲丹 《西部医学》2011,23(2):220-222
目的研究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核源性巨噬细胞在体外培养环境中的生长曲线情况。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分离、纯化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佛波醇酯促进单核源性巨噬细胞的分化成熟。用MTT法检测单个核细胞、单核源性巨噬细胞的生长曲线。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单个核细胞接种第1天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第3、5、6、7天(P〈0.05),但接种后第2~7天的细胞数量相对稳定(P〉0.05)。单核源性巨噬细胞分化成熟后第1~6天的OD,细胞数量较稳定。但第7天的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前6天(P〈0.05)。结论体外培养第2~7天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处于生长平台期。体外培养的单核源性巨噬细胞在分化成熟后的第1~6天处于生长平台期。  相似文献   

10.
李天发  张光星 《中国热带医学》2009,9(8):1540-1540,1555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AMI的安全性及远期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8月-2006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男性前壁AMI患者10例。于AMI后2周内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7.38×±3.21)×10^9/L]10ml经冠状动脉注入梗死区域。于移植前和术后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组织多普勒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评价心功能和坏死局部心肌最大位移。纪录不良事件。结果10例病人均完成随访。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LVEF、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比(E/A),每搏输出量、左室短轴缩短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静息和负荷状态梗死局部(基底部、中间段、心尖部)心肌最大位移增加(P〈0.05)。2例患者出现频发室早。结论未发现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治疗AMI有严重不良反应。此治疗可稳定心功能、防止心脏扩大,增加梗死局部心肌运动的最大位移。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比较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②方法分离人的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通过绘制生长曲线,比较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并与诱导培养比较细胞的分化潜能进行比较。③结果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当的生物学特性,且在增殖能力方面优于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④结论人脂肪组织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正常及退变髓核细胞共培养后的类髓核分化效应及其对髓核细胞表型的调节作用并进行比较。方法取来源于腰椎退变患者以及脊柱侧弯患者的间盘组织,通过改良Pfirrmann法对其退变程度进行分级,进行髓核细胞(NP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通过术中椎弓根钉道取血,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取传至第3代细胞进行共培养。建立5个培养组:BMSCs单独培养组,退变NPCs单独培养组,正常NPCs单独培养组,BMSCs与退变NPCs共培养组,BMSCs与正常NPCs共培养组。共培养7d后,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SOX-9、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与Ⅱ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结果相较于BMSCs单独培养组,共培养组BMSCs的SOX-9、Aggrecan与Ⅱ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均有明显增加(P〈0.05)。同时与BMSCs与正常NPCs共培养组相比,BMSCs与退变NPCs共培养组BMSCs的SOX-9、Aggrecan与Ⅱ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均有明显增加(P〈0.05)。与退变NPCs单独培养组相比。共培养组退变NPCs的SOX-9、Aggrecan与Ⅱ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与正常NPCs单独培养组相比,共培养组正常NPCs的SOX-9、Aggrecan与Ⅱ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BMSCs与NPCs共培养时的相互作用能促使BMSCs向类髓核表型分化,较之正常NPCs,退变NPCs与BMSCs共培养时能更明显地促进BMSCs向类髓核表型分化。同时BMSCs对NPCs的调节作用能促进其特征性相关基因表达,与退变NPCs共培养时,这一效应依然明显。  相似文献   

13.
郝洪波  任思坡  谢晓东 《吉林医学》2012,33(35):7619-7620
目的:对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该方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收率。方法:骨髓血40份,100 ml/份,分为常规组和优化组,每组20份。常规组骨髓与NS 1∶1混合稀释后,直接通过Ficoll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优化组通过先将骨髓血洗涤一次,加入等量NS充分吹打混匀,200目筛网过滤,保持细胞悬液和Ficoll分离液1∶1的体积比进行分离操作。对每份分离得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白细胞稀释液稀释后计数,计算单个核细胞的回收率。结果:常规组,分离后的白膜层有12份界面不清晰,同时均混有少量的红细胞。优化组,分离后的白膜层有3份界面不清晰,仅有极少的红细胞混入。两种方法收集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数比较,优化组多于常规组(P﹤0.01)。结论:通过对密度梯度离心法的步骤进行优化,可提高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发表的相关文献,由2位评价员根据拟定的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文献资料,运用RevMan4.3.1软件对LVEF以及发生的临床事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纳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9篇。荟萃分析结果显示:AMI后进行自体BM-MNCs移植的患者,随访结束时的LVEF高于未接受细胞移植的患者(合并SMD=0.30,95%CI为0.13—0.47,P=0.0006),而且与接受细胞移植的时间无关;接受自体BM—MNCs移植的AMI患者随访期间LVEF的增加值也高于未接受细胞移植的患者(合并SMD:0.53,95%CI为0.20—0.87,P:0.0002),而且与随访时间的长短无关。虽然接受自体BM—MNCs移植的患者随访6个月结束时LVEF绝对值却并不高于未接受细胞移植的患者(合并SMD=0.23,95%CI为-0.03—0.50,P=0.09),但随访6个月期间LVEF增加值较高(合并SMD=0.62,95%CI为0.02-1.22,P=0.04);接受自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减少3—6个月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住院、需再血管化治疗的复合终点的发生(合并OR:0.62,95%CI为0.39—0.98,P=0.004);自体BM.MNCs移植不增加3~6个月内支架内再狭窄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合并OR=0.87,95%C1为0.53~1.42,P=0.57)。结论 接受自体BM.MNCs移植至少在6个月内可改善AMI患者的心功能,减少3~6个月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住院、需再血管化治疗的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说明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孙林  杨达宽  张戈 《医学综述》2009,15(8):1149-1152
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是指骨髓中的细胞核为单个的细胞总称,是含有多种细胞成分的混合细胞群。目前的研究表明,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使心肌梗死瘢痕区血管和心肌再生,改善缺血心肌血供,改善心脏功能。本文就BM-MNCs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谭伟  吕海  曹纬  张朋  杨刘柱  周初松 《重庆医学》2015,(23):3176-3179
目的:体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髓核去细胞基质支架(NPAMS)复合体(rBMSCs-NPAMS)构建组织工程髓核。方法制备若干 NPAMS,接种 BMSCs 至 NPAMS 体外培养分为 NPAMS 组、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髓核)。肉眼及显微镜观察复合体形态变化,并行扫描电镜(SEM)、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实时定量 PCR(qRT-PCR)、支架的生物力学等检测。结果肉眼下 rBMSCs-NPAMS 形态接近正常髓核;SEM 显示细胞在支架表面大量黏附、并向深部迁移,表面细胞密度比横截面细胞密度大;HE 染色表明随时间延长,rBMSCs-NPAMS 内细胞量递增,分布更广泛;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细胞外基质2型胶原(CollagenⅡ)分泌量随时间递增,且实验组 CollagenⅡ表达量大于 NPAMS 组,小于正常对照组;qRT-PCR结果:NPAMS 组未提取到 mRNA,实验组 CollagenⅡ、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mRNA 相对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递增,但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 <0.01),支架与正常髓核在相同位移下的压缩载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髓核体外 NPAMS复合 rBMSCs 可成功构建组织工程髓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细胞膜染料DiD对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BM-MNC)的染色效率和造血功能的影响,并用DiD示踪BM-MNC活体直观观察DiD标记的BM-MNC在小鼠颅骨骨髓内的顺利归巢。方法 体外流式细胞术分析方法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成像方法检测BM-MNC的DiD染色效率;CCK-8细胞活性-增殖实验和造血集落形成实验,检测DiD染料对BM-MNC的造血功能的影响;单/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下活体直观观察DiD标记的BM-MNC在小鼠颅骨骨髓内的归巢。结果 BM-MNC的DiD染色效率高达90%以上,且DiD对BM-MNC的细胞活性-增殖和造血能力均无明显的毒性影响(P>0.05);单/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下,在活体小鼠颅骨骨髓内可直观观察到DiD标记的BM-MNC的顺利归巢。结论 细胞膜染料DiD对BM-MNC的染色效率高、均一,无明显细胞毒性,荧光不易被淬灭,且受机体自身组织的背景干扰少,用于活体示踪时DiD标记的BM-MNC可顺利归巢到骨髓。  相似文献   

18.
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s,MBMCs)移植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大鼠心肌修复的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成年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常规抽取骨髓,分离制备MBMCs悬液.对72只成年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170 mg/kg,1次/d,连续2 d),建立DCM模型.造模成功(注射后2周)后将大鼠随机分成移植组(n=24)、对照组(n=24)和假手术组(n=24),开胸,直视下在左心室前壁行心肌注射.移植组注射4',6二乙酰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的MBMCs悬液10μl(含5×106个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溶液;假手术组仅开胸和关胸.于移植后4周,分组进行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检测,并取注射部位心肌组织进行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移植的MBMCs能在心肌坏死区内存活并形成肌样组织及新生血管,结蛋白排列接近正常,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阳性;透射电镜下可见不成熟的心肌细胞.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移植组左室收缩和舒张末容积(LVEDV、LVESV)减小(P<0.01),短轴缩短率(FS)和射血分数(EF)增大(P<0.01);左室收缩压(LVSP)、压力速率最大值及最小值(±dp/dt)明显升高(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BMCs移植可有效防止DCM心室腔扩大,促进血管和心肌再生,修复受损心肌,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基质细胞对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阐明基质细胞在造血细胞体外扩增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骨髓基质细胞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体外液体培养和各种造血相细胞集落培养技术,进行基质细胞支持条件下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并与单纯细胞因子支持下的细胞扩增进行比较。结果 在照射后细胞层存在的条件下,同时含有细胞因子组合的培养体系,对细胞总数和集落形成细胞数的扩增作用明显高于其它各组。结论 基质细胞对细胞因子作用下的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经皮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注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显示出再生医学特有的疗效和潜在的前景。现就ABMMNC的优越性,常见病因所致心力衰竭经ABMMNC移植的治疗效果,ABMMNC移植改善心力衰竭心功能降低的机制,移植ABMMNC治疗CHF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