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ICH)患者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59例ICH患者和28例对照者行脑血流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显像,判定rCBF改变的部位及范围,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ICH远离出血灶的同侧、对侧大脑半球和对侧小脑半球缺血发生率分别为71.19%、35.59%和50.85%。基底节出血最常引起皮层失联络的部位是额叶(81.5%),其次是颞叶(68%)、顶叶(60.5%)、对侧小脑(48.5%)和枕叶(28%)。肢瘫越重者发生对侧小脑失联络现象越高。结论脑出血可引起远离出血灶的大脑半球及小脑半球缺血。随着病情改善,rCBF也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一般起病急,首发症状为头痛、呕吐等急性颅内压增高症,有的甚至出现昏迷、偏瘫,是老年人三大死因之一。为了减轻病人痛苦,减少致死、致残率,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质量。我们对住院的脑出血病人加强了体位护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病人及家属理解到体位护理的重要性,进一步促进了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应用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2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颅内压正常(<1.96 kPa)13例,轻度或中度增高(1.96~5.53 kPa)6例,重度增高(>5.53 kPa)3例,其中12例患者入院后行急诊手术,所有病例未发生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随访3个月后根据GOS评价:恢复良好16例,中等残疾3例,植物状态l例,死亡2例.结论 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总结67例高血压脑出血昏迷患者呼吸道管理要点。呼吸道管理包括呼吸功能紊乱患者气道管理、气道分泌物管理、呼吸道梗阻预防、呼吸道屏障管理。67例患者经积极抢救、严格气道管理,恢复良好45例,差17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3例。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监测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的晚期表现,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高血压脑出血仍是我国中老年人三大主要致死疾病之一。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开颅手术,其死亡率和病残率均较高。近年来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的临床应用使本病的治愈率明显提高,死残率显著下降。本文对我院1998年6月~2003年10月经治疗的82例重症高血压脑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CH)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HC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试验组采用神经内镜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术前与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NIHSS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术前与术后7 d脑血流动力学[双侧大脑中动脉与前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术后1个月,试验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试验组双侧大脑中动脉与前动脉Vm、Vs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25.71%(P<0.05)。结论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HCH的效果满意,能够调适神经功能,促进日常活动水平提升,并且对于脑部血液循环的有一定调节作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行持续性颅内压(ICP)监测的临床意义和观察护理要点。主要包括观察记录11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动态的颅内压监测数值,一般护理、体温监测、气道护理、引流管及排泄护理。认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后应常规持续颅内压监测;早期发现病情变化,配合医生及早干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总结48例高血压脑出血伴躁动患者血压管理的护理。根据患者各自的特点,充分做好入院教育、心理护理;遵嘱给以药物降压治疗,做好用药前宣教,用药后密切监测药效、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的监测;同时通过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调整病室光线、整洁的床单位、适宜的病房温度、留置动脉压监测减少袖带测压等,促进患者的舒适减轻躁动;对于躁动严重的患者,遵嘱给予药物镇静,给予镇静药后,每2 h进行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表一)观察镇静效果,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瞳孔等变化。  相似文献   

9.
胡炜  李红玉 《中国急救医学》2002,22(12):725-725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关系到病人今后的生活质量 ,现将我们观察到的术后脑血流变化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做一总结。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45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是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病人 ,其中男性 32例 ,平均 54 7岁 ,女性 1 3例 ,平均 57 3岁 ,均为幕上出血 ,出血量 40~ 65mL ,手术时间在发病后 2~2 4h内 ,手术方法为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以上病人均患高血压多年 ,无糖尿病及凝血机制性疾病。1 2 检查方法 ①局部脑血流量 (rcBF)比值测定 分别在术后 0 5、1、6个月进行。使用静脉注…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以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脑外科40例脑出血患者实施的护理措施,包括一般护理、常规护理、用药期间护理、病情监护、心理护理、并发症的护理、康复护理、功能训练等方面内容。结果:本组发生肺内感染3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再次出血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中枢性高热1例,高糖血症2例,压疮1例,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3例,出现2种以上并发症的4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能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促进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李秋娟 《当代护士》2013,(10):115-116
总结了23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包括院前急症护理、基础护理、阶梯心理护理、控制诱发因素、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运动指导.认为院前的及时处理和安全转送是抢救成功的基础,做好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及康复运动指导能降低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手术治疗措施,有效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方法对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收治的8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保守治疗32例,手术治疗57例,其中微创组26例,小骨窗组18例,去骨瓣组13例。术后随访6个月,随访84例,失访5例。应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评判预后标准,良好17例,轻残31例,重残21例,植物生存7例,死亡13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解除脑部受压,掌握手术适应征和选择最佳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对改善和提高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主要包括院前自我救护、启动急救流程、急诊护理人员的现场急救、转院及途中的的监护、院内院外的无缝隙衔接、心理护理等。认为正确及时的院前急救可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体位护理中静息状态下的床头抬高最佳角度,旨在提高HICH患者预后。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2022年2月1日接受治疗的150例HICH患者,检测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床头抬高角度分别为0°、10°、20°、30°、40°时,颅内压、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脑组织血氧饱和度及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当床头抬高角度位于0°~30°,HICH患者颅内压、平均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均0°逐渐降低(P<0.05),而且当角度处于40°时均表现为小幅度回升;随着床头抬高角度的增加,HICH患者脑灌注压、脑组织血氧饱和度逐渐增大(P<0.05),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在体位护理中床头抬高角度,对HICH患者血流循环功能存在一定影响,床头抬高角度的增加,会降低颅内压、平均动脉压与中心静脉压,升高脑灌注压以及脑组织血氧饱和度,而对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影响,能够改善患者预后,其中以10°~30°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以及高血压的临床特征,总结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该院住院部老年高血压患者512例,通过测量立位以及卧位的心率以及血压,分别对体位性低血压、非体位性高血压以及非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高血压患者对比血糖、冠心病等结果。结果131例患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66例患者出现体位性高血压。80岁及以上患者合并脑卒中、血糖异常、冠心病、血脂异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60~<80岁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血脂异常总发生率60.94%,80岁及以上发生率72.34%;冠心病总发生率46.88%,80岁及以上发生率60.99%,相对突出;体位性低血压与体位性高血压患者合并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性血压患者发病率均高于非体位性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体位性低血压以及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较多,加强相应护理风险防范,避免出现护理风险事故。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脑出血造成脑损害的最重要因素是血肿本身占位效应及其周围的继发性损害,脑出血早期存在血肿扩大的风险,发病3小时内血肿增大的发生率最高,约38%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3小时内出现血肿增大。很多研究认为,在发病初期采取有效的降压措施对预防早期血肿增大至关重要。Ohwaki等认为,将收缩压降至150mmHg(1mmHg=0.133kPa)以下有助于降低血肿增大的风险;Qureshi等的研究表明,发病后积极降压治疗,可减轻意识障碍加重和抑制血肿增大。本研究旨在探讨硝酸甘油对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H)与体位性高血压(OHT)的临床特征与护理风险防范要点.方法 通过对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48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测量卧位与立位3 min血压和心率,并分为OH组、OHT组和非OH、OHT组进行比较.结果 60~79岁老年高血压组OH和OHT发生率显著低于≥80岁的高血压患者.非OH、OHT组冠心病、血糖异常、血脂异常、脑卒中的发生率显著低于OH组和OHT组.结论 OH与OHT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较常见,OH与OHT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发生率较高,对该类患者应做好护理风险防范的健康教育,防止因OH、OHT引起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对于超早期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45例脑出血患者行超早期血肿清除手术,术后依据颅内压监测结果分为低、中、高组,比较三组之间的预后差异,及其颅内压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三个月,按照GOS预后评分:良好21例,轻残14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3例。三组之间的不良预后率有明显差异,预后较好组的颅内压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结论 持续的颅内压监测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凡  孙大宝  张振声  张密 《临床荟萃》2000,15(12):541-542
我们对5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脑出血患者5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性44例,女性6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59.4岁。50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高血压病史。1.2 实验室检查 血脂增高26例(胆固醇高3例,甘油三酯高23例),红细胞压积增高23例,心电图异常37例(左室肥厚17例,20例为STT改变)。1.3 CT检查 50例均在发病当天行脑CT检查。在CT片上出血灶为高密度影,提示为新的出血病灶。病灶大小按π/6×长×宽×层面计算体积[1],出血量在10~60ml大小。其出血灶分布如下:基底节出血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