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  相似文献   

2.
眩晕指因风、火、痰、瘀、虚导致邪扰清空或清窍失养而出现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1]。现代医学中的内耳眩晕、颈椎病、高血压病、贫血、颅内肿瘤等,临床表现均以眩晕为主。虽然现代医学对眩晕的病因、  相似文献   

3.
足部是糖尿病这个多系统疾病的一个复杂的靶器官,损害包括轻度的神经症状到严重的溃疡、感染、血管疾病、Charcot关节病和神经病变性骨折等,其治疗方法融合了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及内科支持治疗,而我国传统的中医中药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在糖尿病足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本文就近5年来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足进展进行综述,着重包括糖尿病足中医治疗理论进展、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进展、中医内治法治疗糖尿病足进展、专方专药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 ,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于“消渴脱疽”范畴。临床表现为肢端疼痛 ,感染溃疡 ,坏疽。发病机制主要是阴阳两虚、血脉瘀塞、肢端失养、外感湿热。近年来 ,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疗效 ,兹综述如下。1 辨证论治唐英[1] 将本病分 3型论治。脉络寒凝型 ,治宜温阳补肾、祛寒通络 ,方用温阳通脉汤 (黄芪 30 g,桃仁1 0 g,附子 1 0 g,桂枝 1 0 g,当归尾 1 2 g,玄参 30 g,牛膝30 g,水蛭 1 0 g,炮山甲 1 5 g,蜈蚣 2条 ,天葵子 30 g,苏木 1 5 g) ;…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足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是糖尿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以肢体末端疼痛、感染溃疡、坏疽为主要表现,常导致患者截肢而致残。其发病原因复杂,涉及代谢、营养、血液循环、周围神经病变及损伤感染等多种因素,因此糖尿病足的治疗也是比较困难的,过去该病的截肢率很高。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中、西药物全身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恰当的外科处置,内外兼顾,综合治疗,使疗效明显提高,大大降低了截肢率。全身治疗由于本病是糖尿病长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血糖过高,从而引起周围血管、神经病变,造成局…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致残率高,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足上积累了丰富的方法,其病机主要是气虚血瘀,湿热阻络、热毒雍盛等,主要治疗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疏通经络,其治疗既具有内科治疗,也有外科治疗,还有针灸,以及现代剂型和综合治疗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为糖尿病足的治疗提供了多种方法。通过查阅近几年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进行综述,为研究者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足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糖尿病足类似于中医学的消渴病、痈疽,属“脱疽”范畴。认为肾虚、内热是本病的主要内因,外感湿热是其主要外因。现今中医多认为糖尿病足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气阴亏虚、瘀血阻络、外感湿热。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高发病率与致残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治疗本病,从整体调节入手,立足于辨证论治,主张分型、分期施治,亦有专方专药,重视内外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中西医结合、防治结合的综合治疗原则,标本兼顾,虚实并举,用药灵活,疗效显著,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糖尿病足的治愈率及有效率,降低了致残率。故综述糖尿病足病因病机、内外治疗方法等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10.
11.
近年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是常见的面部色素代谢障碍性皮肤病 ,以女性多见 ,对面容影响较大 ,是皮肤科的疑难病症之一。目前国内外治疗本病尚无特效药物 ,中医药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 ,本文就近几年中医治疗黄褐斑作一综述。1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多与脏腑 ,尤其是肝、脾、肾的功能失调以及由此引起的气血不和有关。1.1 肝气郁结 钟以泽[1] 认为忧思抑郁 ,肝气郁结 ,肝木克土 ,致脾虚失运 ,痰湿凝聚 ,秽浊之气循经上熏于面、凝滞肌肤可导致本病发生。周继刚[2 ] 认为本病可由肝郁气结 ,郁久化热 ,灼伤阴血而成。张青山[3] 将本病实证归结为肝郁气滞 ,气血不畅…  相似文献   

12.
单宝霞 《山西中医》2012,28(7):56-58
糖尿病足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波及大中小微血管的病变。主要由肢端缺血、神经病变、感染、代谢紊乱及多种诱发因素所致。现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高发病率与高致残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颇具特色,且疗效显著.该文从辨证分期论治、辨证分型论治、外治疗法、内外合治法、针灸疗法、辨证食疗、情志疗法方面综述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足(DF)是指糖尿病患者足部由于神经病变使下肢保护功能减退,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动脉灌注不足致微循环障碍而发生溃疡和坏疽的疾病状态,属于中医脱疽范畴,是糖尿病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极大痛苦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表现轻者仅表现足部麻木刺痛,重者则出现水泡、溃疡、坏疽,甚至引起截肢或危及生命。严重者也有发病数天内即死亡的病例报道。英国的研究报告显示5.3%-6.0%的糖尿病患者曾经历过足溃疡,Williams估计在英国有75万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家荣 《河北中医》2007,29(10):949-951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属中医消渴、脱疽范畴,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1].……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均较高。有报道,国外糖尿病足截肢率高达50%,而国内亦为20%~30%[1]。其成因与血糖控制较差、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临床上以肢体麻木、感觉异常、疼痛、溃烂及坏疽为特征,属于中医的“消渴”、“脱疽”等范畴,治疗上颇为棘手。本文就近几年的中医药治疗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1辨证治疗马氏等分两型用药:①气阴两虚证,治宜滋阴益气、托毒生肌,方用八珍汤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阴虚明显者加麦冬、花粉;痛甚加乳没;形寒肢冷加鹿角胶。②阳虚血瘀证,治宜温阳益气,活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为糖尿病足的治疗提供量化依据与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11月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相关文献,对文献发表的数量、研究热点、文献来源、证型、基金资助、方剂使用频次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纳入476篇文献,文献数量自1996年持续呈上升趋势,其中基金文献比例较低。四妙勇安汤、补阳还五汤、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气虚血瘀证为主要证型,其次是气阴两虚证、血瘀证;使用频次最高的方剂为四妙勇安汤及补阳还五汤。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具有疗效明确、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但目前存在辨证标准不统一、结局指标不规范等不足之处,今后应进一步规范糖尿病足辨证标准、评价标准及实验设计,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足溃疡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后期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以湿热、邪毒、络阻、血瘀为标,病位在血、脉、筋.本病多归属"筋疽"、"脱疽"范畴."筋疽"理论由著名脉管病专家奚九一根据30余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他认为湿热毒盛,筋烂肉腐为主要的发病机理.从我们大量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足溃疡表现为湿性坏疽(筋疽)的约占75%,表现为干性坏疽(脱疽)的约占10%,表现为混合性坏疽的约占15%.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及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对糖尿病足的研究与探索,出现一系列效果颇好的中医药特色疗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治法、中药外治法、针刺法、中医穴位按摩法等。现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相关疗法综述如下,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赵立沙 《国医论坛》2006,21(2):53-55
糖尿病足(diabcti foot DF)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因下肢中小血管及微循环障碍,周围神经病变,并发感染所致[1],具有很强致残性和致死性.据统计,我国目前糖尿病人数为3000万~4000万,其中5%~10%的糖尿病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足部溃疡,截肢率约为1%[2],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西药治疗本病周期长,费用昂贵,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报道逐渐增多,越来越显示出优越性.现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