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材料和方法肥研究对象为91例患者,第一组为坚固内固定组57例(平均年龄30.9岁),第二组为钢丝固定组34例(平均年龄26.6岁)。选择标准:①手术时14岁或超过14岁者;②Ⅱ类颌面畸形,适合采用BSSO手术者。第一组采用双皮质骨螺钉进行固定;第二组采用下颌下缘钢丝固定  相似文献   

2.
髁状突骨折坚固内固定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我科近十年收治的髁状突骨折患者中接受了坚固内固定手术治疗 ,经 2年~ 8年随访 ,有完整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的 19例患者进行分析。一、材料和方法1.1992年至 1998年底共对 42例髁状突脱位骨折作了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收集其中 19例经两年以上随访、有完整术前术后临床与影像学资料的患者 ,男性 15例 ,女性 4例。随访时间 2年~ 8年 ,平均 4年。平均年龄 31岁 ( 15岁~ 48岁 ) ,2例伤后 1周至 2周内手术 ,8例在伤后 48小时内手术 ,其它在伤后 3天至 6天手术。合并颏部或下颌体骨折11例 ( 5 7.89% )。2 .放射学分析 :升支高度…  相似文献   

3.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下颌术后骨的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后退下颌骨以钢丝结扎固定两骨段加颌间固定术后骨的稳定性,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后退下颌的患者14例,于手术前1周,手术后1周,术后6个月分别拍摄定位头颅侧位片及许勒位X线片,用于测量下颌移动的距离及确定下颌骨髁状突的位置。结果: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6个月的复发率为27.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下颌后退的距离与复发相关。结论:BSSRO后退下颌骨的距离越大,术后下颌骨向前移位的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4.
探讨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在双侧髁突骨折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于鞍山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双侧髁突骨折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对照组患者采用坚固内固定系统。记录两组患者的愈合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术前与术后3个月最大张口度、咀嚼效能、患侧运动度,并计算术后8周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 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5.11 ± 1.30)周]短于对照组[(6.85 ± 2.0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8周,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8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咀嚼效能、向患侧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最大张口度、咀嚼效能、向患侧活动度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1年,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2.22%)高于研究组(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可吸收内固定系统治疗双侧髁突骨折效果较好;与坚固内固定系统相比,可加快骨折愈合速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羊髁突囊内骨折坚强内固定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创建羊髁突囊内B型骨折并同期行坚强内固定术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髁突囊内骨折固定术后的愈合情况。方法:12只6个月龄山羊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8只,一侧关节手术造成髁突囊内B型骨折并用两孔钛板+钢丝固定,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3、6个月各处死6只,术后即刻及3、6个月行螺旋CT扫描,手术前和处死前测量实验动物的体重和最大开口度,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自身术后3、6个月体重和术前体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术前及术后3、6个月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最大开口度自身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螺旋CT显示骨折固定良好,固位钉稳固,骨折愈合良好。结论:髁突囊内B型骨折后施行恰当的坚强内固定术,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6.
我科自 1997年起将固定矫治技术应用于固定外伤前牙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作者单位 :810 0 0 1西宁 ,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   1.临床资料和方法 :本组男 19例 ,女 8例。 13岁以下10例 ,14~ 18岁 11例 ,18岁以上 6例 ,最大 3 7岁。单牙损伤 5例 ,多牙损伤 2 2例。多牙损伤最多 4颗前牙。方法 :局麻下复位牙和牙槽骨 ,缝合撕裂牙龈 ,酸蚀处理松动牙及两侧 2~ 3个稳固基牙唇面 ,替牙期邻牙无可靠基牙 ,可沿续到第一恒磨牙 ,粘着托槽 ,0 .14mm弓丝结扎固定 ,调牙合 ,固定 4~ 8周 ,平均 4 .8周。2 .结果 :经复查 ,2 4…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下颌骨前徙术中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引起远期髁状突吸收进行了评价,同时分析了造成吸收的相关因素。 病例和方法 按Van Sickel等描述的方法,采用矢状劈开截骨术(BSSO)矫治下颌发育不足患者100例,每侧颌骨用3颗皮质骨螺钉坚固固定。颏点前移距离超过7mm者,常规运用前端悬吊丝。术后随访至少一年,包括头影测量和曲面断层检查。以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周、8周及远期头影测量结果。观察下牙槽座  相似文献   

8.
弹性加压包扎在腮腺切除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将弹性加压技术应用于腮腺手术术后 ,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 ,探讨弹性加压在腮腺手术后的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1 991年 5月~ 2 0 0 2年 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腮腺疾病患者 1 6 9例 (1 70侧 ) ,其中男性 91例 ,女性78例 (79侧 ) ,年龄 8~ 85岁 ,平均年龄 4 5 8岁。1 .2 方法  将所有患者分为传统加压包扎组 (33例 )与弹性加压包扎组 (1 36例 ,1 37侧 )。传统加压包扎组 :男性 1 8例 ,女性 1 5例 ,平均年龄 4 4 8岁。弹性加压包扎组 :男性 73例 ,女性 6 3例 (6 4侧 ) ,平均年龄4 6 0岁。传统加压包扎组为普通十字…  相似文献   

9.
下颌前部骨折拉力螺钉与小型接骨板固定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下颌前部骨折应用拉力螺钉固定和小型接骨板固定的疗效。方法 下颌前部单线骨折14例,应用1枚拉力螺钉固定,8例应用2块小型接骨板固定,术后2~3周、3~4个月复诊。比较两组术后He关系、He力及颏神经损伤等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上述指标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但拉力螺钉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小型接骨板固定组显著缩短。结论 下颌前部骨折用1枚拉力螺钉固定,即可达到与2块小型接骨板固定相近的临床效果;其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费用低,并可在骨折线上产生压应力.促进骨折俞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采用自体骨即刻移植对第二磨牙远中骨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6年7月至12月接受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的106例(106颗牙)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2组均采用超声骨刀进行手术,术后观察组将术中所取自体骨即刻移植到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处,对照组则不植骨。对比2组手术近期效果,术前、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时锥形束CT所测第二磨牙远颊角骨缺损深度(ODD),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标准牙周探针所测第二磨牙远颊角探诊深度(PD)和临床附着水平(CAL)。结果观察组术后开口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疼痛、肿胀、术后症状严重度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时观察组OD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2组PD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A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以自体骨即刻移植治疗第二磨牙远中骨质缺损,有助于修复骨缺损,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小钛板坚固内固定与口内入路升支垂直截骨术(BIVRO)下颌后退术后颌稳定性的不同规律,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特别是髁状突移位在不同手术后复发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升支截骨手术后退下颌的患者共38例,皆为双颌手术,其中下颌BSSRO19例,BIVRO后退术19例。于手术前1周(T1),手术后1周(T2),3个月(T3)及1年(T4)分别拍摄定位头颅侧位片及定位颞下颌关节薛氏位片用于测量下颌移动幅度及关节髁状突的手术后移位。结果 双颌手术下颌升支截骨后退术后,BSSRO坚固内固定组1年时的复发率为25%,而BIVRO组大部分患者1年时下颌发生了与手术目的相同的移动,两组的不稳定主要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结论 手术使髁状突移位术后位置的调整可导致BIVRO术后的下颌继续后移而不稳定,而髁状突近心骨段术中向后旋转术后位置的调整可导致BSSRO术后的下颌骨继续向前而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下颌骨髁突骨折轴向拉力螺钉复位固定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估髁突骨折轴向拉力螺钉复位技术的临床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6例成人颞下颌关节囊外移位性髁突骨折患者接受了轴向拉力螺钉外科复位手术,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2岁,术后追踪平均7个月(3~13个月)。结果 6例伤口均I期愈合,术后3个月,临床检查无关节区疼痛不适及面部不对称,咬合关系良好,最大开口度除1例外均大于40mm,全部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轴向拉力螺钉复位固定技术对于固定髁突骨折、恢复髁突的生理功能,防止相应并发症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下颌骨骨折在颌面部损伤中发生率较高。我科近几年治疗51例,其中27例采用带钩铝丝牙弓夹板弹性牵引固定治疗,24例采用颌间钢丝结扎治疗,现将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分析如下。材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颌间结扎组24例中男22例,女2例,年龄16-53岁;颌间牵引组27例中男24例,女3例,年龄14~53岁。骨折部位:钢丝固定组下颌角3例,下颌体12例,领及额旁15例;弹性牵引固定组下颌角5例,下颌体15例,额及颏旁14例。骨折状况:钢丝固定组单发骨折17例,双骨折6例,伴踝突骨折豆例;弹性牵引固定组单发骨折18例,双骨折7例,伴深突骨折2例。引例…  相似文献   

14.
颧骨复合体骨折固定方法和固定部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15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固定方法和部位特点。方法:对从1990-11~2004-12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救治、资料完整、行手术治疗的15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交通事故是导致颧骨复合体发生骨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152例手术复位固定患者中,有108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必要时,附加小切口),44例单纯采取局部小切口;有123例采取钛板坚固内固定,22例采用单纯钢丝栓结;其余7例未做固定。固定部位:共应用328块钛板,其部位分布为颧额缝96块、颧颌缝及颧牙槽嵴45块、颧颞缝92块,骨折断端95块。术后随访平均3年(6~72个月),96.9%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冠状切口(必要时候,附加小切口)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固定方式:坚固内固定逐渐替代了钢丝固定;固定部位主要集中于颧骨复合体区的水平力柱和垂直力柱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钢丝结扎内固定及小夹板内固定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以帮助医生确定适宜的内固定方法。方法 :对 86例下颌骨骨折进行上述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手术方案由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制定。术后追踪随访 6周 ,记录术后咬牙合关系不良及开口时颞颌关节疼痛的发生情况 ,将术后合并症发生率与内固定方法、术者经验及骨折情况等因素一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不同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但在双处骨折中 ,小夹板内固定的术后合并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钢丝内固定组。两组医生完成的手术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但主治医师完成的小夹板内固定术后合并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副主任医师组。片层状断面或合并有片层状断面的骨折术后合并症发生率较高。结论 :影响下颌骨骨折治疗效果的因素有许多 ,选择适宜的内固定方法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髁状突骨折微型接骨板固定及其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使用微型园孔接骨板固定治疗9例12侧髁状突骨折,并与14例19侧钢丝拴结回顾性样本组进行比较,结合标本测量,手术情况初步探讨了该技术的临床可行性。结果认为微型接骨板技术用于髁状突低位骨折,可以缩短颌间固定期,降低骨折块术后再移位率。  相似文献   

17.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切骨术(SSRO)是矫治下颌后缩和前突的最常用方法。术中常用螺钉为金属制成,长久遗留于骨中成为异物而需去除。多聚左旋丙醇酸 (PLLA)为可降解生物材料,则无金属螺钉之弊端。本研究中,作者检测了下颌前突SSRO术后用PLLA螺钉固定的组织变化。 材料和方法 患者20人,第一组10例,7女3男,平均年龄22.4岁,下颌角区双侧皮质钛螺钉固定。第二组10例,6女4男,平均年龄23岁,双侧皮质PLLA螺钉固定。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正畸治疗。平均后推距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一种改良外科技术1年后的有效性及术后组织的稳定性。这种手术是在增量的下颌骨中植入种植体并对其周围角化龈进行扩增。材料和方法:结合牙槽嵴增量术,在下颌骨中植入种植体,通过游离龈移植术{FGGs)扩展不足的颊侧角化龈(BKT).局部角化龈(KLG)转至向舌侧方向。第一组,种植体植入与牙槽嵴增高术同时进行.游离龈移植术是在二期暴露种植体时进行。第二组.先行牙槽嵴增量术,在种植体植入时同期完成FGGs。KLG和FGG以及BKT和LKT(舌侧角化龈)宽度测量在软组织移植以后4周、3个月、1年后进行。结果:70个种植体(第一组46个,第二组24个)被植入29名患者,其平均年龄54.4岁。KLG的术前平均宽度为2.90mm(第一组是3.00mm,第二组是2.75mm).FGG的平均宽度第一组为460mm,第二组为470mm。第一组BKT的平均宽度在1年后为3.70mm。相比之下,二号组BKT在1年以后的平均宽度为330mm。全部结果显示在1年后BKT的长度为3.50mm。LKT术后1年时在第一组(0.35mm)的萎缩量明显多于第二组(005mm)。结论:采用与牙槽嵴增量术相结合的本改良外科手术可以使种植体周扩增的角化龈在1年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两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下颌骨骨折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钢丝结扎内固定及小夹板内固定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以帮助医生确定适宜的内固定方法。方法:对86例下颌骨骨折进行上述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手术方案由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制定。术后追踪随访6周,记录术后咬He关系不良及开口时颌关节疼痛的发生情况,将术后合并症发生率与内固定方法、术者经验及骨折情况等因素一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不同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双处骨折中,小夹板内固定的术后合并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钢丝内固定组。两组医生完成的手术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主治医师完成的小夹板内固定术后合并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副主任医师组。片层状断面或合并有片层状断面的骨折术后合并症发生率较高。结论:影响下颌骨骨折治疗效果的因素有许多,选择适宜的内固定方法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唇腭裂术后正畸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晡 《口腔医学》2000,20(4):197-198
目的 :探讨唇腭裂术后正畸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 :本组 18例 ,替牙期组 12例 (6 6 7% ) ,恒牙期组 6例(33 3 % ) ,平均年龄 12.6岁。采用上颌扩弓治疗配合颌骨前牵引和口内固定矫治器等正畸技术 ,正畸后的保持结合设计多种修复体联合修复。结果 :18例反牙合全部解除 ,替牙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恒牙期组者 ,尤其是原有凹面型侧貌的改善与年龄成反比。平均疗程 2年 6个月 ,随访 1~ 10年 ,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唇腭裂术后应尽早开展系统的正畸治疗 ,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外貌及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