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定量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FQ-PCR)对391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进行检测,分析检出率及相关性。结果391例HBsAg阳性血清共检出7种模式,以HBV DNA含量大于5×10^2copy/mL为阳性。HBsAg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模式的阳性检出率较高,为96.9%,HBV DNA含量也较高,其中大于10^7copy/mL的血清为53.8%。HBsAg(+)、抗-HBe(+)、抗-HBc(+)模式中阳性检出率为25.3%,171例(74.7%)HBV DNA含量小于5×10^2copy/mL。HBsAg(+)、抗-HBc(+)模式中阳性检出率为65.4%。结论HBsAg和HBV DNA联合检测,更能反映乙型肝炎患者HBV感染、传染性及体内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了解两种结果的相互关系及HBV定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660例乙肝患者血清标本用ELISA法进行定性检测,并依据乙肝两对半定性结果进行归类分组,再用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结果2151例HBsAg(+)、HBeAg(+)、抗-HBc(+)组中有2018例HBVDNA定量拷贝数大于1.00×10^3copy/mL,阳性率为93.82%;1026例HBsAg(+)、抗-HBe(+)、抗-HBc(+)组中有352例HBVDNA定量拷贝数大于1.00×10^3copy/mL,阳性率达到34.3%;483例HBsAg(+)、抗-HBc(+)组中有19例HBVDNA定量拷贝数大于1.00×10^3copy/mL,阳性率为3.9%。结论HBV感染者在定性检测"两对半"的同时,检测HBV定量对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观测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与丙氨酸转氨酶(ALT)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08例HBeAg阴性HBVDNA阳性(10^3~10^8copies/mL)HBV感染者血清进行ALT测定。结果乙型肝炎“小三阳”(HBsAg+/HBeAb+/HBcAb+)患者血清ALT增高率:10^3~10^4copies/mL组为56.7%,10^5~10^6copies/mL组为80.5%,10^7~10^8copies/mL组为94.7%;HBsAg+/抗-HBc+患者血清ALT增高率:10^3~10^4 copies/mL组为64.3%,10^5~10^6copies/mL组为83.0%,10^7~10^8 copies/mL组为100.0%。结论HBeAg阴性HBVDNA阳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与ALT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因此HBVDNA可以作为HBeAg阴性HBV感染者肝细胞损害程度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4.
HBV血清学标记物与HBV-DNA定量检测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HBV血清学标记物(HBV-M)定量与HBV-DNA定量检测的相关性及其对肝病患者诊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分别使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CMIA)和荧光定量PCR(FQ-PCR)对186例患者的乙肝病毒DNA(HBV-DNA)和乙肝两对半进行定量检测。结果186例患者的血清学模型包括下列4种:组合IHBsAg(+)HBeAg(+)HBcAb(+)83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95.18%,DNA平均含量为1.01×10^8拷贝/mL。组合ⅡHBsAg(+)HBeAb(+)HBcAb(+)93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9.46%,DNA平均含量为8.11×10^5拷贝/mL。组合ⅢHBsAg(+)HBcAb(+)3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33.3%,DNA平均含量为5.37×10^2拷贝/mL。组合ⅣHBsAb(+)HBcAb(+)7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0%,DNA平均含量小于5.0×10^2拷贝/mL。在组合Ⅰ中HBeAg定量〉1000的e抗原均值为1287.77,血清HBV—DNA含量对数均值为7.480,HBeAg定量〈1000的e抗原均值为329.22,血清HBV—DNA含量对数均值为4.913。两小组的HBeAg含量与荧光定量PCR结果进行独立性检验、差异性检验P值〈0.05,4种组合DNA阳性率为组合Ⅰ〉组合Ⅱ〉组合Ⅲ〉组合Ⅳ。4种组合HBV的ELISA的阳性模式与荧光定量PCR结果进行独立性检验、差异性检验P值均小于0.05。结论HBV—DNA含量与e抗原具有显著相关性,选择乙肝两对半血清学标志和HBV—DNA定量检测,对于临床乙肝感染、复制及其传染性和抗病毒治疗效果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感染者不同血清标志物HBV DNA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标志物(HBVM)表现模式的相关性。方法血清HBV DNA定量榆测采用PCR ELISA法,HBVM采用ELISA法。结果在HBVM阳性的430例血清中,有232例HBVDNA阳性,占54,0%。血清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HBVDNA阳性率占94.8%,≥106copies/ml占65.9%;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HBV DNA阳性占29.4%,≥106copies/ml占17,5%。结论血清HBVM阳性患者中约54.0%的血清HBV DNA阳性,且HBeAg阳性患者中HBV DNA含量及阳性率明显高于抗-HBe阳性者;在抗-HBs、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者血清内也有HBVDNA阳性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改进白膜法制备汇集浓缩血小板(PCs)的方法,提高汇集PCs质量。方法血液成分分离机分离白膜层,经12h解聚,汇集多人份白膜层,二次轻离心,分离出富含血小板血浆,经血小板去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收集血小板。结果该实验制备的汇集PCs(10U/袋),其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及红细胞混入量、容量分别为:(2.52±0.11)×10^11/10U,(0.88±0.03)×10^6/10U,(1.20±0.13)×10^9/10U,260±17ml/10U。结论该法制备的PCs各质量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质量均一,适宜血站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不同血清学组合的HBV-DNA阳性情况。方法对694例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HBV标志物(HBV-M)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结果 HB-sAg(+)组HBV-DNA阳性率为55.68%(299/537),HBsAg(-)组HBV-DNA阳性率为3.82%(6/1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HBeAg(+)、抗-HBc(+)血清HBV-DNA阳性率为100.0%(140/140),平均含量为4.67×107copy/mL;HBsAg(+)、抗-HBe(+)血清HBV-DNA阳性率为91.43%(32/35),平均含量为2.46×107copy/mL;HBsAg(+)、抗-HBe(+)、抗-HBc(+)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4.66%(117/262),平均含量为2.58×104copy/mL;HBsAg(+)、抗-HBe(+)血清HBV-DNA阳性率为11.54%(6/53),平均含量为1.54×104copy/mL;HBsAg(+)、抗-HBc(+)血清HBV-DNA阳性率为8.51%(4/47),平均含量为2.15×104copy/mL;抗-HBs(+)、抗-HBe(+)、抗-HBc(+)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07%(5/123),平均含量为1.32×103copy/mL;抗-HBs(+)、抗-HBc(+)血清HBV-DNA阳性率为2.94%(1/34),平均含量为1.17×103copy/mL。结论临床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判定有必要同时结合HBV-M和HBV-DNA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二维激光法和电阻法血小板计数进行比较研究。方法用德国拜耳ADVIA 2120(Bayer-2120,二维激光法)、美国雅培3700(CD-3700,电阻法)2台仪器及手工法分别对70份血液样本进行血小板计数,其中对照组30例、大血小板组(大血小板+++)20例、小红细胞组(平均红细胞容积〈60f1)20例。结果对照组检测结果为Bayer-2120:(172.9&#177;89.2)&#215;10^9/L,CD-3700:(165.8&#177;82.7)&#215;10^9/L,手工法:(169.8&#177;78.7)&#215;10^9/L;大血小板组检测结果为Bayer-2120:(70.0&#177;31.8)&#215;10^9/L,CD-3700:(30.9&#177;17.4)&#215;10^9/L,手工法:(65.2&#177;30.1)&#215;10^9/L。小红细胞组检测结果为Baye-2120:(150.6&#177;100.6)&#215;10^9/L,CD-3700:(194.8&#177;124.3)&#215;10^9/L,手工法:(144.6&#177;91.3)&#215;10^9/L。对照组3种计数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理情况下,大血小板组:二维激光法与手工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阻法与二维激光法和手工法比较,其结果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红细胞组:二维激光法与手工法结果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阻法结果明显高于其他2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常情况下,3种计数方法呈高度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理情况下的大血小板、小红细胞,特别是临界值的血小板计数,电阻法结果差异较大,而二维激光法更接近手工法所检测结果,计数结果比较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复制的防治效果。方法:8例肾病综合征伴HBV标志物阳性患者口服足量泼尼松或甲泼尼龙,同时口服拉米夫定治疗3个月以上,观察血清HBVDNA滴度、HBV标志物及ALT、AST的变化。结果:拉米夫定治疗1个月后血清HBVDNA滴度由(6.9±2.8)×108copy/mL下降至(3.0±1.9)×108copy/mL(P<0.05),治疗3个月后下降至(1.1±0.6)×108copy/mL(P<0.01),8例中2例病人治疗后血清HBVDNA滴度阴转,其中1例HBsAg、抗-HBe及抗-HBc阳性患者治疗2个月后血HBVDNA滴度阴转,ALT、AST正常,但无1例HBeAg阴转。结论:拉米夫定对激素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HBV复制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DC)总量、亚群(pDC和mDC)比例及其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和CIMO)表达,探讨MDS患者细胞免疫异常的形成机制。方法 选取38例MDS患者及19名正常对照,采用荧光素单克隆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DS患者外周血中Lin1^—HLA-DR^+细胞(DC)、Lin1^-HLA—DR^+CD123^+细胞(pDC)、Lin1—HLA—DR^+CD11c^+细胞(mDC)的数量以及CD80、CD86和CIMO在DC膜上的表达。结果低危MDS组、高危MDS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DC总量分别为(33.7±7.0)×10^6/L、(56.3±29.0)×10^6/L和(12.1±1.4)×10^6/L(P〈0.05),pDC数量分另U为(12.6±4.1)×10^6/L、(3.6±1.0)×10^6/L和(6.6±0.7)×10^6/L(P〉0.05),mDC数量分别为(16.7±6.3)×10^6/L、(28.7±17.6)×10^6/L和(5.5±0.9)×10^6/L(P〈0.05)。低危MDS组、高危MDS组和正常对照组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百分比分别为(2.37±0.53)%、(3.58±1.39)%和(0.68±0.08)%(P〈0.05),pDC占PBMNC百分比分别为(0.82±0.29)%、(0.31±0.06)%和(0.37±0.04)%(P〉0.05),mDC占PBMNC百分比分别为(0.96±0.35)%、(1.51±0.70)%和(0.32±0.05)%(P〈0.05)。低危MDS组、高危MDS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80^+DC分别为(30.6±11.8)×10^6/L、(2.3±0.9)×10^6/L和(2.3±0.6)×10^6/L(P〈0.05),CD86^+DC分别为(25.1±7.4)×10^6/L、(12.4±6.3)×10^6/L和(6.2±3.2)×10^6/L(P〈0.05),CD40^+DC分别为(2.8±1.0)×10^6/L、(1.5±0.9)×10^6/L和(3.2±2.3)×10^6/L(P〉0.05)。结论 MDS患者外周血中DC数量增多、比例异常;以mDC增多为主,pDC无明显增多;MDS患者DC高表达CD80和CD86,CD40表达不增高。提示MDS患者诱导抗肿瘤细胞免疫的抗原呈递细胞(pDC)数量及功能不足;而与正常造血克隆炎性损伤有关的抗原呈递细胞(mDC)却增多。这可能是导致MDS患者细胞免疫异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HBsAg阳性血清HBV DNA与HBV标志物定量测定的相关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HBsAg阳性血清HBV DNA与HBV标志物(HBV M)含量之间的量化关系,揭示两种HBVM血清学模式HBV DNA与HBV M含量的相关性特征。方法对225例血清标本采用PE7000型FQ-PCR仪和AXSYM免疫分析仪分别进行HBV DNA和HBVM的定量测定,以HBV M血清学模式进行HBV DNA分组并分析比较各组的相关性及特点。结果HBsAg/HBeAg/抗-HBc阳性模式的HBV DNA含量54.5%分布在107拷贝/ml以上,HBV DNA的C~G组及抗-HBs、HBeAg、抗-HBe的F~G组含量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HBV DNA含量与抗-HBs呈负相关(r=-0.670)、与HBeAg和抗-HBe则呈正相关(r=0.524、r=0.814);而HB-sAg/抗-HBe/抗-HBc阳性模式的HBV DNA含量82.2%分布在105拷贝/ml以下,HBV DNA的B~G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仅与抗-HBs呈负相关(r=-0.569)。结论不同HBV M血清学模式HBV DNA与HBV M含量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乡镇医院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室间质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乡镇医院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准确度。方法制备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血清质控品,每批均含低浓度样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约0.5~1ng/mL,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约20-30mIU/mL,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约2NCU/mL,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约4NCU/mL,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约2NCU/mL。每批5个样本,共分3批,发放各实验室检测。结果与预期结果比较,参加实验室第1批次正确率为78%,第2批次和第3批次正确率皆为84%。结论乡镇医院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准确度偏低,急需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两对半和HBVDNA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标志物(HBV-M)与HBVDNA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乙型肝炎提供有价值的判断标准。方法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定量检测HBV-M,并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相比较。结果105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均为阳性;85例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34例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Bs)、抗-HBe、抗HBc阳性组中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65.7%、95.5%和11.7%。以HBsAg含量为100ng/mL作为HBV复制的诊断限,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是70.0%和84.0%。结论TRFIA定量检测HBV-M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无放射性污染,是一种较好的HBV-M测定方法,在实验室不具备HBVDNA定量测定的条件下,选择TRFIA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检测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HBV-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肝功能的相关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401例患者的HBV-DNA、HBe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对HBVDNA与HBeAg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患者的HBV-DNA、HBeAg水平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的ALT、AST水平差异。结果 (1)HBV-DNA与HBeAg的阳性率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r=0.671(P0.01);(2)HBV-DNA载量达105 copies/mL时,血清ALT、AST较HBV-DNA阴性组及低载量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HBV-DNA载量相当时,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ALT、AST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HBeAg与HBV-DNA具有相关性;(2)HBV-DNA载量较高的患者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3)HBeAg的存在情况与肝功能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HBsAg、抗HBe、抗HBc阳性患者PreS1-Ag与HBV复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瑾  吴蓉  倪振华  康向东 《检验医学》2009,24(12):904-90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HBV e抗体(抗HBe)、HBV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患者HBV前S1抗原(PreS1-Ag)与HBV复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免疫法(MEI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肝炎标志物、HBV DNA载量和PreS1-Ag,并分析HBV DNA载量和PreS1-Ag的相关性。结果456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患者标本中HBV DNA与PreS1-Ag的符合率为88.37%,两者阳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载量和PreS1-Ag吸光度之间显著相关(r=0.979 9,P〈0.01)。对176例HBV DNA和PreS1-Ag均阳性的标本进一步进行分段分析,HBV DNA载量在2×10^3 - 7×10^4拷贝/mL之间及对应的PreS1-Ag吸光度在0.105-1.696之间的数据相关程度更为密切(r=0.993 9,P〈0.01)。结论PreS1-Ag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反映HBV复制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HBVDNA载量与血清学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应用乙型肝炎病毒核酸试剂定量检测468份献血员样本HBVDNA含量,并分别定性或定量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抗-HBcIgM血清学标志物,计算不同病毒核酸水平样本中5个乙肝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率及HBsAg、抗-HBs水平的分布情况。结果HBVDNA阴性样本中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2.8%、39.8%、0、21.1%、49.6%,而HBVDNA阳性样本中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率分别为91.3%、0.7%、20.9%、65.0%、88.6%,血清学指标在不同HBVDNA水平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7.4,P<0.01)。HBVDNA载量与HBsAg水平成正相关性,与抗-HBs水平成负相关性。结论低水平的HBsAg在不同HBVDNA载量水平的样本均有分布,HBsAg检测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在我国人群中存在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水平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可以弥补血清学检测试剂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2抗原(preS2Ag)与HBV感染5项标志物(HBV-M)、HBV DNA之间的关系及对慢性乙型肝炎分类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84例各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R IA)检测preS2Ag,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preS2Ag的检出率分别为45.98%、67.10%、83.87%及92.86%;preS2Ag在HBeAg阳性、HBV DNA>105拷贝/mL患者中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HBV DNA<105拷贝/m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reS2Ag的检出意味着病毒有复制或有传染性;开展preS2Ag的检测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分类、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姚许一 《疾病监测》2003,18(11):405-408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在大、中专学生中感染现状及HBVM组合模式分布情况,探讨其流行规律,为制订乙肝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ELISA法对3 293名学生进行了血清HBVM监测。结果学生HBsAg总携带率为13.12%,高于全国和本省平均感染水平,男生高于女生。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32.49%、8.23%、9.69%、26.24%。HBV总流行率为48.10%。HBVM组合模式共14种,其中单项抗-HBs阳性占19.95%,大、小三阳分别占7.32%和3.98%。大、小三阳及抗-Hbe阳性者占HBsAg阳性人数的92.36%。结论 学校对健康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检测HBVM及肝功能。对已感染HBV并具有一定传染性的人群,学校要做好管理工作;对HBsAg、抗-HBs和抗-HBc均阴性者加强乙肝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19.
背景:现已经证实使用anti-HBc(+)供肝会使移植后乙肝复发的风险,但anti-HBc(+)供肝的应用明显缓解了供肝的相对匮乏。目的:分析应用anti-HBc(+)供肝移植后乙肝复发风险及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应用计算机检PubMed数据库中1994-01/2009-12关于anti-HBc(+)供肝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donor;liver transplanta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与anti-HBc供肝相关文章。初检得到109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48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HBsAg(+)患者接受anti-HBc(+)供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率为11%,生存率为67%~100%,与HBsAg(+)受者接受anti-HBc(-)供肝相似。HBsAg(-)受者接受anti-HBc(+)供肝总体感染率为19%,其中未感染过乙肝受者移植术后乙肝感染率为48%,感染过乙肝受者后感染率为15%。未感染乙肝与感染过乙肝受者移植后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后感染率分别为3%,12%。采用HBIG、拉米夫定、联合用药的移植后感染率分别为19%,2.6%,2.8%。提示,采用anti-HBc(+)供肝做为供体是安全的,尤其是用在HBsAg(+)、anti-HBc(+)、anti-HBs(+)受者。而HBsAg(-)受者移植后接受拉米夫定可以有效复发乙肝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乙肝血清免疫标志物(HBV M)与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的检测,探讨它们与HBV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乙肝患者100例,根据HBV DNA含量高低分为A、B、C三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PCR)法检测HBV M与HBV DNA含量.结果 抗-HBs、抗-HBc没有显著变化(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的比较中只有HBe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C组比较HBsAg有显著差异(P<0.05),尤以抗-HBe、HBeAg差异最为显著(P<0.01).在HBV M阳性标本中HBsAg、抗-HBs与抗-HBc含量与HBV DNA 之间没有相关性.HBeAg含量随着HBV DNA 含量增高而增高,HBV DNA与HBeAg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531),而抗-HBe含量随着HBV DNA含量增高而逐渐下降,它们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339).结论 HBV DNA的定量检测对乙肝早期诊断、病毒复制水平以及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价等提供了非常准确可靠的信息.HBV M的定量检测为乙肝数据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