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持房室顺序的双腔起搏器(DDD)起搏模式,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房室失同步的单腔起搏器(VVI)起搏模式,但可增加右室起搏,损害心功能,并不能改善预后。生理性起搏的含义及作用机制在不断更新。生理性起搏的治疗策略是采取新模式减少右室起搏、选择性部位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维持和促进心室激动的同步化仍为今后生理性起搏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最小化心室起搏优势的新证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起搏器能有效减少和根治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晕厥和猝死,是上一世纪心血管领域最令人振奋的进展。50年来,这一技术从未间断地向前发展。就生理性起搏而言,经房室同步、变时性起搏两阶段后,现已跨入心室同步化生理性起搏的第三个时代,其最大程度减少了不良性右室心尖部起搏,进而保持了心功能,减少了心房颤动的发生。此外,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还开创了起搏模式转换的新理念。传统的模式转换是双腔起搏器患者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时,从心室跟随(DDD)工作模式转换为心室不跟随(VVI、DDI),而新的模式转换是从AAI(不跟随)遇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出现时,将转换为心室跟随(DDD)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心脏永久起搏器临床应用60余年,从单腔、双腔、到三腔同步化起搏,从固有频率、按需频率、到频率应答,从心室、心房、到房室顺序起搏,从心尖、间隔、左室、到希浦系统起搏,生理性起搏逐渐被认识、发展和实现.  相似文献   

4.
生理性起搏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第一台可植入性起搏器问世至今,起搏器的发展经历了50年的历程。在此过程中起搏器的寿命越来越长、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从单腔起搏器到双腔起搏器再到三腔起搏器,起搏器的工作方式更符合人体生理。传统上,单腔心房起搏(AAI)和房室顺序起搏(DDD)能保持房室的同步性,被认为是生理性的;而单腔心室起搏(VVI)使房室失同步,为非生理性起搏。随着年龄和病情的进展,一些患者可能会发生房室阻滞(AVB)。基于上述原因,DDD被认为优于VVI和AAI。但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却显示,增加不必要心室起搏,尽管仍保持房室同步,也会损害心功能。双腔起搏是否符合生理,是否一定优于其他工作方式?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生理性起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进展进行讨论,为临床上起搏器工作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理性起搏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近年来多个临床试验证实在死亡率、心力衰竭等方面,DDD起搏与VVI起搏无区别,主要原因为高比例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导致的左、右心室及左室内的不同步抵消了房室同步起搏的益处。今后除尽量选择以心房为基础的心脏起搏方式外,应采用诸如动态房室延迟和起搏模式自动转换等功能以最大程度的降低RVA起搏。如果必须依赖心室起搏,应考虑选择RVA以外的部位如右室流出道间隔进行起搏,尤其是在左室功能已受损的患者。维持和促进心室激动的同步化将成为今后生理性起搏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80年代双腔起搏带频率适应功能的起搏器(DDDR)的出现,被认为是最佳的生理性起搏模式,它既能保持房室顺序收缩的同步性,避免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又具有变时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双腔起搏器虽然保持了房室同步,但右心室心尖起搏导致心室失同步,抵消了房室同步带来的益处,心室起搏比例过高导致总病死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1]。因此,最小化心室起搏是目前起  相似文献   

7.
随机试验的证据表明双腔起搏的好处是非常有限的:①生理性起搏与单腔起搏比较,在死亡率和卒中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②DDD模式的慢性右室起搏导致的心室不同步引起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和心力衰竭住院率显著增加;③AF的起搏预防和治疗已显示出很少有效或无效;④生理性起搏器的广泛使用在经济上不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应用三腔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设置短而固定的房室间期(AVI),废弃了房室结生理性房室延迟功能;另外,右室起搏非生理性,而且植入右室电极不但增加患者及术者X射线暴露及手术难度,还干扰三尖瓣闭合引发三尖瓣返流,可导致心室结构及功能的损害,如果双室再同步的获益不能抵消这些损害,将可能导致CRT无应答。最后,三腔起搏要求100%双室起搏,较为耗电,且其价格超过双腔起搏器的2倍以上,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及地区,很多患者常因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昂贵的CRT。通常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CHF患者,其房室结及右侧希-浦系统传导正常,无需起搏右室,提示可研发一种双腔起搏器,通过单左室起搏与从右侧希-浦系下传的自身激动融合即可实现CRT。该双腔起搏系统由硬件及软件两个系统组成,其中硬件系统包括双腔起搏器脉冲发生器、右房及左室两根电极。软件系统包括:(1)基于心房-心房间期推导右房-左室(RA-LV)间期的算法;(2)优化左室优先系数ε(默认值为0.55);(3)基于RA-LV间期优化起搏器AVD的算法,即AVD(n)=RA(n)-LV(n)间期×ε。该自动优化实现双室再同步的双腔起搏系统可代替目前的三腔起搏系统,对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及向发展中国家及地区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生理性起搏     
随着心脏电生理研究和起搏器工程技术的进展,生理性起搏获得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生理性起搏不仅可以用来挽救病人的生命,还可以用来恢复心脏正常同步化功能,纠正不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生理性起搏的概念不断得到新的诠释,即以最适当的起搏模式、最合理的起搏参数设置、最理想的起搏部位来最大限度地保持心脏房室之间,左、右心房之间,左、右心室之间,左心室内各节段间的同步化和提供机体需要的心率支持。生理性起搏的概念、内涵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研究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也同时给起搏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植入起搏器患者及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部位起搏时心电图Tp-Te(T峰-末)间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及无心脏病史者,测量心电图V2、V3、V4导联的Tp-Te间期,分别比较植入起搏器组与健康成人组、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单腔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以及双心室起搏组与单腔右室起搏组心电图Tp-Te间期。结果植入起搏器组较健康成人组Tp-Te间期明显延长(P<0.001),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单腔右室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双心室起搏组Tp-Te间期较单腔右室起搏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植入起搏器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Tp-Te间期不能作为起搏器右室电极固定位置以及单、双腔起搏器选择的参考因素,双心室起搏可提高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