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应用免疫比浊和发色底物法测定15例AMI患者血浆中的AT-Ⅲ、PLG、α-APL、PT、PA、FIB。结果显示:AMI患者AT-Ⅲ为86.40±30.40与对照组109.80±14.80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溶栓前、后PT、PA、FJB、PLG、α2-APL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上述指标可作为AMI辅助诊断、溶栓治疗监护和预防出血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4.
肝硬化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变化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与纤溶活化功能变化与肝功能损害程序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以及纤溶活化状态,APTT,PT,Fbg,D-二聚体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显著意义,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B,C级中APTT,PT,Fbg值与A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肝硬化患者APTT及PT可延长,D-二聚体含量增高,而Fbg含量降低,并且与疾病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D—二聚体与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及纤溶活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在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对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和50例老年健康人的DD,Fg含量进行了检测,并测定其PT,KPTT。结果 急性心梗(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的DD,Fg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SA)组和陈旧性心梗(OMI)组(P<0.01);AMI组与A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组DD,Fg含量高于无合并症组(P<0.01)。AMI组PT,KPTT比其它各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体内血浆DD,Fg含量与病变程度有关,提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6.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即时采取溶栓治疗,已被多数学者确认。作者观察了用尿激酶(UK)治疗AMI30例,对其治疗前后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以及抗凝血酶Ⅲ的活性与抗原(AT-Ⅲ:C与AT-Ⅲ:Ag)进行动态检测,现报... 相似文献
7.
覃世坚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27(6):901-903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病变的冠状动脉并发粥样斑块破裂出血、血管腔内血栓形成,使冠脉闭塞而引起心肌严重缺血、坏死。现代医学治疗AMI是建立在心梗的发病机制上,即通过静脉注入纤维蛋白溶解药,使内源性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从而由纤溶酶水解形成的纤维蛋白来溶解血块,使冠脉再通。快速冠脉溶栓可限制梗塞范围扩大,减少左室功能不良,提高生存率,这一方法已被临床广泛接受。但不同的溶栓制剂,临床效果不同。现对近年来溶栓治疗上使用的一些新的特异溶栓药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表明蚯蚓纤溶酶(QM_(85))不仅具有体外溶解血栓的作用,而且口服300万mm~2/kg或静注10万mm~2/kg可加速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溶栓效应,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QM_(85)还能使兔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下降,“3P”试验阳性,凝血时间,复钙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9.
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尿激酶选择性颈动脉内溶栓 ,同时联合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用药剂量、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经临床随机对照实验 ,并和川芎嗪、维脑路通进行比较 ,应用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及脑梗死体积进行疗效评价 ,同时比较其凝血酶原时间 (PT)、aPTT、纤维蛋白原 (Fib)、D -二聚体及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观察其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从治疗后第一天即出现明显效果。在治疗第 3、7天的CT扫描 ,治疗组的低密度缺血灶体积 ( 10 2 7± 2 3 6ml,7.82± 1.73ml) ,较对照组明显缩小 (P <0 0 5 ) ,从总有效率比较显示 :治疗组( 92 % )优于对照组 ( 68% )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用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未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尿激酶选择性颈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应用 ,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最低产物之一,应用包被单克隆抗体的Latex方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可判断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本文发现的3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检测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6.33%,表明消化性溃疡可有存在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和不溶栓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4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动态变化。其中尿激酶溶栓治疗18例。结果:AMI血浆Fg水平高,且在一周内进行性增高;溶栓治疗后Fg-过性显著降低,但很快即出现反弹;溶栓组和未溶栓组Fg均在5d左右达高峰,1周病死率分别为5.5%和22.7%;存活组Fg水平的演变与溶栓组一致,死亡组与未溶栓组一致。提示溶栓后接着用抗凝剂是必要的,不适合溶栓者仍可考虑用抗凝剂,抗凝剂维持时间可能应达5d左右,血桨Fg水平的动态观测对估计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观察尿激酶 天普洛欣(UKTP)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502例AMI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70岁组(117例), ̄68岁组(152例)和〈65岁组(233例),观察临床疗效,副作用及病死率等。UKTP剂量为200万U至300万U,采用Bolus法30min内给药。结果 ①按临床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标准,再通率依次为70.9%,79.6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肌钙蛋白T(TnT)判断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再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酶联免疫法测定52例AMI病人溶栓后血清心肌特异性TnT的变化,与CK、CKMB及冠脉造影等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例TnT均显著升高;以TnT高峰时间≤发病16h和TnT12h/24h比值>1.0做为血管再通标准,其敏感性分别为84.2%和86.8%,特异性为78.6%,准确性分别为82.7%和84.6%。结论:TnT做为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55例AmI患者分为溶栓组和非溶栓组,分别测定并比较其溶栓前后QTd变化。结果 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小,而非溶栓组QTd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mI患者QTd明显增大,但行静脉溶栓再通后,其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5.
检测4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白细胞变形能力(LD)的变化。结果显示,AMI病人L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有室性心律失常者LD较无室性心律失常者明显降低(P<0.001)。LD随着血浆纤维蛋白原(F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脂质过氧化物代谢产物丙二醛(MDA)水平的增高和血浆镁(Mg~(2+))浓度的降低而降低。结果提示,在预防和治疗AMI过程中,提高LD,对改善微循环、增加缺血心肌的血流、缩小梗塞面积和改善预后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300万U尿激酶天普洛欣(UKTP)静脉深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611例AMI患者进行UKTP静脉深栓治疗,Bolus法给药。随机分为A组(300万UUKTP)、B组(250万U)和C组(150万U ̄200万U)。对比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副作用、5周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EF)、再通时间、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心肌断层显像(SPECT)、心肌缺血面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剂量 ( 50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0min内静脉注射rt PA50mg治疗AMI 116例 ,依据临床指标判断再通。应用超声心动图比较再通组与未通组的心功能。结果 :冠脉再通率、出血发生率及住院期间再梗死率分别为78 4 % ( 91/116)、14 7% ( 17/116)和 5 2 % ( 6/116) ,再通组心功能明显好于未通组 (P <0 0 1) ,5w病死率再通组 1 1%显著低于未通组 8 0 % (P <0 .0 0 1)。结论 :小剂量rt PA静脉溶栓可获较高冠脉再通率 ,明显改善心功能 ,降低病死率、出血并发症及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8.
白玉珍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8,4(4):351-35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疗效与溶栓前后,心电图QT离散度(QT离散度)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立即做17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R-R间期及QRS间期,取其均值,计算出QT离散度。结果:溶栓成功组(36例)溶栓后2hQT离散度明显增加,以后逐渐缩短。溶栓失败组(24例)溶栓后2h及2d的QT离散度无明显变化。溶栓失败组和未溶栓组(45例)治疗后7~14d的QT离散度较治疗前缩短,两组无明显差别。溶栓成功组7~14d的QT离散度较溶栓失败组明显缩短。结论: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与静脉溶栓的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用99m Tc-M 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SPECT) 评价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塞(AM I)尿激酶(UK)溶栓治疗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537 例AM 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麦组(292 例)采用UK 溶栓疗法和参麦注射液治疗,对照组(245 例)只使用UK 溶栓疗法。于溶栓治疗后第7 日进行SPECT 检测。对两组心肌缺血面积(IM A)和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参麦组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患者(211 例)的 IM A 显著低于对照组IRA 再通患者(178 例,P< 0.01)。参麦组 IRA 未通患者(81 例)的IM A 与对照组(67 例)比较,亦显著降低(P< 0.05)。参麦组EF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 在AM IUK 溶栓治疗早期使用参麦注射液可显著缩减IM A,提高EF。参麦注射液对 AM I溶栓再灌注心肌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