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考察自我指向和他人指向的自我负性认知评估类型对个体选择特定羞耻情绪认知调节策略的影响。方法:采用情境故事法操纵两种能激发羞耻的负性自我认知评估以诱发个体羞耻情绪,比较两种条件下个体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上的差异。结果:①自我指向的自我负性认知评估仅和能维持/扩大羞耻严重程度的消极认知策略有关,而他人指向的自我负性认知评估既和上述消极认知策略有关,又和防御型及修复型策略的选用有关。②自我指向的负性认知评估是羞耻体验中的主要负性认知评估类型,而他人指向的自我负性认知评估常伴随前者出现,并可加剧其强度。结论:自我负性认知评估类型对个体认知调节策略的选择有一定影响,但这一影响的表现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2.
尴尬与羞耻皆是负性的自我意识情绪,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对二者进行明确区分。本文从语义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二者进行辨析,详细论述了二者在诱发事件、认知归因、旁观者在场、神经生理基础及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及情绪表达、应对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指出它们与心理疾病的关系。未来进行跨文化研究时应保证语义等价性,加强对尴尬和羞耻差异的量化,对社交焦虑等心理障碍进行临床干预时注重对尴尬与羞耻的评估与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动情绪调节策略对焦虑者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方法:以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ATI)为标准,筛选出焦虑组和正常组被试各90名,以句子整理任务启动不同的自动情绪调节策略。结果:①启动自动表达抑制策略时焦虑组对情绪图片的唤醒度显著高于正常组,而启动自动认知重评策略时两组无显著差异;②焦虑个体在自动认知重评策略的调节下对情绪图片的唤醒度最低,而无策略组的唤醒度最高。结论:自动认知重评和自动表达抑制均能有效下调焦虑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且自动认知重评的效果优于自动表达抑制,因此自动情绪调节策略有助于缓解焦虑个体的焦虑感。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选用一般健康问卷和情绪调节问卷,对3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差异检验表明,在情绪调节策略上,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t=3.135, P<0.01);在认知重评策略上无显著性别差异(t=1.259, P>0.05).相关分析表明: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忧郁、焦虑)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结论 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场依存、场独立个体在羞耻、悲伤记忆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考察被试的羞耻、悲伤记忆.结果:①在回忆字数、提及他人次数上,情绪与场认知风格出现交互作用.②场依存个体更多的提及情绪性行为、他人在场,但场独立个体更多的报告了他人评价.差异边缘显著.③悲伤回忆中提及情绪词次数显著多于羞耻回忆,且更多的报告事件发生时间.④被试在羞耻回忆中,提及他人多于提及自我,思维中自我少于其他描述中自我.⑤场依存被试悲伤回忆中提及他人次数多于提及自我次数,思维中自我均少于其他描述中自我.⑥悲伤回忆中提到情绪性行为次数、思维句数均多于羞耻回忆.结论:本研究结果支持场独立、场依存者情绪记忆有差别的假设,并且有情绪特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当代研究生的情绪调节的认知策略的方式.方法: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对北京市三所高校的533名在校硕士生、博士生进行集体问卷调查.结果:①研究生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之后,使用频率最高的情绪调节的认知策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和换角度思考;②不同性别的研究生在灾难化这一情绪调节的认知策略的使用上具有显著性差异;③不同年级的研究生情绪调节的认知策略的使用在自我责难和反思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之后,研究生普遍能够运用积极的认知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男生比女生更多运用灾难化策略;硕士研究生比博士研究生更频繁运用自我责难和反思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职业人群失眠、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负性心境的关系.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PSQI)、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量表(CERQ)和简式心境状况量表(POMS-SF)对355名成人进行测量.结果:①失眠与负性心境、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灾难化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重新关注、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因子呈显著负相关:②回归分析显示失眠、灾难化、重新关注计划、沉浸能够预测负性心境,在控制了失眠之后,灾难化、重新关注计划、沉浸仍有显著的预测作用;③路径分析证实了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失眠与负性心境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失眠、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负性心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探索情绪调节策略对工作家庭关系的影响,及正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陈式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已婚全职员工作为研究对象,最终获得有效数据239份.结果: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与工作家庭双向冲突负相关、与工作家庭双向促进正相关;表达抑制的情绪调节策略与工作家庭双向冲突正相关、与工作家庭双向促进负相关;负性情绪在认知重评与工作家庭双向冲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正性情绪在认知重评与工作家庭双向促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认知重评策略能够通过改善个体的情绪,促进工作家庭间的平衡,而表达抑制非但无法帮助个体处理好工作家庭关系,反而会破坏工作家庭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情绪调节认知策略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认知策略的特征。方法:以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测查1910名青少年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使用的情绪调节认知策略。结果:中学生比大学生在适应性认知策略上的得分要高。女性更多使用适应性认知策略。青少年在适应性认知策略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适应性认知策略。结论:青少年在应对应激性生活事件时使用的认知策略存在年龄、性别差异。青少年在应对应激性生活事件时更多的使用适应性认知策略。青少年情绪调节认知策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考察乐观特质是否会影响不同强度负性情境下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方法:运用情绪调节选择范式,实验一呈现高低两种强度负性图片,考察乐观、中性和悲观被试选择积极重评和注意转移策略几率的差异;实验二呈现同一低强度负性图片,对比三类被试选择积极重评和分离重评几率的差异。结果:高强度情境下乐观个体选择积极重评和注意转移的几率无显著差异,低强度下个体越乐观,选择积极重评策略的几率越高(实验一);悲观组选择分离重评显著多于积极重评,乐观与中性组对两者的选择无显著差异(实验二)。结论:面对不同强度的负性情境,乐观者均倾向于选择积极重评策略,且能灵活选择多种认知重评策略来调节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会支持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500名大学生施测社会支持量表和认知情绪调节量表。结果①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在自责、容忍和灾难化上有显著差异(P〈0.01),在积极认知情绪调节上无显著差异;②社会支持与认知情绪调节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且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有一定预测作用;③贫困度和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二者在认知情绪调节的个别维度上主效应显著。结论贫困度对学生采用自责、容忍和灾难化策略有显著影响,社会支持对认知情绪调节的影响较复杂,能够一定程度上预测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认知情绪调节、体验回避对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325名中学生的自伤行为以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体验回避做了调查,分析中学生不同性别的自伤行为的差异,分析不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自伤行为的影响,体验回避对自伤行为的影响,以及体验回避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中的作用。结果:不同性别中学生在自伤行为无显著差异(t=1.59,P=0.113);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与自伤行为相关不显著(r=0.028);体验回避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自伤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自伤行为的影响是完全通过体验回避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和焦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和焦虑影响的总体情况及特点.方法 329名大学生接受了"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和SCL-90中的抑郁和焦虑2个分量表的评定.结果 大学生采用较多的认知情绪节策略依次是积极设想、自我负责,反思和积极关注;反思和灾难化对大学生抑郁和焦虑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其中在灾难化对抑郁的预测作用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01).结论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和焦虑有显著影响,且各有不同特点.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提供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Conceptualizations of emotion regulation have l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regulatory abnormalitie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emotional disorders. However, existing research on emotion regulation in anxiety and mood disorders has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regulation of negative emotions rather than positive emotions. Recent findings indicate that disturbances in pos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occur across emotional disorders, and may be a generative target for treatment research. The aims of this paper are to: 1. Present a transdiagnostic model of positive emotion disturbances in emotional disorders; 2. Review evidence for disturbances in pos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in emotional disorders across categorie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3. Propose treatment strategies that may address these disturbanc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羞怯与非羞怯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及情绪调节的内隐态度。方法在武汉某高校通过羞怯量表选出羞怯大学生77名,非羞怯大学生79名,分别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情绪调节版内隐联想测验进行调查。结果①在情绪类别上,羞怯大学生在痛苦、厌恶、内疚、害羞、羞愧、恐惧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羞怯大学生(t=2.738,2.309,2.587,6.663,3.531,5.385;P0.05);②羞怯大学生在调节正性情绪时,在抑制这种情绪调节方式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羞怯大学生(t=2.35;P0.001);在对负性情绪的忽视、重视、宣泄及自然调节这几种情绪调节方式上的得分,与非羞怯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t=-3.20,10.30,3.39,2.38;P0.05);③羞怯与非羞怯大学生在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羞怯大学生对负性情绪的调节量显著多于非羞怯大学生,羞怯大学生在情绪调节方式上存在一定的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

This study sought t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Emotional Cascade Model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 and to examine if body regard mitigates these variables' impact on NSSI in college students. We tested a three-way interaction between emotional reactivity, maladaptive cognitive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body regard predicting NSSI frequency.

Methods

Two thousand sixty-six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ge = 20.38; 72.4% identified as female; 91.7% White; 22.7% with NSSI) completed measures of emotion reactivity, maladaptive cognitive regulation strategies, body regard, and lifetime NSSI frequency.

Results

The three-way interaction between emotion reactivity, maladaptive cognitive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body regard was significant.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emotional reactivity and maladaptive cognitive regulation strategies on NSSI was significant when body regard was low but not significant at average and high levels of body regard. The highest NSSI frequency was reported by those high in emotion reactivity and maladaptive cognitive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low in body regard.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emotional cascade theory of NSSI, and support assertions that body regard might act as a protective barrier against NSSI in the context of heightened emotion reactivity and maladaptive cognitive regulatio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情绪调控在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中的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利用认知情绪调控问卷调查了265名大学生的积极评估与沉思默想两种策略与PTSD症状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情绪调控策略与PTSD症状之间的性别差异,并利用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了生活应激经历与情绪调控策略对PTSD症状的影响。结果女生比男生会更多地采用积极评估策略来应对应激(t=-1.91,P=0.058),并且积极评估策略与女生的PTSD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回避:r=-0.26,P0.01;记忆闯入:r=-0.19,P0.01;高唤醒:r=-0.19,P0.01)。但积极评估与PTSD症状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积极评估策略的使用与男生的PTSD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记忆闯入:r=0.28,P0.05;高唤醒:r=0.26,P0.05)。沉思默想与PTSD症状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男女差异,无论对于男女,沉思默想与PTSD症状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37~0.46,P0.01)。研究还发现,情绪调控比生活应激经历本身更能决定PTSD症状的严重性。结论应激后陷入沉思默想不但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还可能会破坏男性利用积极评估策略应对应激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