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螺旋桨皮瓣是一种通过以血管蒂为旋转轴,旋转后大桨和小桨分别覆盖受区创面和供区创面的岛状皮瓣。由于小腿部穿支血管解剖特点,胫后动脉与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被广泛运用于足踝部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螺旋桨皮瓣相关文献,回顾了螺旋浆皮瓣对于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治疗的进展与目前广泛存在于临床当中的关于皮瓣的一些问题,归纳了多位学者提出的解决方案以及笔者的设想。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针对螺旋桨穿支皮瓣对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技术也得到不断改善,但对于血管变异概率大的穿支血管,彩超仍然可能出现假阳性。而螺旋桨穿支皮瓣对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3个常见问题已然有了对应的解决方案,但如何综合几种改良方案中的优点来使皮瓣的切取更加“free-style”?修复损伤时如何更好的重建感觉?以及修复时游离皮瓣与螺旋桨皮瓣的选择问题和孰优孰劣?都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行岛状皮瓣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1976年,Bostwick描述以颞浅血管为蒂,形成逆行岛状筋膜瓣用于头面部创面的修复。王炜、鲁开化(1982)和Stock(1983)又分别报道将桡动脉游离皮瓣(中国皮瓣)改为带远端血管蒂移位,形成逆行岛状皮瓣,用于修复手部创面和进行拇指再造。之后的20余年间,10余种带知名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被开发出来,主要用于修复肢体远端损伤。该类皮瓣采用逆行血流的方式,能在不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的前提下,将近侧供区组织带蒂转移至远侧受区,手术简单且一期完成,这对修复容易受伤而又缺乏远侧组织、不能应用近端蒂皮瓣的腕踝和手足肢端等部位,极具临床价值。本文对逆行岛状皮瓣的研究进展情况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带隐神经内踝前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内踝前动脉穿支为旋转点,以隐神经相伴行的大隐静脉为轴线,根据受区大小、部位及旋转点的位置设计带隐神经内踝前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8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3cm×4cm-5cm×8cm,血管蒂长4-6cm,血管蒂旋转部位于内踝上1-3cm。结果 8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2-36个月,皮瓣无皮肤破溃,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基本满意,行走正常,术后1年两点辨别觉为1.0-1.2cm。结论带隐神经内踝前动脉穿支蒂皮瓣切取简便快捷,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皮瓣切取面积大,逆转距离短,能恢复一定的足踝部感觉,是一种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4.
探讨临床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术后静脉回流障碍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分析直接运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术进行治疗后发生静脉回流障碍的原因,并总结术前应用多谱勒血流探测皮瓣蒂部的动脉穿支、下肢静脉造影,了解下肢深浅静脉交通支情况后运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术,出现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的情况。结果 2003年至2007年直接运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术的20例患者,术后出现皮瓣静脉回流障碍10例。2008年至2010年术前常规应用多谱勒血流探测皮瓣蒂部的动脉穿支、下肢静脉造影了解下肢深浅静脉交通支,再施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术的11例患者,造影发现深浅静脉均通畅9例,其中2例术中皮瓣解剖成功后,将小隐静脉与浅静脉吻合,皮瓣均一期成活。1例患者旋转点以下未见明显深浅静脉交通支,1例患者于胫后多谱勒血流探测仪未探测到明显的动脉穿支改行其它皮瓣修复创面。结论回流障碍的患者踝周多经过严重的暴力损伤,并且经过一次或多次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损伤了外踝处的动脉穿支、静脉网及深浅静脉交通支损伤,影响了皮瓣的静脉回流。术前应常规对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创面的患者进行必要的评估,术中必要时小隐静脉与浅静脉吻合,可有效减少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术后静脉回流障碍。  相似文献   

5.
足底和足内侧区切取游离或带蒂皮瓣时供区部位隐蔽,皮瓣血管蒂位置表浅易于解剖,不损害主要血管,皮瓣质地与手部皮肤相似,可携带神经重建受区感觉功能。因此,该处是带蒂皮瓣转移修复前足及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重要供区,也是游离皮(肌)瓣修复手部创面的良好供区。目前可于该处切取的皮(肌)瓣包括:足底内侧皮瓣(medial plantar skin flap)[1],足内侧皮瓣(medialis pedis flap)[2],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edial plantar artery perforator flap,MPAP)[3],足底内侧肌间隔筋膜岛状皮瓣(plantar marginal septum cutaneous island flap)[4],足底内侧静脉皮瓣(medial plantar venous flap)[5]和母展肌瓣(abductor hallucis muscle flap)[6]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治疗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形状、面积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旋转点最低在外踝尖上5cm,修复15例创面.结果 术后15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皮瓣远端小片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成活率高,感觉恢复好,皮肤质量较好,切取简便,创伤小,效果好,是修复足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腓动脉中低位螺旋桨穿支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收治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8例,采用改良腓动脉中低位螺旋桨穿支皮瓣修复,术前便携式多普勒探测穿支并定位,设计改良螺旋桨皮瓣,以腓动脉主干为皮瓣轴线,以穿支为界分为较大的皮瓣头部(大桨)和较小的皮瓣尾部(小桨),将旋转点至创面距离作为大桨长度,皮瓣宽度为大桨长度的1/2~2/3,大桨的长宽比不超过2:3。以大桨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小桨修复大桨创面。术中保留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踝周软组织缺损创面范围为3.0 cm×3.0 cm~10.0 cm×4.5 cm,腓动脉中低位穿支皮瓣面积为5.0 cm×3.0 cm~23.0 cm×5.0 cm。术后观察受区及供区的外形及功能,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18例皮瓣均I期成活,1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7~21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两点辨别觉7~11 mm,供、受区外形满意。患者穿鞋及行走不受影响,足外侧感觉及足部回流正常,患足AOFAS评分92~97分,平均94分。结论改良腓动脉中低位螺旋桨穿支皮瓣血供可靠,避免皮瓣远端坏死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供区,是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8.
外踝后穿支皮瓣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腱,表面为深筋膜覆盖,间隙内充满疏松脂肪组织。在外踝后间隙内走行的腓动脉终末支及其延续的跟外侧动脉,共发出2~3条皮肤穿支血管,口径0.1~0.8mm。一般0.5mm以上的穿支血管总能找到1条。外踝后间隙内的穿支血管与上方的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间,遵循“压力平衡规律”,穿支血管的“口径和间距”互补代偿,以保证该区域血供的稳定。临床上设计切取以外踝后穿支血管为蒂的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旋转轴点在外踝尖上1~2cm,面积10~14cm×4~6cm,修复3例足踝创面,皮瓣完全成活。结论:外踝后穿支皮瓣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旋转轴点下移,更适合修复足踝远侧的创面,且减少对小腿供区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并比较穿支螺旋桨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5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创面局部情况及创面位置选择不同皮瓣修复,分为穿支螺旋桨皮瓣组(n=27)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组(n=30)。比较两组术后皮瓣存活情况,随访6个月,采用改良Weber标准评价患者踝关节功能,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温度觉、触觉,供区瘢痕挛缩及满意度。结果穿支螺旋桨皮瓣组手术时间短于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组,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低于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在疼痛、步态、日常活动、踝活动范围及距下关节活动范围方面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胀方面,穿支螺旋桨皮瓣组评分低于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皮瓣温度觉、触觉及瘢痕挛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支螺旋桨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均可有效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但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在外观恢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
背景: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在临床上首选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但部分患者因全身状况或血管因素不能耐受或不宜行较大的岛状皮瓣转移手术,而常规的胸壁局部皮瓣因受旋转角度及距离的限制,又难以适用。目的:介绍一种简单、实用而又打破传统任意皮瓣长宽比例限制的"网球拍"状皮下筋膜蒂皮瓣在乳腺癌术后放射性溃疡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在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主导的肋间穿支系统供血范围内,于健侧胸壁沿肋骨走向设计,不带知名血管,蒂部近胸骨,以皮下组织蒂(含筋膜)为蒂的"网球拍"状皮瓣,通过隧道转移修复对侧乳腺癌术后放疗所致溃疡9例,其中皮瓣最大11 cm×13 cm,最小5.0 cm×3.5 cm,蒂宽2.0-3.0 cm,蒂长2-8 cm。结果与结论:9例"网球拍"状皮下筋膜蒂皮瓣全部成活,外形理想,随访3个月到3年,溃疡无复发。该"网球拍"状皮下筋膜蒂狭长窄蒂皮瓣不带知名血管,无需解剖血管,切取容易;其长宽比例超过常规任意皮瓣,蒂部狭长使其旋转和覆盖范围大,供区范围大,可切取包括乳房下皱襞皮肤的健侧胸部软组织,是修复部分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较为理想的皮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