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温病条辨》中汤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温病条辨》中汤方的药味数、单剂量及服药量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3.
湿热病邪处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在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因误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湿温传之中焦,因土为杂气,兼证甚多,皆以苦辛寒、苦辛淡立法,因“辛能胜湿而升脾阳,苦能燥湿清热,寒能清热,淡能渗湿也”。笔者拟就湿热病邪从上焦传至中焦的不同形式,对其在中焦的治法方药作以下探究。  相似文献   

4.
“下利”包括泄泻与痢疾两个病证。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则泻出如水;痢疾,古称“滞下”,以腹痛、里急后重、下赤白脓血便为特征。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论下利证治之条文有30余条,对其病因病理颇具发挥,辨证论治甚为祥备,处方用药有法可循、有案可据、极尽变化,于临床颇具指导意义。兹就书中对下利证治所论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温病条辨》银翘散及其变方的应用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是清代吴瑭编著的一部论述外感温热病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的医书,其对外感病的认识在《伤寒论》论治外感的基础上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吴瑭所创制的银翘散及其变方,制方严密,辨证精妙,仍是当今临床常用的方剂。现对《温病条辨》中银翘散及其变方的用法综述如下。银翘散治上焦病1·银翘散本方应用银翘散由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生甘草组成,作散以鲜苇根汤煎,具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温病初起。在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中,银翘散与桂枝汤相对,“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  相似文献   

6.
清代温病大师吴瑭(字鞠通)擅用辛味药。据统计,其所著《温病条辨》总载方二百余首,而用辛味药者竟达百余首,其中以苦、辛并用最多,中焦及湿湿病证应用为广。兹就其应用特点浅探如次。1 辛凉轻宣以透表 对温病初起病邪在表、内应于肺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一系列肺卫表证,吴氏宗《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基本原则,并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之经验,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书中详论温病三焦用药,分析各篇药物使用可见其重视中焦脾胃。三焦用药以治上焦轻宣温邪,兼顾养阴益气;治中焦平调脾胃,权衡邪实正虚;治下焦填精益髓,随证逐邪于外为特点。  相似文献   

8.
翁宜峰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1):1006-1007
应用类比法,探讨从《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论述的温热病的发病季节、病因、传变规律、证治内容,结合历代温病名家对新感春温病的肯定,推论温热病即新感春温病,阐明吴氏对春温病贬废伏气学说、褒扬新感觉说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咳嗽一证,古今诸家立论甚多,多从风、痰、火等病理因素论治。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岭南地区咳嗽夹湿者颇多,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对因湿致咳及从湿治咳的论述。最为系统及深刻,对后世从湿治咳的辨证论治起到了指导性作用。现就《温病条辨》对湿邪与咳嗽的病因病机及法则等稍作探讨,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温病条辨·燥气论》结合《吴鞠通医案·中燥门》中几则医案,对燥气的属性和燥病的治疗作了探讨。同时,对吴氏病案中一些不足之处,作了分析,井提出了“活燥首先当辨其为凉燥或温燥,再就是视其正化与对化而分别予以温润散寒或辛凉濡润的方法”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运用湿温学说辨治慢性肾病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文录 《新中医》1996,28(6):6-8
本文从六个方面探讨了湿温学说和慢性肾病二者的内在联系及治疗方法,对临床治疗慢性肾病、提高临床效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长秦 《中医药学刊》2002,20(6):786-786
通过对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治久痢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探讨,指出其特点有三,1,久痢扶正不忘驱邪;2,久痢治疗因人而制宜;3,久痢用药精选巧配。  相似文献   

13.
麻晓慧 《陕西中医》2003,24(1):83-83
《温病条辨》中焦篇与下焦篇共有治痢方 2 8首 ,其所用之法基本是继承了历代医家的经验 ,如解表、清里、温中、利湿、固涩、调气、和血等 ,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治法。其所用之方的直接来源主要源于《临证指南医案》的病案方 ,也有直接运用仲景等其他医家之方及自创方。正如叶天±所言“治痢大法 ,不过通塞二义”。该 2 8首治痢方可分为祛邪与补益固涩两大类 ,下面分别论述之。1 祛邪为主之方 1 3首 有四苓合芩芍汤、活人败毒散、加减芩芍汤、泻心汤、滑石藿香汤、五苓散加寒水石方、加减小柴胡汤、加味白头翁汤、茵陈白芷汤、断下渗湿汤、…  相似文献   

14.
湿为六淫之一,为有形、重滞、弥漫的阴寒之邪。湿为长夏主气,五行分属土,因土旺于四季,故湿不受季节之限制,在一年四季均有温邪的存在。如冬季可病“寒湿”,春季可病“风湿”,夏季可病“湿热”,季夏、孟秋之月可病“暑湿”。由此可知,湿邪为病相当广泛,但究其病因不越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类,其外因多与季节主气有关,一年之中湿之主气为长夏,此时阴雨绵绵,当然湿病多发,加之暑气未消、湿热相混则病湿温。因此,凡对由湿邪引起的外感类病证的治疗,多参照湿温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神昏是温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之一。根据感邪性质不同和病情的轻重,可有神昏谚语、神志昏蒙、昏愦不语、神志如狂等不同表现。关于神昏的病机及其治疗,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从上、中、下三焦对神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使其理论更加系统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创新,提出了很多独到、新颖的见解。笔者就从病机、治疗两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1 关于神昏的病机 汉代张仲景认为神昏的病机是阳明腑实热结,主张用苦寒攻下的承气场治疗。这之后很多年,这种观点一直占着主导地位。至清代叶天士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至热邪逆传膻中,神昏目瞑,……其势危急”。从而突破了以往神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男性不育症与肝气郁结密切攸关,病发过程中除肾亏外,不少患者兼血虚、血瘀、痰阻、肝热、阳遇等证,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总则,酌情配伍益肾、养血、活血、化痰、清热、通阳诸法,并应配合精神疏导等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关联规则及隐结构分析探讨《温病条辨》中湿温病方药用药规律。方法 选用《温病条辨》上、中、下三焦篇中湿温目下所用方剂,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Excel 2021、SPSS Modeler 18.0以及Lantern5.0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次、关联规则及隐结构分析,分析湿温病上、中、下三焦用药规律方面的联系与区别。结果 纳入上焦6首方剂、22味中药,中焦45首方剂、81味中药,下焦21首方剂、72味中药。结果显示上焦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累计出现频率达73.33%;中焦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化湿药、行气药累计出现频率达55.32%;下焦补虚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累计出现频率达62.17%。通过对三焦药物的性味归经分析,上焦治疗湿温病以性味寒、苦为主,主归肺经,次归胃经;中焦治疗湿温病所用药物温、寒并重,辛、甘、苦味并重,主归胃、脾经,次归肺经;下焦以温为主,主以辛、甘味,次以苦味,脾经为主,次以肾、胃、肝、肺经。关联规则及隐结构分析显示化痰散结及养阴护阳法在治疗湿温病处于中、下焦时的重要性。结论 《温病条辨》中湿温病三焦分治特点鲜明,除了贯穿三焦的清热燥湿法,行气宣...  相似文献   

18.
湿温治验     
[案一] 患者周某,女,30岁,农民。1982年8月25日初诊。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较显,头重如裹,身重困倦,尤以下肢沉重为主。脘闷不饥,口干不欲饮,小便微黄,苔白腻,脉濡缓,体温37.7℃。此乃长夏之时,湿热入浸(湿重于热)、郁遏卫气、气机不宣所致。卫阳被遏,故恶寒少汗;湿中蕴热、热处湿中,故身热不扬;午后湿热交蒸较甚,故发热较午前为重。湿邪阻滞、清阳失宣,则身重倦怠、头重如裹;湿  相似文献   

19.
《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制方206首,其中原方袭用或加减化裁,或变法运用仲景方竟达69首,占总数的34%。本文拟就仲景方在《条辨》中运用的一般情况及特点,略陈管见。一般情况:《条辨》运用仲景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原方照用,名同药同,甚至连煎服法也有完全一样,但多数于剂量上有变化,少数于煎服法作改动,本类计有21方。二是加减运用,计11方。有的在方剂前冠以加  相似文献   

20.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立湿温病为专病,详细阐述从三焦论治湿温病理论。湿热邪气弥漫三焦,在上焦宜宣化,中焦宜宣畅,下焦宜渗利,分消走泄,开宣肺气,宣畅气机,祛湿清热。分析《温病条辨》湿温病篇方剂常用角药配伍,探求吴鞠通用药心法与组方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