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证论》是清代著名医家唐宗海论治血证的专著,唐氏体会《内经》、仲景之书的要旨,触类旁通,遍览群集,亲身实践,将他论治血证心得精微奥义,一一阐发,或伸古人所欲言,或补前贤所未备,对血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大法,用药宜忌等内容有许多精辟论述,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锡纯论治血证举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马小青,汪辉东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先生,以富有创新精神而著称,对辨证论治、遣药立方,注重实践、讲求实效。其论治血证的若干饶有特色的经验,颇能指导临床,开拓思路,故据《医学衷中参西录》探讨之。1对吐衄病机的认识:责重阳...  相似文献   

3.
唐容川所著《血证论》提出脾阴对于血证类疾病治疗具特殊意义,即脾阴濡润,方能津血充盛,五脏六腑得到滋养,四肢百骸得以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脾阴能够濡润脾脏并能激发脾生理功能,当脾阴生理功能正常能够使得津血生化有源,濡养周身脏腑组织。笔者通过分析脾、脾阴功效及二者与血证的关系,并结合卵巢早衰型闭经及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二则案例,结合临床运用阐述从脾阴论治血证的运用体会,阐述从脾阴论治血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安医家孙一奎,其一生潜心医学,医术精湛,著述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氏医案》,在其著作《赤水玄珠》第九卷中专设血证一门,各科血证共13章节,论治详细,颇具特色,在其《医旨绪余》和《孙氏医案》中亦有关于血证的精彩论述,通过对孙一奎《赤水玄珠》中各科血证诊疗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孙一奎临证辨治血证多补血止血并举、重视温补、不纯用寒凉的学术特色,同时能够为中医临床诊疗血证提供思路,更好的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以创立三焦辨证作为温病之辨证纲领而蜚声医林,观先生所著《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两书,其辨证体系不独为温病而设,对内伤杂病之辨治亦颇具指导意义,兹就两书中从三焦论治血证之心法作一探讨。1 血证分三焦治(?)不治血《温病条辨·卷四·治血论》谓:“至于治之之法,上焦之血,责之肺气,或心气;中焦之血,责之胃气,或脾气;下焦之血,责之肝气、肾气、八脉之气”,此明确指出了血证产生的病机皆是上焦、中焦、下焦所属脏腑的气机功能失调,故治血证之关键,必须按三焦不同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西汇通派大家陆渊雷治疗血证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用药特色。[方法]通过研读《陆渊雷医案》及《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探讨陆渊雷对血证治法的科学性认识,并归纳陆渊雷治咳血证所累积的治疗特色与用药经验,扼要分析其医案;总结陆渊雷对便血证的诊断与证治,以及黄土汤的临证运用。[结果]陆渊雷论治血证有五大特色:论治血证有三个阶段;论治血证有病气病血之说;临证注重正气为转归;根据病证善用柴胡;注重止血不留瘀,有3组常用止血专药的药对。其医案注重辨证,善用经方,用药精简有验。对于便血证的诊治,陆渊雷提出鉴别肠出血的三大独到见解,并针对病机,灵活运用黄土汤加减治疗。[结论]陆渊雷对血证治疗经验丰富,善治咳血证与便血证,其宝贵的诊治思想与临证用药经验,既突显其中医科学化的学术观点,亦对后世医家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7.
唐宗海的《血证论》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血证专著,对血证机理及血证临床诊治论述详细全面,条理清晰。其学术思想根植于中医经典,他认为血证渊源出经方,用经方独重小柴胡汤,学经典重义不重形并且善于药物的加减化裁,补血证临床诊疗之空缺。唐氏特别善用前人经典处方,尤其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其对经方的理解和运用贯穿于血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各个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用经方的经验。其方配伍精当,变通化裁,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已得到充分验证,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8.
再障是西医病名(即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简称)。因其具有严重贫血的临床特征,故属中医血证范畴。笔者对于本病的辨治,曾经摸索过一段时间。获有一些肤浅体会,提供同道研讨参考。血证是中医内科杂病之一。古代医著对于血证的论述颇多,如从《内》、《难》、《伤寒》,一直到明、清各家。但究其内容丰富,论治完备,则莫过于清末中西汇通派医家唐容川(1851~1908)著述的《血证论》一书。当然,明代王肯堂、张景岳以及明末清初的喻嘉言等人撰著中,对血证有关论述,部分内容也有足供再障辨治作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新安医家吴澄所著《不居集》中有关血证论治的医论、医案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吴澄辨治血证的学术特色。其将纷繁复杂的血证病因、病机归纳为血证八法统纲来以点明血证病机;用易学理论帮助理解血证病机,医易互参,颇具特色;着重阐发血证亦可源自外损,不惟内伤,其中风寒为病者最多;强调血证治疗各法中均需顾护脾胃,并创立"理脾阴"一说;气为血帅,尤重于理气治疗血证,如补中气、温阳气、行气滞、降气逆;治疗血证有因肝气逆、肝火上炎者,强调不妄用苦寒,以免伐肝。  相似文献   

10.
唐容川,清代名医,代表作《血证论》。提出治血先分部,再从脏腑分属论治。创止血、消淤、宁血、补虚等治血四法。四法了不同病期自有侧重,但并非孤立,而是法中有法,四法交融。治血必重气,一切血证皆宜治气。处方用药因血证以火热气盛为多,善用寒凉,但不废弃温补。兼用外治疗法对血证能取急效。  相似文献   

11.
清代医家唐宗海的《血证论》对妇产科病证的论治有独到之处,提出经血治水,辨证调理,崩带同源,治脾为主;胎病多端,水血立法,产后诸证,皆宜治气。所举诸证,皆与血证有互相发明之处,方药平正,颇切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清代名医唐宗海在《血证论》中宗《内经》中"血气和"与"血气不和"的生理病理观及张仲景小柴胡汤"达表和里,宁气宁血"的治则思想,系统归纳了血证论治,总以"祛瘀为治血之要",认为"和法则为血证之第一良法",针对瘀血在经络脏腑、三焦不同部位及瘀血所致的痢疾、发热、血渴等不同疾病,善用小柴胡加减以宁血和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系统探讨张璐论治血证的学术思想,从张璐对血液生理和血证的主要病因病机的认识入手,讨论了血证不同临床表现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及其辨证用药的规律,为临床治疗血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血证治则初探吕喜龙,钱毅东(包头市第二医院)血证早在《内经》就有记载,但真正把血证作为专篇论述,始于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干血胸满淤血症》。仲景在其著作中,列举了很多关于血证的条文和方药,对于后世血证理论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所创立...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血证的原文部分,归纳出仲景对血证的病变机理,诊断、治疗、预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对《景岳全书.血证篇》学术思想作了探讨,认为篇中提出的虚实有无辨气火,探察五脏坟血源以及治疗主张拔本塞源的观点,构成了张氏完整的血证瓣治体系。这些观点不仅丰富和了中医血证理论,且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伤寒论》太阳病蓄血证的原文,分析了蓄血证的蓄血部位,下血途径、病证性质,并提出蓄血证为外邪引起的血瘀阻滞冲脉胞宫的病证,相当现今部分急性盆腔炎或盆腔肿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血证的经验李辅仁学术继承人刘毅(北京医院100730)关键词妇科血证;活血化瘀;病因病机1血瘀病理与妇科血证的关系瘀血学说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并创立10多个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方剂。《血证论》中唐容川对出血证强调侧重祛瘀在于活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伤寒论》蓄血证理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跟师学习,结合《伤寒论》中蓄血证相关理论,从病机、证候、治疗几方面阐述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蓄血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列举验案加以分析佐证。[结果]从临床角度看,蓄血证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相似之处,离经之血瘀滞,瘀热互结下焦是其病因病机,以少腹硬满胀痛、血下则缓为主要临床表现。破结逐瘀是其治疗大法,以抵当汤为治疗主方。临证施治时,根据月经周期、患者体质,在破结逐瘀泻热基础上,佐以补肾、健脾、温经、解痉,并配合针灸治疗。文中所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案,皆为瘀热互结下焦,从蓄血证论治,以水蛭、地鳖虫祛瘀消散离经之血,以大黄、猫爪草等泻热解毒,并防止病灶的异常出血,取得较好疗效。[结论]以《伤寒论》蓄血证理论治疗下焦瘀热互结的一类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对《临证指南医案》中诊疗血证的病案及方药进行归纳、分析,认为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诊疗血证多从调畅脏腑气机着手,重视升阳除湿、化瘀通络,且指出郁证亦可导致血证,并注重血证预后的情志调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