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中医中风范畴,历代医家对之认识各异:河间以卒中的热象,谓之“心火爆甚”;东垣见中风的虚症,云“因乎气虚”;丹溪据痰热涌盛,认为“湿痰生热”;叶桂指出“肝血肾液内枯风动”;晚清王清任又专以“气虚血瘀”立说,建补阳还五汤。综观各家,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逐使中风的病理机制日趋完善。当代又由于血液流变学及对中医瘀血学说的研究,提出中风是“血瘀症”,用活血化瘀治疗也取得显著之效。但目前从痰瘀相关立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报道尚属少见,本文就治疗42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风一证,长期存在命名与病因病理之争,唐、宋以前笼统以“内虚邪中”立论,佥主外风侵袭者,一概用侯氏黑散、风引汤、大小续命汤等治疗。至金、元,经大量实践和理论探讨,当时取河间、东垣、丹溪为代表者,提出了“心火暴盛”、“正气自虚”、“痰湿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中风病机复杂,多归于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标实为风、火、痰、瘀横窜经络,上蒙清窍。近年来提出肾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机之一,补肾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有一定效果,本文就其进行综述。1 理论依据 关于中风病机的认识,历来论点不一。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然以“内风”立论,如刘完素力主“心火爆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可谓中风学术史上的一大转折。之后,张景岳倡“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详察中风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临床常采用清热通腑、平肝潜阳、解毒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治法,虽取得了一些疗效,但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深入开展中风病因病机研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已成为提高中风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旨在分析气血与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病主要病机特点,并对其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的理论与…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中医的“中风”、“卒中”、“偏枯”、“身偏不用”、“痱风”等范畴。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唐宋以前以“外风论”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以“内风论”为主,突出中风是由于(内)风、火、痰、虚、气、血相互作用的结果;清末则重视瘀  相似文献   

6.
中风病机探讨:665例中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中风病机的认识,历来论点不一,本文通过对665例中风患者的主要症状、舌象、脉象以及证型的综合分析,认为中风的病机特点是以虚为本,以实为标,本虚标实。“虚”是贯穿始终的最基本病机,包括元气亏虚和肝肾阴虚;“实”则以瘀、痰、火为主。标实多因本虚引起,本虚、标实的最终结果都表现为“风”。  相似文献   

7.
从古至今 ,中风属危急重症 ,研究者颇多 ,见仁见智 ,或主外风 ,或主内风 ,论治必言熄风 ,殊不知中风既成多无风。邵念方教授通过对中风理论的分析研究 ,积三十余年临床经验 ,结合当今中风理论研究成果 ,提出“中风无风论”。现就个人体会 ,对此新思想探讨如下。1 中风发病源于风 ,中风既成则无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灵枢·刺节真邪》云 :“虚邪偏客于身半 ,发为偏枯”,即是内虚邪中之“外风论”。《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 :“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即是“内风论”。仲景又承袭《内经》内虚邪中之“外风…  相似文献   

8.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风门》汇集历代医家治疗中风的思想。金元之前,《黄帝内经》等记载以风邪外中为主,认为中风为外感所致;金元时期,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三人主张内伤生风,认为中风为内伤所致;金元之后,对《黄帝内经》中风理论与“三子”中风理论之辩论展开,以王安道、张介宾为代表者,认为当分论“真中”“类中”,而以虞抟、喻昌为代表者,则主张合论“外感中风”与“内伤中风”。治疗规律则是以治外分浅深虚实,治内别火盛寒盛、气虚血虚,预防主张“节饮食、戒七情、远房事”。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名,导源于《内经》,所言中风,皆属外感风邪。自《甲乙经》有偏于邪气,击仆偏枯之说,乃始以内风之病误认外风,而《金匮》以后,遂以昏厥暴仆、瘫痪不仁诸证名以中风,且认为此即《素问》所言之中风,于是内因诸风无不以外风论治,以至于《千金》、《外台》诸书中缺乏治疗内风之切实的方药。迨至金元,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痰,始认为中风多由内发,非外来风邪,但在治疗上仍多拘泥于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治疗外风之方。明清两代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此进行了不少研究和阐发,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中风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中医对中风病证认识和治疗的演变历史,可以大致可分为唐宋以前的“外风”阶段、金元明时期的“内风”争鸣阶段和清代以后的“内外风”并重、衷中参西阶段。通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医对于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方法方药不断丰富,尤其随着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借鉴和引用,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趋于规范,疗效不断提高,更加体现出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治疗中风病中,抓住风、火、痰、虚四大致病因素,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总结出治中风5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术界关于中风内外风的论争,历来遵从以唐宋、金元分经纬,唐宋以前外风主论,金元以后内风盛行。本文从中风涵义、病因病机及诊疗方法方面分析认为《黄帝内经》既是中风病"内虚邪中"外风主论的理论源头,又是"内伤积损、内风扰动"内风盛行的学术肇端,而后中风病在历经仲景时代、唐宋、金元明清及近现代时期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一直未停息内外风的纷争。  相似文献   

13.
有关中风的记载首见于《内经》,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各有不同,在《内经》、《金匮要略》等著作中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治法都有详细的论述。现将古代文献中有关中风病理论的相关论述梳理如下。1病名中风病,历代皆有阐述,而对该病的最早认识,当首推《内经》。其对中风有多种命名,如“偏枯”、“薄厥”、“大厥”、“卒中”、“晕厥”等。《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脑梗塞的专述,根据脑梗塞的症状,可归属于“中风”范畴。中风病在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下,其病因病机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经过了从外风一内风一内外风3个时期。唐宋以前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以“外风”立论。对于中风病病因的认识虽然以“外风”为主,但各医家对中风的具体病因病机、辨证规律及治则治法的研究也各不相同。从古今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医论入手,分析各时期对中风发病规律的认识,并总结其规律,以期探讨病机变化规律,治疗中风病提供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叶天士提出的“肝为刚脏”、“阳化内风”、“女子以肝为先天”三说进行了分析,认为“肝为刚脏”说是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肝病特点为依据,以指导治疗为目的;“阳化内风”说指肝阳上亢,引起肝风内动,是对中风病机的深刻认识,把中风病机学说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女子以肝为先天”则旨在强调在妇女生理病理及妇科病治疗上,肝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风病"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病被历代医家视为风、劳、臌、膈四大难证之首,也是现代人类三大主要病死原因之一,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高的特点.中医传统认为,风、火、痰、气、血、虚六端是中风病的主要病理因素,随着现代对中风病病理机制及临床治疗的深入研究,结合中医"毒"的理论,逐渐认识到毒邪与中风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气血与中风病病机学说理论的关系。[方法]对中风的古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气血与中风病的关系分析中风病的发病机制,并着重探究气血在中风病发病中的基础作用。[结果]唐宋以前医家多以"内虚邪中"立论中风病机;金元时代,则认为中风之本乃内伤血气,或气虚血虚而致痰湿阻滞;明清医家则多从气虚血瘀论,气、血贯穿中风病始终。益气活血法可改善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中风病以气血为病机论治,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中风从气血进行辨证施治,多能促进气血调畅。从"气血"论中风病机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可以为中风病不同阶段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用以指导临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吸纳西医理论重新界定中风含义 “中风”中医和西医所指的基本是同一类疾病。由于医疗条件改善,现在中医收治的中风病人大多以头颅CT或MRI作为诊断的佐证和抢救用药的依据。而临床实践证明,以西医检查和检验作为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参考佐证,则可提高中医对中风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从前述的中风定义可知,  相似文献   

19.
目前“内风”学说在中医中风理论领域占据主流地位,学术界一直对“外风”学说不够重视。追溯和分析中风“外风”学说的起源和发展,回顾了“内虚邪中”外风致病理论的形成。由于近年来中风与外感关系的临床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提示我们外邪入侵可能是引发中风事件的重要导火索,使我们重新开始认识中风的“外风”学说对中风起病的重要意义,并对“外风”学说的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指出应重视“外风”学说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加深临床与实验研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重用天麻,临床治疗眩晕病43例分析,肯定了丹溪以痰火立论,河间以风火立论的观点。本文重用天麻除对于痰风所致的眩晕外,通过加减变化亦可用于挟虚之眩晕。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以痰风所致的眩晕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