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正常眼轴白内障人群眼球生物测量值分布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于2013~2015年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1839例(2129只眼),22 mm≤眼轴<26 mm的白内障患者的IOLMaster测量数据.结果 患者眼轴、前房深度、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分别为(23.570.89) mm、(3.03±0.40) mm,(44.251.50)D和(0.960.65)D.男性患者眼轴、前房深度和角膜曲率半径大于女性(P<0.001).0.5 D<角膜散光≤1.0 D有779只眼(36.59%),角膜散光≥1.0 D有807只眼 (37.91%),角膜散光≥2.0 D有142只眼(6.67%).逆规散光有1017只眼(47.77%),顺规散光有708只眼(33.26%).角膜散光与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 =0.18,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逆规散光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年龄和前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 =-0.39,P<0.001),每10年前房深度变浅0.17 mm.眼轴与前房深度具有明显的直线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2,P<0.001);与角膜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9,P<0.001).结论 在正常眼轴白内障人群中,约3/5(62.09%)的眼散光≤1.0 D.角膜散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类型由顺规向逆规转变.前房深度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浅;长眼轴伴随较深的前房深度和较平的角膜曲率.眼轴、前房深度和角膜曲率表现出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前房深度和眼压的关系.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行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68例(368眼).患者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和前房深度均应用IOL-Master(德国蔡司公司)进行测量,眼压采用iCare眼压计测量.使用随机抽样法从不同眼轴长度患者中随机抽出80例(80眼),分别为短眼轴组、中眼轴组和长眼轴组.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前房深度及眼压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r=-0.424,P<0.001)、眼轴长度与角膜散光(r=0.138,P=0.008)、眼轴长度与前房深度(r=0.561,P<0.001)均相关.其中,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呈负相关,与角膜散光和前房深度呈正相关,但与角膜散光相关性较弱,而与角膜曲率和前房深度中度相关.眼轴长度与眼压无相关性(r =0.064,P=0.326).中眼轴组和长眼轴组角膜曲率与短眼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中眼轴组与长眼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38).中眼轴组与短眼轴组的角膜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3),同样中眼轴组与长眼轴组的角膜散光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718),但是短眼轴组与长眼轴组的角膜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短眼轴组的前房深度与中眼轴组(P=0.001)和长眼轴组(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眼轴组与长眼轴组的前房深度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01).3组眼压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角膜曲率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角膜散光与眼轴长度相关性弱,只有眼轴长度明显增长,才有可能表现出角膜散光度数增加;前房深度与眼轴长度中等相关,并随眼轴增长而加深;眼轴长度与眼压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眼轴增长对前节形态改变的影响.方法 收集双眼眼轴长度相差1 mm及以上的单纯近视患者89例,进行双眼间的对照研究,眼轴较短眼作为对照组,记为A组,眼轴较长眼作为实验组,记为B组.用IOL-Master测量每只眼的前节参数,包括眼轴长度(AL)、前方深度(ACD)、角膜曲率(K1,K2)、角膜散光度数(D)及角膜横径(WTW).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 两组间ACD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CD A组为(3.46±0.26)mm,B组为(3.54±0.24)咖,t=-12.896,P=0.000;相关分析发现眼轴差值与的差值成正相关,r =0.859,P<0.05,相关方程为Y=0.027X-0.004.而平均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和角膜横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平均曲率A组为43.38土1.12,B组为43.42±1.08,t=-1.154,P>0.0 5;角膜散光A组为1.51±0.75,B组为1.55±0.76,t=-1.095,P>0.05,角膜横径A组为(11.93 ±0.45)mm,B组为(11.95±0.48)mm,t=-0.754,P>0.05.结论 眼轴增长伴随着ACD的加深,而平均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和角膜横径的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背景 Kappa角是指人眼视轴与瞳孔轴相交所成的角度,是调整角膜屈光手术的切削中心和设计斜视手术矫正量的重要参数.以往的研究表明Kappa角的大小和变化受年龄和屈光状态的影响,其检测结果也受检测仪器精度的影响. 目的 采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实验室设计的Kappa角测量仪评价正常人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对Kappa角变化的影响,并进行权重分析.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纳入年龄18 ~38岁、平均屈光度为-1.0D的健康志愿者50人,采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实验室设计的Kappa角测量仪测量受试者双眼水平和垂直Kappa角,每个受试者测量3次移动距离,取平均值,计算水平和垂直的Kappa角.采用IOLMaster测量受试者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角膜曲率半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对Kappa角变化的影响. 结果 以眼轴长度(X1)、前房深度(X2)和角膜曲率半径(X3)作为自变量、水平Kappa角(Y)作为因变量建立的有效回归方程为:Y=15.554-0.587X1 +0.724X2 +0.232X3(R=0.788,R2=0.621,P=0.000),眼轴长度与水平Kappa角呈明显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1=-0.587,β1=-1.002,P=0.000);前房深度与水平Kappa角呈明显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2=0.724,β2=0.296,P=0.030),角膜曲率半径与水平Kappa角无明显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3=-0.232,β3=-0.068,P=0.338),剔除角膜曲率半径变量后回归方程为:Y=14.235-0.622X1+0.824X2(R=0.786,R2=0.618,P=0.000),眼轴长度与水平Kappa角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1=-0.622,β1=-1.062,P<0.05);前房深度与水平Kappa角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2=0.824,β2=0.337,P<0.05).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及角膜曲率半径与垂直Kappa角的回归方程为:Y=0.492-0.020X1+0.038X2+0.089X3,该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呈弱相关(R=0.436,R2=0.191,P=0.000),3个自变量与垂直Kappa角均无明显相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水平Kappa角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与前房深度呈正相关,眼轴长度对水平Kappa角的影响更为明显,但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角膜曲率半径对垂直Kappa角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鸿钰  李军  宋慧 《眼科新进展》2020,(11):1065-1069
目的 分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其与模拟角膜曲率和全角膜屈光力差值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白内障中心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17例317眼。术前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及眼前节相关参数,检查质量合格者纳入研究。运用线性相关及回归分析探讨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与年龄、眼前节参数及角膜曲率差值ΔK(模拟角膜曲率-全角膜屈光力)的关系,并根据真实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及厚透镜公式计算矫正角膜折射指数。结果 正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为77.0%~86.0%[(81.59 ±1.69)%],不同眼别及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76、0.232)。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与角膜后表面半径(rp=0.528,P<0.001)、角膜不规则散光(γs=0.151,P =0.007)、眼轴长度(rs=0.149,P =0.010)均呈正相关,与角膜球差(γp=-0.271,P<0.001)、角膜中央厚度(γp=-0.218,P<0.001)、角膜后表面散光(γs=-0.164,P =0.003)均呈负相关,而与年龄、角膜前表面半径、前房深度、角膜前表面散光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越大,ΔK反而越小,说明模拟角膜曲率与全角膜屈光力的差异越小。矫正角膜折射指数值为1.325 0~1.330 5(1.327 8±0.000 1)。结论 正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中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存在偏离正常值情况,且与ΔK呈负相关。采用传统角膜折射指数计算角膜屈光力是不准确的,基于B/F Ratio得到的矫正角膜折射指数1.327 8更能反映真实角膜曲率。  相似文献   

6.
8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眼轴与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眼轴与角膜曲率的关系。方法对8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屈光度差值≥-2.50D~-5.00D)患者进行双眼屈光度、眼轴、角膜屈曲率的测量,分两组,其分别为屈光度差值≥-2.50D~-3.50D和屈光度差值〉-3.50D~-5.50D,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87例(174只眼)左右眼角膜曲率垂直、水平、眼轴长度对比,t值为0.553、0.124、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4例≥-2.50D~3.50D低度近视眼与高度近视眼角膜曲率垂直水平和眼轴长度的比较,t值分别为0.98、0.86、3.62;对比分析眼轴长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无统计学意义。33例屈光参差〉-3.50D~5.50D低度近视眼与高度近视眼角膜曲率垂直水平和眼轴的比较,t值分别为0.88、0.67、4.62,眼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角膜曲率无统计意义。高屈光度眼的两组对比,眼轴t=6.26,P=0.001;角膜曲率t=0.83,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存在双眼眼轴长度的差异,眼轴差异越大屈光差异程度越高,呈正相关系。眼轴差异1mm,屈光度差异约3.01D左右。角膜曲率差异无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近视眼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并探讨其与眼轴、等效球镜度数的相关性。方法:近视眼136例267眼,应用Pentacam测量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IOLmaster测量眼轴,分析角膜曲率半径与眼轴、等效球镜度数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7.80±0.22mm)、后表面曲率半径(6.36±0.22mm)均符合正态分布。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与等效球镜度数无相关性(P>0.05),与眼轴呈正相关(r s=0.564,P<0.001,rs=0.614,P<0.001)。AL/CR与等效球镜度数呈负相关(rs=-0.740,P<0.001)。按照等效球镜度数分为轻度近视(≤-0.50D且>-3.00D)、中度近视(≤-3.00D且>-6.00D)、高度近视(≤-6.00D) 3组后,仅眼轴(P<0.001)和AL/CR(P<0.001)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近视眼角膜曲率半径与眼轴相关,是仅次于眼轴的、与近视眼形成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不同近视屈光状态下人眼角膜总屈光力、后表面屈光力、眼轴、角膜非球面参数 Q 值、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 thickness, CCT)及眼压进行测量,并探讨近视度数与上述相关参数的关系。 方法:近视患者138例138眼(所有患者选择右眼进行分析),根据综合验光仪测量的近视度数,患者分为三组:低度近视组(-1.00D~-3.00D),中度近视组(-3.25D~-6.00D),高度近视组(〉-6.00D)。各眼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德国,Oculus公司)进行检测,获得角膜总屈光力和后表面屈光力以及Q值,使用非接触式眼压测量仪(日本Canon公司)测量眼压,使用 A 超测量仪(美国Tomey公司AL-3000)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和眼轴长度。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处理。 结果:近视度数与眼轴呈负相关(r=-0.682, P〈0.001),与角膜屈光力无相关性(r=0.009, P=0.925),眼轴与角膜屈光力呈负相关(r=-0.554, P〈0.001)。近视度数与Q值呈正相关(r=0.674, P〈0.001),Q值与眼压成呈负相关( r=-0.375, P=0.01)。近视度数与CCT及眼压无相关性( r=-0.138, P=0.141;r=-0.121, P=0.157)。 结论:角膜屈光力在近视发展过程中有正视化作用,Q值与近视度数及眼压的相关关系对指导角膜屈光手术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屈光参差眼屈光要素的差异程度对屈光参差的形成作用.方法 收集双眼等效球镜度数差>2.00 D的屈光参差患者91例,按屈光参差类型分为远视性屈光参差和近视性屈光参差2组.用日本Topcon KR.8800自动验光仪测量双眼屈光度数和角膜曲率(CC).用法国Quantel 0459 A型超声生物测量仪测量双眼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玻璃体腔长度(VCL)及眼轴长度(AL),将患者的双眼进行自身对照观察,所测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屈光参差眼各屈光要素与年龄及分组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屈光参差眼的屈光要素与眼轴的关系采用偏相关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屈光参差者双眼之间只有玻璃体腔长度和眼轴长度存在差异(tVCL=9.506、3.654,P均<0.01 tAL=12.334、3.447,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屈光参差者双眼的角膜曲率、前房深度都与年龄无关 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角膜曲率、前房深度都大于远视性屈光参差眼(tK=4.600,P<0.01 tACD=2.894,P<0.01),而晶状体厚度没有差异 2组屈光参差者双眼的角膜曲率、前房深度都与眼轴长度无关,而晶状体厚度与眼轴相关(r=0.358、0.296,P<0.01).玻璃体腔的长度与眼屈光状态和眼轴都相关(r=0.975、0.979,P<0.01).结论 玻璃体腔长度的变化是屈光参差发生的内在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我国白内障人群角膜前表面球差的分布特点,探讨年龄、角膜散光、角膜非球面Q值、平均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等因素是否对角膜前表面球差产生影响,为白内障手术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使用iTraee像差仪测量572例572眼角膜前表面球差、角膜非球面Q值、平均角膜曲率,使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分析角膜前表面球差的统计学分布特征及其与年龄、角膜非球面Q值、平均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及眼轴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角膜前表面球差为(o.25±0.08)μm,与年龄、角膜散光不相关(P〉0.05),与角膜非球面Q值和平均角膜曲率正相关(P〈0.05),与眼轴长度负相关(P〈0.05)。角膜非球面Q值(Beta=0.837,P〈0.001)、平均角膜曲率(Beta=0.250,P〈0.001)对角膜前表面球差有显著性影响。按角膜非球面Q值分为3组(G1:-1〈Q〈0;G2:Q=0;G3:Q〉0),各组间角膜前表面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前表面球差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且其与角膜非球面Q值、平均角膜曲率正相关,与眼轴长度负相关,受角膜非球面Q值和平均角膜曲率影响显著,所以白内障术前精确测量角膜前表面球差对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个体化选择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正视儿童眼部参数,构建正视儿童的眼光学模型。方法实验研究。基于“安阳儿童眼病研究”数据,包括角膜曲率半径、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取右眼数据,应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儿童眼球特点的正视眼光学模型。正态性检验采用单样本K-S分析。结果共纳入正视儿童332名,年龄(7.1±0.4)岁,等效球镜度(SE)为(0.11±0.24)D。构建的正视儿童眼光学模型的光学参数为: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7.78 mm,非球面系数-0.18;后表面曲率半径6.4 mm,非球面系数-0.60;厚度0.54 mm,折射率1.376。前房深度3.00 mm,房水折射率1.336。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12.4 mm,非球面系数-0.94;后表面曲率半径-8.1 mm,非球面系数0.96;厚度3.55 mm,折射率为梯度渐变折射率。玻璃体厚度15.94 mm,折射率1.336。视网膜曲率半径-12.3 mm,眼轴长度23.03 mm,总屈光力62.55 D。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符合儿童正视眼特点的眼光学模型,该模型眼的总屈光力为62.55 D,眼轴长度23.03 mm,该模型可作为儿童眼正视化和近视研究的参考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儿童近视的疗效,探讨角膜塑形镜对近视进展控制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11-2012年间在上海瑞视维景眼科门诊部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青少年儿童58例,均以左眼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1±2.0)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3.68±1.36)D。选用Boston EqualensⅡ和Boston XO 2种不同材料角膜塑形镜,按照所验配的角膜塑形镜材料为A组(38例)和B组(20例),再以-3.00 D为界分为低度近视组(19例)和中度近视组(39例),患者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停戴4周复诊,分别比较戴镜2年前后的SE、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平坦曲率值、角膜陡峭曲率值和角膜散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符号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在戴镜2年后均有近视度数加深[(-0.35±0.64)D,t=4.132,P<0.01],眼轴长度增加[(0.33±0.33)mm,t=4.411,P<0.01],角膜平坦曲率值减少[(-0.33±0.25)D,t=10.001,P<0.01]和角膜散光增加[(-0.34±0.38)D,t=6.873,P<0.01];但A组与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度近视组的SE、眼轴长度和角膜散光改变量分别为(-0.70±0.68)D,(0.47±0.36)mm,(-0.54±0.37)D,均高于中度近视组的改变量[(-0.17±0.54)D,(0.26±0.29)mm,-0.25(-1.00,0.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93、-2.384,Z=-2.598,P<0.01)。结论青少年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仍有少量近视进展和眼轴增长,并且中度近视的近视增加量可能低于低度近视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学龄期儿童前房深度(ACD)对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在浙江省瑞安地区随机选取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各2个班共513名学生(1 025眼),年龄为7~14岁。在瑞安市人民医院门诊进行相关眼科检查,包括裂隙灯显微镜、眼屈光度、IOLMaster检查等,记录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年龄等相关基本信息。通过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来分析ACD、AL与年龄、屈光度的关系。结果7~14岁学龄期儿童,平均AL为(23.68±1.09)mm,平均ACD为(3.48±0.26)mm,平均屈光度为-1.06(-11.37~+6.25)D;ACD与SE呈负相关(?茁=-0.048,P<0.01)。正视眼和近视眼的ACD和AL存在差异。结论在学龄期儿童,ACD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ACD有轻微加深趋势。ACD影响屈光状态,近视眼的ACD较正视眼更长。  相似文献   

14.
浙江德清中小学生眼屈光和生物学参数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浙江德清县中小学生眼部屈光状况及生物学参数。方法调查研究。随机抽取德清县城区内6所学校的部分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共有1853名学生接受检查,女性占47.81%,男性占52.19%,年龄6—18岁,平均为(14.4±3.1)岁。在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用自动验光仪测量双眼屈光度数,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前房深度和角膜曲率。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这1853名学生近视和散光的患病率分别为82.60%和10.50%,右眼平均等效球镜度和散光度分别为(-2.38±2.12)和(-0.51±0.49)D。右眼眼轴长度和前房深度分别为(24.3±1.2)和(3.6±0.2)mm。右眼平均水平和垂直角膜曲率分别为(42.78±1.51)和(43.81±1.52)D。眼轴延长过程中眼前段(AS)和眼后段(PS)的关系为PS=1.66×AS±14.78。结论德清县中小学生的近视患病率从9岁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逐年升高趋势。角膜曲率与性别有关,但与年龄、屈光状态无关。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前房逐渐加深.眼轴也随之延长.但眼球后段在眼轴延长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LASIK术前近视人群Q值与角膜前表面诸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OrbscanⅡ眼前段分析系统测量300例(600眼)近视者的Q值和角膜曲率、模拟角膜镜读数、3mm和5mm区角膜不规则指数、角膜前表面Diff值等参数。分析Q值与这些参数的相关性。结果600眼的Q值范围为-0.51~+0.37,平均-0.17±0.11;角膜曲率为(43.59±1.54)D;模拟角膜镜读数为(43.89±1.46)D;3mm区不规则指数为(1.32±0.41)D;5mm区不规则指数为(1.72±0.63)D;角膜前表面Diff值为(0.07±0.05)mm。统计学分析显示Q值与其他参数之间均为负相关。结论近视人群Q值与角膜前表面屈光参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近视眼角膜前表面形态(角膜曲率、高度、非球面性)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近视患者57例(57眼),球镜度-1.50~-6.00D,平均(-3.88±1.12)D,柱镜度0~-3.50 D,平均(-0.59±0.58)D,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获取角膜表面变异系数(ISV)、角膜高度的非对称指数(IHA)、非球面系数(Q值)及角膜前表面像差,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ISV、IHA和Q值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关系.结果 ISV与角膜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均呈正相关(r=0.389,P=0.003;r=0.594,P<0.001),与角膜球差(Z40)呈负相关(r=-0.400,P=0.002);ISV与角膜的三阶像差(S3)呈正相关(r=0.683.P<0.001),与角膜的四阶像差(S4)呈负相关(r=-0.373,P=0.004).IHA与Z3-1、S3呈正相关(r=0.446,P<0.001;r=0.445,P<0.001).Q值与Z40、S4呈正相关(r=0.849,P<0.001;r=0.761,P<0.001),与角膜的五阶像差(S5)呈负相关(r=0.280,P=0.035).结论 角膜表面曲率变异越大,角膜的三阶像差越大.角膜表面高度上下越不对称,角膜垂直彗差越大.Q值越大,即角膜形状越偏向扁椭圆形,角膜球差越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段马凡综合征晶状体不全脱位患者的角膜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马凡综合征组45例84眼和对照组84例84眼列入研究,前者按年龄分为两组:儿童组(5 ~14岁)49眼和非儿童组(>14岁)35眼.使用Pentacam测量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和中央角膜厚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马凡综合征组患者角膜变平、散光增大,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00).马凡综合征患者角膜前表面曲率儿童组为(40.02±1.42)D,非儿童组为(41.03±1.57)D;角膜后表面曲率儿童组为(-5.71±0.23)D,非儿童组为(-5.89±0.31)D;总角膜散光儿童组为(-1.71±0.84)D,非儿童组为(-1.34 ±0.78)D,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前表面散光儿童组高于非儿童组(P=0.017),而后表面散光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77).儿童组总角膜散光和角膜前表面散光以顺规散光(69.39%)为主,而非儿童组顺规散光和斜向散光的比例相当.两组角膜后表面都以逆规散光为主(儿童组占85.71%,非儿童组占77.14%).以角膜前表面散光估计总角膜散光时约有一半的患者会高估约0.32 D.结论 马凡综合征晶状体不全脱位患者角膜变平、散光增大.儿童组角膜更扁平,总角膜散光和角膜前表面散光值较高,以顺规散光为主.马凡综合征患者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值较稳定,以逆规散光为主.忽视角膜后表面散光,以角膜前表面散光值估计总角膜散光时易高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的分布情况,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角膜的非球面变化趋势.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在我院眼科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0例(39只眼),<1.00 D散光者取颞侧透明角膜切口,≥1.00 D散光者在最大曲率子午线作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研究,检查项目包括手术前后的角膜Q值、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对于手术前后角膜Q值、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进行配对t检验,对术前角膜Q值与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 手术前后的角膜Q值分别为-0.07±0.22和-0.11±0.16,均呈正态分布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P=0.26).手术前后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4.6±1.92)和(44.70±1.4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P=0.50);术前角膜曲率与角膜Q值成负相关(r=-0.46,P=0.003).手术前后的散光度数分别为(0.67±0.43)和(0.66±0.4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P=0.82);术前散光度数与角膜Q值无相关关系(r=-0.24,P=0.14).结论 老年人的角膜Q值大多为负值,呈正态分布,与角膜曲率成负相关.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的角膜Q值比术前略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的角膜曲率、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的作用是否完全可逆及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中心就诊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55例(110眼,塑形镜组)、配戴单光足矫框架镜近视患者55例(110眼,框架镜组),随访2年。2年后塑形镜配戴者停戴至少30 d。框架镜组:检查患者戴镜前及2年后等效球镜度(SE)及眼轴长度(AL)。塑形镜组:检查戴镜前及2年后的SE、AL、散光度、角膜平均散光(SimK)、角膜水平及垂直屈光力等以及戴镜前、各随访时间点的裸眼视力(UCVA)。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年后,框架镜组和塑形镜组完成随访例数分别为46例(92眼)和43例(86眼)。框架镜组和塑形镜组2年SE分别增加(-1.68±0.84)D和(-0.80±1.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1,P<0.01);AL分别增加(0.59±0.48)mm和(0.37±0.34)mm,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0.13,P<0.01)。塑形镜组2年后散光度及SimK较初戴时均有所增加(t=5.83、5.45,P<0.05),分别为(0.30±0.24)D、(0.28±0.22)D;角膜水平屈光力较初戴时减小(0.31±0.18)D(t=7.43,P<0.05);戴镜前及戴镜后各时间点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后UCVA较戴镜前均有明显提高(F=250.80,P<0.01)。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能明显提高近视患者UCVA,与框架眼镜相比,能更好地控制近视增长。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即使停戴后也较戴镜前存在散光略增加、角膜水平屈光力略变平的变化,说明角膜塑形镜作用也许并非完全可逆。  相似文献   

20.
背景 近视的进展与眼轴扩张引起的生物力学改变有关,近视患者眼底和巩膜的伸长性改变使眼球壁的厚度和弹性模量减小,从而更易受到眼压的影响. 目的 对不同程度近视儿童屈光度、眼轴长度(AL)和眼压(IOP)进行分析,探讨IOP在儿童屈光状态和AL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2-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不同屈光状态儿童428例428眼,年龄4 ~14岁,根据扩瞳验光后测得屈光状态分为4个组,远视及正视组患者93例93眼,等效球镜度(SE)为(1.81±2.32)D;低度近视组192例192眼,屈光度为(-1.43±0.74)D;中度近视组83例83眼,屈光度为(-4.09±0.89)D;高度近视组60例60眼,屈光度为(-8.02±2.61)D.每个受检眼采用IOL Master测量AL;采用iCare回弹式眼压计测量受检验IOP,并采用OCT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根据IOP校正=IOPCAT+(544-CCT)/37.03的公式获得IOP校正.将测量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IOP校正与不同程度屈光度和AL的关系.结果 远视及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患者AL分别为(22.44±1.32)、(23.89±1.09)、(25.05±0.89)和(26.47±1.20)mm,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336,P=0.000).远视及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患者IOP校正分别为(15.24±2.73)、(17.51±2.98)、(17.94±2.34)和(18.49±2.90)mmHg(1 mmHg =0.133 kP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104,P=0.000),其中低度、中度、高度近视组IOP校正均明显高于远视及正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度近视组IOP校正明显高于低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受检眼IOP校正与屈光度呈负相关(r=-0.384,P<0.01),而与AL呈正相关(r=0.377,P<0.01).结论 儿童屈光不正患者IOP校正值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和AL的增长而增加,发育期儿童眼压偏高可能促进近视进展和眼轴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