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有显著疗效,这已被多数人所承认,但是关于头针针刺部位的选择,即头针有无特异性的问题,各家看法不一。曾有人在头针运动区有无特异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证实其特异性不显著,但其所选对照穴多在运动区附近,本实验选用了距运动区较远的后头部腧穴玉枕透天柱,观察其对偏瘫病人肌力的影响,并与运动区做以比较。方法实验对象和分组选用中风偏瘫病人50例,男36人,女14人;年龄38-74岁;脑梗塞患者42例,脑出  相似文献   

2.
针剌通天与前神聪对偏瘫病人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从唐朝至清朝的有关医籍中就有明确记载。为了进一步研究其治疗机理,以及了解传统的头部腧穴与近人新定的头针运动区对中风偏瘫的  相似文献   

3.
头针刺激区与头部腧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的特异性及与头针的作用差异,首先必需掌握头针刺激区与头部某些腧穴在位置上的关系,为此我们测量了头针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与百会、前顶、悬颅、曲鬓等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一、头部外表的关系 (一)测量标准: 1、头针刺激区:按焦氏标准测量出“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 2、头部腧穴:眉心至前发际3寸,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眉心至脑颅为12.5寸,按此标准定出前顶穴与百会穴。悬颅在头维至曲鬓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我们应用了头针和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并初步证明:百会透双侧曲鬓及前顶透悬颅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无明显的特异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疗偏瘫的机理以及头部其它穴位间,是否存在有特异性,本文观察了针刺双侧通天穴和前神聪透悬厘穴,对偏瘫病人的关节功能的变化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效果是肯定的,但其刺激区的特异性却引起了意见分歧。我们用“头针”和头部腧穴治疗该病的实践中发现“运动区”基本位于前顶与悬颅的连线上;百会透双侧曲鬓亦能调节运动功能,因而为了察明问题进行了如下研究,侧重观察了肌力变化和及其在组间差别。方法(一)、实验对象和分组:本实验20例均属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应用头针治疗中风偏瘫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主要方法一是采用头针运动区,二是根据祖国医学理论采用头部循经取穴的方法,虽然两种方法的理论基础不同,但都收到了满意的疗效。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的机制,我们观察了针刺双侧正营穴和前神聪透悬厘穴对中风偏瘫病人痛阈的影响,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病例选择:选住院的脑血栓形成病人40例,其中男33例,女7例;年龄在38~79岁之间;左瘫16例,右瘫24例;病程二天~一年。 (二)分组:共分四组。甲组:空白对照组(未给予针刺);乙组:健侧正营穴;丙组:瘫侧正营穴;丁组:健侧前神聪透悬厘穴。每人按不同顺序每天针刺一组穴,共三天。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我们应用了头针和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并初步证明百会透双侧曲鬓及前顶透悬颅、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无明显的特异性(1、2、3)。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疔偏瘫的机理以及头部其它腧穴间是否存在有特异性。本文观察了针刺双侧通天穴和前神聪透悬厘穴对肌力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CT定位头部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CT定位头部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中风偏瘫的病人57例随机分为CT定位头部围针治疗组29例,传统头针组28例.经过30次针刺治疗,两组作疗效对比.结果:CT对照分析提示,经治疗后83%的病灶缩小,部分病灶完全吸收消失.两组疗效差异在统计学有显著意义(P<0.05),CT定位头部围针治疗组优于传统头针组.结论:CT定位头部围针可以随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数量具体来用针,比较而言,传统头针在头部运动和感觉区用线状针刺,前者有更好的针对性.提示CT定位头部围针可作为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头针,又称头皮针或头针疗法,是指针刺人体头部的特定刺激点(区、带、腧穴)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头针治疗疾病历史悠久,早在《内经》就有关于头针治疗各种疾病的记载,《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大成》等文献中记载头部腧穴治疗全身疾病的内容更加丰富。头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脑源性疾病和部分非脑源性疾病存在一定优势,现将近五年头针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脑源性疾病1.1中风偏瘫1.1.1头针配合体针孙氏等[1]随机将120例中风偏瘫病人分为3组,头针配合醒脑开窍组(A组)33例;头针配合传统针刺组(B组)60例;传统针刺组(C组)27例,根据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观察3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基本痊愈3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0.19%;B组分别为7例、28例、21例及93.1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组显效7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66.17%,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意义(P<0.05,P<0.001)。张氏[2]观察头针加体针透刺配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组取患...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立法与选穴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偏瘫为临床常见病症 ,针灸疗法对其康复可谓独树一帜 ,无可替代。相对于头针、眼针等等 ,体针 (本文所指包括针刺除头部国际标准化头穴线和功能刺激区以外的其它所有刺激点、线、区及经穴 )治疗仍占主导地位。然而 ,对于具体的选穴和立法却是众说纷云 ,莫衷一是。现将近 2 0年来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立法、取穴规律作一述评。1 按传统中医理论立法取穴1 1 取局部 (头部 )腧穴及刺激部位 这是根据腧穴具有近治作用的取穴方法1 1 1 取传统经穴法 周氏等经统计发现传统头穴应用最多的依次为 :百会、曲鬓、哑门、四神聪、通天、风池、风…  相似文献   

11.
头部腧穴透刺治疗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东氏头部腧穴透刺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对59例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头穴透刺,与对照组做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59例患者疗后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头部腧穴透刺疗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头针对偏瘫病人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自从1973年开始用以“头针”和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收到了满意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运动区”基本位于前顶与悬颅的连线上,针刺瘫侧的对侧和同侧均与百会透曲鬓的疗效无大差别,因而在头部分取三组穴,进行了特异性研究,为了察明随意运动的变化及其在组间的差距,把关节  相似文献   

13.
中风发生后易出现肢体偏瘫、脑髓失养、阴阳失衡等,其发病机理可责之于阳,阳气阻遏、气血上逆,阳气耗伤、筋失温养都是导致中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通过调节阳气来和血柔筋、健脑填髓、平衡阴阳,以此达到防治中风的目的。"于氏头针"是治疗中风的特色疗法,它是将头部腧穴划分为七区,根据症状和表现在头部相应穴区进行丛刺、透刺,并且采用间断行针、长留针的一种针法。基于对阳在中风防治中重要作用的认识,笔者拟从阳论治"于氏头针"防治中风的思路。头部是人体诸阳汇集之处,取头部腧穴进行针刺,此可以激发人体阳气、扶正抗邪、调整阴阳,利于中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秦黎虹 《中国针灸》2002,22(6):15-23
目的:观察头针7交叉刺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治疗组和传统头针对照组,观察两种头针法的即刻效应和续效作用。结果:两组头针法的即刻效应是一致的,但治疗组的续效作用好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的愈显率7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5%(P<0.05)。结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健、患侧头部穴线交替使用可以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5.
前顶透悬颅对中风偏瘫患者脑血流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1973年以来,我们采用针刺头部腧穴的方法治疗中风偏瘫,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其中前顶透健侧悬颅的刺激部位相当于头针运动区,近于顶颞前斜线。其提高肌力的机理原以为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但实验观察结果并不完全如此。现介绍如下: 观测方法及项目一、实验对象:4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29例,女11例,发病年龄48—78岁,  相似文献   

16.
中风偏瘫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很多的治疗经验。我们于1972~1974年运用头针治疗偏瘫进行观察时,杨甲三副教授曾说过:“祖国医学针灸著作中,早有头部穴位治疗偏瘫的记载,应该用头部穴位进行治疗,并总结出有规律的东西。”根据这一启示,我查阅了一些针灸名著,如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的《针灸大成》等,都有头部穴位治疗中风的论述。《行针指要歌》中还有“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的记载。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据上所述,决定选取督脉与膀胱经脉在头部的某些穴位,组成治疗偏瘫的穴组,对100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方氏头针联合Rood技术对早期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干预,探讨方氏头针对中风偏瘫早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6例中风偏瘫早期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配合Rood技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方氏头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和Ashworth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shworth量表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方氏头针加Rood技术和普通针刺加Rood技术均可明显改善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方氏头针加Rood技术治疗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加Rood技术且疗效满意,可作为临床中风偏瘫早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优化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 自从1973年开始我们应用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收得了满意的效果,并初步证明百会透双侧曲鬓及前顶透悬颅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无明显的特异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疗偏瘫的机理以及头部其它腧穴间是否存在有特异性,本文观察了针刺双侧通天穴和前神聪透悬厘穴后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选择:选用在观察期间入院的60例脑血栓形成病人。其中男性50例,女性10例,  相似文献   

19.
提高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的关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欧阳颀  周巍  张春梅 《中国针灸》2007,27(10):773-776
讨论提高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需注意的5个方面。一是得气:得气是针刺取效的重要因素,头针针感应以医者指下有"如鱼吞钩"般的吸针感为主;二是针刺手法:手法的选择宜以找到适宜的针感、传导方向及强度为准则;三是有效刺激量:只有当腧穴的刺激量强度与患者体内的感应状态相匹配时,才能发生能量共振,出现最佳治疗效果;四是治疗时机:中风偏瘫康复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早期使用头针治疗;五是康复训练:头针治疗中风偏瘫需要与康复训练结合起来,两者结合起了正相干性效应。临证中注意这5方面问题,可以巩固和提高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运动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康复组和针康组,头针组36例采用头部运感区、运动区为主穴治疗,康复组37例采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针康组37例釆用头针同步运动疗法治疗,3组疗程均为14天。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改良的Ashworth痉挛指数、NDS、FMA、CSI及ADL评分变化;检测3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疗程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统计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NDS、CSI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Ashworth痉挛指数、FMA、ADL评分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NDS、CSI均低于头针组、康复组,Ashworth痉挛指数、FMA、ADL评分高于头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以上指标均低于头针组、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头针组、康复组。结论:头针同步运动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运动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生活能力,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