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包虫囊肿破裂的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包虫囊肿破裂不同类型的外科治疗及降低术后包虫复发,减少包虫残腔并发症的方法。方法诊治的26例肝包虫囊肿破裂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包虫破裂入腹腔共9例,其中4例采用腹腔冲洗 引流处理,复发1例。另5例在此基础上附加采用20%氯化钠溶液浸泡腹膜腔处理,无复发病例。结论包虫囊肿残腔采用网膜填塞加外引流能明显缩短术后带管时间,减轻病人痛苦,减少残腔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张军  崔刚 《农垦医学》2005,27(4):257-258
目的:探讨肝包虫破入胆道系统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85年~2004年收治21例肝包虫破入胆道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方法、术后引流方式、拨管顺序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均手术治疗。其中20例行肝包虫残腔引流加胆总管T型管引流,1例仅做胆总管T型管引流,21例均痊愈。结论:肝包虫破入胆道,手术治疗是主要方法。肝包虫残腔引流和胆总管T型管引流通畅对肝包虫残腔早日闭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探讨肝包虫术后残腔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7月至2006年12月157例肝包虫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并发症19例,其中后残腔感染6例,残腔积液3例,胆汁漏5例,残腔出血2例,残腔原位复发3例;死亡1例;行单纯内囊摘除术、残腔外引流术60例,发生并发症14例,说明传统的内囊摘除外引流术,残腔并发症高,部分残腔并发症需再次手术治疗,减少并发症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是肝包虫囊肿完整切除和肝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肝包虫术后残腔并发症的防治(附17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残腔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60年1月至2004年1月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外囊残腔并发症173例,占同期肝包虫手术的17.49%(173/989)。其中残腔感染104例(60.12%),残腔出血2例(1.16%),残腔胆汁漏51例(29.48%),钙化残腔不闭合13例(7.51%),残腔消化道瘘3例(1.73%)。87例(50.29%)经再次手术治疗。结果术后腹腔感染7例(8.05%),伤口感染11例(12.64%),肺部感染4例(4.6%),死亡3例(1.73%)。本组治愈率为98.27%。结论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残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以残腔感染及胆汁漏最为常见,部分病例治疗甚为困难,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包虫囊肿完整切除可有效地预防术后残腔并发症。近来有人提出包虫外囊与肝组织之间有一层疏松的结缔组织称为“外科膜”,该膜有利于包虫囊肿完整切除。作者认为包虫囊肿完整切除应根据病人的全身及局部情况和术者的经验而定,不可盲目从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包虫合并囊内感染及胆汁瘘的术中残腔处理术式与痊愈时间、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0例肝包虫手术中残腔处理的方法及术后效果。结果:经过适当的手术处理,10例残腔均完全消失,平均住院天数19天,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肝包虫术中根据不同残腔的情况,采用内翻缝合、多层内翻缝合或大网膜填塞及残腔引流管是此类手术的基本要点。  相似文献   

6.
肝包虫破入胆道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包虫破入胆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B超诊断肝包虫病及肝包虫破入胆道造成的胆道阻塞,对确诊及高度可疑的患者施行肝包虫内囊摘除并进行肝包虫残腔引流、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结果:全组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均顺利康复,平均术后12d出院,2例病人残腔感染经持续引流治疗后好转。结论:B超是该病有效的检查方法。及时的胆道探查引流、清除包虫内囊及残腔引流是该病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网膜填塞残腔治疗感染性肝包虫囊肿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73例感染性肝包虫囊肿采用肝包虫囊肿内囊摘除、缩小残腔、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内放置引流管的手术方法。结果 63例在术后5-6天拔管,8天治愈出院;11例术后后合并胆漏,术后第2天平均引流量150ml,术后25-40天拔管。本组病例全部治愈,无死亡。结论 感染的包虫囊肿具有包囊液的活性,处理上要兼顾包囊液和脓液两个方面。大网膜填塞治疗感染性肝包虫囊肿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8.
肝顶部包虫囊肿术后残腔感染日久不闭的病例,临床处理颇感困难。鉴于大网膜血运丰富又可裁剪延伸,其临床应用范围日趋广泛,1983年3月我们使用带蒂大网膜移植术治愈1例右肝顶部包虫残腔感染六年不愈的病例,现报告于下。患者男性,37岁,住院号124075。因肝包虫术后引流口流脓六年不愈,于1983年2月1日入院。1977年曾因右上腹无痛性包块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肝包虫病行内囊摘除术,胶管引流。拔除胶管反复由引流口流脓。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包虫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对6年间26例肝包虫再手术病人进行分析,肝包虫采取以带蒂大网膜移植充填外囊腔为主、腹腔包虫以完整摘除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 26例病人中仍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3.8%,无残腔积液和严重并发症。结论 上述方法对肝包虫再手术具有明星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包虫外囊次全剥除术在肝包虫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肝包虫病患者采用肝包虫囊肿外囊次全剥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44例患者均治愈,术后随访,无胆瘘、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结论肝包虫外囊次全剥除术具有手术难度小,防止术后残腔感染及复发,达到根治肝包虫病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包虫外囊次全剥除术在肝包虫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肝包虫病患者采用肝包虫囊肿外囊次全剥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44例患者均治愈,术后随访,无胆瘘、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结论肝包虫外囊次全剥除术具有手术难度小,防止术后残腔感染及复发,达到根治肝包虫病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2.
肝包虫病是一种流行于牧区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现将近年我院收治肝包虫病患者合并感染和胆汁瘘1 0例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 1 0例肝包虫均经手术证实其中 4例包囊不大但合并感染及胆汁瘘 ,2例肝包虫合并有胆汁瘘、包虫感染、子囊死亡并钙化 ,术前均明确诊断 ,术中见肝包虫内囊液凝固变性、钙盐沉着 ,行肝内变性坏死包虫刮除 ,双氧水、盐水冲洗 ,切除部分外囊壁 ,缝合胆汁瘘处 ,置管引流 ,术后抗生素治疗 ,对巨大包虫并感染者 ,术中用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 ,同时置残腔引流管做闭式引流或对包囊残腔行外囊壁多层内…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收治13岁以下肝包虫患者328例,对小儿肝包虫手术时机、外囊腔处理、经肋床进路显露肝顶部包虫进行探讨。主张:①小儿肝包虫最佳手术时机为包虫直径约6~8cm时。②肝包虫残腔敞开过去视为禁忌,现认为适用无感染、胆瘘或轻度感染者。③残腔胆瘘用双腔气囊管注气,并于48h后放气,24h后再注气挤压,囊腔积液引流,压迫小的胆漏有利于闭合。④严重胆漏、感染外行囊与空肠V型吻合,吻合口要大并加抗逆措施。肝顶、肝右后叶包虫者不宜采用。⑤肝右后叶包虫多次手术者可经肋床进路,术前定位、切开并切除一肋骨,显露病灶好,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胆管、肝包、支气管瘘形成的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清除包虫内囊、修补支气管及胆瘘口、带蒂大网膜填塞包虫残腔。结果 全组16例术后胆瘘、支气管瘘闭合.肝包虫残腔消失。结论 包虫内囊清除、瘘口修补、残腔大网膜填塞加置管引流是治疗肝包虫并发肝支气管胆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带蒂大网膜移植加引流在肝包虫残腔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了防止肝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后遗留残腔发生积液、感染、胆瘘等并发症。方法:采用带蒂大网膜移植加置管引流处理残腔。结果:全组43例术后肝包残腔全部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带蒂大网膜移植加残腔置管引流是防止肝包残腔发生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肝包虫手术残腔处理临床经验。方法:有外囊缝闭、大网膜堵塞、残腔内置管引流、外开放等处理方法。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肝包虫手术残腔处理根据术中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合理的处理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治疗肝细粒棘球蚴病合并胆瘘的不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0年1月-2005年3月收治手术治疗的203例囊性肝包虫病合并胆瘘病例,观察传统的内囊摘除术联合大网膜填塞术、内囊摘除术联合囊内胆瘘缝扎术和新术式——外膜内完整摘除术的疗效,比较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残腔或创面外引流置管时间及残腔胆漏、残腔感染及周围胆管损伤的情况。结果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残腔或创面外引流置管时间及残腔胆漏、残腔感染及周围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术式。结论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能在直视下根据不同胆瘘特点可靠地处理胆瘘的胆管,可根治性治疗肝细粒棘球蚴病合并胆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包虫囊肿手术治疗后声像图的特征性改变,提高超声对肝包虫病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48例肝包虫病手术后患者超声检查随访资料。结果内囊摘除+外囊残腔积液36例(24.3%),其中内囊摘除后+同时外囊残腔引流16例(10.8%);外囊残腔大网膜填塞32例(21.6%);外囊残腔大网膜填塞后同时留置引流管12例(8.1%);肝叶段切除8例(5.7%);肝包虫病术后肝内钙化灶20例(13.5%);肝包虫术后复发24例(16.2%)。结论超声用于术后复查可了解手术效果,观察术后残腔有否积液,有无感染或术中种植及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9.
为寻找治疗肝包虫病较好的手术方法,提高治愈率,回顾性分析2002~2005年我院手术治疗的139例肝包虫患者,分别行内囊摘除、附加不同的残腔处理方法及肝包虫囊肿囊外剥除、肝叶部分切除等手术方式,比较各手术方式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39例病例均取得了较好的手术疗效。认为无论是单纯性的还是复杂性的肝包虫,必须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病变部位有无感染、有无胆瘘、残腔大小的具体分析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以取得较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0.
肝包虫是我国西北地区较常见疾病,对于发生在肝顶部,肝右后叶或合并感染、胆漏的包虫外囊处理,目前仍无妥当方法,我院自1988年4月以来用自制气囊双腔管引流肝顶包虫外囊残腔18例,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