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心悸一病在临床常见,心悸反复发作使患者苦不堪言。中医学络病理论将心悸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其中络脉虚损和络脉不通是心悸病理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心悸常为虚实夹杂之疾,治疗应通补兼施,益络养心调补君主之官,祛瘀化痰除络脉之痹,临证取效常满意。  相似文献   

2.
医圣张仲景首提"心悸"以及辨证论治之法之方,为后世垂范。现代医家基于经典、结合临床,拓展了心悸的论治方法,现归纳总结当代部分名老中医对心悸的认识及特色经验,包括从虚实论治、脏腑相关论治以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  相似文献   

3.
心悸为临床常见急症,通过分析《伤寒论》中有关心悸的条文,从病因、病机、证治分型简单剖析了张仲景治疗心悸的学术思想。心悸主要以虚实为纲,可分为心阳不振、水气凌心、阳气郁遏、枢机不利、气血亏虚、阴阳亏虚证,简要分析了各类证治治法、方药。仲景治疗心悸条文虽言简意赅但掌握仍有一定难度,对其分析及学习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心悸病位主在心,但与其他诸脏相互生克制化,休戚相关,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心悸病应从整体、协调角度看待疾病,从整体阴阳气血及脏腑功能平衡出发,扶正祛邪,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王悦 《浙江中医杂志》2013,(12):874-875
心悸病证名最早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称为心动悸、惊悸,简称“悸”。认为其主要病因为水饮,惊扰,正气虚损及汗后受邪等。心悸可由心之本脏自病引起,也可由他脏病及于心而成。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所以临床上心悸往往表现为虚实寒热夹杂,给治疗造成一定困难。笔者近年来在运用辨证施治之辨六经、辨方证、辨兼证“三辨法”的基础上结合《伤寒论》经方优势治疗心悸,取得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总结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中勇教授认为心悸之病既在于心,亦关乎肝脾肺肾及六腑,临床所见虚实皆可,夹杂为多。治疗心悸重视正气不足,主张祛邪不忘固本,攻补同行,攻而不峻,补而不滞。  相似文献   

7.
心悸治验4则     
心悸的病理因素复杂,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端,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该文介绍中医药治疗心悸验案4则。  相似文献   

8.
张玉波 《河南中医》2009,29(11):1084-1085
心悸是指自觉心中悸动,心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每因情绪激动或劳累而诱发,并常与失眠、健忘等症状常见。本病既有器质性病变,也有功能性病变。心悸治疗多方药,仲景遗训效可靠;痰浊瘀血致心悸,虚实转化须把握;心悸原因系多端,器质功能须明辨。  相似文献   

9.
胸痹心悸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痹心悸的辨证临床分为虚实两大类,其常见的实证包括气滞血瘀、痰滞血阻;虚证包括心肾阳虚、心脾血虚和心气虚弱.笔者现就胸痹心悸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勇 《河北中医》2012,34(6):935-937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冲动的传导、频率、节律及起源部位的异常,以脉律过快、过缓或不齐、胸闷、心悸、头晕及憋喘等为临床表现.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属中医学胸痹、厥脱、心悸及迟脉等范畴.其病位在心,多虚实夹杂.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心阳不足是心悸的主要病机之一。临床治疗当温补心阳、。肾阳,首选桂枝甘草汤,并根据兼症加味。  相似文献   

12.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邪毒侵犯心脏,致心主血脉神志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自汗、面色苍白,脉细数无力、舌淡苔白,心电图及心肌酶异常的儿科临床常见疾病,属中医"心悸"范畴。笔者自2000年3月~2010年12月,共收治病例86例,根据患儿临床表现,采用中医分型治疗,痊愈68例,有效16例。  相似文献   

13.
通过例举2则验案,分析周仲瑛教授辨治气阴两虚型心悸的临证经验。认为本病病机虽以气阴两虚为主,但义虚中火实,治宜益气养阴、宁心安神,兼顾祛邪,常用方剂为炙甘草汤、生脉散等。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VMC的发病机制研究迄今未完全明了,西医药尚无良策。病毒性心肌炎属于中医学”风温”“湿温”“心悸”“胸痹”等范畴。中医学对此病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防治有着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黄元御《四圣心源》提出“中气脾胃论”,认为惊悸总由中气亏虚,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精神不交为直接病因,胆胃之气不降乃基本病机,分为心火上炎、心虚胆怯、脾虚湿困、肾虚水寒四种证型,辨治从脾胃入手,调理人体气机,降心火、顺胆气、除脾湿、温肾寒,以达到治疗惊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虞坚尔教授根据沪上地域特点和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征,认为小儿急性发病后多有“脾虚综合征”的表现,常异病同治,擅用健脾法,习用四君子汤化裁治疗儿科疾病。并对哮喘、心悸、血尿3则验案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定律汤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分别给予定律汤、稳心颗粒,共治疗60天。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抗心律失常西药撤减情况,并评价心律失常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心律失常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6%、82.1%,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4.3%、89.3%,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悸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西药撤减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撤减量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律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良好,能较好控制心悸症状和减少抗心律失常西药药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白玉参景脉通汤治疗痰瘀互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血管剩余风险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痰瘀互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白玉参景脉通汤。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并通过对血脂相关指标(TC、TG、HDL-C、LDL-C)水平变化情况的分析,评价心血管剩余风险。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83.33%;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胸痛、胸闷、气短、脘痞、身重的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悸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心悸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胸痛、心悸及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TC、TG、LDL-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TG、H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玉参景脉通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痰瘀互阻型冠心病心绞痛,不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血脂水平,还可通过升高HDL-C降低心血管事件剩余风险。  相似文献   

19.
《景岳全书》"论治"特色浅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论治篇"原文记载,浅述其精一施治,明真假逆从,探寒热虚实,扶正顾胃气之要义,以期与医者共享其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社区诊疗"治未病"的过程中,着手切入点是个关键问题,疾病无大小,在病与不病之间辩证施治,通过四诊八纲,辨清寒热虚实表里,调养扶正祛邪达到治病目的.治病必求其本,树立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