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医生名称多     
医生一职,名称特多,而且都有来历。现简介如下:医生 《唐六典》:“医生四十人”原注:“后周医正,有医生三百人。隋太医有生一百二十人。”医士 宋·唐容《真仙岩题名》:“零陵唐容,以端平丙申(1236)清明日,携二子亮元,游真仙岩,同来者医士蒋吉力。”医匠 《急就篇·四》:“笃癃衰废迎医匠”。原注:“医匠治病之工也。”医师 《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食医 《周礼·天官》:“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古馐字)、八珍之齐。”可能是专事营养学的医生。疡医 《周礼·天官》:“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  相似文献   

2.
升丹降丹之用来治疗疮疡已有很久的历史。《周礼·天官篇》載:“凡疗瘍以五毒攻之……。”据汉郑玄註:“今医人有五毒之药,合黄堥,置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其中,烧三日夜,其烟上着,以鸡羽扫取以治疡。”由此可見,虽周代所謂之“五毒”是否即今之丹药  相似文献   

3.
“升药”的历史“升药”为中医外科外用藥中一种重要藥品,是“水银”化合物。到今天止,临来上尚还有应用价值。共为古代何人所发明,及发明於何时,则少可靠文献,足资参考。唯周礼天官篇有:“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殺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的记载。郑玄註五毒以攻之谓:“今医人有五毒之药,合黄堥,置石胆,丹砂,雄黄,礬石,慈右其中,烧三日夜,其烟上着,以鷄羽掃取以治疡”。根据郑氏所言“合黄堥”“置五毒其中”“烧”“其烟上着”,“鷄羽掃取”等,颇似现代“升药”提炼操作过程。五药中的丹砂即是水银的化合物。故此五毒药品与“升药”的原料,颇相近符。因之我们可以认为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早已将类似“升藥”或“升藥”的化学制剂,应用於临床了。  相似文献   

4.
创面愈合是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传统医学在创面愈合上有着详细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中医药外治方法独具特色。在《周礼.天官》中就有记载:"疡医掌肿疡、溃疡、折疡之祝药刮杀之齐",又言:"凡疗疡以五毒攻之"。  相似文献   

5.
<正> 中医病名中有种称作“疕”的皮肤病。这是中医外科中一个古老的病名,而又是医所共知的。在很多古籍中都载有“疕”病。如《说文》中言:“疕,头疡也”。《周礼天官医师》中注:“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记载:“遍身起如风疹疥丹之状,其色白不痛但痒,搔抓之起疕”。清·顾世澄著《疡医大全》中记叙:“白疕俗名蛇虱,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  相似文献   

6.
医政制度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早就确立了医事制度。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医之政令,聚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疮疡者,造焉,即使医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并分立“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除食医专为奴隶主服务外,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同时还建立了对各科医生的考勤制  相似文献   

7.
外科法宝只有三、膏药升丹白降丹。因此膏和丹,在中医外科外治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的炼丹术,远在两千年前的《周礼·天官篇》中已有“凡疗疡以五毒攻之”的记载,东汉,郑康成注谓:“五毒、即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之称,置黄堥(即今之陶器罐)中烧三日夜,其烟上著、扫取其粉以治疡。这类似丹药的制法及应用。由于疡科各本师承,秘而不宣、益以“文革”时期,加以迷信色彩,遂至湮没不彰。  相似文献   

8.
<正> 祝:通"注",敷涂也.例:'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周礼·天官冢宰》)——疡医掌管治疗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等用的外敷药和去脓血除腐肉的药剂.食:通"饲",给人吃.例:"二十余日稍作强糜食之."(《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二十多天后少做一些比较厚的粥给病人吃.食:通"蚀",蛀蚀也.例:"内食五脏,而症见于外也."(《薛氏医案·厉疡机要》)——在里面蛀蚀五脏,而症状却在外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窦道属祖国医学“漏”的范畴内,多由于感染伤口毒邪稽留未尽经久不愈,导致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所致.刮杀疗法是治疗外疡的重要手段,《周礼·天官篇》载有“……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刮杀之齐”其“祝药”指外用药,“刮”是以刀刮除腐肉,“杀”是以腐蚀药物除去坏死组织.  相似文献   

10.
根据现存文献记载 ,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出现于西周时期。依《周礼·天官》所述 ,西周时将医学分为食医 (营养医生 )、疾医 (内科医生 )、疡医(外伤科医生 )和兽医四科 ,其中并无针灸之名 ,可见当时针灸尚未成为独立的专科。那末我国周秦时期是否有针灸医生呢 ?回答是肯定的 ,不过那时的针灸医生都是多面手 ,并非单纯只用针灸疗法治病。当时凡业内外妇儿各科医术者 ,无不精通针灸 ,他们往往是把针灸疗法与药物疗法紧密地相结合起来的 ,因而能取得较佳的疗效。  据《左传·成公十年》记载 ,春秋时期晋景公生病 ,邀请秦国名医医缓诊治。医缓…  相似文献   

11.
痈疽不能获得消散而转成脓疡时,若正气不能载毒外出,脓毒内攻而致内膜溃穿,谓之“透膜”。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卷一·痈疽之别》说:“凡一切疮肿,始觉患起高肿,五、七日忽平陷者,此是内攻之候也;急以内托散及内补汤药补填脏腑令实;最怕透膜,膜穿十无一生矣。”此症与疔毒走黄、疽毒内陷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兹结合病例二则,加以整理,并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TheEarliestClassificationofDepotSinMedicineand0已esinM*caf~talion医学史上,最早实行医学分科和医疗考核制度,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周代。据《周礼·天官》载述,周代医生分为四种: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专科。职责分别为:“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疾医,掌养万民之疾苦”;“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清u、杀之齐(剂)”;“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上述分科之中,食医实际上是为帝王饮食卫生服务的营养科医生。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疡医相当于外科、伤科医生,他们既医治脓肿、溃疡等常…  相似文献   

13.
让中国食疗再造辉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利用食物祛病除疾的尝试,据可考历史已有四、五千年.最早的食疗是和药物研究同时进行的.随着医学的分科,食疗才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早在周代,就有了"食医",与"疾医"、"疡医"及"兽医"并列于朝廷的医事制度中."食医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剂。"可见当时的食物种类已很多。对饮食的调适和搭配也很讲究:"凡食齐胝春时、羹齐胝夏时、酱齐胝秋时,饮剂胝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菰。"《周礼·天官·冢宰》食疗已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查现代医学的“拮抗”一词 ,国内权威性辞书中只有《辞海》有载 ,其他均不收释。考其原因 ,敝以为“拮抗”可能是“颉颃(xi啨h偄ng)”的误读。  “颉颃” ,出自《诗·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 ,颉之颃之。”毛传 :“飞而上曰颉 ,飞而下曰颃”。晋·潘岳《杨仲武诔》 :“归鸟颉颃 ,行云徘徊。”后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之义。如《晋书·文苑传序》 :“潘夏联辉 ,颉颃名辈。”又如明·俞弁《读医说·自序》 :“弁虽不敏 ,癖于论医 ,或闻师友讲谈之余 ,或披阅诸师百家之文 ,凡有会于心者 ,辄手抄以备忘 ,积之成裘 ,为十卷…  相似文献   

15.
凡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的药叫温里药。里寒证的成因,有因素体阳虚,寒从内生者;有因外寒直中三阳,深入脏腑者;有因表寒证治疗不当,寒邪乘虚入里者;有因服寒药太过,损伤阳气者。总之,不论外来之寒,或体生之寒,治疗皆以《内经·素问》所云:“寒者热之”为原则。温里与补阳药都有祛寒作用,但温里药是以直接祛寒为主要功能。《医学心悟》认为:“温者,温其中也,脏受寒侵,必须温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热略》指出:“用热之法,尚有其要,以散兼温者,散寒邪也。”有一部分温里药兼有补阳作用,如附子、肉桂。补阳药主要是以补足阳气,以体内的阳气温寒祛寒。  相似文献   

16.
“之”大量出现在中医古籍里,用法非常灵活,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10种: 1.“之”的本义有“去”、“到”的意思。之,从字形看,底下一横,表示地,屮表示脚趾。《尔雅·释诂》:“之,往也。”“往”有去、到的意思,这就是“之”的本义。“之”的本义在中医古书里仍然保留着。例如,《鉴药》:“之医所。”句子里的“之”用作动词,是“到”的意思,它后面带有宾语“医所”,表示“到”的地方。故凡“之”的后面带有表示处所的宾语时,  相似文献   

17.
四物汤小考     
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药四味药组成,是临床妇科病的常用方剂。故《医宗金鉴·卷四十四·妇科心法要诀》曰:“妇人血病主四物,归芎白芍熟地黄,血瘀改以赤芍药,血虚易用生地黄”。并注四物汤乃妇人经产一切血病通用之方,故主之也。《中国医学大辞典》、《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高校方剂教材均以《和剂局方·卷之九·治妇  相似文献   

18.
明代医家张景岳精研轩岐之学 ,通晓内、外、妇、儿诸科。他在《景岳全书·外科钤》专篇中搏采众家之言 ,掺合自己的见解 ,其论理法方药俱全 ,在明代的外科著作中 ,堪与王肯堂之《证治准绳·疡医》、陈实功之《外科正宗》媲美。现就其对疮疡的论述作一浅析。1 辨证首分内外、别阴阳、识深浅张氏治疮疡多宗《内经》的阴阳学说 ,他在《外科钤·论证》中说 :“凡疮疡之患 ,所因虽多 ,其要惟的内外二字 ;证候虽多 ,其要惟阴阳二字。知此四者 ,则尽之矣。然内有在脏者 ,在腑者 ,外有在皮肤者 ,有在筋骨者 ,此又其浅深之辨也。”这是张景岳对疮疡…  相似文献   

19.
中药堪为医苑奇葩.其历史源远流长,其芳名琳琅满目,枚不胜收.《神农本草》收药365种,《名医别录》收药730种,《新修本草》收药884种,《嘉祐本草》收药1082种,《证类本草》收药1746种,而《本草纲目》共收药1892种,可谓药物集大成者.明·王世贞在《本草纲目.原序》中这样评价这部“昭代之典”:“……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  相似文献   

20.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曲礼下》载:“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 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从汉代到元代的一千多年间,对于“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解说基本上无异议,即不是三代行医,就不服用他的药。如东汉郑玄注: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