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预测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及预后。方法172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2000mL)组、B(3000mL)两组,并设对照组(未PE治疗)。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判断患者(PE)治疗的病死率和治疗前后的临床生化指标进行比较,探讨病情与预后的关系。结果MELD分值在30~39患者PE后两组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肌酐(C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死率:A组为48.28%,B组为46.4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分≥40的患者PE后的TBIL、INR也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血清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A、B组分别为88.89%、82.14%,与对照组9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血浆量的血浆置换均可改善肝脏功能,尽早PE治疗可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预测血浆置换(PE)治疗后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方法160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PE组与对照组,应用MELD评分系统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和治疗前后的临床生化指标,探讨与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MELD分值在30~39的患者PE后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MELD评分分别为(379.4±40.4)μmol/L、(2.5±0.2)和(30.8±3.8);明显低于治疗前的(509.7±64.6)μmol/L、(3.5±0.3)和(37.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患者的病死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分值≥40的患者PE后的TBIL、INR及MELD评分分别为(595.6±61.5)μmol/L、(3.8±0.4)、(39.8±3.50),明显低于治疗前的(650.4±66.3)μmol/L、(4.4±0.60)、(45.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患者病死率为91.2%,与对照组的1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通过降低重型肝炎患者的TBIL、INR、MELD评分,改善肝脏功能。血浆置换可降低MELD分值在30~39之间的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但不能降低MELD分值≥40的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陈吐芬  龚作炯 《肝脏》2008,13(1):7-10
目的 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对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预后的评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人工肝治疗分为人工肝组56例与对照组55例,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评分和CTP分级,进行对比分析,观察3个月内的临床转归。结果MELD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呈正相关,MELD评分越高,病死率越高,在CTP分级中,CTPC级治疗效果最差,人工肝治疗的效果也差。MELD分值在〈20、20~30和30~40三个范围内,人工肝组病死率分别为12.5%、48.0%和72.2%,对照组分别为13.3%、62.5%和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ELD≥40分患者人工肝组与对照组的病死率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LD评分与CTP分级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中具有预测作用。MELD评分和CTP分级各有特点,将两种评分方式有机结合互补不足,是符合临床实际的判断严重肝病预后较科学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评估与治疗策略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入院时的MELD分值和接受治疗2周后的MELD分值与入院时MELD分值的差值(△MELD分值),分析MELD分值和△MELD分值与患者3个月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入院时MELD分值死亡组患者为37.00±6.50,存活组为25.80±5.20,死亡组患者入院时的MELD分值远高于存活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00,P〈0.01),接受治疗2周后△MELD分值死亡组患者为1.57±0.89,存活组为-0.99±0.7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35,P〈0.01)。患者入院时MELD分值和接受治疗2周后△MELD分值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3个月内病死率的c-统计值分别为0.90和0.76。MELD分值〈25组,患者3个月后病死率为2%,25≤MELD分值≤30组病死率为7%,300组和≤0组的病死率分别为51%和13%,两组间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ELD分值和△MELD分值越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越高,MELD能较准确地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可以结合患者入院时的MELD分值和接受治疗后的△MELD分值来决定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价血浆置换(PE)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PE治疗,检测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和肌酐水平以计算MELD分值。按照治疗前患者MELD分值〈30分、30~40分和≥40分分成三组,观察各组3个月内的病死率。结果 PE治疗后112例患者血生化指标改善;3个月内,在MELD评分〈30的63例患者中,死亡12例(19%);在30≤MELD评分〈40分的34例患者中,死亡20例(58.8%);在MELD评分≥40分的15例患者中,死亡15例(100%,P〈0.05)。结论 MELD评分系统能预测PE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拉米夫定联合胸腺素α1治疗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胸腺素α1治疗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乙型重型肝炎患者88例,治疗组44例用拉米夫定联合胸腺素α1治疗,对照组44例不作任何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剂治疗,两组均常规使用护肝、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生存率为81.82%,与对照组生存率54.55%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胸腺素α1治疗乙型重型肝炎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早期死亡的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在中国人群中评价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早期(6个月)死亡率和相关预测因素,并对比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Index指数(Index)和Child—Turcotte—Pugh肝功能分级(CTP)三种评判模型对早期死亡的预测效果。方法146例患者入选后服用拉米夫定,每日100mg。依随访6个月时的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比分析基线肝功能指标、电解质、血常规、HBVDNA定量、MELD评分、Index评分和CTP评分的差别,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有价值的死亡预测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有关临床指标及三种评判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146例患者随访6月时共有21(14.4%)例死亡。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平均MELD分值分别为21.35±5.01和13.05±5.0,平均Index分值分别为7.61±3.28和4.85±2.57,平均CTP分值分别为12.19±1.66和9.61±2.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从AUC得出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胆红素、MELD、Index和CTP评分有较强的预测能力,最适临界值为:INR1.78,胆红素108.1μmol/L,MELD17.1分,Index5.1分,CTP12分。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INR〉1.78,胆红素〉108.1μmol/L,MELD〉17.1,Index〉5.1,CTP〉12有高度死亡危险。三种评判模型相比较,MELD优于Index(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早期死亡率14.4%,INR、胆红素水平是较好的临床预测指标。MELD、Index和CTP三种评判模型对早期生存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MELD好于Index指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和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88例,其中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分别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LAM(35例)或ETV(26例)抗病毒治疗。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MELD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好转率和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按治疗前MELD评分高低分为两组,发现MELD评分≤25时,治疗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MELD评分25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M组与ETV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M和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均具有较好疗效,宜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和对短期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 21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被分成血浆置换组(85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两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MELD评分及3个月时的病死率的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价MELD评分系统的准确性。结果治疗后2周,两组MELD评分均有明显的降低(P〈0.01),但在MELD〉40的患者,则无明显降低;PE组患者病死率(49.4%)低于对照组(64.8%,P〈0.05),在MELD≤39的患者,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最佳MELD临界值为26,其敏感度为80.2%,特异度为79.5%,准确性为80.0%,而PE组为30,其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69.8%,准确性为72.9%。结论 MELD评分能较准确地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后3个月时预后的回顾性分析,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及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效果.方法 156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血浆置换(PE)组和非PE组,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MELD的评分变化及3个月时的病死率.结果 治疗后2周PE组胆红素、INR、肌酐、MELD分值及在20~29、30~39组MELD分值较非PE组均显著降低(P<0.01).PE组病死率及MELD分值在20~29和30~39范围的病死率明显低于非PE组,MELD评分越高,病死率越高,MELD分值≥40患者病死率,PE组和非PE组均为100%.结论 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患者短期内病死危险性随MELD分值的增加而上升,MELD评分系统能较准确预测重型肝炎患者短期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1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重点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结果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性脑病、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尿素氮、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具有独立的预后意义(P〈0.05)。纠正混杂因素后,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中比较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两种药物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程度,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早期、中期和晚期抗病毒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程度,结果在早期和中期抗与不抗病毒治疗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晚期抗与不抗病毒治疗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是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独立因素。较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均可选用于对这种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重型肝炎患者血糖水平对病情及预后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患者糖代谢紊乱的发生情况,探讨低血糖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析我院98例重型肝炎患者的空腹血糖,以血糖水平分组,分析评价其临床意义。结果:重型肝炎临床分型与血糖水平的变化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重度低血糖患者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轻度低血糖症患者(P〈0.05)。重型肝炎有血糖异常时病死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重型肝炎常有低血糖发生(98例重型肝炎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达44.9%),重型肝炎患者发生低血糖和高血糖后病死率差异不明显(P〉0.05),低血糖组病死率显著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重型肝炎血糖越低病死率越高(P〈0.05)。结论:重型肝炎患者出现糖代谢紊乱的比例较高,尤其是低血糖。血糖越低,并发症越多,病死率越高。检测血糖水平对于判断重型肝炎的危重程度、评价预后、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799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病原学与实验室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探讨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e抗原表达与病死率的相关性,为重型肝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统计我院2000-2004年各型重型肝炎的发病率,进一步应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应用微粒子方法检测乙型肝炎e抗原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病死率及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间的关系。结果(1)重型肝炎中乙型肝炎占83.50%,慢性重型肝炎中乙型肝炎占96.77%;(2)5年间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HBV DNA定量大于1×10,拷贝/ml组,总病死率为53.25%,小于1×105拷贝/ml组,病死率为3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抗原表达对病死率无影响;(3)2004年,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HBV DNA定量大于1×105拷贝/ml病例加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病死率由2000年的54.64%下降至2004年的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型肝炎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为主,病毒载量高是高病死率关键因素之一,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55例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GSH组(25例)和NAC组(30例)两组,分别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GSH1.2g和NAC8.0g静脉点滴,连续用药28天,在用药过程中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生化指标和凝血功能,并进行Child-push和MELD评分,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均改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的第21天和28天,NAC组的TBbil和DBil下降率明显高于GSH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8天时NAC组的PTA提升率高于GSH组[(67.26±28.64)%vs(36.92±21.23)%,P〈0.05];NAC组的Child-Pugll评分和MELD评分均出现下降,并显著优于GSH组(P〈0.05)。NAC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晕、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GSH组比较,NAC在减低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和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方面更具有优势,NAC治疗过程中患者耐受性较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肝肾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肝肾综合征(HRS)的发病率,研究慢性重型肝炎伴HRS患者与单纯性慢性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液生化指标,探讨慢性重型肝炎并发HRS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因慢性重型肝炎住院患者共450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HRS。将研究对象分成慢性重型肝炎伴HRS(HRS组,105例)和单纯慢性重型肝炎组(非HRS组,3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评分(MELD)、腹水发生率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慢性重型肝炎并发HRS的院内发病率为23.3%。HRS组MELD评分为31.7±4.5,高于对照组的26.3±6.8(t=-2.45。P〈0.05),腹水发生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33.9%(X。=140.65,P〈0.01)。HRS组Alb为(27.3±3.2)g/L,低于非HRs组(34.8±3.6)g/L(t=-10.03,P〈0.01)。HRS组血钠水平为(128.5±7.5)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7.4±6.5)mmol/L(t=-4.72。P〈0.01)。HRS组的TBi1、DBi1、AST、ALT、BUN、Cr高于非HRS组(州直分别为3.75、3.65、2.58、2.51、11.47、7.86.P〈0.05)。而TP、Na、cl低于非HRS组(州直分别为3.83、4.72、2.74,P〈0.05),ALP、GGT、K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白蛋白血症和低钠血症是慢性重型肝炎并发HRS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42例重型肝炎患者经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的转归,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设对照组32例常规药物治疗,比较血浆置换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血浆置换后的不良反应。结果42例患者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ALT、AST、TBil、Cr均降低(P〈0.05),CHE、PTA均升高(P〈0.05),对照组常规治疗一周后,AIJT、AST、TBil、Cr、CHE、PTA无明显改变(P〉0.05);42例患者最终基本治愈出院36例(85.72%),死亡6例(14.28%),与对照组相比,病死率明显下降(P〈0.05);血浆置换78例次后仅有10例次出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82%。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主要实验室指标,降低了重型肝炎的病死率,且不良反应少,对重型肝炎有肯定和可靠的辅助支持与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血浆灌流PP)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重型肝炎患者90例,治疗组46例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对照组44例不用人工肝治疗,两组均常规用药物护肝、对症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生存率71.74%(33/46)与对照组生存率47.73%(21/44)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乙型重型肝炎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MELD评分体系在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清  姚宏昌 《山东医药》2006,46(11):49-50
对11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别观察1个月和3个月,比较存活者与死亡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不同MELD评分患者的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存活者与死亡者的MELD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随MELD分值升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随之升高,呈显著正相关。认为动态进行MELD评分可用以评价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情,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重型肝炎的生化指标及治疗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重型肝炎的生化指标及治疗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7例重型肝炎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入院首次进行的常规检测项目凝血酶原活动度(PTA)、ALT/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甲胎蛋白(AFP)进行统计分析。对临床采取治疗手段(内科综合治疗、内科综合治疗加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清总胆红素(TBIL):3组病死率分别为43.6%、61.3%、81.5%;PTA:3组病死率分别为35.1%、70.6%、100.0%;AFP:3组病死率分别为41.4%、64.8%、78.6%;有、无酶胆分离组病死率分别为79.6%、34.9%;内科治疗组和人工肝治疗组病死率分别为71.2%和42.1%。结论TBIL的高低与病死率呈正相关,PTA、AFP的高低与病死率呈负相关,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救治莺型肝炎患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系统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并求出作为判断患者3个月内死亡与否的MELD最佳临界值。方法分析我院2003年~2005年收治的391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MELD模型公式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观察3月内的死亡率。结果236例在3个月内死亡,病死率为60.6%。MELD分值在小于30、30~40和大于40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8.1%(86/226)、87.6%(106/121)和100%(44/44)。应用该模型预测患者3个月内死亡与否的最佳MELD临界值为28.c-statistic为0.837,敏感性为69.2%,特异性为86.4%。MELD分值与血清胆红素、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呈明显正相关,与预后情况呈显著负相关。结论MELD分值能够作为反映重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患者短期内(3个月)死亡危险性随MELD分值的增加而上升,MELD模型能较准确预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短期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