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矫形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自2005牟10月至2011牟3月对13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行后路椎管彻底减压、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相应节段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分析其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术后平均矫正率为40.3%.腰腿痛消失,下肢麻木症状减轻.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6个月,平均17.5个月.植骨融合良好,矫正度数与椎间隙高度均无丢失.结论 对于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掌握合适的手术适应症,后路彻底减压,内固定矫形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及植骨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手术治疗的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腰椎退变性侧凸手术治疗的指征、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结果:腰椎退变性侧凸尚缺乏统一的对手术有指导价值的分类方案,不同的手术方式尚无长期随访的文献报道。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手术治疗重点在神经减压、稳定脊柱、缓解疼痛及防止畸形进一步加重。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的选择要综合判断,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伴马尾神经损伤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首先对马尾神经损伤和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发病、临床症状、常规治疗等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再结合2009年到2012年间患伴马尾神经损伤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的6例患者的治疗进行分析,研究伴马尾神经损伤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治疗.结果 6例患者全部接受手术治疗,治疗后3例患者感觉恢复正常,2例患者还有轻度的麻木感,1例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但仍表现出轻度的尿失禁等症状.结论 通过对本组患者患病及治疗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伴马尾神经损伤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疾病早期的治疗效果最好,随着病情的加重,其治疗难度也会增加,恢复效果也会逐渐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后路椎板减压方式——腰椎下半椎板揭盖回植法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30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行后路手术,显露腰双侧椎板后在椎板脊近端大约5~6mm处用骨刀垂直于脊柱的轴线横断椎板,下半椎板游离从而方便后续的减压、融合的手术操作,术毕将修正后的椎板覆盖原位再行固定。结果手术顺利、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6个月后复查,所有患者覆盖后的椎板愈合良好,30例中治愈23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0例,JOA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下半椎板揭盖回植技术安全有效,有利于术者进行彻底的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手术操作,回植后后路结构保存。该技术是腰椎疾病后路手术中减压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后路椎板减压方式——腰椎下半椎板揭盖回植法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30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行后路手术,显露腰双侧椎板后在椎板脊近端大约5~6mm处用骨刀垂直于脊柱的轴线横断椎板,下半椎板游离从而方便后续的减压、融合的手术操作,术毕将修正后的椎板覆盖原位再行固定。结果手术顺利、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6个月后复查,所有患者覆盖后的椎板愈合良好,30例中治愈23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0例,JOA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下半椎板揭盖回植技术安全有效,有利于术者进行彻底的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手术操作,回植后后路结构保存。该技术是腰椎疾病后路手术中减压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不稳效果。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3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不稳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均回访6~24个月,平均回访时间20个月。优:20例。良:15例。差: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1%。结论对于腰椎退变性滑脱,应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疗效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从本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随机选择18例符合腰椎退变性测弯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其中9例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纳入研究组。剩余9例采取植入物置入内固定,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临床治疗有效率和各项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的JOA评分效果较对照组好,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55.6%(P<0.05)。结论:不同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的临床治疗效果存在差异,使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后能有效提高矫正率,有效提高JOA的评分效果,同时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不稳的诊断,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男17例,女23例)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前常规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检查。结果:术后40例临床患者完全复位,恢复椎间高度,骨融合。术后随访12~15个月,月平均14.3个月,优26例,良13例,可1例。结论: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是目前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确切方法,植骨融合率高,术后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的方法对患有腰椎滑脱症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观察。方法抽取102例患有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分为A、B组,平均每组51例。A组患者采用临床传统手术治疗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我们研究后发现,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该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少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结论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的方法对患有腰椎滑脱症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可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进一步减少,使手术时间缩短,可以做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截骨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意义.方法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36例,均在洛阳正骨医院脊柱外科接受后路三维内固定截骨矫形术.站立位全脊柱正位片将患者分型:A型,C7铅垂线偏距骶骨中垂线<3 cm;B型,C7PL偏向腰椎主弯凹侧>3 cm;C型,C7PL偏向腰椎主弯凸侧>3 cm.结果 A型10例,B型 20例,C型6例.A型和B型后路顶椎区凸侧入路截骨矫形术,C型后路截骨水平在主弯远端.随访无丢失.结论 截骨矫形后平衡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骨科2006年12月-2012年12月共68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为后路椎管减压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37例为单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随诊648个月,评价两组术前、术后及随诊时伤椎高度比值、脊柱后凸成角矫正、腰背疼痛并发症、内固定失效情况。结果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后凸成角丢失少,内固定失效率低,与单纯内固定无植骨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能有效防止复位固定后的矫正丢失和内固定失效,对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影像学改变,探讨其适应证。方法 回顾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56例。其中研究组2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椎弓根钉内固定、伤椎植骨及置钉。对照组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单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椎体高度及骨折节段后凸角度变化。CT计算病椎骨性愈后椎体空洞大小。同时对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17.3±5.2)个月,研究组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术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恢复到90%,对照组恢复到93%,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末次随访脊柱后凸角(Cobb’S角)为(4.8±0.7)°,无断钉及松动,无出现神经症状。对照组末次随访脊柱后凸角(Cobb’S角)为(14.4±2.8)°,与研究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1例断钉,无松动,无出现神经症状。研究组术后末次随访椎体空洞大小为(432.2±80.3)mm3,对照组为(1 336.5±609.1)mm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微创植骨治疗效果。方法 2005-09/2012-12江西省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17例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病人,使用自制5 mm窄囗微型骨铲、各种金属导管及扩容器、3.1 mm囗径微型环锯、研磨钵式电动粉粹机,在硬膜外阻滞式臂丛阻滞式局麻加周围神经阻滞麻醉下,作0.5-1 cm微切口进行微创植骨手术。结果 17例中,9例1月后摄片后出现断端毛玻璃样影像改变,3月后出现骨拆愈合征像,6例在术后6月后摄片出现骨拆愈合征像,1例在术后3月内固定断裂,再次手术治愈,1例经随访1年后仍无愈合征像,作血管蒂骨瓣移植愈合。治愈率88.23%。结论该院自制中空骨铲等器械行微创治疗效果较好,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方法治疗的胸椎、胸腰段、腰椎结核病人进行一次前瞻性研究 ,分析椎体间融合进展、后凸矫正程度和早期活动情况、移植骨影响以及与内固定相关问题。方法 从 1998年 6月~ 2 0 0 3年 3月 ,用前路病灶彻底清除术加植骨融合 ,同时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体结核 75例。测量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和后凸角度 ,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分评估神经状况。结果 术前胸椎椎体平均丢失最高 ( 0 .96cm)。胸腰段后凸最大矫正角度为 17.8°。腰骶椎矫正丢失角度最大为 13.7°。 5个月后所有病人前路牢固融合。感染率 4 % ,与移植骨相关问题 6 .6 7%。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有利于早期活动和康复。与移植骨相关问题少 ,后凸矫正和维持比单纯前路手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严重髋臼后壁缺损的患者在初次全髋置换或翻修术中髋臼重建的技巧。方法笔者自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对一组10例10髋被确诊为髋臼后壁严重缺损的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或翻修术,全部采用自体或异体股骨头植骨修复骨缺损区并用骨盆重建钛板或螺钉固定然后植入生物固定型髋臼假体,术后进行至少12个月的随访并分别在第3、6、12、18、24、36个月拍摄X光片并记录Harris评分。结果本组所有病例术后第12个月或以上的X片证实假体臼的稳定性良好,无松动迹象,Harris评分疼痛选项得分全部满分。结论运用自体或异体股骨头植骨修复骨缺损区并用骨盆重建钛板或螺钉固定然后植入生物固定型髋臼假体,预期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剥离椎旁肌后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手术指标、术后2周与6个月时的VAS疼痛评分、术后下地前及随访时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 观察组临床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传统方法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患者恢复更快,不仅能起到较好的复位效果,还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国产RSS脊柱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9例Ⅰ—Ⅲ度腰椎滑脱症患者先进行椎管减压,再应用国产RSS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滑脱椎体复位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术后定期复查,了解症状缓解、滑脱复位及复位丢失、植骨融合、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情况。结果39例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1例Ⅱ度滑脱因骨质疏松未获复位,只进行原位融合固定,1例Ⅱ度滑脱及1例Ⅲ度滑脱恢复到Ⅰ度,其余患者均获完全复位,复查结果显示,28例患者获Ⅰ级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10个月,11例获Ⅱ级骨性融合。无复位后丢失现象及钉棒断裂、松动情况发生。结论国产RSS脊柱内固定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使滑脱椎获得良好复位,并可维持椎体复位直到骨性融合,具有良好的术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肌间隙入路、单侧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经单侧椎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系统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s,VAS)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及自觉症状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9例患者再次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3个月,平均26个月。JOA评分:术前(9.08±3.05)分;术后1个月(20.36±5.23)分;末次随访为(19.92±5.13)分;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6.89±0.93)分,术后1个月为(2.36±0.83)分,末次随访为(2.19±0.61)分,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椎间植骨融合率86.2%;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断裂以及Cage移位。结论经多裂肌肌间隙入路、单侧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