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常规体位下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缺点及穿刺方式的选择。方法130例急诊危重症病人行中心静脉置管,比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和股静脉穿刺置管过程中及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结果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98.5%(经锁骨下静脉)和95%(经股静脉);误穿动脉出现比率、导管留置期间发生导管堵塞或打折的发生率、局部血肿发生率均以经股静脉穿刺置管为高,分别为8.3%、8.3%和10%。结论在非常规体位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优于股静脉;在急诊危重病人抢救中,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应作为建立深静脉通路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深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进行血液透的患者268例行深静脉置管293次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三种不同插管途径的血流的速度、导管的置留时间及其相关感染情况。结果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的插管血流的速度、透析的效能和导管置留的时间均明显优于股静脉插管,导管相关的感染性发生情况低于股静脉。结论通过临床对比分析3种不同插管,颈内静脉插管是一种相对理想的血透临时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三种临时置管的方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院肾内科血透室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共57例接受临时深静脉置管(其中颈内静脉27例,锁骨下静脉18例,股静脉12例)的血液透析病人的治疗效果,对透析血流量、保留时间、导管堵管、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气胸等并发症指标进行总结。结论颈内静脉置管血流量好,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锁骨下静脉置管不易固定,易出现严重并发症;股静脉置管操作简单,但影响患者活动,感染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200例C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根据双盲分组法将对象分为股静脉置管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每组100例,比较两种深静脉置管的应用效果。结果统计显示:股静脉置管成功率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股静脉置管组患者误入动脉率、感染发生率均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导管位移、堵塞及脱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各具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针对性选择穿刺入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肺癌患者中比较颈外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股静脉置管的效果,探讨肺癌患者治疗的最佳中心静脉置管途径.方法 对2007年12月至2013年4月275例在我院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颈外静脉置管38例、锁骨下静脉置管96例、PICC 106例和股静脉置管35例,比较4种不同置管方式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总成功率、平均置管时间、导管平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4组深静脉一次置管成功、二次置管成功和总置管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95);平均置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各组间两两比较,PICC组平均置管时间显著短于颈外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组和股静脉组(P =0.004,P=0.003,P=0.006),平均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其余3组(P=0.001,P=0.000,P=0.002).置管过程和导管留置过程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患者舒适度与4种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有相关性(r=0.318,P=0.000).结论 4种深静脉置管术成功率均很高,为成熟的操作技术.可针对肺癌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深静脉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超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风险较大或预计穿刺较困难的86例急危重症患者,依据随机为超声引导组与对照组,各43例,超声组以超声引导下实施深静脉穿刺置管引导;对照组运用传统体表解剖实施穿刺置管,记录比较2组并发症、成功率及穿刺置管时间。结果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定位实时引导穿刺置管时间[颈内静脉(98.5±35.7)s、股静脉(436.6±158.7)s]较之对照组[颈内静脉(105.5±46.7)s、股静脉(536.5±198.4)s],少于后者(P0.05);实时超声引导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颈内静脉97.22%、股静脉100%)相比于对照组(颈内静脉48.72%、股静脉25.0%),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颈内静脉10.26%、股静脉25.0%),2组并发症发生率[颈内静脉(0vs.10.26),股静脉(0vs.25.0)]差异显著(P0.05)。结论救治急危重患者中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选择性深静脉穿刺置管,临床价值高,可提升穿刺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增加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血液净化治疗患者透析置管的经验,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术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及留置导管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同期对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2月留置透析导管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335例。了解操作者的熟练程度与并发症的关系,分析不同部位不同置管方法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防治方法。结果操作未完全熟练者深静脉穿刺常需借助超声定位或超声引导来完成置管操作;常规盲穿、超声定位和超声引导三种穿刺置管方法相比较,超声引导的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最高,颈内静脉与锁骨下、股静脉穿刺置管比较,并发症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安全性及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少,是建立血液净化治疗临时性血管通路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选取210例行血液净化深静脉置管患者,观察采用不同穿刺部位和定位方法时,患者一次成功率、血流量不足发生率、误穿动脉、局部血肿、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右颈内静脉组感染率与股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一次成功率较常规穿刺组和超声定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应选择合适的穿刺静脉、配合辅助定位手段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可以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相关因素及早期判断指标.方法 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的患者167例,均采取Seldinger技术进行置管.记录穿刺部位、穿刺位点、进针方向、穿刺过程中患者的主观感觉和操作者的感觉,分析上述各种因素及患者年龄、性别与锁骨下静脉置管进入颈内静脉的关系.结果 共16例(9.58%)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进入同侧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是否进入颈内静脉与患者的年龄(P=0.375)、性别(P=0.259)、穿刺部位(P=0.175)及穿刺位点(P=0.061)无关.进针方向为胸骨上窝与喉结连线的中点时较胸锁关节更易进入颈内静脉(P=0.002),而锁骨中内1/3交点下1 cm位点的进针方向更倾向于朝向胸骨上窝与喉结连线的中点(P=0.010).穿刺过程中患者有耳痛及耳周不适(P=0.000)、导丝放置过程中有阻力感(P=0.000)时更易进入颈内静脉.结论 锁骨下静脉置管进针方向为胸骨上窝与喉结连线的中点时导管易进入同侧颈内静脉.穿刺过程中患者有耳痛及耳周不适、导丝放置过程中有阻力感可作为判断导丝进入同侧颈内静脉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两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比观察经颈内静脉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特点及并发症。 方法 :将 1 34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分为两组 ,A组 (n =6 3)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B组 (n =71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均采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观察 4周 ,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感染等并发症及病人的偏爱情况。 结果 :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感染和血气胸 ,两组均无统计意义 (P <0 .0 5 )。病人明显偏爱锁骨下静脉置管 (P <0 .0 5 )。 结论 :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 ,二者在置管特点和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 ,可根据医师对置管技术的熟练情况及病人的偏爱程度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总结、分析了经不同部位深静脉穿刺置管的经验 ,护理方法及感染情况等。 44例病人共行 5 1次穿刺 ,分别经锁骨上、锁骨下、颈内、股静脉中心静脉置管 ,一次成功者41次 ,最多穿刺 4次 ,并发症有 :气胸 ,误穿入动脉 ,原发和(或 )继发性导管感染 ,导管阻塞。结论 :经深静脉营养支持适应于需较长期营养支持及重危病人。应用及护理得当 ,可长期 (≥ 2个月 )保留。疑有导管相关性感染者 (CRS)应拔管 ,需较长时间保留者不宜经导管采血及输注血制品。其应用比较安全、方便。深静脉导管营养支持应用体会@王永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  相似文献   

12.
深静脉置管术:深静脉置管是一种以特制的穿刺管经体表穿刺,穿入各种导管心腔或大血管腔内,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具有留置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本病例讨论的是一位结肠癌患者置管术后给予肠外支持并发静脉炎使用非透明贴膜(爱立敷)的疗效观察,总结相关临床实践经验。现将个案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细菌污染与导管感染的关系,以降低深静脉置管的感染率.方法 选取普外科行深静脉置管术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置管部位,设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为A组;股静脉置管患者为B组,每组42例患者,分别于置管后1、3、7、10 d对两组患者进行细菌学监测.结果 A组患者细菌学阳性率分别为为0、0、4.76%、2.38%,B组细菌学阳性率分别为2.38%、16.67%、7.14%、0;第3d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感染与置管位置有关,在实践中要规范相关操作,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的实用性及风险分析.方法 选择需要保留静脉通道的112例艾滋病患者行深静脉置管.结果 右锁骨下静脉置管101例,右颈内静脉置管10例,右股静脉置管1例.发生气胸5例,导管异位1例.结论 深静脉置管在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诊疗工作中不仅能减轻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保障临床诊疗的顺利进行,更为重要的是降低了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穿刺点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845例患者按穿刺部位分为A组(122例,锁骨中内1/3交界处下方穿刺置管)、B组(237例,锁骨中点下方穿刺置管)、C组(486例,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下方穿刺置管),对三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三组患者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均较高,C组成功率最高,达到99.4%(483/486),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为10.7%(52/486),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经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下方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并探讨深静脉置管不同部位细菌污染与导管相关感染的关系,为临床感染预防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行股静脉置管患者37例及颈静脉置管患者43例,于置管后1、3、7、14 d体外段导管、管周皮肤、穿刺口位置进行细菌培养;进行不同部位细菌污染与导管污染相关性分析,并比较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导管感染发生率.结果 深静脉置管患者体外段导管、管周皮肤与穿刺口细菌培养阳性在置管术后第1、3、7天相关性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体外段导管、管周皮肤与穿刺口细菌培养阳性在置管术后第14天无明显相关性;股静脉置管和颈静脉置管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5.1%、14.0%;颈静脉置管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股静脉置管,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管周皮肤、体外段导管细菌感染是诱发导管感染的重要原因,穿刺口感染可作为评价导管感染情况的关键指标;颈静脉置管较股静脉置管导管感染发生风险小.  相似文献   

17.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简易判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锁骨下途径作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时 ,若患者头部用力偏向并转向对侧 ,很容易使插入的导管逆行进入同侧颈内静脉。近 2年经锁骨下途径用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近百例 ,其中 10余例误将导管送入同侧颈内静脉 ,进行肠外营养治疗一周患者出现局部静脉炎 ,使输液发生困难。既往我们用血管造影在放射线科做导管调整 ,有许多不便。现在我们均在病房穿刺 ,同时能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 ,使穿刺置管一次成功 ,现将方法介绍如下。方法 先按常规步骤穿刺锁骨下静脉 ,穿刺成功后 ,将导管送入血管 3~ 5cm时 ,嘱患者头部取正位并耸肩 ,使同侧锁骨下静脉…  相似文献   

18.
不同置放途径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两种经不同途径置放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80例,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应用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美国Arrow公司)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B组应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美国B—D公司Peripherally Insen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观察2组置管成功率、流速及导管相关并发症30天。结果 置管成功率相近(P=0.5562):PICC导管置管成功97.5%(39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100%(40例)。导管堵塞率有明显差别(P=0.0231):PICC9例(22.5%),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锁骨下静脉置管流速明显快于PICC(P=0.0001)。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异(P=0.1521~0.5562)。气、血胸并发症: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动脉损伤: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导管易位: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静脉炎: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末发生。导管感染: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大多数PICC置管可由护士完成,而锁骨下静脉置管全部由医师操作。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流速大,是抢救危重患的首选导管。PICC导管穿刺更安全、易推广;导管堵塞或感染后,能进行原地置换;是长期输液和大剂量长时间化疗的首选中心静脉导管。两种置管途径的导管相关感染率无统计学羌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康复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径路。方法: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组31例,B组股静脉穿刺置管组34例,C组PICC穿刺置管组33例,分别从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腔堵塞、意外拔管、深静脉血栓、静脉炎、局部血肿)、患者舒适度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PICC组在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等方面都明显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P〈0.05)。结论:PICC中心静脉脉管是脑卒中康复患者最理想的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20.
张翠兰 《工企医刊》1994,7(3):35-36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后,常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笔者谈谈术后及其并发症的护理体会。一、气胸:气胸不常发生,仅在穿刺点较低且肺尖高于第一肋骨时,行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刺时才发生。对自觉症状不明显者可不处理,但若有严重呼吸困难及胸痛者,应立即行胸腔置管减压。二、出血与血肿: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的穿刺易发生误穿邻近的动脉而造成纵隔血肿。由于血液由颈根部向下流入纵隔,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