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前多已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近十多年来随着人们对肠道在机体免疫、营养代谢调  相似文献   

2.
张萍 《中外医疗》2011,30(26):19-19
目的探讨胃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并与肠外营养(PN)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42例胃肿瘤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行随机分为EN组与PN组各21例,分别于术后24h开始进行EN与PN,比较2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10d体重与术前1d体重下降差值及营养支持费用。结果 2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EN组肠蠕动恢复时间较PN组显著缩短,术后体重较PN组有明显改善,且营养支持费用显著低于PN组(P〈0.05,P〈0.01)。结论胃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应用EN支持安全、可行,不仅有助于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而且能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54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27例,两组患者均行胃肿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护理,参考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营养支持费用。结果: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肠蠕动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术后10天与术前1天体重下降差值明显大于参考组,患者营养支持费用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肠道功能的尽早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且治疗成本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恶性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将58例行胃切除术的胃恶性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30例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组28例术后早期行肠外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体重、血浆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10 d体重损失比肠外营养组明显减少,且ALB、PA下降幅度均比肠外营养组小(P均<0.05);肠内营养组ALT、AST、TBIL增高幅度均明显小于肠外营养组(P均<0.05);肠内营养组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肠外营养组(P均<0.05);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7%(8/30),肠外营养组为17.9%(5/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恶性肿瘤胃切除术后患者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术后早期机体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秦伟  张凯  陈亮 《中外医疗》2013,(18):67-67,69
目的探讨胃肿瘤全胃切除术后的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此类病人均分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的对照组采用术后肠外营养的方式,观察组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方式。并进行各项数据的对照。结果全部病人在营养状况改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较为明显,免疫能力得到提高(P<0.05)。结论胃肿瘤全胃切除手术的病人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形式安全容易、投入少,可有效改善营养状况,相对肠外营养方式,早期肠内营养更能够使肠道功能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6.
吴守宇 《医学争鸣》2007,28(17):1569-1569
0 引言外科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普遍较高,食管、胃肿瘤患者术后处于中度以上应激状态,分解代谢旺盛[1]. 合理的营养支持及护理措施,可防治营养不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71例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按术后营养方式不同分为EEN和延迟肠内营养组(DEN),EEN组在术后24h开始给予肠内营养,DEN组在术后1~6d内给予全胃肠外营养,7d后给予肠内营养。比较2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并发症等。结果 EEN组住院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少于DEN组(P均〈0.05)。术后第12天,EEN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DEN组(P〈0.05);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低于DEN组(P均〈0.05)。EEN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EN组(P〈0.05)。结论 EEN效果优于DEN,可显著改善胃癌胃大部切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席辉  李泽锋  杨丽云 《中原医刊》2004,31(16):20-21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在腹部肿瘤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 0 0 1年 6月~ 2 0 0 3年 6月间5 0例接受腹部手术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通过肠内营养 ,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以及淋巴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增高明显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肠内营养能够显著改善腹部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 ,明显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胃癌术后实施肠内营养的合理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实施肠内营养的合理方案。方法将35例胃癌术后随机分为全肠内营养组(TEN)16例,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PN)组19例,分别于术后24h后予营养支持,临床观察营养支持期间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有无腹胀、腹泻、呕吐等并发症。结果临床观察肠道功能恢复时间TEN组较EN+PN组略短(P>0.005),胃肠道相关并发症TEN高龄患者(年龄>60岁)较EN+PN高龄患者多(P<0.05),但TEN组非高龄患者与EN+PN组非高龄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龄胃癌患者术后EN应联合应用PN,逐渐过渡TEN,可减少胃肠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旱期应用肠内营养临床价值。方法:选用胃大部分切除病例,随机分为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组(EN)及普通治疗组(PN),观察各组在手术前后营养指标变化。结果: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病例在营养状态,肝功能及氮平衡方面变化明显优越于普通治疗组。结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可满足胃大部切除术后的营养需求,缩短住院天数,明显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益生菌肠内营养制剂在胃癌术后患者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俭  曹玉根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9):3977-3979
目的:探讨及评价微生态营养制剂在临床应用的效果及前景。方法:60例胃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术前1d检测血清转铁蛋白行营养状态评估,术后分别给予常规补液(A)、肠外营养(B)、普通肠内营养(C)及添加微生态制剂的肠内营养(D)。监测各组患者手术前1d及手术后7d外周血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变化及淋巴细胞计数改变,同时以细菌学方法检测各组患者手术前后粪便菌群失调情况并分类。结果:术后C组及D组患者均低于A组和B组(P<0.01),而D组内毒素水平低于C组(P<0.01)。各组患者术后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低于术前水平,且D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又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A、B、C三组手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D组患者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较术前增加(P<0.05)。各组患者术后第一次排便后细菌油镜计数结果C组及D组菌群失调患者例数明显少于A组及B组(P<0.01),而D组又低于C组(P<0.05)。结论:微生态肠内营养可以增强胃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机体免疫及降低感染概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贲门癌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例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10例.结果 EEN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明显缩短,营养情况优于PN组.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具有简便、经济、无严重并...  相似文献   

13.
段太蓉 《四川医学》2014,(4):498-49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优势及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共8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后第1天开始管喂营养液,对照组术后第6天开始经口进食,比较两组术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量、术后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在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术后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肠道术后病人生长激素加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术后病人营养及免疫力的影响。方法 将 12 6例胃肠术后病人分成 2组 ,A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加生长激素治疗 ,B组传统的胃肠外营养。A组术后第 3天开始用生长激素 (GH) ,连用 1周 ,每天 5IU。术后 8天测定病人的多项营养指标及T细胞亚群。结果 术后 8天A组病人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明显高于B组 (t>2 .36 ,P <0 .0 5 )有显著差异。T细胞亚群亦增加 ,与B组比较 (t <2 .2 6 ,P<0 .0 5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胃肠术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迅速改善病人营养状态 ,减少并发症 ,适量应用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合成 ,增强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9例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于第5d恢复胃动力,其余7例均于1周内恢复,夹闭胃管,进流食,给予拔除营养管后2月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机制较复杂,可能为多因素导致的结果,临床上以肠内营养治疗效果明显同时加以其他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6.
陈中华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975-197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在常规抗感染,解痉,机械通气,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祛痰等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比较两组营养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发现,肠内营养方法不仅提供人体全部的营养素,补充自然饮食及肠外营养支持的不足,还能有效地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可提高免疫力,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罗志刚  赖苇  张帆  虞红 《中外医疗》2009,28(31):192-192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疗效。方法SAP患者54例,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在入院72h,肠麻痹解除之后,给予空肠内营养(EN)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部分病人给予肠外营养治疗。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愈率分别是75.3%和84.2%,继发感染率分别为76.9%和37.4%,住院平均天数37d和26d,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可显著提高SAP的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严重腹部外伤术后早期联合应用肠内营养(EN)和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双盲、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PN, n=20)、肠内营养组(EN, n=20)和试验组(EN rhGH, n=20).比较3组患者术后第1、7、10天营养、免疫等指标的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在提高术后营养、免疫功能,纠正负氮平衡等方面较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组有效,术后第7、第10天EN rhGH组营养、免疫各指标(CD8除外)与PN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EN rhGH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P<0.05).结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联用EN和rhGH对蛋白质合成及免疫功能恢复疗效显著,并能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43例胃癌患者术后24h给予肠内营养素“能全力”,术前和术后第8d测定体重、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和生化指标,临床观察生命指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胃癌术后第8d体重、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较术前增高,与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各项生化指标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胃肠功能恢复较快,减慢输注速度或调解输注温度,没有出现严重的消化道症状。所有病例研究期内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既能改善全身营养状态,又能防止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肠内营养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46例全胃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3例术后行肠外营养治疗(PN组),23例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治疗(EN组)。比较术前、术后第1、5、9天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术后第9天氮平衡,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前及术后1、5、9天CD3、CD4、CD8阳性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及CRP。结果EN组与PN组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EN组能明显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水平(P〈0.05)。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