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比较CD3AK细胞和LAK细胞的杀瘤特性,观察了妇科肿瘤患者CD3AK细胞和LAK细胞对卵巢癌细胞系(3AO)的杀伤活性。结果表明:良性肿瘤组LAK细胞杀瘤活性高峰在培养第1、2周,显著高于同期培养的CD3AK细胞(P<0.05,P<0.01),第3周则较低,而CD3AK细胞的杀瘤活性高峰在培养第3、4周,显著高于LAK细胞(P<0.05);恶性肿瘤组,LAK细胞杀瘤高峰在培养第1周,显著高于同期培养的CD3AK细胞(P<0.05),而CD3AK细胞杀瘤高峰在培养第2、3周,显著高于同期培养的LAK细胞(P<0.05)。提示:妇科恶性肿瘤组LAK细胞和CD3AK细胞杀瘤活性高峰均较妇科良性肿瘤早1周左右;CD3AK细胞杀瘤活性高峰较LAK细胞延迟1~2周。说明CD3AK和LAK细胞的杀瘤活性在不同培养阶段表现不同,LAK细胞宜短期培养,CD3AK细胞宜长期培养。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CD3AK细胞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将5例妇科良性肿瘤,12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成CD3AK细胞,用MTT法测定CD3AK细胞对卵巢癌细胞系(3AO)的杀伤活性,同时观察不同效靶比的杀瘤情况,每周测定1次,共4周。结果:①良性肿瘤组CD3AK细胞对3AO的杀伤活性随着效靶比的增大而增强,在培养第1、4周,效靶比为20:1和40:1的杀瘤活性明显高于10:1;动态观察其杀瘤活性,培养第2周最低,第3、4周则较强;②恶性肿瘤组CD3AK细胞杀瘤活性当效靶比为10:1时低于20:1和40:1;动态观察其杀瘤活性,培养第2、3周高于第1、4周;③良、恶性肿瘤相比,CD3AK细胞杀瘤活性于培养第2周恶性肿瘤组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10:1,20:1)(P<0.05),培养第4周(20:1)良性肿瘤组又显著高于恶性肿瘤组(P<0.05)。结果提示:良、恶性妇科肿瘤患者CD3AK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活性并不相同,临床上应针对良、恶性肿瘤患者CD3AK细胞的各自特点,选择适宜的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3AK细胞与LAK细胞的诱导、增殖动力学和杀伤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抗CD3单克隆抗体(anti-CD3McAb)和rIL-2及PHA(植物血凝素)共刺激法诱生扩增CD3AK细胞,用等量rIL-2 t PHA共刺激法诱生LAK细胞。观察它们的增殖动力学变化;用MTT法以K562细胞和H7402细胞为靶细胞,测量CD3AK细胞和LA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微量的anti-CD3McAb辅以少量的rIL-2和PHA就能诱导和大量扩增CD3AK细胞,其扩增能力显著高于LAK细胞(P<0.001);CD3AK细胞对K562细胞和H7402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LAK细胞(P<0.05)。结论:CD3AK细胞的扩增能力及杀伤活性均较LAK细胞为强,是更为有效的杀瘤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CD3A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对其外周血淋巴细胞用CD3MAb+IL-2诱导CD3AK细胞,体外动态观察CD3AK细胞增殖倍数,并与同期培养的LAK细胞进行对比。结果:①良性肿瘤组CD3AK细胞在培养第1周,增殖倍数高于恶性肿瘤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2、3、4周,良、恶性肿瘤组CD3AK的增殖倍数较接近;②LAK细胞增殖倍数,在良性肿瘤组培养第1周时显著高于恶性肿瘤组(P<0.05),培养第2、3周也高于恶性肿瘤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CD3AK细胞和LAK细胞短期培养时,不宜取材于恶性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CD3AK细胞和LAK细胞杀瘤作用的特异性及靶细胞选择性,对比观察了3例原发性卵巢癌患者CD3AK细胞和LAK细胞对卵巢癌细胞系和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的杀伤活性。结果表明;LAK细胞在培养第1-3周,各效靶比对HL60的杀伤活性略高于对3AO的杀伤活性,但差异无显著性;CD3AK细胞在培养第1周,各效靶比对HL60的钉伤活性均显著高于对3AO的杀伤活性,而培养第2,3,4周时,对HL60  相似文献   

6.
MtbAK细胞与CD3AK、LAK细胞全外增殖和杀瘤活性比较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目的:比较结核杆菌抗原激活的杀伤细胞(MtbAK)、CD3AK及LA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和杀瘤活性。方法:分别和结核杆菌抗原(Mtb-Ag)、CD3 mAb和rIL-2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含rIL-2的RPMI1640培养液中诱导扩增MtbAK、CD3AK和LAK细胞,用计数法动态观察细胞扩增情况,在流式细胞仪上分析MtbAK中的γδT细胞比例,以MTT法检测三种扩增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与CD3AK和LAK细胞相比,MtbAK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较高的细胞毒活性。结论:MtbAK细胞在体外更易于扩增,具有较高的杀瘤活性,有可能应用于肿瘤患者的临床过继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7.
CD3AK、LAK与CIK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探讨CD3AK、LAK及CIK细胞的诱导、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的变化.②方法采用CD3单抗和IL-2刺激诱生扩增CD3AK细胞,用IL-2刺激诱生LAK细胞,采用第0天加入IFN-γ,第1天加入IL-1,CD3单抗,IL-2诱生CIK细胞,观察它们的扩增情况;用MTT法以K562和H7402细胞为靶细胞,测定CD3AK、LAK及CIK细胞的杀伤活性.③结果CD3AK和CIK细胞的扩增能力远大于LAK细胞(P<0.05).CIK细胞和CD3AK相比,在前期无明显差异,至第19、22天时CIK细胞的扩增能力显著高于CD3AK的扩增倍数(P<0.05).CD3AK和CIK细胞对K562和H7402细胞的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LAK细胞(P<0.05).④结论CIK细胞具有更高的扩增能力和更强的杀伤活性,是肿瘤过继免疫治疗中更为有效的杀瘤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8.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抗肿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生物学特性及抗肿瘤作用。方法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健康献血者血中单个核细胞,用IFN-γ、IL-1β、IL-2、CD3单抗诱导CIK细胞。以CD3AK细胞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分析细胞毒活性。结果 CIK细胞和CD3AK相比,在前期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但至第10~21天时CIK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CD3AK细胞(P〈0.05)。诱导14d时,CD3^+细胞和CD3^+CD56^+阳性细胞显著增多(分别约占84.75%和33.45%)。不同效靶比例的CIK细胞对K562细胞、BeL-7402细胞和Hela3细胞的溶瘤率均显著高于CD3AK细胞(P〈0.01),在40:1的效靶比时,其杀瘤活性最强。但CIK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杀伤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IK细胞是CD3^+CD56^+双阳性细胞群,其增殖能力及杀瘤活性明显优于CD3AK细胞。CIK细胞可作为一种新的广谱、高效的免疫效应细胞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人脑胶质瘤过继免疫治疗的效果,探讨治疗脑胶质瘤的新途径。方法:用CD3和rIL-2共同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新型抗胶质瘤效应细胞CD3AK细胞,并与LAK细胞在某些生物学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两组效应细胞增曲线均于第6天达高峰,峰值可见,CD3AK细胞>LAK细胞(P<0.05);CD3AK细胞扩增倍数明显高于LAK细胞(P<0.05);两组效应细胞于培养的第6、8、10天所测得的杀伤胶质瘤细胞BT325活性可见,CD3AK细胞>LAK细胞(P<0.05或P<0.01)。结论CD3和rIL-2具有协同增强作用,使CD3A细胞成为较LAK细胞增殖能力、杀伤活性更强的免疫效应细胞,且rIL-2用量减少,有胶质瘤的过继免疫治疗打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体外培养方法,在恒温(37℃)和5%CO_2条件下,连续观察LAK细胞对直肠腺癌细胞系(HR8348)的结合率。杀伤活性及杀伤动态。结果表明:HR8348细胞对LAK细胞杀伤较敏感,在相同的效靶比例条件下,4h时效靶细胞结合率为52.0±3.6,LAK细胞杀伤率为49.0±2.3%。效靶细胞结合率及杀伤率呈正相关(P<0.01),LAK细胞的杀伤取决于效靶细胞的稳定结合。LAK细胞杀伤HR8348的动态过程是:效靶细胞主动趋向运动→相互识别→接触与结合→LAK细胞发挥杀伤作用→靶细胞溶解。LAK细胞杀伤作用随效靶共育时间延长乃效靶比例的增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ecursor cells, EPCs)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MSCs和EPCs,取第3代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培养,培养过EPCs的无血清及因子的培养基(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conditioned medium, EPCs-CM)、无血清的α-最低必需培养基(alpha minimal essential medium, α-MEM)分别与肝细胞转化培养基按1∶1比例配置,作为实验组和模型对照组,正常α-MEM培养基为空白对照组,分别观察细胞形态及数量变化;在培养3、5、7、9 d时应用免疫荧光检测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清蛋白(albumin, ALB)的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MSCs形态无明显变化;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细胞均出现肝样细胞形态。空白对照组未见AFP、ALB表达,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在3、5、7、9 d AFP、ALB表达水平均增高,其中实验组比模型对照组AFP、ALB水平增高明显。结论:EPCs在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中可能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最近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在体内外均可以发育分化出神经组织细胞,这对于了解神经发育的机制和研究神经组织退化性或者脑组织损伤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组织细胞及其基因表达特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体外诱导外胚间充质细胞向神经胶质/雪旺细胞分化的潜能,观察细胞在不同材料上的生长状况,利用分化细胞观察在BAM生物材料的复合情况,为进一步构建组织工程神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妊娠10.5d胎鼠颌突外胚间充质细胞,纯化后分别用8.5mg/L牛脑垂体提取物BPE、50μmol/L弗司扣林(forskolin)及联合应用诱导细胞分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组化鉴定细胞性质,将诱导后的细胞种植于胶原膜及胶原凝胶,并于培养3、6d后分别进行光镜、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 培养3d后外胚间充质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形态为梭形,突起变长.而对照组细胞形态未见明显改变;免疫组化显示外胚间充质细胞表达S-100蛋白,但无GFAP的表达.而诱导分化后出现GFAP的表达,其中BPE及Forskolin联合应用后分化效果最好,约为79.2%.而在BAM凝胶和膜上细胞都可伸展并增殖.结论 BPE和Forskolin可不同程度诱导外胚间充质细胞向神经胶质细胞分化.在BAM膜上分化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为该细胞与BAM生物材料构建组织工程神经导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s)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乙基淀粉沉降红细胞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EGM-2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诱导单个核细胞贴壁并向EPCs分化;采用荧光显微镜双染色、流式细胞术鉴定EPCs,间接免疫荧光检测VSMCs收缩表型标志物α-SM-actin和calponin的表达;Transwell培养板建立早期EPCs和大鼠VSMCs共培养模式,以20%胎牛血清刺激VSMCs增殖,分别共培养6,12,24,48,72 h后收集VSMCs,采用BrdU标记法、蛋白定量、流式细胞术分析VSMCs DNA合成能力、细胞总蛋白含量以及细胞周期进程。结果:从脐血单个核细胞成功培养了EPCs。EPCs和大鼠VSMCs共培养12,24,48,72 h后,VSMCs DNA合成能力、细胞总蛋白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中以48 h最明显;流式细胞术显示,共培养组VSMCs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所占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细胞周期中G1期细胞所占百分率均相应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均以48 h最明显。结论:早期EPCs能够抑制VSMCs增殖。  相似文献   

15.
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 cell)体外培养可以分化成为外胚层组织,并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这些细胞已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和治疗药物的研发。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方法主要有拟胚体介导的神经细胞分化、基质细胞诱导的神经细胞分化、默认模式介导的神经细胞分化、单层粘附培养诱导的神经细胞分化和遗传工程介导的神经细胞分化等。本文综述了这些分化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平滑肌祖细胞分化的培养方法。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加有牛垂体提取物的M-199培养基中,第8天予以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刺激促进细胞分化,刺激15 d后运用RT-PCR、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平滑肌细胞特异性α-辅肌动蛋白(α-SMA)、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调宁蛋白(Calponin)、CD34、Tie-2和Flk-1的表达,并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培养细胞α-SMA阳性表达率,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在PDGF-BB刺激培养15 d后细胞表达平滑肌细胞的标记α-SMA、SM MHC和Calponin,同时表达干细胞的标记CD34,并发现其Flk-1阳性表达,Tie-2阴性表达。PDGF-BB刺激后细胞α-SMA阳性表达率为(90.57±5.63)%,与阴性对照细胞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后第8天,使用PDGF-BB刺激可使其向平滑肌前体细胞分化,提出了一种新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从诱导分化的小鼠胚胎于细胞中获取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Flk-1作为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来源的血管前体细胞标志,流式细胞仪分选分化的类胚体中Flk-1阳性细胞,分别添加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血管前体细胞向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诱导分化后细胞的相关标志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诱导分化后细胞的分化效率和纯度.结果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在分化第4天类胚体中有50%左右的细胞表达Flk-1,经分选的Flk-1阳性细胞通过进一步诱导,可以得到(95.9±3.5)% α-SMA阳性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和(59.1±4.8)%CD31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成功应用流式细胞分选法从诱导分化的小鼠胚胎干细胞中获取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实验为组织工程化血管构建中种子细胞来源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胶质瘤细胞在体外能否引起神经干细胞的迁移,从而为研究胶质瘤细胞中存在促进神经干细胞迁移的物质打下基础。方法:分别培养神经干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以星形胶质细胞为对照,做细胞迁移实验,观察其结果;将C6胶质瘤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无血清培养上清分别浓缩,并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其结果。结果:(1)C6胶质瘤细胞的培养上清引起神经干细胞迁移的数目明显多于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上清和新鲜无血清培养基(P<0.01);(2)将无血清培养的等浓度的C6胶质瘤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上清浓缩蛋白电泳,可见二者蛋白条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1)从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组织可以培养出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2)C6胶质瘤细胞无血清培养的上清中存在着能够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的物质。  相似文献   

19.
胚胎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体外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诱导的途径和方法,为阐明胰岛β-细胞的发育机制和糖尿病的细胞移植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将传统的多步诱导法改良为两步诱导法,将胚胎干细胞诱导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并与传统的多步法进行比较.结果经过两步诱导,胚胎干细胞被诱导成了胰岛素分泌细胞,越过了先将胚胎干细胞诱导为神经前体细胞,再进一步诱导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传统模式,使诱导时间缩短,诱导方法简化,所得胰岛素分泌细胞数量与传统方法所得相当.结论多阶段和两阶段诱导均可将胚胎干细胞诱导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20.
人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体外细胞模型.方法:通过消化、过滤、沉降等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对照子宫内膜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模拟人体内雌激素水平研究促进细胞生长的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离体细胞形态.结果: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达91.7%(11/12),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成功率为93.8%(15/16),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成功率为75.0%(12/16).间质细胞传代2次后,生长缓慢,经雌激素作用后,生长明显改善;腺上皮细胞不能传代,经雌激素作用后,生长改善不明显.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子宫内膜细胞比子宫内膜异位动物模型更接近于人体的特点,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培养可作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外细胞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